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心理學告訴你:為什麼不要穿別人的舊衣服,原因主要有三點

很多人小時候或許都有穿別人舊衣服的經歷, 聽很多70後80後講起小時候家裡兄弟姐妹多, 經濟條件也不好, 常常都是哥哥姐姐穿的衣服又留給弟弟妹妹穿。

有時候親戚家的小孩穿剩下的衣服也會撿來穿, 有的人會因為穿舊衣服而感到不好意思, 羞愧難當。

但也是由于家庭形式所迫, 而有的人對此倒沒有太多負面情緒, 甚至還會有人覺得穿舊衣服並沒有什麼。

當這些人成為父母, 他們甚至會重蹈覆轍給自己的孩子穿舊衣服, 認為是一種培養勤儉節約優良質量的行為。

但是在心理學的角度來看,

如果經常穿別人舊衣服, 實際上會從心理上造成自我的傷害, 看似只是一件小事, 但卻會為我們的人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很多人關注的只是自我的身體健康成長, 往往忽視了心理層面的培養, 而是事實心理上的疾病對我們人生的影響巨大, 心理的不健康很容易造成人對整個人生的消極悲觀狀態。

注:「質地優良的二手衣」不等于「舊衣」;人情往來「互換」來的乾淨衣服也不等于「舊衣」。

一、控制感缺失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Maslow指出, 我們身邊每個人都有著對于「控制感」的最簡單需求。 一方面, 「控制感」讓個體覺得自己可以掌控自己的命運, 自己的人生發展是可以改變、可以完善的;另一方面, 控制感會讓他們感受到這個世界是可控而安全的。

人是需要安全感的動物, 當他們感覺自己已經失去把控周圍環境能力, 就會變得恐慌無力。

那些被迫從小就要接受哥哥姐姐「施捨」衣服的弟弟妹妹們, 總是被外界的壓力強迫遵守。 他們從來沒有機會選擇和挑選自己喜愛衣服款式的權力。

個體的性格成長塑造關鍵期大多是在童年時期。

在這個關鍵時期如果他們長期被動的接受實際他們內心不願接受的事情。 這樣長此以往他們很容易養成逆來順受, 缺乏自我主見的毛病。

從而在現實生活中變現的自卑不敢與人交流。 長此以往很容易形成自卑的心理。

二、自我價值受損

很多人覺得穿哥哥姐姐的衣服, 本身也是抱著勤儉節約的的思想, 再加上小孩子思想還不成熟, 還沒有太嚴重的攀比心理。

這樣去做以來解決了親戚朋友無法解決舊衣服的麻煩, 二來可以為家庭減少一些「不必要」的開支。

雖然穿別人的舊衣服看似是你情我願的事情, 但如果長此以往的接受別人的舊衣物, 舊物品就會讓施捨者認為「被施者」是個很順便的人。

長此以往, 他們一有用不好的舊物品首先會就會想到你, 在他們眼中你就是廢品回收站, 當然這種獎賞就是你欠他們一個人情。

即使親戚可能出于好心, 把家裡暫時用不著的衣物捐贈給你, 並沒有帶著貶低的意思,

甚至是出于一片好心。 你也別輕易接受, 因為這種態度會不斷內化到你的潛意識中, 會讓你覺得自己是一個在隨便應付過日子的人, 你會變得不積極主動地去追尋更加美好的東西, 伴隨而來是使自我價值感變得越來越低, 變得越來越隨便、容易妥協。

除了接受親朋好友捐贈的衣服以外, 對于那些總是穿哥哥姐姐剩下的衣服的家庭也要注意了。

同一個屋簷下的孩子, 如果加以不同待遇對待, 長此以往就會在他們的內心裡形成自己是否不被疼愛, 沒人關心的那種。

再加上父母認為孩子小, 也沒必要和他說太多的道理, 如果任由這種思想在孩子裡的腦海裡迴旋, 對他們的健康成長是極為不利的。

他這種想法會對他們童年的內心打擊是非常大的,以至于在將來的生活當中,容易產生自卑心態,自我價值感受損嚴重。

三、補償心理過剩,難以培養斷舍離的意識

01)、補償心理在心理學上是指:一個人如果在成長過程中身心有所缺陷,他們就會想方設法去彌補它,當時無法達成,也會在以後的日子裡以其他的方式盡可能擺脫這種曾經遭受的「缺陷」,哪怕這個缺陷已經消失。

在臉書上看到一篇"自我過激心理"的文章中作者就自述自我的經歷:因為小時候太窮,父母總是給自己穿別人的舊衣服,自己一直處于自我的自卑狀態。

為了能夠徹底改變這種心理上的缺陷,她迷上了瘋狂買衣服,屋子裡的衣服堆積成山,而買衣服的目的不是為了自己喜歡或者自己很需要,而是要穿給別人看。

02)、當補償心理過剩,為了擺脫曾經的遭遇,人們往往忽略了事物本身的需求,而是為了極力地消除他人對自我的看法,以及通過外物說服自己。

而我們常常提到的斷舍離意識就與他們背道而馳,穿舊衣服失去的不僅是心理上的健康,還有對生活全新的追求。

穿舊衣服有時候培養的不是勤儉節約,而是斤斤計較,過分計較得失,過分在意他人的眼光,補償心理給自我的人生負重,最終會被這種疾病心態壓垮。

在《我們為何不安》一書中提出:「人要學會評估自己,你要敢正視自己的需求,然後去解決需求,這是你一生的難題。」

這就可以很好地解釋為什麼小時候總是穿他人剩下衣服的孩子,到了成年後就會瘋狂的購物。

童年時期的長缺失感,讓他們感覺到內心的壓抑與不平衡。

隨著條件變好後,他們就會爆發式的瘋狂購物消費,以填補內心的缺失感。

所以客觀的來講,如果家裡條件還不是太困難的情況下,儘量選擇讓自己的孩子有自己的風格,不要再輕易讓孩子穿別人剩下的衣物。從而避免孩子心理上的缺失感,以及生活的控制感失控。

同樣的道理,對于那些習慣了勤儉節約,總是愛接受別人舊衣服的人來說,也要注意自己是不是對生活的態度越來越隨便,缺乏追求與主動感。

當然,家庭條件實在不好,我們要換個角度思考問題,穿別人的舊衣服也沒必要自卑,畢竟每個人都有困難的時期,遵從自己內心的意願才是最重要的。

他這種想法會對他們童年的內心打擊是非常大的,以至于在將來的生活當中,容易產生自卑心態,自我價值感受損嚴重。

三、補償心理過剩,難以培養斷舍離的意識

01)、補償心理在心理學上是指:一個人如果在成長過程中身心有所缺陷,他們就會想方設法去彌補它,當時無法達成,也會在以後的日子裡以其他的方式盡可能擺脫這種曾經遭受的「缺陷」,哪怕這個缺陷已經消失。

在臉書上看到一篇"自我過激心理"的文章中作者就自述自我的經歷:因為小時候太窮,父母總是給自己穿別人的舊衣服,自己一直處于自我的自卑狀態。

為了能夠徹底改變這種心理上的缺陷,她迷上了瘋狂買衣服,屋子裡的衣服堆積成山,而買衣服的目的不是為了自己喜歡或者自己很需要,而是要穿給別人看。

02)、當補償心理過剩,為了擺脫曾經的遭遇,人們往往忽略了事物本身的需求,而是為了極力地消除他人對自我的看法,以及通過外物說服自己。

而我們常常提到的斷舍離意識就與他們背道而馳,穿舊衣服失去的不僅是心理上的健康,還有對生活全新的追求。

穿舊衣服有時候培養的不是勤儉節約,而是斤斤計較,過分計較得失,過分在意他人的眼光,補償心理給自我的人生負重,最終會被這種疾病心態壓垮。

在《我們為何不安》一書中提出:「人要學會評估自己,你要敢正視自己的需求,然後去解決需求,這是你一生的難題。」

這就可以很好地解釋為什麼小時候總是穿他人剩下衣服的孩子,到了成年後就會瘋狂的購物。

童年時期的長缺失感,讓他們感覺到內心的壓抑與不平衡。

隨著條件變好後,他們就會爆發式的瘋狂購物消費,以填補內心的缺失感。

所以客觀的來講,如果家裡條件還不是太困難的情況下,儘量選擇讓自己的孩子有自己的風格,不要再輕易讓孩子穿別人剩下的衣物。從而避免孩子心理上的缺失感,以及生活的控制感失控。

同樣的道理,對于那些習慣了勤儉節約,總是愛接受別人舊衣服的人來說,也要注意自己是不是對生活的態度越來越隨便,缺乏追求與主動感。

當然,家庭條件實在不好,我們要換個角度思考問題,穿別人的舊衣服也沒必要自卑,畢竟每個人都有困難的時期,遵從自己內心的意願才是最重要的。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