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劉邦如此敬重信任張良,真的只是因爲人品嗎?史書解密張良「真實年齡」,所有信任有跡可循

漢朝建立過程中, 劉邦非常敬重張良, 那麼劉邦尊重張良, 除了張良的才華、做人等原因之外, 還有沒有其他因素?

漢朝建立之后, 張良很快就隱退, 但張良只是謀士, 不是蕭何這樣手握大權的宰相, 不是手握重兵的諸侯, 對劉邦統治沒有威脅, 那麼他為何會隱退, 是善于明哲保身, 還是體弱多病的無奈, 或者還有其他什麼原因?

其實, 如果明白張良的真實年齡, 那麼上述兩個問題可能還有一些直接的答案。

關于張良的真實年齡, 史書中沒有直接記載, 但似乎留下了一條重要線索:

張良受書時, 黃石公將鞋子扔到橋下, 然后說:「孺子, 下取履!」

換成你該怎麼做, 乖乖地下去取鞋子嗎?

反正史記的記載是「良愕然, 欲毆之」, 曾經刺誅秦始皇的張良脾氣顯然并不好,

還有史書記載「良怒, 欲罵之」, 只是考慮到黃石公年老, 于是「強忍, 下取履」。

蘇軾的雄文《留侯論》中, 根據「孺子」二字,

認為當時張良是一個少年, 黃石公讓他取鞋子, 是為了「深折其少年剛銳之氣, 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謀」。

那麼, 黃石公授書時, 張良真的只是少年嗎?

實際上, 真相顛覆了傳統認知, 雖然不能肯定張良是一位白胡子老頭, 但年紀肯定在30歲以上。

張良是韓國人,

祖父與父親赫赫有名, 在韓國擔任要職, 史書上有明確記載。

張良祖父叫張開地, 先后輔佐韓昭侯、韓宣惠王、韓襄王三代君主, 與兒子張平「五世相韓」, 即張開地與張平都是韓國丞相。

韓昭侯繼位于公元前362年, 任用申不害變法, 使韓國國力達到強盛, 歿于公元前333年。

其中, 申不害于公元前351年成為丞相, 為相15年, 歿于公元前337年。

因此, 韓昭侯任命張開地為丞相的時間, 應該在公元前337年—前333年。

韓襄王繼位于公元前312年, 歿于公元前296年。

因此, 張開地擔任丞相的最后時光為公元前312年—前296年。

按照正常情況, 張開地擔任丞相時, 應該不小于30歲。

以此推算, 那麼張開地卸任時的年齡, 怎麼算都至少在50歲以上, 乃至可能70余歲。

張良(上圖, 劇照)父親叫張平, 先后擔任丞相輔佐過韓釐王、韓桓惠王。

韓釐王繼位于公元前296年, 歿于公元前273年, 韓桓惠王歿于公元前239年。

按照正常情況, 張平擔任丞相時, 年齡也不應該小于30歲。

以此推算, 張平出生時間即為公元前326年—公元前303年。

根據史記記載, 張平歿于公元前250年。

因此, 張平享年應該至少在53歲以上。

實際上, 考慮到張平地的年齡, 與當時結婚較早的事實, 張平真實享年至少應該在60歲以上。

另外, 張良有一個弟弟, 史書沒有記載名字, 只是說在韓國滅亡后, 張良雖然還有家僮三百人, 但弟弟歿后沒有辦葬禮, 而是將錢財全部投入刺誅秦始皇的計劃中。

以上就是張良家族的情況,雖然沒有記載張平、張良的出生時間,但顯然可以得出兩條重要結論:

1,張開地擔任丞相期間,兒子張平已經出生,但孫子張良并未出生。如果張良在當時出生,那麼到楚漢爭霸時,張良年齡就已經百余歲了。

2,張平歿于公元前250年,張良肯定在此之前出生,且至少是公元前251年之前出生。張良的出生時間區間,大致為公元前273年(或更早)—公元前251年。

筆者認為,綜合張平年齡、婚齡、適宜生育年齡等情況來看,張良應該在公元前260年左右出生。太早,張良年齡過大,不符合輔佐劉邦建漢的歷史;太晚,張良年齡過小,不符合張平的情況。

既然張良的真實年齡不小,那麼為何史記中黃石公卻稱張良為「孺子」呢?

原因很簡單,清代學者錢大昕對「孺子」有過考證,古文中的「孺子」有多種意思,并非單純只是指幼兒、兒童,還有小子﹑豎子,含有藐視輕蔑的意思。

公元前218年,張良博浪沙刺誅秦始皇,此時張良應該在40歲左右。

刺誅失敗之后,張良潛逃下邳,隨后遇到黃石公授書。

蘇軾說張良此時還是「少年」,顯然是不正確的,即便說張良出生于公元前251年,當時也已經30多歲了。

秦末戰亂與楚漢爭霸時,張良應該已有50多歲。

因出身不凡、且年齡較大,不具備威脅性,故而被信任。

如此,也就能解釋劉邦為何尊重張良,原因除了才華等之外,還有張良出身不凡、且年齡較大,所以張良當時的角色是「帝者師」。

必須說明的是,史書上對劉邦年齡有兩種說法,即出生于公元前256年或前247年。

如果出生于公元前256年的話,那麼劉邦比秦始皇小三歲,大約在40歲時娶呂雉,在60歲左右時多次親自率軍平叛。

但劉邦家庭并不差,自己也是亭長,如何到40歲還未結婚?

且,劉邦60余歲時還多次親征,61歲時親征英布,如此高齡親征太不符合常理。

因此,劉邦應該出生于公元前247年,享年53歲,比張良年齡要小不少,故而將張良視為老師。

漢代建立之后,張良已是花甲之齡,且史書上說張良體弱多病,在如此年齡與身體狀況下,隱退不出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其實,張良對劉邦皇權沒有什麼威脅,他的功成身退,或許存在明哲保身的考慮,但更多可能與他的年齡有關。

可見,在漢朝建立過程中,張良不是仙氣飄飄的中青年,而應該是有著豐富人生積累的白髮飄飄的老者。

雖說顛覆我們的傳統認知,但大機率就是真相。

參考資料:《史記》等

以上就是張良家族的情況,雖然沒有記載張平、張良的出生時間,但顯然可以得出兩條重要結論:

1,張開地擔任丞相期間,兒子張平已經出生,但孫子張良并未出生。如果張良在當時出生,那麼到楚漢爭霸時,張良年齡就已經百余歲了。

2,張平歿于公元前250年,張良肯定在此之前出生,且至少是公元前251年之前出生。張良的出生時間區間,大致為公元前273年(或更早)—公元前251年。

筆者認為,綜合張平年齡、婚齡、適宜生育年齡等情況來看,張良應該在公元前260年左右出生。太早,張良年齡過大,不符合輔佐劉邦建漢的歷史;太晚,張良年齡過小,不符合張平的情況。

既然張良的真實年齡不小,那麼為何史記中黃石公卻稱張良為「孺子」呢?

原因很簡單,清代學者錢大昕對「孺子」有過考證,古文中的「孺子」有多種意思,并非單純只是指幼兒、兒童,還有小子﹑豎子,含有藐視輕蔑的意思。

公元前218年,張良博浪沙刺誅秦始皇,此時張良應該在40歲左右。

刺誅失敗之后,張良潛逃下邳,隨后遇到黃石公授書。

蘇軾說張良此時還是「少年」,顯然是不正確的,即便說張良出生于公元前251年,當時也已經30多歲了。

秦末戰亂與楚漢爭霸時,張良應該已有50多歲。

因出身不凡、且年齡較大,不具備威脅性,故而被信任。

如此,也就能解釋劉邦為何尊重張良,原因除了才華等之外,還有張良出身不凡、且年齡較大,所以張良當時的角色是「帝者師」。

必須說明的是,史書上對劉邦年齡有兩種說法,即出生于公元前256年或前247年。

如果出生于公元前256年的話,那麼劉邦比秦始皇小三歲,大約在40歲時娶呂雉,在60歲左右時多次親自率軍平叛。

但劉邦家庭并不差,自己也是亭長,如何到40歲還未結婚?

且,劉邦60余歲時還多次親征,61歲時親征英布,如此高齡親征太不符合常理。

因此,劉邦應該出生于公元前247年,享年53歲,比張良年齡要小不少,故而將張良視為老師。

漢代建立之后,張良已是花甲之齡,且史書上說張良體弱多病,在如此年齡與身體狀況下,隱退不出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其實,張良對劉邦皇權沒有什麼威脅,他的功成身退,或許存在明哲保身的考慮,但更多可能與他的年齡有關。

可見,在漢朝建立過程中,張良不是仙氣飄飄的中青年,而應該是有著豐富人生積累的白髮飄飄的老者。

雖說顛覆我們的傳統認知,但大機率就是真相。

參考資料:《史記》等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