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最勵志的傳奇皇帝!一人打工養活全國,白天修車晚上治國,他說:知識改變命運

(封面為示意圖)

一提到皇帝, 你想到的也許是高高在上的一國之君, 他權傾天下, 受著無數子民的愛戴與仰慕。

但是, 你恐怕并沒有見過「背井離鄉」, 靠著打工來養活整個國家的皇帝吧?

這樣奇特的事情, 就發生在加納西部的霍霍埃部落之中...

話說, 塞法斯·班薩是德國路德維希港的一名普通的汽車修理工, 他已經在這里工作了十多年, 如今兒女雙全。

在塞法斯·班薩看來, 每天能夠在窗前一邊喝啤酒、一邊欣賞萊茵河的日落, 是再愜意不過的事情了。

但是, 這樣的平靜卻是在一天清晨被突然打破了。

(塞法斯·班薩)

班薩正坐在沙發上看著報紙, 突然聽到了妻子的尖叫聲, 班薩一個翻身, 連忙前去查看妻子的情況。

只見妻子一只手捂著嘴巴, 一只手指著身旁的傳真機, 難以置信地看著趕來的班薩, 激動地說不出話來。

班薩備感疑惑, 連忙拿起傳真, 傳真上只有短短的一句話, 而班薩的手卻是止不住地顫抖, 緊緊地攥著傳真, 淚水也從眼角滑落...

幾天之后, 班薩出現在了非洲加納的霍霍埃部落中, 在民眾的歡呼聲中加冕為王!

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是什麼讓班薩從一個小小的汽車修理工, 搖身一變成為了一國之王?

一、班薩趕赴德國留學

塞法斯·班薩正是加納西部的霍霍埃部落的族人, 他的爺爺在班薩出生時就是霍霍埃部落的國王。

按照常理來說, 一個部落的領袖怎麼能被稱之為國王呢?

其實, 這和加納建國的歷史淵源有關——加納原名叫做「黃金海岸」, 全境曾是英國的殖民地, 直到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期才獨立。

在獨立之后, 由于國家的體制問題, 加納國內仍然保留著大量的部落, 部落的領袖也就保留著「國王」的頭銜, 其中就包括著霍霍埃部落。

各個部落雖然失去了政治權力, 但是依然起著協調國家政府和部落民眾之間關系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自然也深受部落之人的尊敬。

但是, 和非洲各國一樣, 加納的各個部落幾乎都還保留著原始部落的特征, 各族人民只會簡單的耕種, 這就導致了加納全國的經濟十分落后。 加納曾一度被聯合國評為「世界上經濟最不發達的國家」。

1947年, 塞法斯·班薩出生在了貧窮落后的霍霍埃部落。

他雖然貴為國王的孫子, 但是他并沒有驕傲自滿,

反而一直憂心于霍霍埃部落的前途。

這個名不見經傳的霍霍埃部落坐處加納的東南部, 干旱與降雨各分兩季, 旱澇災害十分頻繁。

加納東南部地區海拔差異很大, 地勢整體呈現出西北向東南傾斜狀。

霍霍埃部落正好地處加納東南地區的西北部, 區域內的地形復雜, 地勢較高, 山脈連綿, 地勢較低的地方也被小山脈分割成幾個小盆地, 喀斯特巖溶地貌廣泛分布于此。

這般復雜的地勢條件不僅使得耕種頗為困難, 與外界的通訊也頻頻受阻。

除了頗為復雜的地貌條件,炎熱干燥的氣候同樣讓霍霍埃整個部落的人苦不堪言。

眾所周知,「炎熱帶來的不適大于寒冷」,夏季過高的溫度導致了害蟲的聚集,各種寄生蟲在霍霍埃部落中也得以迅速地蔓延,使得各種疾病的傳播更為迅速。

諸如惡性瘧疾、河盲癥、黃熱病以及其它各種各樣的傳染病、病毒、病菌危害極為嚴重。

這些疾病嚴重阻礙了霍霍埃部落族人對牲畜的使用,限制了農業和畜牧業的發展,同時也大大降低了人們的生產能力,限制了部落之間的正常交流,使得霍霍埃部落所處地區農牧業不斷落后。

同時,熱帶氣候使農業發展面臨著許多嚴重問題——高熱的雨水使得土壤難以留住肥料,土壤在一次次降水的沖擊下變得愈發的貧瘠,侵蝕的現象每年都愈發嚴重。

霍霍埃部落雨季易澇,旱季易干,地表水缺乏,是造成霍霍埃部落乃至整個加納東南部地區旱澇災害頻發的原因之一,對于整個部落的經濟發展有直接影響。

難以調控的水資源、難以預料的旱災風險、畜牧業和農業面臨著極高的發病率、食物難以儲存等問題,都是霍霍埃部落經濟走低的原因。

可以說,霍霍埃部落的居民生活在一個極其惡劣的自然環境中:在對外交往中,他們受到了沙漠和大洋的阻隔;在內部交流中,又被炎熱潮濕的熱帶雨林所干擾。

塞法斯·班薩迫切地想要走出部落,渴望在外部的世界闖蕩出屬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而班薩的爺爺也有著把班薩送出部落出國留學的想法,在開明的爺爺的支持下,班薩去往德國求學。

二、刻苦求學篤志前行,傳真到來打破平靜

在德國,一切都深深地吸引著從貧窮非洲走出來的班薩,最終他選擇了萊茵河畔的路德維希港。

路德維希港,是大量的移民聚集的城市,在19世紀末期才嶄露頭角,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在這里求學、工作,用各自國家的元素點綴著這座萊茵河畔的小城,創造出了獨特的城市印記。

班薩并沒有把自己當作高高在上的王儲,他在路德維希港刻苦求學,在他看來,知識才可以改變命運,才能讓自己引領家鄉的人民走出貧窮。

(路德維希港)

由于班薩之前一直在霍霍埃部落內生活,很少有和外界接觸的經驗,所以對塞法斯·班薩來說一切都是巨大的挑戰。

語言的問題,就是班薩面臨的最大的難題。

由于加納曾是英屬殖民地,所以整個加納的通用語是英語,班薩的英文也頗為流利。

作為留學生的班薩在學校接受著英文的教育,如果不出校門,那麼班薩可以與老師、同學們毫無障礙地交流。但是,出了校門卻是有著大量用到德語的場合。

日常的租房、購物、娛樂活動都需要用德語來和當地人交涉,如果不能掌握德語,班薩就很難融入當地人的生活圈子。

同時,如果班薩不能掌握德語,這也就意味著班薩畢業之后在德國找工作都很困難,只能回到貧窮落后的霍霍埃部落。

為了盡快地填平語言上的障礙,班薩每天都會起早貪黑,刻苦地學習德語。每當學習完成一天的課程之后,班薩都會單獨抽時間學習德語,一連整個學期都是如此。

漸漸地,班薩的德語水平也達到了較為熟練的程度,平時出行都能和德國當地人聊上兩句。

正如班薩的求學之路一樣,路德維希港也在不斷地發展,著名的化工企業巴斯夫將路德維希港的發展帶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大量的游人穿梭在城市之中。

班薩有時會坐在草地上,靜靜地望著萊茵河,感受著城市的靜謐與美好。漸漸地,班薩深深地愛上了這座城市,愛上了繁華的都市,愛上了寧靜的河畔。

班薩遠望著日落,想著遠在家鄉的爺爺和自己的父母,暗暗下定決定,一定要勤奮學習,最后留在這座城市。

在大學的學習生涯中,班薩努力不懈,深受老師和同學們的喜愛,班薩也心懷感恩,認為自己生逢其時,幸運地遇到了自己身邊的良師益友。

最終,在大學畢業時,成績優異的班薩成功獲得了農機修理和汽車修理的雙料證書。不僅如此,得益于導師的推薦和班薩的努力,他還成功地獲得了德國國籍。

在大學畢業之后,擁有技術證書的班薩選擇在路德維希港扎根。

在班薩看來,德國的一切都深深地吸引著他,自己已經無法適應霍霍埃部落的封閉與落后,他這一生都很難回到霍霍埃部落繼續生活,留在德國就是他最好的出路。

班薩還邂逅了一個名叫安娜的德國女孩,兩個人很快地墜入愛河,并最終在德國結婚,并沒有回到遠在加納的霍霍埃部落去。

大學畢業后,牢牢掌握多項技術的班薩決定自己創業,他在萊茵河畔開了一家汽修廠,每日辛勤地工作,賺錢養家。

班薩平日里身著藍色工作服,凡事必躬親,工作勤懇樸實,待人接物和藹可親,常人都很難把他和「國王的孫子」這樣的身份聯系起來。

不久后,班薩的妻子還為班薩生下了一雙可愛的兒女,一家人的生活平淡而幸福,班薩也對這樣的生活十分地滿足。

但是,在1987年的某一天,一封傳真打破了班薩一家四口的平靜生活——「你的爺爺去世了,你現在就是我們的國王」,最先發現傳真的妻子對班薩的身份難以置信,而班薩也對于自己的隱瞞深感愧疚。

班薩的爺爺,也就是霍霍埃部落的國王突然辭世,而班薩甚至都沒有來得及見上爺爺最后一面。

班薩一時間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在妻子和兒女的鼓勵下,他漸漸地接受了這一現實,并開始考慮傳真里后半句話的意思。

按理說,班薩的父親仍然健在,身體硬朗,國王的王位應該傳于他才是,怎麼會傳給自己呢?

而且,班薩還有四個兄弟姐妹,他們都在霍霍埃部落中,王位怎麼也不該傳給十數年未曾回家的自己吧?

原來,這和當地的宗教信仰有關聯。

在霍霍埃部落所處的地區,大家都是堅定的宗教主義者,傳統宗教是加納人固有的、有著悠久歷史和廣泛社會基礎的宗教。

這其中既包括他們對自然神的崇拜,即對大自然萬物的崇拜,也包括他們對一些個人行為的畏懼與厭惡。

在加納東南部地區,各個部落首領的個人舉動和生活習慣都會被賦予「超自然」的解釋——比如,班薩的父親和哥哥都是左撇子,而這在當地恰恰被視作不潔的象征。

因此,兩人都排除在國王候選人的行列之外,命運的指針最終指向了遠在德國的班薩。

面對著這從天而降的「王位」,班薩猶豫不決,在和自己的妻子經過了多日的商討之后,班薩最終決定接受命運的安排,回到霍霍埃部落繼承王位。

三、登基霍霍埃,班薩心茫然

為了方便照顧自己的妻兒,班薩帶著他們一起回到了霍霍埃部落,部落的族人對班薩的回歸夾道歡迎,盛大的登基儀式也即將舉行。

三天之后,伴隨著威嚴而莊重的音樂和禮贊頌揚的歌聲,班薩從部落禮儀官的手中接過了披風,戴上了象征著霍霍埃部落國王身份的王冠。

班薩雖然十幾年不曾回到故土,但是對于國王的加冕儀式卻是頗為熟悉,他懷揣著極大的敬意在正式的登基前不斷地演練。

整個加冕儀式的最后一項流程就是「執仗」,當班薩將象征著部落國王身份的權杖深深地[插·入]泥土之時,霍霍埃部落的20萬多名子民歡呼雀躍,為新王的即位致以敬意。

當黑夜降臨,班薩只能聽到木柴燃燒得「噼啪」聲,白日里的喧囂早已不再,班薩也陷入了無盡的沉思,他自己也沒能想到,自己竟然搖身一變,從汽車修理工成了國王。

他仰望著漫天的繁星,對于自己的未來倍感迷茫——是留在霍霍埃部落當國王,享受子民的崇敬?還是回到德國繼續工作,實現自己的理想?

班薩的雙眸逐漸明朗,他漸漸地意識到,在霍霍埃部落中,他固然是一國之王,享受著至高的權利與榮耀,但是他對于部落的發展其實帶不來任何幫助。

而且,部落的閉塞與落后讓班薩感到難以適應,班薩正值壯年,正是奮斗拼搏的年紀,他渴望能夠在現代化的德國繼續發展。

在經過了慎重的考慮之后,班薩和王室的成員進行了細致的討論,大家都很支持班薩「走出國門」。

同時,班薩也承諾將會把自己所賺的錢都用在部落的發展上面,部落內的諸多事宜都通過電話聯系他即可。

重返德國的班薩,不再是一名簡簡單單的汽車修理工,他的肩上還扛有發展整個部落的重任——班薩步入了「白天修車,晚上治國」的生活。

班薩雖然沒有過治國理政的經驗,但是他卻有一顆求知欲極強的心。

他白天訓練員工,幫客戶維修汽車;晚上就積極閱讀各種治國的書籍,輔助自己處理從國內發來的各種政務信息。

霍霍埃部落自從成立以來,幾乎一直都是一窮二白的局面。

四、振興霍霍埃,班薩一直在路上

面對著百廢待興的霍霍埃部落,班薩決心先從交通建設抓起。

面對著物資稀缺、資金緊張的不利情況,班薩狠下心來,利用自己近二十年來攢下的積蓄,在霍霍埃開展了公路的規模化建設。

但是,自己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是薄弱的,怎麼才能籌集到更多的錢呢?

班薩將目光放在了社會募捐上,他利用自己在大學時期和修車廠的人脈成立了專門的公益組織,旨在將所有的善款用在霍霍埃部落的建設上。

在班薩小的時候,霍霍埃部落沒有天然的水源,更沒有自來水,所以每到旱季,部落里的族人都得拿著水桶等物件跋涉數公里,去往一個水坑里取水。

但是這種水坑里的水十分渾濁,里面充滿著細菌和寄生蟲,大部分的人都會因此感染、患病。

因此,班薩把籌來的第一筆錢用在了水質改善上——他在德國購進了大量的水泵和水管,把它們運往國內,派專業的工程師給霍霍埃部落的族人安裝了自動的取水和凈水系統,使得族人第一次喝到了純凈的水。

班薩還參加德國當地的歌唱比賽,在電視機面前向大家介紹自己的部落,使得越來越多的人對霍霍埃部落的發展產生了興趣。

班薩還擴大了自己修理廠的規模,把賺來的錢用來提升霍霍埃部落的醫療水平——他為部落購進了先進的輪椅,并采購了大量的退燒藥、感冒藥,還為部落引進了二十多名德國醫生,幫助族人免遭病痛的折磨。

在班薩的努力下,一個名叫Yawa的小女孩成功康復——她原本是甲狀腺腫的患者,但是她在自己的生日那天收到了自己最為珍貴的禮物——健康。

部落中還有很多患有甲狀腺腫超過三十年的老人,也在班薩的幫助下痊愈,從折磨了他們半生的病痛中脫離出來。

有的族人因為使用被污染的水洗臉而患上了眼疾,加納的醫療資源難以根治,班薩便是主動出了路費、住宿費和醫療費,把患有眼疾的族人接到德國先進的醫院進行治療。

在手術完成后,班薩還讓族人住在自己的家中休養,讓自己的妻子照顧他們的起居,直到他們完全康復為止。

隨著捐款越來越多,霍霍埃部落的發展也越來越迅速,班薩力主修建的兩條公路也正式通車。根據「要想富先修路」的觀點,霍霍埃部落終是完成了振興國家經濟的第一步。

這兩條公路的修建,加強了霍霍埃部落與周邊地區的聯系,為外界通訊和繁榮經濟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數年的努力下,班薩克服重重困難,使得霍霍埃部落公路網初步形成。

班薩在交通運輸上的舉措逐步改善了部落交通不暢、閉塞落后的狀況,大量的物資、資源、生產生活用品得以運輸,整個地區與外界的交流愈發頻繁,為實現地區的團結和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班薩還決心改變霍霍埃部落的農業生產問題,加強水利設施的建設。

在水利建設方面,班薩主要圍繞農田水利建設,在他看來,農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性產業,水利是農業的命脈,它對農業生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霍霍埃部落,基本沒有一座像樣的水利設施,水庫大壩等基本設施十分匱乏,洪旱災害頻發,刀耕火種、靠天吃飯的原始生活狀態受到嚴重威脅。

在班薩的指引下,王室成員利用地表水和開發地下水進行新工程的建設。

班薩還把先進的耕作制度和方式帶給自己的國民

——他把大量的農業書籍轉運回國內,把水旱輪作、雙季復種等農業知識傳授給自己的國民。

通過水利條件的改善,霍霍埃部落也能逐漸地實現糧食上的自給自足,部分地區谷地變成一年兩熟,畝產穩步上升。

霍霍埃部落是加納境內教育比較落后的地區,長時期的落后生活使得科學教育和文化事業得不到重視,大部分的孩子都沒有受教育的機會。

為了能夠真正地培養「有希望的族人」,班薩決定在霍霍埃創辦了國際兒童救助學校。

班薩在德國各處游說,籌集辦學用的課桌、課本,路德維希港的許多學校紛紛伸出了援助之手,把淘汰的廢舊桌椅捐贈給班薩,班薩則是把他們轉運回國內,使得孩子們能夠擺脫靠小石板學習的落后境地。

另外,政府還加強了對師資力量的培養,把文化和語言作為重要的教育內容。

隨著班薩的知名度越來越高,班薩獲得的資金援助也原來越多,學校里的教學設備和文體設備也在不斷完善,許多家庭出現了上學熱的現象。

在建立學校的同時,班薩還加大了部分公共文化設施的投入,如體育館、圖書館等相繼建立起來,并努力使之正規化。

文教建設的落實,使得霍霍埃部落族人的文化素養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同時,文教設施也是開發智力、傳播先進思想的主要媒介,使得霍霍埃部落的族人了解到外界的世界。

成名之后的班薩深受歐洲人民的喜愛,諸多活動的主辦方都會邀請班薩出席活動,借以提高活動的知名度。

在維也納地區的糖果節和環法腳踏車賽甚至會邀請班薩在開幕式上致辭,班薩儼然成了歐洲各國最受歡迎的非洲國王。

其實,班薩心里明白,這些人都只是把他當成了「吉祥物」,但是只要參加活動,那麼自己的知名度就會得到提高,籌集到的捐款也會越多,何樂而不為呢?

班薩不辭辛苦地奔波在歐洲各國,把賺到的錢都送回了自己的國家,但實際上,班薩只是一個名義上的部落國王,并沒有什麼太大的權力,「國王」不過是一個榮譽稱號罷了。

遠在德國的班薩可以選擇成為一個普通人,不問國事。

但是,班薩卻是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國家的治理之中,用自己的肩膀扛起了整個霍霍埃部落發展的重擔,肩負起了自己應該承擔的一切。

在責任面前,班薩沒有退縮,選擇成為了一位受人愛戴的好國王,他值得人們的敬意!

除了頗為復雜的地貌條件,炎熱干燥的氣候同樣讓霍霍埃整個部落的人苦不堪言。

眾所周知,「炎熱帶來的不適大于寒冷」,夏季過高的溫度導致了害蟲的聚集,各種寄生蟲在霍霍埃部落中也得以迅速地蔓延,使得各種疾病的傳播更為迅速。

諸如惡性瘧疾、河盲癥、黃熱病以及其它各種各樣的傳染病、病毒、病菌危害極為嚴重。

這些疾病嚴重阻礙了霍霍埃部落族人對牲畜的使用,限制了農業和畜牧業的發展,同時也大大降低了人們的生產能力,限制了部落之間的正常交流,使得霍霍埃部落所處地區農牧業不斷落后。

同時,熱帶氣候使農業發展面臨著許多嚴重問題——高熱的雨水使得土壤難以留住肥料,土壤在一次次降水的沖擊下變得愈發的貧瘠,侵蝕的現象每年都愈發嚴重。

霍霍埃部落雨季易澇,旱季易干,地表水缺乏,是造成霍霍埃部落乃至整個加納東南部地區旱澇災害頻發的原因之一,對于整個部落的經濟發展有直接影響。

難以調控的水資源、難以預料的旱災風險、畜牧業和農業面臨著極高的發病率、食物難以儲存等問題,都是霍霍埃部落經濟走低的原因。

可以說,霍霍埃部落的居民生活在一個極其惡劣的自然環境中:在對外交往中,他們受到了沙漠和大洋的阻隔;在內部交流中,又被炎熱潮濕的熱帶雨林所干擾。

塞法斯·班薩迫切地想要走出部落,渴望在外部的世界闖蕩出屬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而班薩的爺爺也有著把班薩送出部落出國留學的想法,在開明的爺爺的支持下,班薩去往德國求學。

二、刻苦求學篤志前行,傳真到來打破平靜

在德國,一切都深深地吸引著從貧窮非洲走出來的班薩,最終他選擇了萊茵河畔的路德維希港。

路德維希港,是大量的移民聚集的城市,在19世紀末期才嶄露頭角,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在這里求學、工作,用各自國家的元素點綴著這座萊茵河畔的小城,創造出了獨特的城市印記。

班薩并沒有把自己當作高高在上的王儲,他在路德維希港刻苦求學,在他看來,知識才可以改變命運,才能讓自己引領家鄉的人民走出貧窮。

(路德維希港)

由于班薩之前一直在霍霍埃部落內生活,很少有和外界接觸的經驗,所以對塞法斯·班薩來說一切都是巨大的挑戰。

語言的問題,就是班薩面臨的最大的難題。

由于加納曾是英屬殖民地,所以整個加納的通用語是英語,班薩的英文也頗為流利。

作為留學生的班薩在學校接受著英文的教育,如果不出校門,那麼班薩可以與老師、同學們毫無障礙地交流。但是,出了校門卻是有著大量用到德語的場合。

日常的租房、購物、娛樂活動都需要用德語來和當地人交涉,如果不能掌握德語,班薩就很難融入當地人的生活圈子。

同時,如果班薩不能掌握德語,這也就意味著班薩畢業之后在德國找工作都很困難,只能回到貧窮落后的霍霍埃部落。

為了盡快地填平語言上的障礙,班薩每天都會起早貪黑,刻苦地學習德語。每當學習完成一天的課程之后,班薩都會單獨抽時間學習德語,一連整個學期都是如此。

漸漸地,班薩的德語水平也達到了較為熟練的程度,平時出行都能和德國當地人聊上兩句。

正如班薩的求學之路一樣,路德維希港也在不斷地發展,著名的化工企業巴斯夫將路德維希港的發展帶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大量的游人穿梭在城市之中。

班薩有時會坐在草地上,靜靜地望著萊茵河,感受著城市的靜謐與美好。漸漸地,班薩深深地愛上了這座城市,愛上了繁華的都市,愛上了寧靜的河畔。

班薩遠望著日落,想著遠在家鄉的爺爺和自己的父母,暗暗下定決定,一定要勤奮學習,最后留在這座城市。

在大學的學習生涯中,班薩努力不懈,深受老師和同學們的喜愛,班薩也心懷感恩,認為自己生逢其時,幸運地遇到了自己身邊的良師益友。

最終,在大學畢業時,成績優異的班薩成功獲得了農機修理和汽車修理的雙料證書。不僅如此,得益于導師的推薦和班薩的努力,他還成功地獲得了德國國籍。

在大學畢業之后,擁有技術證書的班薩選擇在路德維希港扎根。

在班薩看來,德國的一切都深深地吸引著他,自己已經無法適應霍霍埃部落的封閉與落后,他這一生都很難回到霍霍埃部落繼續生活,留在德國就是他最好的出路。

班薩還邂逅了一個名叫安娜的德國女孩,兩個人很快地墜入愛河,并最終在德國結婚,并沒有回到遠在加納的霍霍埃部落去。

大學畢業后,牢牢掌握多項技術的班薩決定自己創業,他在萊茵河畔開了一家汽修廠,每日辛勤地工作,賺錢養家。

班薩平日里身著藍色工作服,凡事必躬親,工作勤懇樸實,待人接物和藹可親,常人都很難把他和「國王的孫子」這樣的身份聯系起來。

不久后,班薩的妻子還為班薩生下了一雙可愛的兒女,一家人的生活平淡而幸福,班薩也對這樣的生活十分地滿足。

但是,在1987年的某一天,一封傳真打破了班薩一家四口的平靜生活——「你的爺爺去世了,你現在就是我們的國王」,最先發現傳真的妻子對班薩的身份難以置信,而班薩也對于自己的隱瞞深感愧疚。

班薩的爺爺,也就是霍霍埃部落的國王突然辭世,而班薩甚至都沒有來得及見上爺爺最后一面。

班薩一時間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在妻子和兒女的鼓勵下,他漸漸地接受了這一現實,并開始考慮傳真里后半句話的意思。

按理說,班薩的父親仍然健在,身體硬朗,國王的王位應該傳于他才是,怎麼會傳給自己呢?

而且,班薩還有四個兄弟姐妹,他們都在霍霍埃部落中,王位怎麼也不該傳給十數年未曾回家的自己吧?

原來,這和當地的宗教信仰有關聯。

在霍霍埃部落所處的地區,大家都是堅定的宗教主義者,傳統宗教是加納人固有的、有著悠久歷史和廣泛社會基礎的宗教。

這其中既包括他們對自然神的崇拜,即對大自然萬物的崇拜,也包括他們對一些個人行為的畏懼與厭惡。

在加納東南部地區,各個部落首領的個人舉動和生活習慣都會被賦予「超自然」的解釋——比如,班薩的父親和哥哥都是左撇子,而這在當地恰恰被視作不潔的象征。

因此,兩人都排除在國王候選人的行列之外,命運的指針最終指向了遠在德國的班薩。

面對著這從天而降的「王位」,班薩猶豫不決,在和自己的妻子經過了多日的商討之后,班薩最終決定接受命運的安排,回到霍霍埃部落繼承王位。

三、登基霍霍埃,班薩心茫然

為了方便照顧自己的妻兒,班薩帶著他們一起回到了霍霍埃部落,部落的族人對班薩的回歸夾道歡迎,盛大的登基儀式也即將舉行。

三天之后,伴隨著威嚴而莊重的音樂和禮贊頌揚的歌聲,班薩從部落禮儀官的手中接過了披風,戴上了象征著霍霍埃部落國王身份的王冠。

班薩雖然十幾年不曾回到故土,但是對于國王的加冕儀式卻是頗為熟悉,他懷揣著極大的敬意在正式的登基前不斷地演練。

整個加冕儀式的最后一項流程就是「執仗」,當班薩將象征著部落國王身份的權杖深深地[插·入]泥土之時,霍霍埃部落的20萬多名子民歡呼雀躍,為新王的即位致以敬意。

當黑夜降臨,班薩只能聽到木柴燃燒得「噼啪」聲,白日里的喧囂早已不再,班薩也陷入了無盡的沉思,他自己也沒能想到,自己竟然搖身一變,從汽車修理工成了國王。

他仰望著漫天的繁星,對于自己的未來倍感迷茫——是留在霍霍埃部落當國王,享受子民的崇敬?還是回到德國繼續工作,實現自己的理想?

班薩的雙眸逐漸明朗,他漸漸地意識到,在霍霍埃部落中,他固然是一國之王,享受著至高的權利與榮耀,但是他對于部落的發展其實帶不來任何幫助。

而且,部落的閉塞與落后讓班薩感到難以適應,班薩正值壯年,正是奮斗拼搏的年紀,他渴望能夠在現代化的德國繼續發展。

在經過了慎重的考慮之后,班薩和王室的成員進行了細致的討論,大家都很支持班薩「走出國門」。

同時,班薩也承諾將會把自己所賺的錢都用在部落的發展上面,部落內的諸多事宜都通過電話聯系他即可。

重返德國的班薩,不再是一名簡簡單單的汽車修理工,他的肩上還扛有發展整個部落的重任——班薩步入了「白天修車,晚上治國」的生活。

班薩雖然沒有過治國理政的經驗,但是他卻有一顆求知欲極強的心。

他白天訓練員工,幫客戶維修汽車;晚上就積極閱讀各種治國的書籍,輔助自己處理從國內發來的各種政務信息。

霍霍埃部落自從成立以來,幾乎一直都是一窮二白的局面。

四、振興霍霍埃,班薩一直在路上

面對著百廢待興的霍霍埃部落,班薩決心先從交通建設抓起。

面對著物資稀缺、資金緊張的不利情況,班薩狠下心來,利用自己近二十年來攢下的積蓄,在霍霍埃開展了公路的規模化建設。

但是,自己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是薄弱的,怎麼才能籌集到更多的錢呢?

班薩將目光放在了社會募捐上,他利用自己在大學時期和修車廠的人脈成立了專門的公益組織,旨在將所有的善款用在霍霍埃部落的建設上。

在班薩小的時候,霍霍埃部落沒有天然的水源,更沒有自來水,所以每到旱季,部落里的族人都得拿著水桶等物件跋涉數公里,去往一個水坑里取水。

但是這種水坑里的水十分渾濁,里面充滿著細菌和寄生蟲,大部分的人都會因此感染、患病。

因此,班薩把籌來的第一筆錢用在了水質改善上——他在德國購進了大量的水泵和水管,把它們運往國內,派專業的工程師給霍霍埃部落的族人安裝了自動的取水和凈水系統,使得族人第一次喝到了純凈的水。

班薩還參加德國當地的歌唱比賽,在電視機面前向大家介紹自己的部落,使得越來越多的人對霍霍埃部落的發展產生了興趣。

班薩還擴大了自己修理廠的規模,把賺來的錢用來提升霍霍埃部落的醫療水平——他為部落購進了先進的輪椅,并采購了大量的退燒藥、感冒藥,還為部落引進了二十多名德國醫生,幫助族人免遭病痛的折磨。

在班薩的努力下,一個名叫Yawa的小女孩成功康復——她原本是甲狀腺腫的患者,但是她在自己的生日那天收到了自己最為珍貴的禮物——健康。

部落中還有很多患有甲狀腺腫超過三十年的老人,也在班薩的幫助下痊愈,從折磨了他們半生的病痛中脫離出來。

有的族人因為使用被污染的水洗臉而患上了眼疾,加納的醫療資源難以根治,班薩便是主動出了路費、住宿費和醫療費,把患有眼疾的族人接到德國先進的醫院進行治療。

在手術完成后,班薩還讓族人住在自己的家中休養,讓自己的妻子照顧他們的起居,直到他們完全康復為止。

隨著捐款越來越多,霍霍埃部落的發展也越來越迅速,班薩力主修建的兩條公路也正式通車。根據「要想富先修路」的觀點,霍霍埃部落終是完成了振興國家經濟的第一步。

這兩條公路的修建,加強了霍霍埃部落與周邊地區的聯系,為外界通訊和繁榮經濟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數年的努力下,班薩克服重重困難,使得霍霍埃部落公路網初步形成。

班薩在交通運輸上的舉措逐步改善了部落交通不暢、閉塞落后的狀況,大量的物資、資源、生產生活用品得以運輸,整個地區與外界的交流愈發頻繁,為實現地區的團結和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班薩還決心改變霍霍埃部落的農業生產問題,加強水利設施的建設。

在水利建設方面,班薩主要圍繞農田水利建設,在他看來,農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性產業,水利是農業的命脈,它對農業生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霍霍埃部落,基本沒有一座像樣的水利設施,水庫大壩等基本設施十分匱乏,洪旱災害頻發,刀耕火種、靠天吃飯的原始生活狀態受到嚴重威脅。

在班薩的指引下,王室成員利用地表水和開發地下水進行新工程的建設。

班薩還把先進的耕作制度和方式帶給自己的國民

——他把大量的農業書籍轉運回國內,把水旱輪作、雙季復種等農業知識傳授給自己的國民。

通過水利條件的改善,霍霍埃部落也能逐漸地實現糧食上的自給自足,部分地區谷地變成一年兩熟,畝產穩步上升。

霍霍埃部落是加納境內教育比較落后的地區,長時期的落后生活使得科學教育和文化事業得不到重視,大部分的孩子都沒有受教育的機會。

為了能夠真正地培養「有希望的族人」,班薩決定在霍霍埃創辦了國際兒童救助學校。

班薩在德國各處游說,籌集辦學用的課桌、課本,路德維希港的許多學校紛紛伸出了援助之手,把淘汰的廢舊桌椅捐贈給班薩,班薩則是把他們轉運回國內,使得孩子們能夠擺脫靠小石板學習的落后境地。

另外,政府還加強了對師資力量的培養,把文化和語言作為重要的教育內容。

隨著班薩的知名度越來越高,班薩獲得的資金援助也原來越多,學校里的教學設備和文體設備也在不斷完善,許多家庭出現了上學熱的現象。

在建立學校的同時,班薩還加大了部分公共文化設施的投入,如體育館、圖書館等相繼建立起來,并努力使之正規化。

文教建設的落實,使得霍霍埃部落族人的文化素養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同時,文教設施也是開發智力、傳播先進思想的主要媒介,使得霍霍埃部落的族人了解到外界的世界。

成名之后的班薩深受歐洲人民的喜愛,諸多活動的主辦方都會邀請班薩出席活動,借以提高活動的知名度。

在維也納地區的糖果節和環法腳踏車賽甚至會邀請班薩在開幕式上致辭,班薩儼然成了歐洲各國最受歡迎的非洲國王。

其實,班薩心里明白,這些人都只是把他當成了「吉祥物」,但是只要參加活動,那麼自己的知名度就會得到提高,籌集到的捐款也會越多,何樂而不為呢?

班薩不辭辛苦地奔波在歐洲各國,把賺到的錢都送回了自己的國家,但實際上,班薩只是一個名義上的部落國王,并沒有什麼太大的權力,「國王」不過是一個榮譽稱號罷了。

遠在德國的班薩可以選擇成為一個普通人,不問國事。

但是,班薩卻是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國家的治理之中,用自己的肩膀扛起了整個霍霍埃部落發展的重擔,肩負起了自己應該承擔的一切。

在責任面前,班薩沒有退縮,選擇成為了一位受人愛戴的好國王,他值得人們的敬意!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