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就離譜!被甩到天花板上的「酸黃瓜」,成了價值4萬多的藝術品

前幾天, 又有藝術家又有新創意了。

在新西蘭一家美術館, 一件藝術品在網絡中引起了熱議, 因為作品是一片酸黃瓜。 準確來說, 是一片貼在美術館天花板上的酸黃瓜。

放大一下, 它長這樣。

所以它是有獨特的色彩, 還是造型有美感?答案都不是。

這件藝術品名叫Pickle, 直譯過來就是泡菜或者酸黃瓜, 它來自美術館附近麥當勞的一個芝士漢堡, 從里面摳出來的時候還帶著一些番茄醬,

所以能穩穩地粘在天花板上。

除了這些信息, 它就沒什麼特別之處了。

而這是我買的漢堡, 以及里面的酸黃瓜, 材料上應該沒什麼不同。

有區別的是, 酸黃瓜在藝術家手中起飛了, 飛到了天花板上, 貼得還挺牢固。 還有一點不同的是, 它作為藝術品價值6200美元左右。

幾十塊錢從快餐店進貨一個套餐, 轉手就賣4萬多, 中間還扣掉了漢堡、薯條和可樂。 世界首富賺錢也就圖一樂, 真做買賣還得看你的。 用4萬多買個房頂的酸黃瓜, 我感覺用這筆錢能把房頂鋪滿。

有趣的是, 如果你真的想買這個藝術品, 并且愿意支付4萬多塊, 但買到的也并不是天花板的這塊酸黃瓜, 而是「如何讓酸黃瓜貼到天花板」的攻略, 方便你在家獨自完成作品。

此外, 你還需要額外支付18塊錢, 為整個芝士漢堡買單, 哪怕它只剩下一個酸黃瓜了。

所以我不但請你吃了漢堡, 還要花幾萬塊錢買一個攻略, 瘋狂星期四的文案都不敢這麼寫。

而這也激起了大家的好奇, 那我如果不按「說明書」操作會怎麼樣?比較冷靜的網友則給出回復, 攻略看不看都一樣, 天花板都會變臟。

有人表示雖然它的價格比其他離譜藝術品便宜不少, 但依然是打工人沒法理解的。

哪怕你月入1萬, 也要打工4個月不吃不喝才能買下房頂上的這塊酸黃瓜。

也有人感覺酸黃瓜要是掉下來,

是不是藝術品就算毀了。

還有人表示譴責, 這就是在浪費食物。

而這個有趣的藝術品, 來自澳大利亞藝術家Matthew Griffin。 這件展品被美術館方面描述為一種「挑釁」, 旨在質疑什麼是價值。

不過美術館的思路其實也很在理, 他們認為一件作品是否可以被當做藝術品, 并不完全是由藝術家來決定的。藝術家只是制作它的人,它是否具有藝術價值、意義,取決于社會對待它的方式。

換句話說,你如果覺得這玩意不行,那它就不是藝術,也不用在意價格。

其實這類藝術聽起來已經有點耳熟了。不少人都想到了那根在2019年紅遍網絡的香蕉,作品名叫「喜劇演員」,內容就是香蕉被膠帶綁在墻上,然后就賣到了12萬美元的價格。

當年的香蕉和酸黃瓜一樣,都沒什麼特別的,甚至還是在當地順手買的。而如果你真要購買,可以獲得一個證書以及一些其他相關文件,至于香蕉倒是無所謂了。

其實這個藝術品之后還有模仿者,一家餐館為了打廣告,也制作了一個雞肉三明治「藝術品」,并標價12萬美元。

除了看起來像是網絡鬧劇的,還有人想到在一些流傳了幾十年的藝術大作中,也有讓人看不懂的,例如「花生醬平臺」。

作品的概念可以追溯到1962年,在后續不斷創作重現再重現后,據說它的交易價格已經超過了10萬英鎊,但內容就是在一個長方形的場地中鋪滿花生醬,然后什麼也沒有了。

有一說一,這種作品很符合「看起來好看但沒有意義」的感覺,而且制作過程看著也很解壓。成批的花生醬會被運到場地,然后全部倒在地面:

接著就像是玩泥巴一樣,鋪滿整個場地。

不過據說有時候展覽還會被游客踩出腳印。

而看到這里,雖然我依然看不太懂藝術,也沒有創作說明書,但我的創作之魂還是被酸黃瓜徹底燃起來了,畢竟漢堡我都買了。

于是我也把酸黃瓜摳了下來,直接糊到了家里的墻上,分分鐘就復刻了一個:

放大一點,不能說一模一樣,但也是十分相似。

再來一個薯條版本的,又一個價值4萬的作品誕生了。但我準備賣400,卷死他們。

創作完之后,我感覺自己的作品能批發了,現在還缺一個大怨種買家。可惜等了一個下午,買家沒等來,等來了家人的一頓鐵拳教育。

而現在的我盯著墻壁,陷入了深刻的反思。從現在起,我決定墻上這個印子就是我的新作了,40元,有人要麼?

并不完全是由藝術家來決定的。藝術家只是制作它的人,它是否具有藝術價值、意義,取決于社會對待它的方式。

換句話說,你如果覺得這玩意不行,那它就不是藝術,也不用在意價格。

其實這類藝術聽起來已經有點耳熟了。不少人都想到了那根在2019年紅遍網絡的香蕉,作品名叫「喜劇演員」,內容就是香蕉被膠帶綁在墻上,然后就賣到了12萬美元的價格。

當年的香蕉和酸黃瓜一樣,都沒什麼特別的,甚至還是在當地順手買的。而如果你真要購買,可以獲得一個證書以及一些其他相關文件,至于香蕉倒是無所謂了。

其實這個藝術品之后還有模仿者,一家餐館為了打廣告,也制作了一個雞肉三明治「藝術品」,并標價12萬美元。

除了看起來像是網絡鬧劇的,還有人想到在一些流傳了幾十年的藝術大作中,也有讓人看不懂的,例如「花生醬平臺」。

作品的概念可以追溯到1962年,在后續不斷創作重現再重現后,據說它的交易價格已經超過了10萬英鎊,但內容就是在一個長方形的場地中鋪滿花生醬,然后什麼也沒有了。

有一說一,這種作品很符合「看起來好看但沒有意義」的感覺,而且制作過程看著也很解壓。成批的花生醬會被運到場地,然后全部倒在地面:

接著就像是玩泥巴一樣,鋪滿整個場地。

不過據說有時候展覽還會被游客踩出腳印。

而看到這里,雖然我依然看不太懂藝術,也沒有創作說明書,但我的創作之魂還是被酸黃瓜徹底燃起來了,畢竟漢堡我都買了。

于是我也把酸黃瓜摳了下來,直接糊到了家里的墻上,分分鐘就復刻了一個:

放大一點,不能說一模一樣,但也是十分相似。

再來一個薯條版本的,又一個價值4萬的作品誕生了。但我準備賣400,卷死他們。

創作完之后,我感覺自己的作品能批發了,現在還缺一個大怨種買家。可惜等了一個下午,買家沒等來,等來了家人的一頓鐵拳教育。

而現在的我盯著墻壁,陷入了深刻的反思。從現在起,我決定墻上這個印子就是我的新作了,40元,有人要麼?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