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情感勵志»正文

一個人能吞下多少委屈,就能成就多大的格局

一個人能吞下多少委屈, 就能成就多大的格局。

古往今來, 真正的強者, 都能「忍」。

《讀書錄》里曾寫道:「忍所不能忍, 容所不能容, 惟識量過人者能之。

詩人杜牧也說過:「忍過事堪喜, 泰來憂勝無。 」

忍, 不是懦弱, 不是退縮, 而是一種懂得低頭的智慧。

01

忍辱, 以存身。

《孟子》曰:「莫非命也, 順受其正, 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巖墻之下。 盡其道而死者, 正命也;桎梏死者, 非正命也。 」

有時忍辱, 不是因為膽小沒脾氣, 而是想要將大事化小, 小事化了, 把矛盾, 傷害和危險, 降到最低。

在《史記》里, 有這樣一則故事。

淮陰有一群惡少當眾羞辱韓信。

有一個屠夫對韓信說:「你雖然長得又高又大, 喜歡帶著劍, 其實你膽子小得很!有本事的話, 你敢用你的佩劍來刺我嗎?如果不敢, 就從我的褲襠下鉆過去。 」

韓信自知形單影只, 于是便當著許多圍觀人的面, 從那個屠夫的褲襠下鉆了過去。

所有人都嘲笑韓信。

如果當時他受不了「胯下之辱」, 不僅不會有后來的建功立業。

當時若與該屠夫輩搏斗, 輸了, 他會丟性命;贏了, 會招來牢獄之災。

武則天時代有個丞相叫婁師德。

他的弟弟當上了代州刺史, 臨行之時, 婁師德對弟弟說:「我擔任丞相, 你現在又管理一個州, 受皇上的寵幸太多了。 這正是別人妒嫉的, 你打算怎樣對待這些人的妒嫉以求自免災禍呢?」

婁師德的弟弟跪在地上, 對哥哥說:

「從今以后, 即使有人朝我臉上吐唾沫, 我也自己擦去, 絕不叫你為我擔憂。 」

婁師德卻說:

「人家向你吐唾沫, 是對你惱怒。 如果你將唾沫擦去, 那不是違反了吐唾沫人的意愿了嗎?

別人會以為你在頂撞他, 這只能使他更火, 更會想方設法, 置你于死地。

所以要是人家唾你,

你就要笑瞇瞇地接受。 唾在臉上的唾沫, 不要擦掉, 讓它自己干。 」

《易·系辭下》里有言:「尺蠖之屈, 以求信也;龍蛇之蟄, 以存身也。 精義入神, 以致用也;利用安身, 以崇德也。 」

當一個人連自己的安危, 都無法得以保全時, 逞再多的一時之能, 也不過是匹夫之勇。

愚笨之人只會爭強好勝, 最終會將自己置于險地。

02

忍挫, 計深遠。

蘇軾在《晁錯論》里提到:「古之成大事者, 不惟有超世之才, 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 」

真正能成大事的人, 不會因一時的輸贏, 丟盔棄甲;也不會為了一時的成敗, 灰心喪氣。

項羽曾是一個攻無不克, 戰無不勝的大人物。

他在24歲時就隨叔父項伯起兵反秦, 27歲就自行分封了18個諸侯王, 一時風光無限, 好不得意。

他形容自己到:「吾起兵至今八歲矣, 身七十余戰, 所當者破, 所擊者服, 未嘗敗北, 遂霸有天下。 」

但在垓下之戰中, 項王騎上馬匹, 帶領八百將士, 抵達烏江江邊, 因為覺得自己沒有臉面去見江東父老, 然后年僅31歲的他, 就在江邊自刎了。

其實那時項羽并沒有到山窮水盡的地步,

只要他過了江東就有卷土重來的機會。

但驍勇善戰的項羽, 無法接受自己一時的失敗, 于是最終不僅賠了美人, 賠了江山, 還賠上了自己的性命。

《論語》有言:小不忍, 則亂大謀。

越忍受不了挫折的人, 心里并沒有大的志向和目標, 所以他很容易計較和糾纏于眼前的失意和落魄。

但越能扛屈受挫的人, 越能成大器。

因為他們有相當的定力去實現遠大的抱負, 所以能忍辱負重, 成就鴻鵠之業。

03

忍謗,大格局。

《遺教經》中有一句話:

「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毀謗、譏諷、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

生活中,我們難免會被人曲解,有時我們不辯,不駁,不做解釋,并非因為心里有愧,而是一種大格局。

《宋史·高防傳》中有一則記載,高防曾任澶州防御史張從恩的判官。

當時有一名軍校叫段洪進,偷了官府的木材做家具,張從恩知道后很是氣憤,就想殺了他。

段洪進為保全自己,就作偽供說:「這都是高防讓我干的。」

張從恩向高防證實段洪進的話,高防承認了這件事,段洪進因此免于一死。

很快,張從恩拿了一萬緡錢、一匹馬送給高防,打發他走了。

高防平靜地離去,始終不辯明自己的冤枉。

而當初嫁禍于他的段洪進,知道此事后,感到良心不安,從此以后也決定悔過自新,重新做人。

《遺教經》有言:「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忍者無怨,必為人尊。」

雖然我們常說,做人要清清白白,坦坦蕩蕩。

但有時,在這個世上,并不是所有的事,都能在表象上呈現出真相。

越是優秀的人,越能忍。

有一句話說,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一個人能吞下多少委屈,就能成就多大的格局。

共勉。

03

忍謗,大格局。

《遺教經》中有一句話:

「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毀謗、譏諷、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

生活中,我們難免會被人曲解,有時我們不辯,不駁,不做解釋,并非因為心里有愧,而是一種大格局。

《宋史·高防傳》中有一則記載,高防曾任澶州防御史張從恩的判官。

當時有一名軍校叫段洪進,偷了官府的木材做家具,張從恩知道后很是氣憤,就想殺了他。

段洪進為保全自己,就作偽供說:「這都是高防讓我干的。」

張從恩向高防證實段洪進的話,高防承認了這件事,段洪進因此免于一死。

很快,張從恩拿了一萬緡錢、一匹馬送給高防,打發他走了。

高防平靜地離去,始終不辯明自己的冤枉。

而當初嫁禍于他的段洪進,知道此事后,感到良心不安,從此以后也決定悔過自新,重新做人。

《遺教經》有言:「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忍者無怨,必為人尊。」

雖然我們常說,做人要清清白白,坦坦蕩蕩。

但有時,在這個世上,并不是所有的事,都能在表象上呈現出真相。

越是優秀的人,越能忍。

有一句話說,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一個人能吞下多少委屈,就能成就多大的格局。

共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