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守護恒春18年」恒基仁醫堅守至生命最後一刻,半夜縫傷口,月值60班「我老了,希望年輕人能接棒」

2021年4月11日, 高雄殯儀館正在舉辦一場遺體告別式, 恒春基督教醫院的同仁用詩歌, 表達著對這位守護偏鄉18年的醫師懷念和祝福。

逝者名叫許志新, 去世時享年84歲, 是恒基的一位老醫師, 更是2018年第28屆醫療奉獻獎的獲得者, 榮譽背後是他對偏鄉18年的奉獻和守護……

退休後奔赴恒基, 開啟醫師生涯下半場

為人和藹可親的許醫師, 在恒基被稱為「阿公」, 許阿公2003年從嘉義榮民醫院副院長一職榮退, 本可享受退休後清閒生活的他, 以為看到臺灣尾的需要, 毅然來到偏鄉, 繼續行醫。

妻子司繼珠回憶「那天他接到前院長陳雲址醫師的電話, 說恒春半島醫師緊張……」之後他便再次披上白袍, 和妻子一同來到這裡, 開啟「醫師生涯的下半場」。

初到恒基的許醫師就發現了醫院面臨的問題——病床毫無遮蔽,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對急診室進行了改造, 利用屏風遮蔽, 讓病人們能安心看診。

為了提高手術的安全係數, 提升醫生們的專業水準, 他主持成立了開刀房小組, 對醫護人員進行培訓。

許醫師所有的努力都只有一個目標, 那就是提升民眾的看診品質, 只要能讓患者獲得最合適的醫療, 他都會去做, 不論有多麼麻煩, 推行起來有多麼艱難。

也正是因為如此, 18年來許醫師收穫了無數嘉義病患的愛戴。

1個月值60個班, 半夜為病患縫合傷口

因為外科醫師不足, 只有兩名醫師可以開刀, 他不顧年紀上的壓力, 卷起袖子輪值, 從疝氣、盲腸開刀到急診, 一個月最多值60多個班。

後來因為缺少加護病房、麻醉恢復室, 法令規定有麻醉醫師才能開刀, 他又改以門診為主, 或到急診幫忙縫傷口。

即便這樣忙碌他也毫無怨言, 在門診之餘還會主動支援急診, 即使不是他值班, 也會到急診室看看。

對許醫師, 急診部護理長黃碧霞不吝敬佩、讚美「阿公嚴謹的工作態度和敬業精神, 深深影響醫療人員, 他對恒基軟硬體、專業都帶來正向改變。 」

從上午7時的早安門診,

到晚上10時後急診, 都能見到他滿頭白髮、佝僂的身影。

彼時的他雖年過8旬, 但卻從來不搭電梯, 為了讓病患能隨叫隨到, 他更是住在醫院, 成了大家口中名副其實的「住院」醫師。

一次一位病患半夜尋診, 他更是從床上爬起, 到急診室幫病人縫合傷口, 以至於院長陳志成在臉書PO文「是什麼精神讓一位80多歲的醫師, 晚上10點還佝僂在急診幫病人縫合傷口?」

「剩餘價值」獻臺灣尾, 為偏鄉堅持到最後一刻

許志新將人生「剩餘價值」獻給臺灣尾, 卻總說自己心甘情願歡喜付出。

他抱持著「視病猶親」的態度, 每天不厭其煩為病人解釋檢查結果, 希望能消除家屬們因無知產生的恐懼。

此外還影響其他醫師和護理人員「要和病患、家屬耐心溝通, 幫他們建立安全用藥觀念。 」

看見許醫師這麼大年紀, 每天還要為了病患奔波忙碌, 同仁們都勸他注意休息, 但他卻說「只要病人有需要, 就要先滿足病人。 」

曾經有媒體採訪, 問他這麼大年紀想沒想過停下來休息, 許醫師笑說「老學長都不走, 我能走嗎?」

本著「不計代價地為患者著想」的原則,他繼續奮力的工作著,即便身體狀況越來越差也堅持親自看診,直到身體最終亮起紅燈……

2021年4月初,他的身體再也扛不住,最終辭世,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他還在恒基新大樓興建進度,以及是否有新血醫師接棒支援偏鄉。

踐行醫者誓言,盼望新鮮血液注入

5.2萬人的恒春半島,有3家地區醫院,因人口數少、地處偏遠,不利年輕醫師專業發展,很難吸引醫師常駐,只好常年依賴公費醫師及兼任醫師填補空缺。

正是看到偏鄉醫療資源的匱乏,許醫師才來到這裡,用最平靜的語氣說下那句豪言「偏鄉醫療先天條件差,我能彌補多少算多少。」

他知道恒春讓年輕醫師卻步的原因,但他始終相信「不是年輕人不來,只是尚未到來」,在新血未到來之前,他竭盡全力的守在缺口上,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18年的恒基歲月,讓他的黑髮變白,不變的是那一份對臺灣尾居民和同仁的關心與愛意。

在自己離世前,許阿公也表達了自己的願望「自己老了,希望能有年輕醫師來接棒。」

盼望下一個18年、36年,甚至是54年,能夠有下一個「許志新醫師」,勇敢起身接棒,來回應臺灣尾的需要,一如當年起身接棒的阿公。

本該享受生活的年紀,他卻來到偏鄉,肩負起了本不屬於他的責任。

18年的辛勞付出,他踐行了自己的醫者誓言,直至耗盡最後一絲心血。

希望許志新醫師的故事,能讓更多人看到偏鄉醫療的不易。

也希望許醫師的夙願能早日實現,有更多新鮮血液接棒,為半島醫療奉獻。

本著「不計代價地為患者著想」的原則,他繼續奮力的工作著,即便身體狀況越來越差也堅持親自看診,直到身體最終亮起紅燈……

2021年4月初,他的身體再也扛不住,最終辭世,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他還在恒基新大樓興建進度,以及是否有新血醫師接棒支援偏鄉。

踐行醫者誓言,盼望新鮮血液注入

5.2萬人的恒春半島,有3家地區醫院,因人口數少、地處偏遠,不利年輕醫師專業發展,很難吸引醫師常駐,只好常年依賴公費醫師及兼任醫師填補空缺。

正是看到偏鄉醫療資源的匱乏,許醫師才來到這裡,用最平靜的語氣說下那句豪言「偏鄉醫療先天條件差,我能彌補多少算多少。」

他知道恒春讓年輕醫師卻步的原因,但他始終相信「不是年輕人不來,只是尚未到來」,在新血未到來之前,他竭盡全力的守在缺口上,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18年的恒基歲月,讓他的黑髮變白,不變的是那一份對臺灣尾居民和同仁的關心與愛意。

在自己離世前,許阿公也表達了自己的願望「自己老了,希望能有年輕醫師來接棒。」

盼望下一個18年、36年,甚至是54年,能夠有下一個「許志新醫師」,勇敢起身接棒,來回應臺灣尾的需要,一如當年起身接棒的阿公。

本該享受生活的年紀,他卻來到偏鄉,肩負起了本不屬於他的責任。

18年的辛勞付出,他踐行了自己的醫者誓言,直至耗盡最後一絲心血。

希望許志新醫師的故事,能讓更多人看到偏鄉醫療的不易。

也希望許醫師的夙願能早日實現,有更多新鮮血液接棒,為半島醫療奉獻。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