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唐滅東突厥之戰:威脅中原數百年,漢武帝窮盡一生沒能消滅的突厥,為何被一戰殲滅?戰神李靖是如何做到的

公元630年, 唐朝貞觀四年。 在一場大雪之后, 北方草原已經完全被厚厚的積雪覆蓋。

作為東突厥首領的頡利可汗, 當時正在自己的王賬當中, 吃著草原美食, 享受著愜意的生活。

但就在這時, 賬外忽然傳來一陣焦急的稟告聲:

在突厥王賬周圍, 發現了唐朝軍隊主力!而且, 此時距離突厥王賬, 已經不足十里!

聽到這個消息之后, 頡利可汗頓時大驚失色, 趕忙前去組織人手進行抵抗。

但此時已經近在咫尺的唐軍, 哪里還會給他機會?就在突厥王賬剛剛有所察覺的時候, 唐軍便如神兵天降一般, 突然降臨。

一場大戰之后, 突厥王賬被毀, 頡利可汗倉惶逃走。

但最后, 仍是被唐朝將軍張寶相擒獲。

經此一戰, 東突厥政權徹底滅亡。 北方草原上的強敵, 被唐軍一戰擊潰。

此后百余年間, 北方草原更是直接被唐朝中央, 納入了帝國的實際控制范圍之內, 成了唐帝國的實際領土。

這場戰爭, 便是歷史上著名的‘唐滅東突厥’之戰。 指揮這場戰爭的, 便是唐初的絕代戰神, 李靖!

唐滅東突厥的這場戰爭, 如果細說起來的話, 其實遠比史書上記載得更加精彩。

不過, 要想真正說清楚這場戰爭的前因后果, 我們還得從頭說起。

渭水之盟的恥辱

公元626年六月,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事變。 李淵禪位, 李世民登基, 是為唐太宗。

在長安鬧內亂的同時, 北方的突厥也得到了消息, 趁機興兵南下。

突厥率兵抵達長安城外的時候, 長安城內只有不足兩萬守軍, 根本擋不住突厥的二十萬大軍。

但就在這個危急關頭, 李世民玩了一出空城計。

先是讓尉遲恭擊敗突厥先鋒, 同時做出一系列操作, 讓突厥誤以為長安城內守軍很多, 根本不怕他們。

最終, 在李世民的這一通操作之下, 突厥人產生了誤會, 最終并未強攻長安。

而后, 李世民和突厥的頡利可汗, 在渭水便橋上締結盟約, 這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渭水之盟’。

而當突厥向長安逼近的時候, 遠在山西的李靖, 也被緊急調回了陜西。

但因為當時唐軍大多還未抵達長安, 所以李靖和李世民雖然都是不世出的帥才, 但因為無兵可用, 只能眼睜睜看著突厥人大肆劫掠一番而去。

這件事, 后來一直被李世民視作是一生最大的恥辱, 同時也被李靖視作恥辱。

在突厥退兵之后, 李世民一方面開始著手整頓內政, 收拾那些李建成的舊部, 穩固自己在國內的統治。

另一方面, 整個唐朝也開始積極備戰, 隨時準備大軍北上, 去報渭水之盟的恥辱。

兩年之后, 機會來了。

在這兩年的時間當中, 李世民已經徹底解決了國內的矛盾, 坐穩了皇位。

另外,唐朝也在邊境上布置了大量的軍隊,隨時都可以出擊。

因為此時李世民已經是皇帝,不可能輕易御駕親征。

所以,統領唐軍的這個任務,自然就落到了李靖的頭上。

充足的戰前準備

另外,在這兩年當中,唐朝還做了很多外交工作,以各種優渥條件,去策反原本依附于突厥的草原部落。

在唐朝的策反工作下,薛延陀、回鶻、拔野古等草原部落,都紛紛脫離了東突厥,自立一方。

就連東突厥內部,也開始出現分裂的趨勢。

東突厥的二號人物,突利可汗,在唐朝的聯絡之下,也生出的反叛之心。

恰在此時,那一年冬天,北方草原上又天降大雪!這場大雪,更是嚴重打擊了東突厥政權的力量。

對于草原游牧民族來說,牛羊是最重要的生產資料。既是食物,也是財產。

然而草原上下了大雪之后,牧草就都被蓋在大雪之下。

牛羊沒了牧草,就都會餓死;牛羊死了之后,突厥人也就沒了食物。

內部分裂、天降大雪、附庸背叛……

當這些事情同時發生的時候,原本強大的東突厥政權,就瞬間衰落了下去。

但同時,這也成了唐朝對東突厥進行反擊的最好時機。

貞觀三年八月,因為突厥襲擾唐朝邊境,李世民終于找到了借口,撕毀之前的渭水盟約,正式派遣大軍北上作戰,李靖則是當仁不讓的被李世民任命為這場戰爭的總指揮。

第一路:兵部尚書李靖為總管、張公瑾為副將,率領中軍襲擊突厥。

第二路:英國公徐世勣為總管,率領主力從東路進攻東突厥腹地。

第三路:霍國公柴紹為總管,率領部隊從西路順著黃河前進,與李靖、徐世勣等路相互照應。

第四路:禮部尚書李道宗為總管,率領部隊往西北挺進,防止東突厥西逃或者迂回包抄唐軍。

第五路:幽州都尉衛孝杰為總管,率領部隊坐鎮燕云,防止東突厥東逃。

第六路:靈州都尉薛萬徹為總管,從東北出擊東突厥后方,見識突利可汗。

上述六路大軍總共十萬余人,兵分六路反擊突厥,但皆受李靖節度。

東突厥原本認為李靖不敢孤軍深入,所以就放松了警惕。

但是沒想到李靖招降了東突厥的大將康蘇密,之后唐朝就得知了東突厥的戰略部署、國力、軍隊。

頡利得知大將投降之后果斷向陰山撤退,但是先后遭到了柴紹、徐世勣的圍剿,最后撤退到鐵山一帶。

按照歷史的規律,此時的游牧民族應該遠遁漠北,但是東突厥還不死心,決定和唐朝和談。

戰場上打不贏,談判桌上也同樣是這個結果。

李世民雖然讓使者去突厥撫慰,但是李靖等人的軍事行動并沒有取消,反而是趁突厥與唐使談判時圍剿東突厥。

李靖連夜帶兵趕到陰山,然后派遣蘇定方為先鋒去刺探軍情,蘇定方率領騎兵直接攻下了東突厥頡利可汗的營賬。

雖然摧毀了東突厥的指揮系統,但是并沒有活捉頡利可汗。

因為東突厥軍隊群龍無首,所以李靖大軍圍剿十分順利,不但殺敵萬余人,還俘虜了十萬多人。

一場大戰之后,李績率兵擊潰了突厥主力,打得突厥潰不成軍。

經此一戰之后,突厥政權的軍隊,被打得只剩下了幾萬人而已。

連續兩場大敗之后,突厥已經無力再和唐軍戰斗。

于是,頡利可汗當即派使臣前往長安,表示愿意向唐朝稱臣,徹底歸降。

至此,三年前渭水之盟的恥辱,李世民算是徹底報了仇。

不過,李世民卻并不打算就此放過突厥,李靖也不打算就此罷休。

作為最頂級的軍事統帥,李世民和李靖,都明白突厥人的想法。

突厥此時稱臣,無疑只是權宜之計。

頡利可汗不過是想先向唐朝稱臣,然后逃往漠北。

等到修養幾年之后,恢復了力量,自然就可以再次卷土重來。

不過,即便猜到了突厥的想法,李世民依然答應了突厥的請求。

甚至還主動派遣使臣唐儉,前往突厥,對頡利可汗進行冊封。

李世民之所以做出了這樣的決定,自然不是因為他想放過突厥,而是在給李靖爭取時間。

這里要多解釋一句:古代中原政權的軍隊,和北方游牧民族戰斗,大多數時候其實都是占優勢的。

因為中原政權生產力更強,武器鍛造也遠遠強過游牧政權。

所以雙方正面戰斗的時候,中原政權的軍隊,尤其是中原騎兵,其實是更占優勢的。

但同時,相比草原騎兵,在草原戰斗的時候,中原軍隊其實還有一個更大的弱點。

這個弱點,就是距離和補給。

中原軍隊,往往習慣于依托充足的補給,進行戰斗。

而在草原上進行戰斗的時候,想要維持穩定的補給線,幾乎不太可能。

另外,在游牧民族的主場戰斗,只要游牧政權閉而不戰,想要在茫茫草原上,找到游牧民族的主力,也是一個很難的事情。

畢竟,古代那會兒沒有北斗導航,想要在草原上找到一支突厥軍隊,真的和大海撈針差不多。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李世民才會向突厥派遣使臣。

李世民的真正用意,不在于接受突厥的臣服,而在于摸清突厥王賬的底細,拖住頡利可汗,讓突厥主力不會及時逃往漠北,給李靖創造機會。

對此,李靖自然是深刻領會了李世民的意思。

此后,李靖親率一萬精銳,只帶了二十天的口糧,便向突厥王賬發起了進攻。

因為唐朝使臣的到來,突厥的頡利可汗,也確實放松了警惕,根本沒想過唐軍會在這個時候偷襲。

等到唐軍先鋒蘇定方,率領唐軍距離突厥王賬不過七里的時候,突厥才發現。

惱羞成怒的頡利可汗,當即想要抓來唐朝使臣唐儉做人質,卻發現唐朝使臣早就已經逃得沒影了。

在這場突然襲擊之后,整個突厥王賬,被李靖一戰殲滅。

大部分突厥中樞官員,都被李靖抓了俘虜。

頡利可汗雖然帶領少量精銳,逃了出去,但卻被另一個方向進攻的李績兵團給攔住,最后被唐軍將領張寶相抓了俘虜。

經此一戰之后,東突厥政權被唐軍一戰掃平。

此后,唐軍立突厥的二號人物突利可汗為傀儡,繼續統治突厥,同時也繼續對北方草原進行分化打壓。

而在這場大戰之后,東突厥就再也沒有對唐朝產生過任何威脅,唐朝也將自己的勢力范圍,徹底擴張到了北部草原,正式成為了整個東亞地區的霸主。

李靖滅東突厥這一戰,簡單來說,其實就是將‘穩準狠’這三個字,發揮到了極致。

戰前先是靠外交、經濟等手段,進行全方位的打擊;

而后摸清敵人的內部情況,進行分化瓦解;

戰斗開始之后,完美地利用自己的情報,對敵人實施最有效的打擊,出兵迅速,在最短的時間內解決戰斗。

這樣的李靖,確實當得起‘用兵如神’這四個字的評價了。

從李靖的這段故事當中,我們也不難得到一個啟發:

正確領會老板的意思,真的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比如李靖,當時如果沒能領會到李世民的意圖,真的以為唐朝要和突厥方面議和,放突厥主力逃回漠北的話,那唐朝以后幾十年的北方邊境,恐怕都再難有太平日子了。

后面的巨唐還能不能存在,恐怕都是一個問題。

坐穩了皇位。

另外,唐朝也在邊境上布置了大量的軍隊,隨時都可以出擊。

因為此時李世民已經是皇帝,不可能輕易御駕親征。

所以,統領唐軍的這個任務,自然就落到了李靖的頭上。

充足的戰前準備

另外,在這兩年當中,唐朝還做了很多外交工作,以各種優渥條件,去策反原本依附于突厥的草原部落。

在唐朝的策反工作下,薛延陀、回鶻、拔野古等草原部落,都紛紛脫離了東突厥,自立一方。

就連東突厥內部,也開始出現分裂的趨勢。

東突厥的二號人物,突利可汗,在唐朝的聯絡之下,也生出的反叛之心。

恰在此時,那一年冬天,北方草原上又天降大雪!這場大雪,更是嚴重打擊了東突厥政權的力量。

對于草原游牧民族來說,牛羊是最重要的生產資料。既是食物,也是財產。

然而草原上下了大雪之后,牧草就都被蓋在大雪之下。

牛羊沒了牧草,就都會餓死;牛羊死了之后,突厥人也就沒了食物。

內部分裂、天降大雪、附庸背叛……

當這些事情同時發生的時候,原本強大的東突厥政權,就瞬間衰落了下去。

但同時,這也成了唐朝對東突厥進行反擊的最好時機。

貞觀三年八月,因為突厥襲擾唐朝邊境,李世民終于找到了借口,撕毀之前的渭水盟約,正式派遣大軍北上作戰,李靖則是當仁不讓的被李世民任命為這場戰爭的總指揮。

第一路:兵部尚書李靖為總管、張公瑾為副將,率領中軍襲擊突厥。

第二路:英國公徐世勣為總管,率領主力從東路進攻東突厥腹地。

第三路:霍國公柴紹為總管,率領部隊從西路順著黃河前進,與李靖、徐世勣等路相互照應。

第四路:禮部尚書李道宗為總管,率領部隊往西北挺進,防止東突厥西逃或者迂回包抄唐軍。

第五路:幽州都尉衛孝杰為總管,率領部隊坐鎮燕云,防止東突厥東逃。

第六路:靈州都尉薛萬徹為總管,從東北出擊東突厥后方,見識突利可汗。

上述六路大軍總共十萬余人,兵分六路反擊突厥,但皆受李靖節度。

東突厥原本認為李靖不敢孤軍深入,所以就放松了警惕。

但是沒想到李靖招降了東突厥的大將康蘇密,之后唐朝就得知了東突厥的戰略部署、國力、軍隊。

頡利得知大將投降之后果斷向陰山撤退,但是先后遭到了柴紹、徐世勣的圍剿,最后撤退到鐵山一帶。

按照歷史的規律,此時的游牧民族應該遠遁漠北,但是東突厥還不死心,決定和唐朝和談。

戰場上打不贏,談判桌上也同樣是這個結果。

李世民雖然讓使者去突厥撫慰,但是李靖等人的軍事行動并沒有取消,反而是趁突厥與唐使談判時圍剿東突厥。

李靖連夜帶兵趕到陰山,然后派遣蘇定方為先鋒去刺探軍情,蘇定方率領騎兵直接攻下了東突厥頡利可汗的營賬。

雖然摧毀了東突厥的指揮系統,但是并沒有活捉頡利可汗。

因為東突厥軍隊群龍無首,所以李靖大軍圍剿十分順利,不但殺敵萬余人,還俘虜了十萬多人。

一場大戰之后,李績率兵擊潰了突厥主力,打得突厥潰不成軍。

經此一戰之后,突厥政權的軍隊,被打得只剩下了幾萬人而已。

連續兩場大敗之后,突厥已經無力再和唐軍戰斗。

于是,頡利可汗當即派使臣前往長安,表示愿意向唐朝稱臣,徹底歸降。

至此,三年前渭水之盟的恥辱,李世民算是徹底報了仇。

不過,李世民卻并不打算就此放過突厥,李靖也不打算就此罷休。

作為最頂級的軍事統帥,李世民和李靖,都明白突厥人的想法。

突厥此時稱臣,無疑只是權宜之計。

頡利可汗不過是想先向唐朝稱臣,然后逃往漠北。

等到修養幾年之后,恢復了力量,自然就可以再次卷土重來。

不過,即便猜到了突厥的想法,李世民依然答應了突厥的請求。

甚至還主動派遣使臣唐儉,前往突厥,對頡利可汗進行冊封。

李世民之所以做出了這樣的決定,自然不是因為他想放過突厥,而是在給李靖爭取時間。

這里要多解釋一句:古代中原政權的軍隊,和北方游牧民族戰斗,大多數時候其實都是占優勢的。

因為中原政權生產力更強,武器鍛造也遠遠強過游牧政權。

所以雙方正面戰斗的時候,中原政權的軍隊,尤其是中原騎兵,其實是更占優勢的。

但同時,相比草原騎兵,在草原戰斗的時候,中原軍隊其實還有一個更大的弱點。

這個弱點,就是距離和補給。

中原軍隊,往往習慣于依托充足的補給,進行戰斗。

而在草原上進行戰斗的時候,想要維持穩定的補給線,幾乎不太可能。

另外,在游牧民族的主場戰斗,只要游牧政權閉而不戰,想要在茫茫草原上,找到游牧民族的主力,也是一個很難的事情。

畢竟,古代那會兒沒有北斗導航,想要在草原上找到一支突厥軍隊,真的和大海撈針差不多。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李世民才會向突厥派遣使臣。

李世民的真正用意,不在于接受突厥的臣服,而在于摸清突厥王賬的底細,拖住頡利可汗,讓突厥主力不會及時逃往漠北,給李靖創造機會。

對此,李靖自然是深刻領會了李世民的意思。

此后,李靖親率一萬精銳,只帶了二十天的口糧,便向突厥王賬發起了進攻。

因為唐朝使臣的到來,突厥的頡利可汗,也確實放松了警惕,根本沒想過唐軍會在這個時候偷襲。

等到唐軍先鋒蘇定方,率領唐軍距離突厥王賬不過七里的時候,突厥才發現。

惱羞成怒的頡利可汗,當即想要抓來唐朝使臣唐儉做人質,卻發現唐朝使臣早就已經逃得沒影了。

在這場突然襲擊之后,整個突厥王賬,被李靖一戰殲滅。

大部分突厥中樞官員,都被李靖抓了俘虜。

頡利可汗雖然帶領少量精銳,逃了出去,但卻被另一個方向進攻的李績兵團給攔住,最后被唐軍將領張寶相抓了俘虜。

經此一戰之后,東突厥政權被唐軍一戰掃平。

此后,唐軍立突厥的二號人物突利可汗為傀儡,繼續統治突厥,同時也繼續對北方草原進行分化打壓。

而在這場大戰之后,東突厥就再也沒有對唐朝產生過任何威脅,唐朝也將自己的勢力范圍,徹底擴張到了北部草原,正式成為了整個東亞地區的霸主。

李靖滅東突厥這一戰,簡單來說,其實就是將‘穩準狠’這三個字,發揮到了極致。

戰前先是靠外交、經濟等手段,進行全方位的打擊;

而后摸清敵人的內部情況,進行分化瓦解;

戰斗開始之后,完美地利用自己的情報,對敵人實施最有效的打擊,出兵迅速,在最短的時間內解決戰斗。

這樣的李靖,確實當得起‘用兵如神’這四個字的評價了。

從李靖的這段故事當中,我們也不難得到一個啟發:

正確領會老板的意思,真的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比如李靖,當時如果沒能領會到李世民的意圖,真的以為唐朝要和突厥方面議和,放突厥主力逃回漠北的話,那唐朝以后幾十年的北方邊境,恐怕都再難有太平日子了。

后面的巨唐還能不能存在,恐怕都是一個問題。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