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熱點»正文

狄龍:娶小10歲妻子,為家庭不做大哥好多年,兒子成為他晚年驕傲

2021年8月17日, 有媒體稱老戲骨在家洗澡時摔倒昏迷, 被緊急送往醫院后, 情況不容樂觀。

狄龍的兒子譚俊彥接受電話采訪親口辟謠了這件事,

并表示父親的身體一切都好, 前不久還和自己的女兒一塊出門嬉戲。

早年的狄龍為邵氏拍出了眾多的經典電影, 可謂是70年代初香港影壇的當紅男星,

斜飛的英挺劍眉, 細長的黑眸, 削薄輕抿的唇, 狄龍曾被譽為「香江第一美少年」。

與李小龍,

成龍, 梁小龍并稱為香港四小龍。

后來的他也是扮演了《新版還珠格格》中的皇帝, 鐵骨柔情。

如今狄龍鮮少出現在熒幕中, 事實上, 他從未正式退出演藝圈, 之所以息影, 是因為兒子的強迫, 而他也樂在其中。

今日就讓我們詳細了解一下狄龍的人生故事。

01、

熒幕中瀟灑決絕, 持劍嘯蒼松的俠客狄龍, 在紅塵紛擾的繁亂江湖中來去自如。

但卻在生活中遭受紛紛擾擾, 七情六欲的存在讓他更加地貼近生活,

不禁讓人感嘆, 人生如戲, 卻無戲里的肆意灑脫。

狄龍原名譚富榮, 1946年出生于廣東新會, 家境貧寒, 經常食不果腹。

盡管如此, 狄龍的父親依舊娶了兩位老婆, 狄龍是大房所生, 其中還有4個兄弟姐妹。

二房也生有幾個孩子, 子孫滿堂, 家庭美滿本是一件美好幸福的事情。

但是放在寒門, 卻是為生活增添了過多的壓力, 入不敷出, 生活得很是拮據。

孩子穿的衣服也是哥哥姐姐們淘汰下來的,據狄龍回憶,小時候他的鞋子面和底都是分開的,想要穿只能自己拿魚線將它縫合。

有一次在學校操場,狄龍中暑暈倒在地,突然想起自己的鞋底破了個大洞,怕被別人看到,硬生生克制住了暈眩站了起來。

家庭的貧困一直是狄龍心中的一根刺,刺痛了他敏感脆弱的心,吃不飽穿不暖的生活讓他忍無可忍。

為了貼補家用,狄龍早早的輟學,十幾歲就開始在社會上闖蕩。

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尖沙咀麼地道上撿大頭針,一支一支地撿,做了三天后又換了別的工作。

后來又去做了洋裝店學徒,在店里打雜。

「做飯不可以煮得太好吃,如果煮得好吃,他們會讓我一直做飯,那就一輩子學不到技術了!」

說這話的狄龍故意在做飯時笨手笨腳,菜不洗干凈,放鹽放多。

后來同一年當學徒的人三年才出師,而他僅用了一年半,并且在期間他還學會了講英文。

設計師這個工作狄龍僅做了一年多,每天按部就班的量身裁衣的工作讓他倍感麻木,于是他選擇了跳槽。

恰逢這時報紙上刊登了邵氏招武術訓練班學員的消息,心中便有了想法。

但是因為文化水平不夠,填寫報名表時很不自信,在他躊躇之下,朋友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

為了讓狄龍順利被錄取,朋友開始夸大其詞,稱狄龍中學畢業,中英文流利,果不其然,狄龍被順利錄取。

在進入邵氏之前,狄龍做洋裝每月可以拿到兩千塊,而進入邵氏,薪資只有原來的五分之一。

之所以讓狄龍甘愿犧牲的原因,是何冠昌的一句話:

「男人要建立自己的終身事業,你做洋服可以成終身事業咩?」

聞言,狄龍仿佛茅塞頓開,終身事業四個字就像一頂大燈,照亮了閃閃發光的未來道路。

于是他頭也不回地與邵氏簽約,一簽就是5年,同時也被壓榨了五年。

初期,狄龍進入邵氏依舊會在洋裝店兼職賺錢,一次偶然,女演員于紅來到洋裝店,有個伙計對她說:

「那個后生仔也考進了邵氏呀。」

于紅轉頭面對狄龍講:「后生仔,別進這行呀。」

02、

但被娛樂圈中的鮮衣怒馬、繁華景象沖昏頭腦的狄龍卻聽不進這句話。

狄龍并不是出道即巔峰的存在,他和諸多演員一樣,在娛樂圈的邊緣徘徊,演沒有臺詞的龍套。

一次次的龍套生涯,讓狄龍的演技越發的熟練,也讓他對戲產生了不同的理解。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張徹便是狄龍的伯樂,也是發掘他英氣逼人的俠客一面的知音。

張徹是香港電影圈有名的導演,在60、70年代,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作為陽剛武俠電影的開山鼻祖,那時他的弟子遍布各地。

他的電影風格沒有陰柔的美,到處都是鐵骨錚錚的硬漢,他用肌肉打造出了電影的陽剛之氣。

狄龍便是他的作品。

1969年,張徹邀請狄龍出演電影《死角》,也是這一次讓狄龍結識了姜大衛,

兩人強強聯合成為了邵氏的熒幕雙子星,成為了邵氏的活招牌。

終于坐上男一號位置的狄龍并沒有貪戀主角光環的作用,相反他十分希望嘗試新的角色,不斷挑戰自己,出演反派更是心之所向。

在他的毛遂自薦下,1973年狄龍在電影《刺馬》中飾演反派,演技碾壓姜大衛,并因此拿到了第11屆臺灣電影金馬獎和第19屆亞太影展優異演技獎。

與此同時他也遇到了另一位優秀的導演,楚原。

楚原以翻拍古龍小說聞名,在看到狄龍的第一眼就認為狄龍適合古龍小說,每次出演都會留給他重要的角色。

從《多情劍客無情劍》到《三少爺的劍》再到《楚留香》、《蕭十一郎》,多部作品鞏固了狄龍熒幕硬漢的形象。

同時也讓他成為了大俠時代的標桿人物,還讓他得到了古龍本人的喜愛。

時間一久,狄龍的俠客之氣衍生在了生活中,路見不平拔刀相助。

那段時間作為邵氏紅人的狄龍獎金、片酬拿到手軟,在聽到午馬片酬只有2萬時,直接拿出10萬接濟對方。

在成龍暈船無人問津時,主動送他回岸上,那個時候只要有需求他都會鼎力相助。

那時的他從未想過自己會過氣,可時間如白駒過隙,轉眼間狄龍就到了中年,邵氏電影沒落,香港武俠片也逐漸衰亡,作為標桿人物狄龍沉溺在了更新換代中。

「謝謝你多年來為公司做出的成績。」

這是邵氏公司的來信,短短的一句話就與狄龍劃清了關系,15年的努力付之東流。

在邵氏公司待得太久,沉溺在大哥夢中的狄龍并沒有在此期間發展自己的人脈,他被簇擁成為光鮮亮麗的一面。

卻忘記了在燈光閃爍的臺子下面隱藏著無數的刀叉和骸骨,而他只是被剝削者。

沒有了邵氏的支撐,沒有了前呼后擁的「小弟」,狄龍從大哥的位置上狼狽下臺。

迷茫的他開始嘗試轉型,他找到了自己曾經幫助過的那些人,卻沒想到不是避而不見就是裝作不在。

「原來我這幾年沒有交到幾個真心朋友。」

直到他找到午馬,想要給自己多個機會,而他的一句話,點醒了仿惶的狄龍。

「狄龍,你幫人,跟你求人,大不相同。要記住——不要求人。」

忙于事業的腳步放緩后,狄龍遇到了張沖,當時的張沖坐在自己家開的咖啡店內,天天對著話筒接電話。

看到狄龍,聊起沒落的演藝事業,他說:「跟老婆一起做生意,好過求朋友關照給戲拍。朋友一而再地關照,對人家也是負擔。」

誤到這句話的狄龍也開始回歸家庭,幫助太太開服裝店。

03、

狄龍與太太陶敏明一見傾心,初見時是1970年,那時的狄龍24歲,而陶敏明才14歲。

第一次見面是在電視臺采訪中認識的,陶敏明是一名舞蹈演員,狄龍也是因為舞蹈被其吸引。

作為舞蹈生的陶敏明在穿著打扮上比同齡人成熟,一開始狄龍認為陶敏明已滿18。

沒想到最后是自己看走了眼,所幸陶敏明被狄龍的帥氣吸引,兩人在相識5年后才走進婚禮的殿堂,并在不久后生下了一個兒子。

婚后的陶敏明并沒有改變愛玩的性子,依舊整日整日的不著家,不管孩子。

當時整日忙于拍戲的狄龍卻渴望回到家就能看到妻子,事業的不如意和生活的壓力讓他那段時間壓力倍增。

于是他控制不住的發脾氣,為了防止吵架的情況發生,狄龍讓陶敏明搬出去一段時間,既然不回家就在外面住一陣。

而陶敏明卻不肯,她唯恐兩人會失婚。

后來狄龍也冷靜了過來,自己應該尊重太太的意愿,十幾歲就與自己拍拖,沒有見識過社會的方方面面,自己不該以大哥的姿態對待妻子。

他說:「太太也應該走出家門來見識外面的世界,傭人不好,另外請一個客。沒理由嫁了人后就困在家庭里,她也應該建立自己的事業。」

狄龍的反思也讓陶敏明感動,從那之后,她隱居幕后,成為了賢妻良母。

并時常提醒狄龍吃降壓藥,而狄龍晚年無病無災也有妻子的功勞。

至今,狄龍都是將與太陽的合影放在錢包中,他稱自己的妻子為人生摯愛,談起妻子時,狄龍總是控制不住喜悅拿出合影向眾人分享。

他稱這張合影就像護身符,只要有它在身上,總是會覺得特別踏實。

陶敏明為人十分低調,鮮少公開露臉,就連家庭聚會的合照也鮮少出鏡。

如今狄龍的兒子譚俊彥也已經成家立業,看到狄龍和自己的兒子出門玩耍,譚俊彥總是忍不住的想象,這是彌補了自己的遺憾,重拾了以前的時光。

早年間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狄龍對待兒子十分嚴厲。

在那個調皮淘氣的年紀,譚俊彥曾被狄龍關進過狗籠,與惡犬待了幾個小時,導致他受驚嚇發高燒。

這件事一直是兒子心中的一道坎,同時也是狄龍心中的一道坎。

后來狄龍回歸家庭,開始反思,得知自己早年經常飾演大哥導致觀眾入戲太深,兒子在學校受排擠后。

狄龍就開始規避這類的劇本和角色,努力塑造正面的熒幕形象,改變學生家長和學生心目中的形象。

而譚俊彥在長大后開始子承父業,進入了演藝圈,針對這一決定,狄龍其實很反對。

他認為這一行很多事情都不是決定在自己手里,他更希望兒子能夠找個穩定的工作。

入行以來,譚俊彥一直不愿公開自己父親的消息,他不希望借「狄龍兒子」的標簽上位。

后來譚俊彥認識了太太任祉妍,受到父母愛情的啟發,任祉妍也退出了舞臺劇的舞臺,在家相夫教子。

做了父親的譚俊彥也逐漸理解父親的所思所想,兩人的隔閡在相處中逐漸化解。

早年間,狄龍拍戲失誤導致面目毀容,再加上各種武打戲親自上陣,留下了很多的隱患。

深知父親作為戲瘋子的本性,不會考慮自己的身體狀況硬撐著拍戲。

譚俊彥便向父親商量以后不要再去拍戲了。

每每談及于此,譚俊彥都一臉愁容地說,父親已入古稀之年,記憶力遠遠不如從前,再加上他的要求很高,很擔心會被年輕演員排擠。

與其在外看人眼色,不如在家享福,畢竟人到晚年,健康和快樂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在譚俊彥41歲生日那年,祖孫三代6口人一同出鏡,三世同堂,幸福不言而喻。

歲月如梭,韶光易逝,轉眼間便已過去76個春秋。

重回首,攬盡風雨苦亦甜,時間飛逝,覆蓋住紛擾的凡世,狄龍也漸漸豁達,

看開了名利與生死,花開花落,順其自然,他用一生去愛一人,最終子孫滿堂,甚是圓滿,可謂是一段佳話。

孩子穿的衣服也是哥哥姐姐們淘汰下來的,據狄龍回憶,小時候他的鞋子面和底都是分開的,想要穿只能自己拿魚線將它縫合。

有一次在學校操場,狄龍中暑暈倒在地,突然想起自己的鞋底破了個大洞,怕被別人看到,硬生生克制住了暈眩站了起來。

家庭的貧困一直是狄龍心中的一根刺,刺痛了他敏感脆弱的心,吃不飽穿不暖的生活讓他忍無可忍。

為了貼補家用,狄龍早早的輟學,十幾歲就開始在社會上闖蕩。

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尖沙咀麼地道上撿大頭針,一支一支地撿,做了三天后又換了別的工作。

后來又去做了洋裝店學徒,在店里打雜。

「做飯不可以煮得太好吃,如果煮得好吃,他們會讓我一直做飯,那就一輩子學不到技術了!」

說這話的狄龍故意在做飯時笨手笨腳,菜不洗干凈,放鹽放多。

后來同一年當學徒的人三年才出師,而他僅用了一年半,并且在期間他還學會了講英文。

設計師這個工作狄龍僅做了一年多,每天按部就班的量身裁衣的工作讓他倍感麻木,于是他選擇了跳槽。

恰逢這時報紙上刊登了邵氏招武術訓練班學員的消息,心中便有了想法。

但是因為文化水平不夠,填寫報名表時很不自信,在他躊躇之下,朋友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

為了讓狄龍順利被錄取,朋友開始夸大其詞,稱狄龍中學畢業,中英文流利,果不其然,狄龍被順利錄取。

在進入邵氏之前,狄龍做洋裝每月可以拿到兩千塊,而進入邵氏,薪資只有原來的五分之一。

之所以讓狄龍甘愿犧牲的原因,是何冠昌的一句話:

「男人要建立自己的終身事業,你做洋服可以成終身事業咩?」

聞言,狄龍仿佛茅塞頓開,終身事業四個字就像一頂大燈,照亮了閃閃發光的未來道路。

于是他頭也不回地與邵氏簽約,一簽就是5年,同時也被壓榨了五年。

初期,狄龍進入邵氏依舊會在洋裝店兼職賺錢,一次偶然,女演員于紅來到洋裝店,有個伙計對她說:

「那個后生仔也考進了邵氏呀。」

于紅轉頭面對狄龍講:「后生仔,別進這行呀。」

02、

但被娛樂圈中的鮮衣怒馬、繁華景象沖昏頭腦的狄龍卻聽不進這句話。

狄龍并不是出道即巔峰的存在,他和諸多演員一樣,在娛樂圈的邊緣徘徊,演沒有臺詞的龍套。

一次次的龍套生涯,讓狄龍的演技越發的熟練,也讓他對戲產生了不同的理解。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張徹便是狄龍的伯樂,也是發掘他英氣逼人的俠客一面的知音。

張徹是香港電影圈有名的導演,在60、70年代,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作為陽剛武俠電影的開山鼻祖,那時他的弟子遍布各地。

他的電影風格沒有陰柔的美,到處都是鐵骨錚錚的硬漢,他用肌肉打造出了電影的陽剛之氣。

狄龍便是他的作品。

1969年,張徹邀請狄龍出演電影《死角》,也是這一次讓狄龍結識了姜大衛,

兩人強強聯合成為了邵氏的熒幕雙子星,成為了邵氏的活招牌。

終于坐上男一號位置的狄龍并沒有貪戀主角光環的作用,相反他十分希望嘗試新的角色,不斷挑戰自己,出演反派更是心之所向。

在他的毛遂自薦下,1973年狄龍在電影《刺馬》中飾演反派,演技碾壓姜大衛,并因此拿到了第11屆臺灣電影金馬獎和第19屆亞太影展優異演技獎。

與此同時他也遇到了另一位優秀的導演,楚原。

楚原以翻拍古龍小說聞名,在看到狄龍的第一眼就認為狄龍適合古龍小說,每次出演都會留給他重要的角色。

從《多情劍客無情劍》到《三少爺的劍》再到《楚留香》、《蕭十一郎》,多部作品鞏固了狄龍熒幕硬漢的形象。

同時也讓他成為了大俠時代的標桿人物,還讓他得到了古龍本人的喜愛。

時間一久,狄龍的俠客之氣衍生在了生活中,路見不平拔刀相助。

那段時間作為邵氏紅人的狄龍獎金、片酬拿到手軟,在聽到午馬片酬只有2萬時,直接拿出10萬接濟對方。

在成龍暈船無人問津時,主動送他回岸上,那個時候只要有需求他都會鼎力相助。

那時的他從未想過自己會過氣,可時間如白駒過隙,轉眼間狄龍就到了中年,邵氏電影沒落,香港武俠片也逐漸衰亡,作為標桿人物狄龍沉溺在了更新換代中。

「謝謝你多年來為公司做出的成績。」

這是邵氏公司的來信,短短的一句話就與狄龍劃清了關系,15年的努力付之東流。

在邵氏公司待得太久,沉溺在大哥夢中的狄龍并沒有在此期間發展自己的人脈,他被簇擁成為光鮮亮麗的一面。

卻忘記了在燈光閃爍的臺子下面隱藏著無數的刀叉和骸骨,而他只是被剝削者。

沒有了邵氏的支撐,沒有了前呼后擁的「小弟」,狄龍從大哥的位置上狼狽下臺。

迷茫的他開始嘗試轉型,他找到了自己曾經幫助過的那些人,卻沒想到不是避而不見就是裝作不在。

「原來我這幾年沒有交到幾個真心朋友。」

直到他找到午馬,想要給自己多個機會,而他的一句話,點醒了仿惶的狄龍。

「狄龍,你幫人,跟你求人,大不相同。要記住——不要求人。」

忙于事業的腳步放緩后,狄龍遇到了張沖,當時的張沖坐在自己家開的咖啡店內,天天對著話筒接電話。

看到狄龍,聊起沒落的演藝事業,他說:「跟老婆一起做生意,好過求朋友關照給戲拍。朋友一而再地關照,對人家也是負擔。」

誤到這句話的狄龍也開始回歸家庭,幫助太太開服裝店。

03、

狄龍與太太陶敏明一見傾心,初見時是1970年,那時的狄龍24歲,而陶敏明才14歲。

第一次見面是在電視臺采訪中認識的,陶敏明是一名舞蹈演員,狄龍也是因為舞蹈被其吸引。

作為舞蹈生的陶敏明在穿著打扮上比同齡人成熟,一開始狄龍認為陶敏明已滿18。

沒想到最后是自己看走了眼,所幸陶敏明被狄龍的帥氣吸引,兩人在相識5年后才走進婚禮的殿堂,并在不久后生下了一個兒子。

婚后的陶敏明并沒有改變愛玩的性子,依舊整日整日的不著家,不管孩子。

當時整日忙于拍戲的狄龍卻渴望回到家就能看到妻子,事業的不如意和生活的壓力讓他那段時間壓力倍增。

于是他控制不住的發脾氣,為了防止吵架的情況發生,狄龍讓陶敏明搬出去一段時間,既然不回家就在外面住一陣。

而陶敏明卻不肯,她唯恐兩人會失婚。

后來狄龍也冷靜了過來,自己應該尊重太太的意愿,十幾歲就與自己拍拖,沒有見識過社會的方方面面,自己不該以大哥的姿態對待妻子。

他說:「太太也應該走出家門來見識外面的世界,傭人不好,另外請一個客。沒理由嫁了人后就困在家庭里,她也應該建立自己的事業。」

狄龍的反思也讓陶敏明感動,從那之后,她隱居幕后,成為了賢妻良母。

并時常提醒狄龍吃降壓藥,而狄龍晚年無病無災也有妻子的功勞。

至今,狄龍都是將與太陽的合影放在錢包中,他稱自己的妻子為人生摯愛,談起妻子時,狄龍總是控制不住喜悅拿出合影向眾人分享。

他稱這張合影就像護身符,只要有它在身上,總是會覺得特別踏實。

陶敏明為人十分低調,鮮少公開露臉,就連家庭聚會的合照也鮮少出鏡。

如今狄龍的兒子譚俊彥也已經成家立業,看到狄龍和自己的兒子出門玩耍,譚俊彥總是忍不住的想象,這是彌補了自己的遺憾,重拾了以前的時光。

早年間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狄龍對待兒子十分嚴厲。

在那個調皮淘氣的年紀,譚俊彥曾被狄龍關進過狗籠,與惡犬待了幾個小時,導致他受驚嚇發高燒。

這件事一直是兒子心中的一道坎,同時也是狄龍心中的一道坎。

后來狄龍回歸家庭,開始反思,得知自己早年經常飾演大哥導致觀眾入戲太深,兒子在學校受排擠后。

狄龍就開始規避這類的劇本和角色,努力塑造正面的熒幕形象,改變學生家長和學生心目中的形象。

而譚俊彥在長大后開始子承父業,進入了演藝圈,針對這一決定,狄龍其實很反對。

他認為這一行很多事情都不是決定在自己手里,他更希望兒子能夠找個穩定的工作。

入行以來,譚俊彥一直不愿公開自己父親的消息,他不希望借「狄龍兒子」的標簽上位。

后來譚俊彥認識了太太任祉妍,受到父母愛情的啟發,任祉妍也退出了舞臺劇的舞臺,在家相夫教子。

做了父親的譚俊彥也逐漸理解父親的所思所想,兩人的隔閡在相處中逐漸化解。

早年間,狄龍拍戲失誤導致面目毀容,再加上各種武打戲親自上陣,留下了很多的隱患。

深知父親作為戲瘋子的本性,不會考慮自己的身體狀況硬撐著拍戲。

譚俊彥便向父親商量以后不要再去拍戲了。

每每談及于此,譚俊彥都一臉愁容地說,父親已入古稀之年,記憶力遠遠不如從前,再加上他的要求很高,很擔心會被年輕演員排擠。

與其在外看人眼色,不如在家享福,畢竟人到晚年,健康和快樂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在譚俊彥41歲生日那年,祖孫三代6口人一同出鏡,三世同堂,幸福不言而喻。

歲月如梭,韶光易逝,轉眼間便已過去76個春秋。

重回首,攬盡風雨苦亦甜,時間飛逝,覆蓋住紛擾的凡世,狄龍也漸漸豁達,

看開了名利與生死,花開花落,順其自然,他用一生去愛一人,最終子孫滿堂,甚是圓滿,可謂是一段佳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