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數碼科技»正文

滴滴能否成為一家偉大的國際化公司?

簡介:儘管近期傳出了各種負面的資訊, 市場依然傳出滴滴即將申請上市的傳聞, 估值則從之前的500-550億美金, 上漲到了700-800億美金, 甚至有消息說, 滴滴希望以1000億美金的估值上市。

來源|小商幫科技

公眾號| xiaoshangbang

作者 | 左刀

1、背景

儘管近期傳出了各種負面的資訊, 市場依然傳出滴滴即將申請上市的傳聞, 估值則從之前的500-550億美金, 上漲到了700-800億美金, 甚至有消息說, 滴滴希望以1000億美金的估值上市。

在今年, 滴滴遭遇了合併快的之後的最大危機——先是受到了各路巨頭的挑戰:美團在全國各地開始搶佔份額, 易到用車復活,

包括曹操專車、神州專車、立刻出行、GoFun等各種汽車出行服務開始變得非常活躍, 甚至, 阿裡巴巴旗下的高德也高調宣佈進入順風車領域, 目前已經在成都和武漢開始試運行。

除了市場份額受到巨大的挑戰之外, 公司在安全性方面也遭遇了國人的問責:空姐被殺事件折射出公司安全管控的空白, 而陸續暴露的各類性騷擾事件, 也讓滴滴雪上加霜。 5月21日, 交通運輸部運輸服務司副司長蔡團結公開表示, 今年七月底將完成網約車資訊保質保量完整地傳輸監管平臺:“加快清退不合格網約車, 屢罰不改將撤銷許可。 ”很顯然, 滴滴將會面臨更有力度的政策監管, 這一次, 在全民討伐的背景之下, 對於滴滴實際上有危又有機——要麼熬過這段黑暗時光,

大力整頓並規範, 從而成為一家真正偉大的公司, 要麼從此疲於奔命, 不斷堵政策的漏洞, 在政策監管之下不斷被對手蠶食。

而滴滴的麻煩其實遠不止於此, 在業務拓展方面, 滴滴與ofo和摩拜的緋聞相繼宣告失敗, 這打破了滴滴在智慧出行領域快速形成閉環的夢想(參考小商幫科技(公眾號:xiaoshangbang)的歷史文章《阿裡巴巴為什麼要投哈羅單車?》), 而滴滴在之後推出的青桔單車, 以及“託管”的小藍單車, 由於受到政策限制, 目前進展並不順利。

實際上, 對智慧城市這塊大蛋糕感興趣的大公司已經越來越多, 除了BAT, 華為等很早就已經進入的企業之外, 近日包括美團, 京東等小巨頭也紛紛高調宣佈進入該領域,

競爭將會越來越激烈。 甚至後起之秀美團, 在拿到了摩拜之後, 隨著自身網約車業務的不斷推進, 加上線下領域的廣泛佈局以及騰訊在資本以及地圖等領域的加持, 也已經有了叫板滴滴的能力(騰訊在5月23日, 宣佈推出類似阿裡“ET大腦”的“騰訊大腦”)。

滴滴在更早前曾經嘗試過自主研發地圖, 並拿到了相應的資格證書, 後續又推出了“滴滴大腦”這種類似于阿裡“ET城市大腦”的產品, 並曾高調宣佈進入無人駕駛領域, 且在近期拿到了美國加州的路測批文, 但到目前為止, 這些業務並沒有看到顯著的進展:未來的滴滴地圖是否能取代高德或者百度地圖?滴滴大腦能否順利拿到各個城市的單子?無人駕駛領域的技術能力是否能夠達到與國內外一線廠商競爭的能力,

這些, 對於滴滴而言都是巨大的挑戰。

2、競爭

從業務層面來看, 滴滴向來是不怕競爭的, 外界也一直流傳著滴滴在創業期間怎麼把各路對手給“幹掉”的種種豐功偉績。

根據流傳的多篇文章統計稱, 滴滴在2012年到2016年期間, 成功“幹掉”了30多個對手, 而且手段無所不用其極。

比如說, 在與搖搖招車競爭時, 當時搖搖招車正在花錢請電臺做廣告, 想邀請司機參加線下酒店沙龍活動進行產品推廣, 滴滴利用這個契機在搖搖招車的沙龍廣告後做了一條滴滴廣告, “立即發送短信到XXX, 即可下載滴滴打車”。 可想而知, 搖搖招車花錢做的廣告, 被滴滴以近乎流氓的方式截胡了。

再比如, 當時如果司機沒有智慧設備,

滴滴的地推會幫著司機刷機, 在百米打車的專用設備上安裝上滴滴打車;而同時安裝了滴滴和搖搖的手機, 會彈出提示, 引導用戶卸載搖搖。 通過這些方法, 將對手的份額直接蠶食。

在幹掉上海地頭蛇大黃蜂時, 滴滴團隊的負責人介紹“當時我們通過管道拿到上海10萬多個iPhone帳號, 推送類似於短信的資訊。 裡面有一些小動畫和圖片, 形式很新奇, 比一般的短信轉發率高很多。 在2周內, 我們給10萬多個iPhone帳號發了十遍短信。 ”這種轟炸的方式, 間接也證明了滴滴為了市場份額, 曾經參與地下隱私名單的交易, 並對使用者進行騷擾, 目的只有一個——拿下市場份額。

滴滴在最終合併了快的和Uber中國之後, 成為國內市場的龍頭老大, 擁有著近乎壟斷的份額。

從過程來看,滴滴在市場推廣方面擁有極為強大的實力,尤其是敢於去做一些對手不敢做,甚至想像不到的事情,一些做法觸碰了法律的紅線,而另外一些做法則顯得有些不擇手段。

可以說,正是因為滴滴的“敢打敢拼”,才會在今天站在了最後勝利者的舞臺上。

不過,在滴滴合併Uber和快的之後,國內網約車市場被高度壟斷,滴滴在服務、分成等方面開始出現了很大的問題,包括前述的種種服務漏洞,以及對於司機的高比例抽傭,對於用戶端大幅提高價格等等,都給消費者和司機帶來了極差的體驗。而另一方面,滴滴依然在不斷的擴充自己在業務和全球化方面的版圖,希望通過收購在全球來對標Uber,通過無人駕駛,人工智慧等技術的研發,讓自己未來能夠在無人駕駛,智慧城市等領域獲得豐厚的回報。

這個戰略大方向上並沒有錯,但在具體實施中,滴滴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忽略了國內民眾的感受。滴滴沒有搞清楚兩個簡單的道理:“攘外必先安內”,以及“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在很多地方,如果不是滴滴平臺打車更加便利,光從價格上來看,已經和傳統計程車沒有太大的區別,甚至在保險、安全性等方面遠不如正規的計程車公司。並且,經常會出現打到的車跟手機顯示的車不一致的情況,安全隱患很大。

正是因為這些明顯的問題,給了對手們一次絕好的機會。在滴滴認為市場大局已定的時候,美團公司正面殺入,隨後各地的各種網約車服務風起雲湧,隨著阿裡系高德地圖入局,這場戰役變得更加撲朔迷離。

如果說美團可以通過打補貼戰與滴滴搶佔份額,那麼高德順風車就更加誇張,他承諾永不收傭,對於司機和乘客全免費!此外,為了鼓勵順風出行,高德還會在每一個順風出行訂單中補貼一定金額,補貼的錢用於購買乘客和車主的保險、協力廠商服務費、通信服務費,保證乘客支付的價格就是司機收到的金額。

網約車市場的鯰魚效應正在形成,在滴滴正要盈利的關口上,突然發現遍地都是敵人,價格更低,服務更好,甚至免費倒貼的大鱷們蠢蠢欲動,這一波的競爭,再也不是那些小的創業團隊,而是一群經驗豐富的殺手,滴滴以往的那些市場經驗,在這群對手面前並不一定能起到作用,因為他們也足夠狠。

3、反面教材

在滴滴之前,Uber曾經遇到過無數的坑,而其創始人甚至因為各類醜聞纏身而不得不選擇離職。

今天,滴滴遇到過的事情,Uber幾乎都遇到過,比如說,Uber曾經因為漲價問題被民眾集體投訴,最後不得不恢復原價並向民眾道歉;而Uber對司機審核不嚴,最終出現了司機對女性進行性騷擾、襲擊乘客甚至槍擊事件等,從而遭到了抗議;Uber利用“上帝視角”工具來竊取使用者的隱私,最後被司法部門罰款,並最終刪除了相關的功能。此外,Uber公司內部的性騷擾事件,無人駕駛專利剽竊事件,隱瞞網路被攻擊事件以及內部高管的不和,與風投方的矛盾等等,導致了這家公司CEO被替換,股東更迭不斷。

今天的滴滴雖然沒有像Uber這樣遇到那麼多的問題,但諸如價格高,服務差,性騷擾等事件已經浮出水面。而Uber碰到過的其他問題,如果滴滴不夠重視的話,可能大部分會在接下來遇到。

相對幸運的是,滴滴在國內對付競爭對手的那些手段並沒有被立案,甚至沒有被警告或者批評,而Uber在美國,曾經因為員工假冒乘客去浪費競爭對手Gett的時間而被媒體報導,引起公眾批評,最終Uber放棄了這一做法。Uber還曾經去破壞Lyft的設備,這件事情也被媒體報導和譴責,最終導致Uber放棄並道歉,比較而言,Uber跟滴滴的前述做法相比只是小兒科,滴滴無疑是幸運的。

但隨著法律和監管的不斷深入,滴滴並不會一直那麼幸運!

在全球化方面,Uber也足夠做滴滴的教材。

在中國,Uber沒有滴滴那麼狠,補貼力度也不夠,市場化運作的反應速度方面也沒有滴滴那麼快速,最終敗給了滴滴。這個案例給滴滴的提示是,如果到了國外市場,滴滴是否還能保持這樣的快速反應能力?如果遇到強大的本土對手,會不會重蹈Uber的覆轍?

而Uber在海外受到全球各國和地區交通監管部門的禁令則是家常便飯,比如在菲律賓,丹麥,倫敦,Uber都曾經被禁入,這種本土或本地對於計程車產業的保護,將會一直存在,實際上,中國網約車剛開始時,也受到了交通部門的大力關照,在最後形成潮流後,雖然沒有直接下達禁令,但給出了諸多的限制措施,以保護計程車公司的利益。滴滴在全球化中,也會遇到這樣的問題。

此外,Uber在全球的快速盲目擴張,導致了團隊管理出現了很大的問題,一些區域,如中國,俄羅斯,東歐等,由於無法做到精細化運營以及補貼有限,被迫被合併後退出,另外一些區域則由於服務和管理跟不上,正在被競爭對手蠶食,甚至趕超。比如印度的Ola,東南亞的Grab,法國的BlablaCar等,都是非常強大的對手。其中,Uber在東南亞的業務,已經被Grab所吞併。

趁著Uber內部醜聞不斷,內亂不止的有利時機,滴滴抓緊時間開啟了國際化的步伐,從時機把握來看,滴滴的擴張時點是抓的不錯的。

當前,滴滴戰略投資的海外網約車企業如下表所示:

與Uber不同的是,滴滴大部分都採取戰略投資和戰略合作的方式來擴大其版圖,這種方式的好處顯而易見的,第一,擴張速度更快;第二,參與當地最強的企業,讓當地人自己控制和管理,效率更高。第三,不用都並購,省錢!

但這種方法也有明顯的缺點,就是企業不受管控,幾乎沒有辦法去左右企業的發展,被投資企業隨時有可能“反水”。

這種情況,國內的美團和阿裡曾經遇到過,滴滴和ofo也曾經遇到過,業務無法協同,意味著在全球化的過程中,原來的合作夥伴,將會在做大後成為競爭對手。

當然,這裡面有一個變數,那就是軟銀。

4、軟銀

全球最為著名的幾家出行公司,背後幾乎都有軟銀的身影:uber、滴滴、Lyft、Grab、Ola、99Taxis、Taxify、Careem等等,而這些企業基本也都和滴滴的戰略投資和戰略合作有著交集。

由於軟銀的巨大影響力,這些企業大部分都會參考軟銀的意見,否則,將有可能被軟銀用錢“砸死”。比如說,軟銀投資滴滴時,當初程維並不缺錢,也不想要軟銀的投資,但孫正義說,如果你不要,我就把錢投給你的競爭對手。軟銀說這話是有底氣的,他背後管理的基金金額巨大,孫正義的人脈和影響力也非常強大,扶持競爭對手拿錢砸死你不是開玩笑的。最後,滴滴不得不接受了軟銀的投資。

可以說,軟銀投資了這一賽道全球最頂尖的公司,然後等待他們賽馬,最後,一定會重金扶持極少數的公司,通過收購和兼併,使其成為國際的巨頭,進而進入收割期。

從這個角度來看,滴滴也好,Uber也罷,目前只是這個賽道上比較優秀的選手而已,雖然滴滴投資了那麼多的海外公司,但反過來,這些海外公司一旦成長為國際巨頭,反過來可能會在軟銀的支持下“消滅”滴滴,從而讓滴滴的海外拓展受阻。所以,滴滴唯一的目標,就是成長成為那個軟銀在最後不得不扶持的巨頭,進而成為國際巨頭。

從這個角度來看,滴滴的國際化路線是正確的,但到底是參股還是控股,到底如何確保總體戰略目標的達成,其實非常考驗滴滴的智慧。這與國內阿裡和騰訊的情況類似,阿裡希望整合上下游資源,掌控全域,優點是一體化的戰略,更容易出成績,缺點是慢,越做越重,而騰訊希望連接一切,成為水電煤,優點是快,利用流量和技術快速形成生態,缺點是無法掌控和管理,戰略目標實現上會有偏差。

5、總結

綜合而言,滴滴在成為國際化的巨頭的道路上,依然充滿了不確定性,首先就是國內,如果國內市場被蠶食,甚至大量份額被瓜分,那麼滴滴的價值將會大打折扣,因為國內才是根本,國外當前主要只是戰略投資和合作而已。

而滴滴在國內,顯然離“優秀”還差的很遠。除了平臺帶來的便利性之外,用戶的消費沒有比傳統計程車有優勢,平臺的效率紅利就無法體現;而司機端扣點過多,抵消了通過平臺帶來更多單子的紅利,也大大影響了司機的積極性。如果僅僅是平臺軟體的便利性,那麼有太多的產品可以替代滴滴,這些產品的月活並不比滴滴差,甚至更高,比如高德,美團等。

在經過了野蠻生長的週期後,滴滴是時候反思,如何成為一家負責任的,能通過科技和運營給客戶和司機帶來真正便利和紅利的企業,如此,才有可能在未來贏得更好的口碑,並成長為國際巨頭,畢竟,滴滴的先發優勢和使用慣性還是存在的。

來源|小商幫科技

公眾號| xiaoshangbang

作者 | 左刀

擁有著近乎壟斷的份額。

從過程來看,滴滴在市場推廣方面擁有極為強大的實力,尤其是敢於去做一些對手不敢做,甚至想像不到的事情,一些做法觸碰了法律的紅線,而另外一些做法則顯得有些不擇手段。

可以說,正是因為滴滴的“敢打敢拼”,才會在今天站在了最後勝利者的舞臺上。

不過,在滴滴合併Uber和快的之後,國內網約車市場被高度壟斷,滴滴在服務、分成等方面開始出現了很大的問題,包括前述的種種服務漏洞,以及對於司機的高比例抽傭,對於用戶端大幅提高價格等等,都給消費者和司機帶來了極差的體驗。而另一方面,滴滴依然在不斷的擴充自己在業務和全球化方面的版圖,希望通過收購在全球來對標Uber,通過無人駕駛,人工智慧等技術的研發,讓自己未來能夠在無人駕駛,智慧城市等領域獲得豐厚的回報。

這個戰略大方向上並沒有錯,但在具體實施中,滴滴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忽略了國內民眾的感受。滴滴沒有搞清楚兩個簡單的道理:“攘外必先安內”,以及“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在很多地方,如果不是滴滴平臺打車更加便利,光從價格上來看,已經和傳統計程車沒有太大的區別,甚至在保險、安全性等方面遠不如正規的計程車公司。並且,經常會出現打到的車跟手機顯示的車不一致的情況,安全隱患很大。

正是因為這些明顯的問題,給了對手們一次絕好的機會。在滴滴認為市場大局已定的時候,美團公司正面殺入,隨後各地的各種網約車服務風起雲湧,隨著阿裡系高德地圖入局,這場戰役變得更加撲朔迷離。

如果說美團可以通過打補貼戰與滴滴搶佔份額,那麼高德順風車就更加誇張,他承諾永不收傭,對於司機和乘客全免費!此外,為了鼓勵順風出行,高德還會在每一個順風出行訂單中補貼一定金額,補貼的錢用於購買乘客和車主的保險、協力廠商服務費、通信服務費,保證乘客支付的價格就是司機收到的金額。

網約車市場的鯰魚效應正在形成,在滴滴正要盈利的關口上,突然發現遍地都是敵人,價格更低,服務更好,甚至免費倒貼的大鱷們蠢蠢欲動,這一波的競爭,再也不是那些小的創業團隊,而是一群經驗豐富的殺手,滴滴以往的那些市場經驗,在這群對手面前並不一定能起到作用,因為他們也足夠狠。

3、反面教材

在滴滴之前,Uber曾經遇到過無數的坑,而其創始人甚至因為各類醜聞纏身而不得不選擇離職。

今天,滴滴遇到過的事情,Uber幾乎都遇到過,比如說,Uber曾經因為漲價問題被民眾集體投訴,最後不得不恢復原價並向民眾道歉;而Uber對司機審核不嚴,最終出現了司機對女性進行性騷擾、襲擊乘客甚至槍擊事件等,從而遭到了抗議;Uber利用“上帝視角”工具來竊取使用者的隱私,最後被司法部門罰款,並最終刪除了相關的功能。此外,Uber公司內部的性騷擾事件,無人駕駛專利剽竊事件,隱瞞網路被攻擊事件以及內部高管的不和,與風投方的矛盾等等,導致了這家公司CEO被替換,股東更迭不斷。

今天的滴滴雖然沒有像Uber這樣遇到那麼多的問題,但諸如價格高,服務差,性騷擾等事件已經浮出水面。而Uber碰到過的其他問題,如果滴滴不夠重視的話,可能大部分會在接下來遇到。

相對幸運的是,滴滴在國內對付競爭對手的那些手段並沒有被立案,甚至沒有被警告或者批評,而Uber在美國,曾經因為員工假冒乘客去浪費競爭對手Gett的時間而被媒體報導,引起公眾批評,最終Uber放棄了這一做法。Uber還曾經去破壞Lyft的設備,這件事情也被媒體報導和譴責,最終導致Uber放棄並道歉,比較而言,Uber跟滴滴的前述做法相比只是小兒科,滴滴無疑是幸運的。

但隨著法律和監管的不斷深入,滴滴並不會一直那麼幸運!

在全球化方面,Uber也足夠做滴滴的教材。

在中國,Uber沒有滴滴那麼狠,補貼力度也不夠,市場化運作的反應速度方面也沒有滴滴那麼快速,最終敗給了滴滴。這個案例給滴滴的提示是,如果到了國外市場,滴滴是否還能保持這樣的快速反應能力?如果遇到強大的本土對手,會不會重蹈Uber的覆轍?

而Uber在海外受到全球各國和地區交通監管部門的禁令則是家常便飯,比如在菲律賓,丹麥,倫敦,Uber都曾經被禁入,這種本土或本地對於計程車產業的保護,將會一直存在,實際上,中國網約車剛開始時,也受到了交通部門的大力關照,在最後形成潮流後,雖然沒有直接下達禁令,但給出了諸多的限制措施,以保護計程車公司的利益。滴滴在全球化中,也會遇到這樣的問題。

此外,Uber在全球的快速盲目擴張,導致了團隊管理出現了很大的問題,一些區域,如中國,俄羅斯,東歐等,由於無法做到精細化運營以及補貼有限,被迫被合併後退出,另外一些區域則由於服務和管理跟不上,正在被競爭對手蠶食,甚至趕超。比如印度的Ola,東南亞的Grab,法國的BlablaCar等,都是非常強大的對手。其中,Uber在東南亞的業務,已經被Grab所吞併。

趁著Uber內部醜聞不斷,內亂不止的有利時機,滴滴抓緊時間開啟了國際化的步伐,從時機把握來看,滴滴的擴張時點是抓的不錯的。

當前,滴滴戰略投資的海外網約車企業如下表所示:

與Uber不同的是,滴滴大部分都採取戰略投資和戰略合作的方式來擴大其版圖,這種方式的好處顯而易見的,第一,擴張速度更快;第二,參與當地最強的企業,讓當地人自己控制和管理,效率更高。第三,不用都並購,省錢!

但這種方法也有明顯的缺點,就是企業不受管控,幾乎沒有辦法去左右企業的發展,被投資企業隨時有可能“反水”。

這種情況,國內的美團和阿裡曾經遇到過,滴滴和ofo也曾經遇到過,業務無法協同,意味著在全球化的過程中,原來的合作夥伴,將會在做大後成為競爭對手。

當然,這裡面有一個變數,那就是軟銀。

4、軟銀

全球最為著名的幾家出行公司,背後幾乎都有軟銀的身影:uber、滴滴、Lyft、Grab、Ola、99Taxis、Taxify、Careem等等,而這些企業基本也都和滴滴的戰略投資和戰略合作有著交集。

由於軟銀的巨大影響力,這些企業大部分都會參考軟銀的意見,否則,將有可能被軟銀用錢“砸死”。比如說,軟銀投資滴滴時,當初程維並不缺錢,也不想要軟銀的投資,但孫正義說,如果你不要,我就把錢投給你的競爭對手。軟銀說這話是有底氣的,他背後管理的基金金額巨大,孫正義的人脈和影響力也非常強大,扶持競爭對手拿錢砸死你不是開玩笑的。最後,滴滴不得不接受了軟銀的投資。

可以說,軟銀投資了這一賽道全球最頂尖的公司,然後等待他們賽馬,最後,一定會重金扶持極少數的公司,通過收購和兼併,使其成為國際的巨頭,進而進入收割期。

從這個角度來看,滴滴也好,Uber也罷,目前只是這個賽道上比較優秀的選手而已,雖然滴滴投資了那麼多的海外公司,但反過來,這些海外公司一旦成長為國際巨頭,反過來可能會在軟銀的支持下“消滅”滴滴,從而讓滴滴的海外拓展受阻。所以,滴滴唯一的目標,就是成長成為那個軟銀在最後不得不扶持的巨頭,進而成為國際巨頭。

從這個角度來看,滴滴的國際化路線是正確的,但到底是參股還是控股,到底如何確保總體戰略目標的達成,其實非常考驗滴滴的智慧。這與國內阿裡和騰訊的情況類似,阿裡希望整合上下游資源,掌控全域,優點是一體化的戰略,更容易出成績,缺點是慢,越做越重,而騰訊希望連接一切,成為水電煤,優點是快,利用流量和技術快速形成生態,缺點是無法掌控和管理,戰略目標實現上會有偏差。

5、總結

綜合而言,滴滴在成為國際化的巨頭的道路上,依然充滿了不確定性,首先就是國內,如果國內市場被蠶食,甚至大量份額被瓜分,那麼滴滴的價值將會大打折扣,因為國內才是根本,國外當前主要只是戰略投資和合作而已。

而滴滴在國內,顯然離“優秀”還差的很遠。除了平臺帶來的便利性之外,用戶的消費沒有比傳統計程車有優勢,平臺的效率紅利就無法體現;而司機端扣點過多,抵消了通過平臺帶來更多單子的紅利,也大大影響了司機的積極性。如果僅僅是平臺軟體的便利性,那麼有太多的產品可以替代滴滴,這些產品的月活並不比滴滴差,甚至更高,比如高德,美團等。

在經過了野蠻生長的週期後,滴滴是時候反思,如何成為一家負責任的,能通過科技和運營給客戶和司機帶來真正便利和紅利的企業,如此,才有可能在未來贏得更好的口碑,並成長為國際巨頭,畢竟,滴滴的先發優勢和使用慣性還是存在的。

來源|小商幫科技

公眾號| xiaoshangbang

作者 | 左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