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買車時這8種功能再貴也要有,而另外4種配置再便宜也不要選

我第一次買車的時候, 偏信了4S店銷售的話, 選錯了配置, 很多配置很「雞肋」, 完全是交「智商稅」, 不僅花了很多冤枉錢, 幾年后故障多, 徒增保養維修費用, 但有的配置卻很管用, 關鍵時刻能「保命」。

同一款車型, 車企針對不同人群的用車需求, 一般都分標配、低配、中配、高配等版本, 不同版本主要區別在于被動安全、內飾用料、舒適性、功能配置等方面的差距, 很多配置可能幾年還用不到一次, 但是卻非常重要。

一、ESP車身穩定系統不要亂動

簡單來說, ESP主要就是防止車輛在特定環境下出現側滑、車身失控, 從而保證車輛正常行駛的一整套主動安全系統。

比如說高速路遇到行人, 車主為了避開行人, 緊急向右打了方向, 如果車輛沒有ESP穩定系統, 此時車輛很可能出現側滑、甩尾等危險, 但如果車輛配備ESP車身穩定系統, 行車電腦檢測到車速和方向偏轉幅度異常,

超出車輛正常安全值。

此時系統介入, 合理有效地控制驅動輪、從動輪的轉速, 同時還會根據實際情況, 啟用ABS防抱死系統, 在剎車的同時控制發動機的動力輸出, 從而保證車輛穩定行駛。

ESP有利也有弊, 有的情況下又必須要關閉ESP

比如說, 雨天路滑、遇到泥潭、積雪路面等場景下, 由于車輪附著力降低, 即便輕踩油門, 車輛也可能出現打滑, 車輪動力分配異常, 這時候ESP一旦啟用, 一定程度上就會限制發動機動力輸出, 本來就打滑, 此時動力又變弱, 自然很難脫困。

同樣, 像專業車手, 極限駕駛行駛也需要手動關閉ESP;在非鋪裝陡坡路面, 尤其是載重物爬陡坡時, 記得關閉SEP;原車的ESP參數調整其中一個因素就是輪胎, 因此當輪胎尺寸發生較大變化時, 比如換了備胎或者安裝了防滑鏈等情況下, 必要時要關閉ESP。

二、同樣都是安全氣囊, 為何差距卻很大?

限于成本的因素, 并不是所有車型都配齊了各種安全氣囊, 很多車輛只有主副駕駛正方向氣囊、后排正方向氣囊, 而實際事故中, 膝部氣囊、頭部氣囊、側氣囊、側氣簾等氣囊都很重要, 它們可以從不同方位更好地保護車內人員。

安全氣囊的重要性無需多說, 但是我們也會發現有種不好的風氣, 不管是真皮、混搭還是織物座椅, 有的車主總喜歡加裝一套坐墊、座套, 雖然可以更好保護座椅不被刮壞,

但是如果遇到緊急情況, 安全氣囊被座套包裹, 無法正常彈出, 那就得不償失了。

三、坡道輔助

無論是新手還是老司機, 無論是手動擋還是自動擋, 坡道輔助功能都很實用, 比如紅綠燈路口, 車輛停在坡道上, 需要起步時, 坡道輔助功能啟用, 系統自動剎車約3秒左右,這時候車主就有足夠時間起步,新手再也不用擔心手忙腳亂導致熄火、溜車。

四、雷達預警

新手司機剛開始距離感不強,不容易分辨出車輛前后左右的距離,這時候倒車雷達、車側預警就顯得非常實用,可以實時掌握車距,避免剮蹭。

同樣,車輛周邊有很多盲區,尤其是中大型SUV盲區更大,雷達可以探測到車輛周邊障礙物,提前做出預警。這幾年很多新能源汽車都采用了毫米波雷達,精準度大幅提升,在很多場景都可以用到,比如倒車、側方位停車、主動剎車、自適應巡航、車道保持或偏離預警等都離不開雷達。

五、胎壓顯示與胎壓預警

汽車胎壓對行車安全來說尤為重要,但是很多司機很容易忽略輪胎胎壓,胎壓過低或者過高都容易爆胎,胎壓過低,抓地力變弱,油耗變高,胎側容易因擠壓變形,甚至鼓包,輪胎橡膠一旦變形屬于不可逆。

尤其是跑高速時,一旦輪胎被扎破,胎壓會慢慢降低,這是非常危險的,因此一定要注意胎壓變化,在很多國家胎壓預警是車輛必備的功能。

六、行車記錄儀

行車途中,如果遇到交通事故,行車記錄儀可以幫助還原事故經過,為雙方責任劃分提供有力證據;同樣,如果遇到有人「碰瓷」,這時候如果有行車記錄儀,也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糾紛。

行車記錄儀本身也很便宜,可以說花最少的錢規避最大的風險,一定不要為了省錢而不安裝行車記錄儀。

七、倒車影像與360全景影像

絕大部分車型都是配備基礎的倒車影像,在倒車時能夠有效幫助我們判斷車輛后方情況,但是有時候新手司機顧后不顧前,顧左不顧右,如果有360度全景影像,加上雷達預警,可以有效避免碰擦。

八、后視鏡加熱

雨天、霧天行車,后視鏡很容易被雨水打濕或者后視鏡起霧,這時候后視鏡加熱就很管用,對行車安全來說作用也很大,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經常用得到的功能,比如說自動大燈、轉向輔助燈、感應后備箱、感應雨刷等等都很實用。

「雞肋」功能,用之無味棄之可惜

但是也有些功能配置看似高科技卻不實用,還會徒增麻煩,甚至很「雞肋」。

1、自動啟停,省油不省錢

在擁堵的城市道路用車,自動啟停確實可以節省部分汽油,有的車型百公里可以節省1L-2L左右的汽油,但是幾年后換電瓶的錢遠高于省下來的油錢。

由于自動啟停時,需要較大的電流,耗電大,如果頻繁自動啟停對電瓶壽命是有一定影響的,加上日常保養方面的差異,有的車型可能兩年多就需要換電瓶,二自動啟停的電瓶和普通車輛的電瓶不一樣,其成本幾乎是普通電瓶的2-3倍。

假如一年行駛2萬公里,大概可以節省100-150元左右,一般家用車6-8年左右換車的比較多,也就是說可以省幾百塊錢,但是換一次電瓶卻需要上千元,所以說省油并不省錢。

2、全景天窗,風景雖美,但養護費用卻很高

全景天窗看起來大氣美觀,很多車輛除了剛買來時會開幾次天窗,新鮮感過后,有時候一年還不用一次,隨著車齡增加,天窗膠條開始開裂,密封性慢慢變差,甚至出現漏水的情況,維修保養費用卻不低。

有的車主粗心大意,開了天窗停車后忘記關閉或者沒關好,一旦遇上暴雨天氣,車里就遭殃了,因此造成的損失就很大了。

3、HUD抬頭數字顯示,看似高科技,實際上效果差強人意

HUD抬頭數字顯示是最近兩年的新科技,可以連接手機或者把車輛儀表盤部分信息投影在擋風玻璃前方,這樣駕駛人員就不需要低頭看手機或者看導航,看起來是一項很不錯的功能,但是各家車企的HUD參差不齊。

有的車企為了賺「噱頭」也推出這項功能,但是成本有限,這時候只能在HUD本身質量方面做改變,自然質量、效果就降低了,一旦遇到太陽直射的天氣,投影顯示的信息很模糊,還不如手機實用。

但是為了這樣一種不實用的功能,卻需要多花幾千甚至上萬,顯然不劃算。

4、泊車入位,對車位要求太苛刻

自動泊車入位看似對新手有很多幫助,但是對車位要求較高,一般要求車位尺寸規范,前后停車位最好有車,如果是側方位停車,主路車輛較多的時候,遇到個別車輛車速較快,自動泊車無法第一時間發現,那很可能就會發生碰撞。

即便能停進去,但是需要花費更多時間,還不如多加練習,自己掌握好倒車入庫的技術,這樣更靠譜。

除了以上這些功能外,還有很多并不實用的功能,比如說大燈自動清洗、道路交通識別、記憶座椅或者方向盤、遠程啟動等等功能,看著科技感滿滿,但實用性很小,為了這些不實用的功能,至少需要多加2萬以上。

總之,如果預算有限,一般推薦優先選擇中配車型即可,常用的實用功能基本都有,而高配版本上很多功能都不實用,完全沒必要選擇,當然了,還是需要根據個人喜好,選擇自己喜歡的版本,這樣買車之后才不至于后悔。大家覺得哪些功能必須要有,哪些是「雞肋」功能。

系統自動剎車約3秒左右,這時候車主就有足夠時間起步,新手再也不用擔心手忙腳亂導致熄火、溜車。

四、雷達預警

新手司機剛開始距離感不強,不容易分辨出車輛前后左右的距離,這時候倒車雷達、車側預警就顯得非常實用,可以實時掌握車距,避免剮蹭。

同樣,車輛周邊有很多盲區,尤其是中大型SUV盲區更大,雷達可以探測到車輛周邊障礙物,提前做出預警。這幾年很多新能源汽車都采用了毫米波雷達,精準度大幅提升,在很多場景都可以用到,比如倒車、側方位停車、主動剎車、自適應巡航、車道保持或偏離預警等都離不開雷達。

五、胎壓顯示與胎壓預警

汽車胎壓對行車安全來說尤為重要,但是很多司機很容易忽略輪胎胎壓,胎壓過低或者過高都容易爆胎,胎壓過低,抓地力變弱,油耗變高,胎側容易因擠壓變形,甚至鼓包,輪胎橡膠一旦變形屬于不可逆。

尤其是跑高速時,一旦輪胎被扎破,胎壓會慢慢降低,這是非常危險的,因此一定要注意胎壓變化,在很多國家胎壓預警是車輛必備的功能。

六、行車記錄儀

行車途中,如果遇到交通事故,行車記錄儀可以幫助還原事故經過,為雙方責任劃分提供有力證據;同樣,如果遇到有人「碰瓷」,這時候如果有行車記錄儀,也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糾紛。

行車記錄儀本身也很便宜,可以說花最少的錢規避最大的風險,一定不要為了省錢而不安裝行車記錄儀。

七、倒車影像與360全景影像

絕大部分車型都是配備基礎的倒車影像,在倒車時能夠有效幫助我們判斷車輛后方情況,但是有時候新手司機顧后不顧前,顧左不顧右,如果有360度全景影像,加上雷達預警,可以有效避免碰擦。

八、后視鏡加熱

雨天、霧天行車,后視鏡很容易被雨水打濕或者后視鏡起霧,這時候后視鏡加熱就很管用,對行車安全來說作用也很大,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經常用得到的功能,比如說自動大燈、轉向輔助燈、感應后備箱、感應雨刷等等都很實用。

「雞肋」功能,用之無味棄之可惜

但是也有些功能配置看似高科技卻不實用,還會徒增麻煩,甚至很「雞肋」。

1、自動啟停,省油不省錢

在擁堵的城市道路用車,自動啟停確實可以節省部分汽油,有的車型百公里可以節省1L-2L左右的汽油,但是幾年后換電瓶的錢遠高于省下來的油錢。

由于自動啟停時,需要較大的電流,耗電大,如果頻繁自動啟停對電瓶壽命是有一定影響的,加上日常保養方面的差異,有的車型可能兩年多就需要換電瓶,二自動啟停的電瓶和普通車輛的電瓶不一樣,其成本幾乎是普通電瓶的2-3倍。

假如一年行駛2萬公里,大概可以節省100-150元左右,一般家用車6-8年左右換車的比較多,也就是說可以省幾百塊錢,但是換一次電瓶卻需要上千元,所以說省油并不省錢。

2、全景天窗,風景雖美,但養護費用卻很高

全景天窗看起來大氣美觀,很多車輛除了剛買來時會開幾次天窗,新鮮感過后,有時候一年還不用一次,隨著車齡增加,天窗膠條開始開裂,密封性慢慢變差,甚至出現漏水的情況,維修保養費用卻不低。

有的車主粗心大意,開了天窗停車后忘記關閉或者沒關好,一旦遇上暴雨天氣,車里就遭殃了,因此造成的損失就很大了。

3、HUD抬頭數字顯示,看似高科技,實際上效果差強人意

HUD抬頭數字顯示是最近兩年的新科技,可以連接手機或者把車輛儀表盤部分信息投影在擋風玻璃前方,這樣駕駛人員就不需要低頭看手機或者看導航,看起來是一項很不錯的功能,但是各家車企的HUD參差不齊。

有的車企為了賺「噱頭」也推出這項功能,但是成本有限,這時候只能在HUD本身質量方面做改變,自然質量、效果就降低了,一旦遇到太陽直射的天氣,投影顯示的信息很模糊,還不如手機實用。

但是為了這樣一種不實用的功能,卻需要多花幾千甚至上萬,顯然不劃算。

4、泊車入位,對車位要求太苛刻

自動泊車入位看似對新手有很多幫助,但是對車位要求較高,一般要求車位尺寸規范,前后停車位最好有車,如果是側方位停車,主路車輛較多的時候,遇到個別車輛車速較快,自動泊車無法第一時間發現,那很可能就會發生碰撞。

即便能停進去,但是需要花費更多時間,還不如多加練習,自己掌握好倒車入庫的技術,這樣更靠譜。

除了以上這些功能外,還有很多并不實用的功能,比如說大燈自動清洗、道路交通識別、記憶座椅或者方向盤、遠程啟動等等功能,看著科技感滿滿,但實用性很小,為了這些不實用的功能,至少需要多加2萬以上。

總之,如果預算有限,一般推薦優先選擇中配車型即可,常用的實用功能基本都有,而高配版本上很多功能都不實用,完全沒必要選擇,當然了,還是需要根據個人喜好,選擇自己喜歡的版本,這樣買車之后才不至于后悔。大家覺得哪些功能必須要有,哪些是「雞肋」功能。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