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生活常識»正文

【腦洞】木星上充滿著氫氣,人類現在的科技水平,有能力前往點燃木星嗎

點燃木星, 在科幻電影《流浪地球》當中似乎是一項可行的計劃, 人類依靠著點燃產生的推力, 成功讓地球前往更深邃的宇宙。

點燃木星

現實當中, 木星上確實是充滿了可點燃的氫氣, 以人類目前的科技水平, 有能力前往點燃木星嗎?

可行性

可以說, 人類是有能力搭載點燃的工具前往木星的, 但是能不能點燃那就要另說了。

木星是太陽系當中體積最大的行星, 早在古代人們對這顆星球就有所觀察, 古羅馬人稱木星為「朱庇特」。

「朱庇特」是統領眾神的存在, 是十二主神之首, 以此命名顯示出古羅馬人對木星的敬仰。

木星

在古代東方, 稱木星為歲星, 后來有人觀察到歲星的星體呈現青色, 于是將歲星與五星當中的木元素結合在一起, 又改名為木星。

木星當中, 大氣的主要成分是氫氣, 在溫度達到500攝氏度以上才有點燃的可能性。

既然有工具有可燃氣體, 怎麼就點不燃呢?

要點燃木星還差一個條件, 那就是氧氫按一定比例混合。

不然, 在域外星體對木星的沖擊所爆發的能量當中, 木星早就被點燃了, 輪不到人類來討論。

氫氣燃燒

這種比例的混合當中, 氫氣占據4%到75%時, 只要達到點火條件, 都可以被點燃。

如果想要點燃木星, 那就需要向木星輸送大量的氧氣, 木星本身的體積就很龐大, 氧氣的輸送量會是一個天文工程。

如果只輸送部分氧氣過去, 點燃的將會是一個小火星, 那為什麼在《流浪地球》當中就「點燃」了木星呢?

注意, 《流浪地球》當中點燃木星的說法其實并不準確,

在電影當中, 地球被木星的引力吸引過去。

利用引力點燃木星

不僅是地球本身, 被吸引過去的還有地球上的大氣, 觀眾在電影當中可以看到, 地球還未與木星接觸時, 有著一串很長的氣體塵埃。

這種氣體塵埃就是木星的氫氣與地球大氣結合的產物,

并且達到了可點燃的條件, 此外在木星當中還有很大一部分氣體未能結合氧氣, 它們并不可燃。

顯而易見的氣體塵埃

所以《流浪地球》當中, 人們只能點燃與地球大氣結合的部分, 這部分爆發出的能量所產生的推力, 恰好能夠在不破壞地球的情況下, 將地球送往更遠的地方。

要是將木星全部點燃,整個地球都會被強大的能量撕成碎片,要知道如此龐大體積的木星,全部點燃之后爆發出的能量,雖不及很多宇宙事件,但也不是人類能夠承受的。

地球會被撕裂

另一種辦法

要將木星點燃的還有一種辦法,就是將它變成類似于太陽這樣的恒星,讓它在內部產生核聚變,太陽系從此就多了一顆太陽。

聽上去似乎可行,畢竟木星的成分與太陽相似,將木星變為太陽,只需要人類小小的推波助瀾。

可實際上,木星的質量還遠遠不達標,如果想要變成太陽那樣的恒星,至少都需要0.08個太陽的質量。

木星質量不達標

木星的質量是太陽系其他行星總和的兩倍還要多,但只有太陽質量的千分之一。

如此「輕質量」的行星如果強行被人類演化成為恒星,結果很有可能是發生,內部星體無法承受核聚變導致行星死亡。

當然,還有一種比較樂觀的情況,那就是木星會變成紅矮星,亮度和熱度都比不上恒星。

這樣對于人類沒有任何好處,它紅矮星所產生的光熱并不能替代太陽,壽命也比太陽低,經受兩輪太陽烘烤的地球也會變得更加炎熱。

紅矮星

到時候南北極冰川在高溫當中融化,最后遭難的還是人類。

所以比起考慮如何點燃木星,為什麼人類不去考慮如何將木星利用起來呢?

太陽系當中的「老大哥」

木星在太陽系當中的位置屬于適中,它憑借著快速的自轉和周轉,為地球隔絕了大部分域外來的撞擊事件。

1997年人類首次觀察到太陽系的天體撞擊事件,一顆被稱作是列維九號彗星的星體,在域外當中突然調轉方向,直指太陽系。

彗星

作為太陽系當中的老大哥,木星的體積最大,引力范圍也十分寬廣,很快列維九號彗星就進入到木星的引力范圍,被木星吸引過去。

在木星的引力當中,列維九號彗星撕裂被撕裂成為幾塊碎片,最后撞擊結束。

根據天文學家計算得知,這次撞擊所產生的威力相當于幾億顆原子彈爆炸產生的能量,這股能量足以將地球毀滅,但是對于木星來說還算承受得住。

撞擊木星的彗星

如果不是木星的存在,那麼這顆列維九號彗星最后的目的地會不會是地球?

木星在太陽系當中又有著「清道夫」「垃圾清理者」的稱呼,阻擋了大部分來自域外的星體同時,還順便清理掉了一些,從土星周圍逃逸出來的隕石。

正是因為有著木星的存在,地球才能夠屹立到現在,不過,木星的作用可遠遠不止這些。

木星是太陽系老大哥

彈弓的「發力者」

在天文學當中,想要飛出地球,就需要達到第一宇宙速度7.9千米每秒,想要脫離地球引力的束縛,就需要達到第二宇宙速度11.2千米每秒。

若是想要飛出太陽系,則需要達到第三宇宙速度16.7千米每秒,人類目前制造的宇宙飛船速度能夠達到第三宇宙速度。

可是,這種速度對燃料的消耗很大,宇宙飛船搭載的燃料無法支持人類沖出太陽系。

達到第三宇宙速度的宇宙飛船

人類的好奇心是無止境的,為了能夠探索域外星系,行星自帶的引力就發揮了很好的作用。

所謂的「彈弓效應」簡單來講,就是利用行星的引力來發揮對飛船的推進作用。

在行星引力的推進下,飛船能夠爆發出更快的速度,而且只需要耗費少量的燃料。

行星本身就像是一個助力推進的彈弓一般,形象生動,木星作為地球「鄰居」的「鄰居」,在人類發射的外太空探索器當中發揮著很大的作用。

行星的彈弓效應

美國在1977年發射的旅行者一號就是運用了彈弓原理,在歷經了幾十年之后,成功穿越了太陽系的邊緣地帶,柯伊伯帶,成為了目前為止,探索領域最深的人造物。

它在沖出太陽系的過程當中,先后運用了地球本身的自轉速度、木星的引力推進、土星的引力推薦,使得它的速度超過了比它更早發射的旅行者2號。

隨著人類對太陽系探索得越深入,人類利用到木星引力的機會也就越多,在未來木星引力的利用也許會成常態化。

旅行者一號

絡繹不絕的探索

為了能夠更好地利用木星,人類對木星探索的腳步從來沒有停止過。

1972年美國發射的先驅者10號,成為木星的第一個探測器,木星之上的先驅者10號為人們傳回了珍貴的數據。

1979年美國的旅行者一號在途經木星過程當中傳回了一些圖片,隨后繼續前往宇宙深處。

1995年伽利略號抵達木星軌道,將一個探測器放置在木星之上,伽利略號在木星的周圍發現了多個衛星,拓展了人類的認知。

探測木星

根據伽利略號的觀測,木星的部分衛星上存在有咸水海洋,并且出現火山噴發等現象。

2011年朱諾號發射,它的探測目的是為了研究木星的發展演變,星球的內部構造。

相信,人類能夠完全揭開木星的神秘面紗,使之成為人類可利用的珍寶。

將地球送往更遠的地方。

要是將木星全部點燃,整個地球都會被強大的能量撕成碎片,要知道如此龐大體積的木星,全部點燃之后爆發出的能量,雖不及很多宇宙事件,但也不是人類能夠承受的。

地球會被撕裂

另一種辦法

要將木星點燃的還有一種辦法,就是將它變成類似于太陽這樣的恒星,讓它在內部產生核聚變,太陽系從此就多了一顆太陽。

聽上去似乎可行,畢竟木星的成分與太陽相似,將木星變為太陽,只需要人類小小的推波助瀾。

可實際上,木星的質量還遠遠不達標,如果想要變成太陽那樣的恒星,至少都需要0.08個太陽的質量。

木星質量不達標

木星的質量是太陽系其他行星總和的兩倍還要多,但只有太陽質量的千分之一。

如此「輕質量」的行星如果強行被人類演化成為恒星,結果很有可能是發生,內部星體無法承受核聚變導致行星死亡。

當然,還有一種比較樂觀的情況,那就是木星會變成紅矮星,亮度和熱度都比不上恒星。

這樣對于人類沒有任何好處,它紅矮星所產生的光熱并不能替代太陽,壽命也比太陽低,經受兩輪太陽烘烤的地球也會變得更加炎熱。

紅矮星

到時候南北極冰川在高溫當中融化,最后遭難的還是人類。

所以比起考慮如何點燃木星,為什麼人類不去考慮如何將木星利用起來呢?

太陽系當中的「老大哥」

木星在太陽系當中的位置屬于適中,它憑借著快速的自轉和周轉,為地球隔絕了大部分域外來的撞擊事件。

1997年人類首次觀察到太陽系的天體撞擊事件,一顆被稱作是列維九號彗星的星體,在域外當中突然調轉方向,直指太陽系。

彗星

作為太陽系當中的老大哥,木星的體積最大,引力范圍也十分寬廣,很快列維九號彗星就進入到木星的引力范圍,被木星吸引過去。

在木星的引力當中,列維九號彗星撕裂被撕裂成為幾塊碎片,最后撞擊結束。

根據天文學家計算得知,這次撞擊所產生的威力相當于幾億顆原子彈爆炸產生的能量,這股能量足以將地球毀滅,但是對于木星來說還算承受得住。

撞擊木星的彗星

如果不是木星的存在,那麼這顆列維九號彗星最后的目的地會不會是地球?

木星在太陽系當中又有著「清道夫」「垃圾清理者」的稱呼,阻擋了大部分來自域外的星體同時,還順便清理掉了一些,從土星周圍逃逸出來的隕石。

正是因為有著木星的存在,地球才能夠屹立到現在,不過,木星的作用可遠遠不止這些。

木星是太陽系老大哥

彈弓的「發力者」

在天文學當中,想要飛出地球,就需要達到第一宇宙速度7.9千米每秒,想要脫離地球引力的束縛,就需要達到第二宇宙速度11.2千米每秒。

若是想要飛出太陽系,則需要達到第三宇宙速度16.7千米每秒,人類目前制造的宇宙飛船速度能夠達到第三宇宙速度。

可是,這種速度對燃料的消耗很大,宇宙飛船搭載的燃料無法支持人類沖出太陽系。

達到第三宇宙速度的宇宙飛船

人類的好奇心是無止境的,為了能夠探索域外星系,行星自帶的引力就發揮了很好的作用。

所謂的「彈弓效應」簡單來講,就是利用行星的引力來發揮對飛船的推進作用。

在行星引力的推進下,飛船能夠爆發出更快的速度,而且只需要耗費少量的燃料。

行星本身就像是一個助力推進的彈弓一般,形象生動,木星作為地球「鄰居」的「鄰居」,在人類發射的外太空探索器當中發揮著很大的作用。

行星的彈弓效應

美國在1977年發射的旅行者一號就是運用了彈弓原理,在歷經了幾十年之后,成功穿越了太陽系的邊緣地帶,柯伊伯帶,成為了目前為止,探索領域最深的人造物。

它在沖出太陽系的過程當中,先后運用了地球本身的自轉速度、木星的引力推進、土星的引力推薦,使得它的速度超過了比它更早發射的旅行者2號。

隨著人類對太陽系探索得越深入,人類利用到木星引力的機會也就越多,在未來木星引力的利用也許會成常態化。

旅行者一號

絡繹不絕的探索

為了能夠更好地利用木星,人類對木星探索的腳步從來沒有停止過。

1972年美國發射的先驅者10號,成為木星的第一個探測器,木星之上的先驅者10號為人們傳回了珍貴的數據。

1979年美國的旅行者一號在途經木星過程當中傳回了一些圖片,隨后繼續前往宇宙深處。

1995年伽利略號抵達木星軌道,將一個探測器放置在木星之上,伽利略號在木星的周圍發現了多個衛星,拓展了人類的認知。

探測木星

根據伽利略號的觀測,木星的部分衛星上存在有咸水海洋,并且出現火山噴發等現象。

2011年朱諾號發射,它的探測目的是為了研究木星的發展演變,星球的內部構造。

相信,人類能夠完全揭開木星的神秘面紗,使之成為人類可利用的珍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