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發脾氣時,父母第一句話很重要,子女未來的格局往往藏在里面

在成為父母的道路上, 有一件事注定是一道坎, 難倒了不少菜鳥爸媽。

那就是遇上孩子發脾氣, 你該如何解決, 既留下了體面, 又能真正讓孩子從中成長起來。

本文配圖均源于網絡, 圖文均無關

不過, 在解決這個問題之前, 父母要先明白, 為什麼孩子會莫名發脾氣, 特別是在他成長的幾個年齡段內, 情緒問題會格外明顯。

你清楚孩子的「脾氣」從何而來嗎?

①孩子的表達(溝通)能力有限

「孩子任性、發脾氣, 是因為他們的生理和情感的發育超過了自身的溝通能力。 」

這是著名的心理教育專家金伯莉·布雷恩說過的一句話, 很多小孩其實發脾氣, 并非是出于本心, 更不是無理取鬧, 而是因為她們不懂得正確的表達和溝通方式。

她們不像成人, 已經有了一套成熟完整的社交邏輯體系, 在孩子的世界中, 我這會不高興、受委屈, 我會直接控訴, 而不是跟成人一樣好好溝通。

②孩子自我意識萌芽

前段時間, 有個叫《爸爸當家》的育兒綜藝節目開播, 里面有個片段挺有意思:

跳水冠軍吳敏霞的女兒西西是一個古靈精怪的小女孩, 她善于表達, 所以在菜鳥老爸帶娃的前半段, 父女倆似乎相處得挺愉快。

可等西西要學習老師布置的「疊褲子」任務時, 她卻有些退縮, 不停地用各種小舉動來反抗, 不愿意好好地完成。

令爸爸在一旁有些無奈, 后面在錄播室被主持人問起, 現在知不知道女兒為啥不開心時, 他疑惑搖頭。

主持人李艾提到, 大部分小孩一歲多已經有了自己的想法, 他就算不會說話, 也會通過哭來表達。 所以她們雖然會聽爸媽的話, 也會順嘴先說「不」來表達自己的想法。

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說過, 2~5歲的孩子處于道德發展的「自我中心階段」, 她們的獨立意識開始萌芽, 開始有自己的一套思維和秩序。

如果父母這時強制性要求孩子聽話,

她們就會覺得自己沒有得到尊重, 很容易就會耍脾氣。

③孩子在求「關注」

這一點應該很好理解, 小孩到了某一階段, 有了羞恥心, 所以她們想要得到父母的關注又不好意思, 可能就會尋求一些特殊的辦法, 例如故意哭鬧、不吃飯、搞破壞之類的。

當孩子出現這些「叛逆」舉動時,父母也要反思自己平時是不是冷落了孩子,沒有及時回應他們的想法,才會讓孩子如此。

當孩子發脾氣,父母的第一句話很重要

當他們出現情緒時,你的態度往往決定了孩子未來的后續發展。

提到這,想到之前看武志紅老師寫的一篇文章,里面講到心理學家溫尼科特的觀點。

他說,每個人的自我就像是一個能量球。

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個能量體,你的任何一個動力,如需求、情緒這些,就宛如章魚伸出的能量觸角,這本身就灰色的、中性的。

如果它被其它能量體接住,兩者之間建立關系,就會出現「白色能量」(可以理解為正面能量,包含愛、熱情、創造力之類的); 反之,則會變成「黑色能量」(白的對立面,有點像恨、攻擊與毀滅之類的負面能量)。

如果任由黑色能量發展下去,往往就會對外界造成攻擊,傷人又傷己。

其實,讀到這里后,下去思考了許久,發現這個理論放在教育孩子時,也挺有意義。

孩子的憤怒、不滿,這些負面情緒就像一股股「黑色能量」,如果放任不管,或者管教的方式存在問題,致使他們的情緒沒有良性排解渠道,最終聚集在一起,就會充滿攻擊性。

可如果父母用愛的力量,來抵抗這些「黑色能量」,去濁留清,那麼黑色能量或許就能轉化成「白色能量」,孩子的情緒問題得到緩解,就不愁接下來的問題。

而當孩子發脾氣的當下,正是「黑色力量」最強盛的時期,面對負面情緒爆棚的孩子,你的第一句話就顯得格外重要,里面藏著他們未來的格局。

正確做法PK錯誤做法

正確的解決辦法可以分為三步:

第一步:「冷處理」

這一步其實也就是你跟孩子說的第一句話,這句話特別關鍵。

「媽媽(爸爸)就在這里,你可以先把脾氣發完,我們再來好好談談。」

這句話里面包含了兩層信息:一是安撫孩子,我是在對你表達善意的關心,并沒有離開你,可以安心;

一層則是,給你一個好好冷靜、緩沖的時間,讓你有個心理準備,之后我們可能需要好好談談。

這種做法的好處有:給孩子安全感,告訴他父母始終是你們的依靠,不要害怕;還有就是很多人的情緒容易上頭,在上頭階段聽不進去任何東西,讓孩子冷靜一下比一味地說教來得更有效。

心理學家黛博拉·麥克納馬拉博士也提到過:不要試圖阻止孩子發脾氣,讓他們把情緒抒發出來,釋放心理的壓力,以免最終將壓力發泄到不可控的地方去。

第二步:「詢問原因,表達關心」

「如果你愿意的話,可以跟爸爸媽媽說一下,剛剛是為什麼生氣嗎?如果不想說也沒關系,等你想好再說……」

詢問式的問法,給足孩子選擇的權利,尊重他們的意愿,這樣往往能讓他們放下戒備,更放松地吐露自己的真實想法。

第三步:「跟孩子一起找解決辦法」

「或許這件事情,之后我們可以換種溝通方式,可能比發脾氣更有效,你覺得呢?」

給孩子提供解決辦法,但是又沒有直接批評到他們這次就是錯的,保護小朋友的自尊心。

錯誤的辦法往往有兩個:

一是只顧著講道路,不停地輸出,給孩子一種「我這樣不對,你要聽我說」的感覺,不僅沒有效果,還可能導致孩子以后變本加厲;

一是嚴厲地斥責孩子發脾氣的行為,卻不去弄清楚為什麼他們會這樣,或許小朋友剛開始會認錯,但以后可能會觸底反彈,變得叛逆。

當孩子出現這些「叛逆」舉動時,父母也要反思自己平時是不是冷落了孩子,沒有及時回應他們的想法,才會讓孩子如此。

當孩子發脾氣,父母的第一句話很重要

當他們出現情緒時,你的態度往往決定了孩子未來的后續發展。

提到這,想到之前看武志紅老師寫的一篇文章,里面講到心理學家溫尼科特的觀點。

他說,每個人的自我就像是一個能量球。

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個能量體,你的任何一個動力,如需求、情緒這些,就宛如章魚伸出的能量觸角,這本身就灰色的、中性的。

如果它被其它能量體接住,兩者之間建立關系,就會出現「白色能量」(可以理解為正面能量,包含愛、熱情、創造力之類的); 反之,則會變成「黑色能量」(白的對立面,有點像恨、攻擊與毀滅之類的負面能量)。

如果任由黑色能量發展下去,往往就會對外界造成攻擊,傷人又傷己。

其實,讀到這里后,下去思考了許久,發現這個理論放在教育孩子時,也挺有意義。

孩子的憤怒、不滿,這些負面情緒就像一股股「黑色能量」,如果放任不管,或者管教的方式存在問題,致使他們的情緒沒有良性排解渠道,最終聚集在一起,就會充滿攻擊性。

可如果父母用愛的力量,來抵抗這些「黑色能量」,去濁留清,那麼黑色能量或許就能轉化成「白色能量」,孩子的情緒問題得到緩解,就不愁接下來的問題。

而當孩子發脾氣的當下,正是「黑色力量」最強盛的時期,面對負面情緒爆棚的孩子,你的第一句話就顯得格外重要,里面藏著他們未來的格局。

正確做法PK錯誤做法

正確的解決辦法可以分為三步:

第一步:「冷處理」

這一步其實也就是你跟孩子說的第一句話,這句話特別關鍵。

「媽媽(爸爸)就在這里,你可以先把脾氣發完,我們再來好好談談。」

這句話里面包含了兩層信息:一是安撫孩子,我是在對你表達善意的關心,并沒有離開你,可以安心;

一層則是,給你一個好好冷靜、緩沖的時間,讓你有個心理準備,之后我們可能需要好好談談。

這種做法的好處有:給孩子安全感,告訴他父母始終是你們的依靠,不要害怕;還有就是很多人的情緒容易上頭,在上頭階段聽不進去任何東西,讓孩子冷靜一下比一味地說教來得更有效。

心理學家黛博拉·麥克納馬拉博士也提到過:不要試圖阻止孩子發脾氣,讓他們把情緒抒發出來,釋放心理的壓力,以免最終將壓力發泄到不可控的地方去。

第二步:「詢問原因,表達關心」

「如果你愿意的話,可以跟爸爸媽媽說一下,剛剛是為什麼生氣嗎?如果不想說也沒關系,等你想好再說……」

詢問式的問法,給足孩子選擇的權利,尊重他們的意愿,這樣往往能讓他們放下戒備,更放松地吐露自己的真實想法。

第三步:「跟孩子一起找解決辦法」

「或許這件事情,之后我們可以換種溝通方式,可能比發脾氣更有效,你覺得呢?」

給孩子提供解決辦法,但是又沒有直接批評到他們這次就是錯的,保護小朋友的自尊心。

錯誤的辦法往往有兩個:

一是只顧著講道路,不停地輸出,給孩子一種「我這樣不對,你要聽我說」的感覺,不僅沒有效果,還可能導致孩子以后變本加厲;

一是嚴厲地斥責孩子發脾氣的行為,卻不去弄清楚為什麼他們會這樣,或許小朋友剛開始會認錯,但以后可能會觸底反彈,變得叛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