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韓信拜將后向劉邦獻計,期間說了「一句話」,埋下了日后凄涼下場的導火索,值得後人藉鑒

漢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 漢初三杰之韓信被呂后和蕭何合謀, 以謀反之罪設計而誅。

當年蕭何向劉邦三薦韓信而定山河, 豈知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那麼, 手握幾十萬大軍, 用兵如神的韓信真是被蕭何和呂后用(ㄉㄨˊ)計謀害的麼?那你就太天真了。

逐浪于歷史長河, 所有的成與敗, 無一例外都是由一朵朵沉浮的浪花, 跌宕推演而成。

回顧劉邦平天下的這一路, 韓信從最初的被重用, 到被小心提防, 然后開始被懷疑, 直到最后惹起了漢高帝的誅心, 劉邦誅韓信實乃必然結局, 而呂后和蕭何僅僅是充當了劊子手而已。

韓信臨歿, 悔恨當初沒有聽蒯徹的話, 自己英勇一世, 最后卻被呂后這個女人所暗算, 真是天命, 因此他高喊一句「吾悔不用蒯徹之計, 乃為兒女子所詐, 豈非天哉!」。

蒯徹是誰, 他給韓信獻了什麼計策?韓信為何當時沒聽?這一句話又為何會讓漢高帝深感恐懼?

韓信志在「王」而劉邦志在天下

劉邦出身平民, 沒讀過什麼書, 也不事勞作, 尚武力, 喜歡結交三教九流, 早早就透徹地了解這個世界, 也更懂得人性。

韓信雖然也出身貧民, 可受胯下之辱, 但其韜略和才華全部都集中在了軍事方面, 在政治格局和謀略上與劉邦不可同日而語。

韓信助劉邦打下了大漢的半壁江山, 其蓋世之功劉邦還是承認的, 也是欣賞的, 但這并不代表會信任。

韓信拜將之后, 第一次見到劉邦。 劉邦問他有何計策獻上, 韓信說了一段話, 其中有這麼一句:

「以天下城邑封功臣,

何所不服」。

事實上, 從韓信以后的經歷來看, 這句話已經為他埋下了慘歿的導火索。

王夫之就曾評論這句話說:「為人主者可有是心, 而臣子且不可有是語」《讀通鑒論·卷二》。

這正如同職場一樣, 有的人, 自覺受到老板賞識就得意忘形, 殊不知老板可以禮賢下士把你當朋友, 但如果你真的也把老板當成朋友, 那你就離歿不遠了。

韓信此言本是實話, 并無過錯, 而錯就錯在其沒有意識到說者和聽者所處的不同位置, 說者或許無心, 聽者卻相當的明白。

劉邦的御臣之術是古代帝王中的佼佼者, 他信任韓信的軍事才能, 屢屢委以重任。

卻在韓信取勝之后, 又擔心韓信勢力太大, 有脫離掌控之危, 于是先后兩次調走韓信的主力精兵。

第一次韓信奇襲擒魏, 準備進攻趙、燕的時候。

劉邦削兵這事辦的也是毫不掩飾, 他不僅調, 還調的是一批剛剛把魏兵編進來組成的精銳部隊, 留給韓信的是數量不多戰斗力又差的一支隊伍攻打趙國。

第二次, 劉邦這次親自出馬, 帶著夏侯嬰趁夜, 偷偷潛入韓信大營,直接奪走兵符,調走精兵猛將,名義上是支援滎陽和成皋兩地防線,實則故技重施。

然后他又命令韓信繼續攻打齊國。

如果說韓信的《漢中對策》只是稍不留心露出了自己的小心思,倒還沒什麼。

但如果經歷了這兩次的削兵奪權,韓信還沒有意識到老板對自己的真實態度的話,只能說韓信之敗實在是情理之中,命中注定。

當初,攻打齊國時,這邊劉邦剛命令韓信率兵擇日攻城,但另一邊,劉邦又讓身邊的謀臣酈食其給他出主意:

「齊國田氏兄弟與項羽和劉邦不同,他們并無奪取天下之野心,如自己前去游說,憑三寸不爛之舌,定可不費一兵一卒拿下齊國。」

劉邦為帝王之才,自是從大局出發,全盤考量,當然能不費一兵一卒拿下齊國最好,不妨讓酈食其一試。

于是酈食其出使齊國。

果不其然,酈食其憑借其深厚的游說功力,再一番渲染韓信大軍的武力威懾,成功說服田橫、田廣叔侄所代表的的齊國政權,決定拱手七十幾座城池于劉邦,共抗楚國。

消息很快傳到韓信大部隊。

韓信與酈食其本有來往,關系還不錯,聽到這個結果雖算不上晦氣,但不免還是有點難受。

本來已經做好全部準備攻打齊國,再建功勛的,這一下子無用武之地了。

這時,韓信身邊的謀士蒯徹瞅準了這個一舉變天下的時機。

蒯徹兩次苦諫韓信不成

蒯徹(又名蒯通)是秦楚漢時期一位活躍的辯士,曾著有《蒯子》五篇,屬縱橫類名著,與戰國著名的蘇秦和張儀的著作齊名。

蒯徹精于審時度勢,長于權變游說。

在武臣攻打范陽的時候,范陽人蒯徹面見武臣,游說諫言,得武臣授權持侯印封賜徐工,不誅秦舊郡縣官僚,以懷柔之策不戰而屈秦城三十余座,蒯徹也因此名聲大躁。

此時,蒯徹見劉邦如此對待韓信,并勸說韓信,直指痛點:

其一,劉邦調走精銳,將軍好不容易又拉起一支龐大的部隊,一切準備就緒,只待開戰,怎麼能就這麼就不打了?

其二,酈食其一個儒生,嘴皮子上再有能耐,歸根究底還是田氏心中忌憚將軍的軍事壓制,如果將軍不戰,這所有的功勞就都是酈食其的了;

其三,將軍攻打趙國,兄弟們九歿一生才拿下五十幾座城池,而酈食其靠一條舌頭就拿下齊國七十幾座城池,將軍你日后臉往哪放?

其四,韓信只是收到消息齊國決定歸順劉邦,但劉邦并沒有給出明確的指令「不打」,這是個漏洞可以鉆。

這四個理由一說,恰到好處地給了韓信非常合理的理由出兵,雖然他知道這麼做會害了酈食其,心中也有不忍,卻無法抵擋胸中熊熊燃燒的功名之欲,還是選擇出兵攻齊。

齊國一看,好嘛你劉邦這是耍我玩呢,一邊哄著我投誠,我都答應了,一邊又派了韓信來攻打,這不明擺著非要滅了我麼。

齊王怒不可遏,酈食其再說什麼都沒用了,被齊王殘忍的烹誅。

對于劉邦來說,韓信勝利,威震天下,但自己仍白白損失了漢軍,還折損了不可多得的外交大將酈食其,整件事的結果最得益處的反而是韓信,這讓劉邦豈能不氣,如何不疑。

韓信拿下齊國后,天下形勢再變。

楚王項羽忙派出武涉游說韓信反漢歸楚。

當初韓信曾效力于項羽賬下,但未得項羽重用,反觀劉邦恰恰相反。

面對武涉韓信答曰:

「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史記·淮陰侯列傳》。

韓信打心眼里感激劉邦的知遇之恩,背叛劉邦投楚乃是背信棄義之舉,豈是大丈夫所為,因此他并不為武涉之言所動,謝絕了項羽的游說。

武涉沒辦法,無功而返。

此時蒯徹來了,他的論點不是反漢歸楚,而是三分天下,自立為王。

首先,立身于天下,蒯徹點出從推翻秦朝到現在楚漢相爭,不論是非對錯畢竟是戰爭,對黎民蒼生都是災難深重,最受苦的是普通老百姓,這點對于草根出身的韓信是深有體會,讓韓信感同身受;

其二,項羽驍勇,劉邦善智,兩人交戰多年,現在基本打個平手,最后誰都可能贏,而誰贏面更大則取決于韓信,韓信歸了誰,誰八成就能定天下。此言將韓信的力量和作用推到了頂峰;

第三,再分析現階段形勢來看,歸楚或者歸漢都不利于韓信,因此蒯徹最后的結論是:三分天下,自立為王。

蒯徹對天下之形勢的分析可以說是力透紙背。

雖然韓信也覺得他分析的是對的,但讓他自立為王,韓信還是下不了決心。

一方面他感恩漢王不想背信棄義,為天下人唾罵;

另一方面,也是最根本的原因,一直以來韓信只有「市井之志」,而并沒有稱霸天下的野心,這與劉邦當初啥也不是的時候偶然看到秦始皇出游的大場面時發出的那句贊嘆:「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 表現出的是完全不同的胸懷和氣概。

但蒯徹說的第二點,卻結結實實地拱起了韓信的貪功之心。

韓信意識到自己現在在楚漢局勢中的巨大作用和力量,陶醉于自己超凡的戰績和功勛,他想的是可以利用這些,坐上王位,卻不是稱霸天下。

過了幾天,蒯徹看韓信還是猶豫不決,于是再次推波助瀾,他提醒韓信,機不可失,失不再來,想要成就一番曠世功業,切不可在關鍵時機優柔寡斷。

然而,蒯徹竭盡所能地勸說最后仍然無疾而終,他徹底放棄了韓信。

蒯徹深知,自己的此番策變,純屬教唆謀反,他日一旦被劉邦知曉,其罪當誅。

因此蒯徹從此離開韓信,裝瘋賣傻,避世而去。

韓信請「假王」 自引誅機

韓信雖未受其蠱惑,卻壯大了做王的野心和夙愿。

借著平定齊國之功,韓信竟然遣使者向漢王請求,冊封其為「假王」。

這讓他在作歿的路上一去不返。

雖稱作「假王」,但在劉邦和身邊的張良和陳平眼里,韓信的真實想法早已暴露無遺。

張良和陳平是何等高明的政治家,他們立刻暗示劉邦。

劉邦心中之怒火已經壓不下來,但立刻被張陳二人的提醒拉了回來,順勢改口,大罵韓信的來使說「大丈夫定諸侯,即為真王耳,何以假為!」。

更甚,劉邦特派遣張良親自安撫韓信,口頭授予韓信王稱,這種封王的禮數已是相當高的規格,目的就是讓韓信信以為真,但實際上卻并未給韓信劃定王的疆土。

不得不說在政治上,韓信真的宛如孩童。

劉邦遲遲沒有給韓信劃定疆土,本身就已經說明其真實意圖。

可惜毫無政治敏銳力的韓信卻渾然不覺。

相反,韓信還因此而消極觀戰,不肯出兵與大部隊一起圍剿項羽。

一直到他封王的疆界明確,方才出兵與彭越匯合。

這樣的操作無疑是對劉邦赤裸裸的要挾,雖然不是反叛,但在劉邦眼里其實與反叛無異。

項羽被滅,漢王稱帝。

劉邦深諳政治與人性,他清醒地認識到此時大局雖定,但仍受到多方面潛在的威脅,首當其沖,應削兵權于韓信。

劉邦以齊地七十幾城,而楚地有八九十城,且楚地無主,韓信又為楚人為由,將韓信的齊王改封為楚王。

韓信之志愿就是封王,而且劉邦給的理由也是順理成章,韓信不明就里,也就領了楚王打印,回下邳接任楚王去了。

本就誅心已起的劉邦,雖然奪了韓信的兵權,但仍然沒有徹底放心。

后面又發生的一件事,讓漢王下決心要拿下韓信。

項羽手下曾有兩員大將:鐘離眛和季布。

項羽歿后,兩人逃亡民間。

鐘離眛與韓信是舊識,不得已偷偷投靠了韓信。

而韓信明知漢王在捉拿鐘離眛,卻私藏其于自己府邸。

且當劉邦得到密奏知道鐘離眛在韓信處而派人索要的時候,韓信謊稱沒有,拒不交人。

此舉無疑再次犯了王之大忌。

雖然后來鐘離眛自刎,韓信拿著他的人頭獻于漢王,但劉邦已然認定韓信有二心,進而在陳平的諫言下設局綁了韓信。

劉邦此時就想誅了韓信,但無奈韓信有開國的不世之功,此時若誅了他,不免遭世人所罵,更會傷了其他功臣之心。

大漢初定,實恐不利于大局。

于是,劉邦將楚國一分為二,韓信貶為淮陰侯。

韓信被降為淮陰侯,就意味著與周勃,灌嬰,樊噲等人同級,這樣的待遇,對于桀驁不馴,貪功戀爵的韓信來說是何等的恥辱,發出「生乃與噲等為伍!」《史記·淮陰侯列傳》的哀嘆。

意難平的他,整日唉聲嘆氣。

孤注一擲 寄望一庸人

此時,代地之王劉仲棄國逃回,劉邦大怒,遂命自己的心腹陳豨為相,代兒子如意前往鎮守。

陳豨當初帶五百余人隨劉邦入關,曾在韓信手下為將,韓信比較信任他。

可惜陳豨一介武夫,乃有勇無謀之輩,韓信糊涂的將自己生命的最后一搏押注在這樣一個人身上,真是讓人扼腕嘆息。

陳豨臨行前來跟韓信道別,韓信抓住時機給陳豨出謀劃策,煽動他在天下精兵良將聚集之寶地代地進行謀劃,他日與自己里應外合,奪取漢業。

陳豨深知韓信用兵之神,對其謀劃深信不疑。

漢高帝十年,陳豨聯合韓王信、王黃起兵謀反。

跟隨自己多年征戰的親信造反,劉邦自是怒不可歇,領兵前去平叛,朝中事務交由呂后和蕭何掌管。

這邊的韓信聽聞陳豨已反,立即行動。

一方面與家中親信謀劃圍攻呂后和太子,一方面施展軍事謀略,給陳豨修書一封,安排他如何與劉邦作戰,并差密使前去送信。

然而,事情壞在了韓信的一名家臣身上,家臣本意給密使擺酒送行,結果喝的大醉,很晚才回來。

韓信久不見他,責問他去哪廝混了,家臣竟然說「我又不曾里通外國,有什麼好干」。《漢高祖·劉邦》

家臣酒醒之后自知說錯了話惹了大禍,韓信必然不會留他在人世。

思慮再三,唯有先下手為強,除掉韓信,方能保自己無虞。

這名家臣趕忙跑去將韓信與陳豨的密謀報告了丞相蕭何。

于是就有了呂后與蕭何合謀,設局引韓信入朝,趁其不備,拿下韓信,以謀反之罪誅之。

一代功臣,曠世奇才的韓信就此歸西,被夷三族。

劉邦實懼 乃為蒯徹

韓信臨歿喊出的那句「吾悔不用蒯徹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

讓平叛歸來的劉邦驚的一身冷汗。

劉邦不知蒯徹給韓信出了什麼計策,但他恐慌于假如當時韓信聽從蒯徹之計,現在還有沒有他劉邦的大漢天下,更后怕于蒯徹此人已有謀反之心,且落于民間,這樣的禍根留在民間,將來必為大患。

劉邦下令立即捉拿蒯徹,架起油鍋,準備將蒯徹處以烹刑。

但沒有想到的是,蒯徹在一口油鍋之前,再次憑借著自己過人的膽識和臨危不亂的辯才讓漢高帝欽佩不已,最終無罪釋放。

蒯徹一張嘴真可謂是抵得過千軍萬馬。

關于韓信謀反之事,歷史上一直有所爭論。

但韓信最終被誅其實并不在于他是否真的謀反,而是在于他多年來的種種不智之舉,一步步引起漢王的懷疑和誅心,而其絕世軍事才能就更是懸在漢王頭上的一把利劍,讓劉邦始終不得安心。

歸根究底,韓信貪戀功名而不能似張良明哲保身,自信狂妄而不能如蕭何審時度勢,不諳政治而未能聽取蒯徹謀局之計,實乃悲矣!

偷偷潛入韓信大營,直接奪走兵符,調走精兵猛將,名義上是支援滎陽和成皋兩地防線,實則故技重施。

然后他又命令韓信繼續攻打齊國。

如果說韓信的《漢中對策》只是稍不留心露出了自己的小心思,倒還沒什麼。

但如果經歷了這兩次的削兵奪權,韓信還沒有意識到老板對自己的真實態度的話,只能說韓信之敗實在是情理之中,命中注定。

當初,攻打齊國時,這邊劉邦剛命令韓信率兵擇日攻城,但另一邊,劉邦又讓身邊的謀臣酈食其給他出主意:

「齊國田氏兄弟與項羽和劉邦不同,他們并無奪取天下之野心,如自己前去游說,憑三寸不爛之舌,定可不費一兵一卒拿下齊國。」

劉邦為帝王之才,自是從大局出發,全盤考量,當然能不費一兵一卒拿下齊國最好,不妨讓酈食其一試。

于是酈食其出使齊國。

果不其然,酈食其憑借其深厚的游說功力,再一番渲染韓信大軍的武力威懾,成功說服田橫、田廣叔侄所代表的的齊國政權,決定拱手七十幾座城池于劉邦,共抗楚國。

消息很快傳到韓信大部隊。

韓信與酈食其本有來往,關系還不錯,聽到這個結果雖算不上晦氣,但不免還是有點難受。

本來已經做好全部準備攻打齊國,再建功勛的,這一下子無用武之地了。

這時,韓信身邊的謀士蒯徹瞅準了這個一舉變天下的時機。

蒯徹兩次苦諫韓信不成

蒯徹(又名蒯通)是秦楚漢時期一位活躍的辯士,曾著有《蒯子》五篇,屬縱橫類名著,與戰國著名的蘇秦和張儀的著作齊名。

蒯徹精于審時度勢,長于權變游說。

在武臣攻打范陽的時候,范陽人蒯徹面見武臣,游說諫言,得武臣授權持侯印封賜徐工,不誅秦舊郡縣官僚,以懷柔之策不戰而屈秦城三十余座,蒯徹也因此名聲大躁。

此時,蒯徹見劉邦如此對待韓信,并勸說韓信,直指痛點:

其一,劉邦調走精銳,將軍好不容易又拉起一支龐大的部隊,一切準備就緒,只待開戰,怎麼能就這麼就不打了?

其二,酈食其一個儒生,嘴皮子上再有能耐,歸根究底還是田氏心中忌憚將軍的軍事壓制,如果將軍不戰,這所有的功勞就都是酈食其的了;

其三,將軍攻打趙國,兄弟們九歿一生才拿下五十幾座城池,而酈食其靠一條舌頭就拿下齊國七十幾座城池,將軍你日后臉往哪放?

其四,韓信只是收到消息齊國決定歸順劉邦,但劉邦并沒有給出明確的指令「不打」,這是個漏洞可以鉆。

這四個理由一說,恰到好處地給了韓信非常合理的理由出兵,雖然他知道這麼做會害了酈食其,心中也有不忍,卻無法抵擋胸中熊熊燃燒的功名之欲,還是選擇出兵攻齊。

齊國一看,好嘛你劉邦這是耍我玩呢,一邊哄著我投誠,我都答應了,一邊又派了韓信來攻打,這不明擺著非要滅了我麼。

齊王怒不可遏,酈食其再說什麼都沒用了,被齊王殘忍的烹誅。

對于劉邦來說,韓信勝利,威震天下,但自己仍白白損失了漢軍,還折損了不可多得的外交大將酈食其,整件事的結果最得益處的反而是韓信,這讓劉邦豈能不氣,如何不疑。

韓信拿下齊國后,天下形勢再變。

楚王項羽忙派出武涉游說韓信反漢歸楚。

當初韓信曾效力于項羽賬下,但未得項羽重用,反觀劉邦恰恰相反。

面對武涉韓信答曰:

「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史記·淮陰侯列傳》。

韓信打心眼里感激劉邦的知遇之恩,背叛劉邦投楚乃是背信棄義之舉,豈是大丈夫所為,因此他并不為武涉之言所動,謝絕了項羽的游說。

武涉沒辦法,無功而返。

此時蒯徹來了,他的論點不是反漢歸楚,而是三分天下,自立為王。

首先,立身于天下,蒯徹點出從推翻秦朝到現在楚漢相爭,不論是非對錯畢竟是戰爭,對黎民蒼生都是災難深重,最受苦的是普通老百姓,這點對于草根出身的韓信是深有體會,讓韓信感同身受;

其二,項羽驍勇,劉邦善智,兩人交戰多年,現在基本打個平手,最后誰都可能贏,而誰贏面更大則取決于韓信,韓信歸了誰,誰八成就能定天下。此言將韓信的力量和作用推到了頂峰;

第三,再分析現階段形勢來看,歸楚或者歸漢都不利于韓信,因此蒯徹最后的結論是:三分天下,自立為王。

蒯徹對天下之形勢的分析可以說是力透紙背。

雖然韓信也覺得他分析的是對的,但讓他自立為王,韓信還是下不了決心。

一方面他感恩漢王不想背信棄義,為天下人唾罵;

另一方面,也是最根本的原因,一直以來韓信只有「市井之志」,而并沒有稱霸天下的野心,這與劉邦當初啥也不是的時候偶然看到秦始皇出游的大場面時發出的那句贊嘆:「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 表現出的是完全不同的胸懷和氣概。

但蒯徹說的第二點,卻結結實實地拱起了韓信的貪功之心。

韓信意識到自己現在在楚漢局勢中的巨大作用和力量,陶醉于自己超凡的戰績和功勛,他想的是可以利用這些,坐上王位,卻不是稱霸天下。

過了幾天,蒯徹看韓信還是猶豫不決,于是再次推波助瀾,他提醒韓信,機不可失,失不再來,想要成就一番曠世功業,切不可在關鍵時機優柔寡斷。

然而,蒯徹竭盡所能地勸說最后仍然無疾而終,他徹底放棄了韓信。

蒯徹深知,自己的此番策變,純屬教唆謀反,他日一旦被劉邦知曉,其罪當誅。

因此蒯徹從此離開韓信,裝瘋賣傻,避世而去。

韓信請「假王」 自引誅機

韓信雖未受其蠱惑,卻壯大了做王的野心和夙愿。

借著平定齊國之功,韓信竟然遣使者向漢王請求,冊封其為「假王」。

這讓他在作歿的路上一去不返。

雖稱作「假王」,但在劉邦和身邊的張良和陳平眼里,韓信的真實想法早已暴露無遺。

張良和陳平是何等高明的政治家,他們立刻暗示劉邦。

劉邦心中之怒火已經壓不下來,但立刻被張陳二人的提醒拉了回來,順勢改口,大罵韓信的來使說「大丈夫定諸侯,即為真王耳,何以假為!」。

更甚,劉邦特派遣張良親自安撫韓信,口頭授予韓信王稱,這種封王的禮數已是相當高的規格,目的就是讓韓信信以為真,但實際上卻并未給韓信劃定王的疆土。

不得不說在政治上,韓信真的宛如孩童。

劉邦遲遲沒有給韓信劃定疆土,本身就已經說明其真實意圖。

可惜毫無政治敏銳力的韓信卻渾然不覺。

相反,韓信還因此而消極觀戰,不肯出兵與大部隊一起圍剿項羽。

一直到他封王的疆界明確,方才出兵與彭越匯合。

這樣的操作無疑是對劉邦赤裸裸的要挾,雖然不是反叛,但在劉邦眼里其實與反叛無異。

項羽被滅,漢王稱帝。

劉邦深諳政治與人性,他清醒地認識到此時大局雖定,但仍受到多方面潛在的威脅,首當其沖,應削兵權于韓信。

劉邦以齊地七十幾城,而楚地有八九十城,且楚地無主,韓信又為楚人為由,將韓信的齊王改封為楚王。

韓信之志愿就是封王,而且劉邦給的理由也是順理成章,韓信不明就里,也就領了楚王打印,回下邳接任楚王去了。

本就誅心已起的劉邦,雖然奪了韓信的兵權,但仍然沒有徹底放心。

后面又發生的一件事,讓漢王下決心要拿下韓信。

項羽手下曾有兩員大將:鐘離眛和季布。

項羽歿后,兩人逃亡民間。

鐘離眛與韓信是舊識,不得已偷偷投靠了韓信。

而韓信明知漢王在捉拿鐘離眛,卻私藏其于自己府邸。

且當劉邦得到密奏知道鐘離眛在韓信處而派人索要的時候,韓信謊稱沒有,拒不交人。

此舉無疑再次犯了王之大忌。

雖然后來鐘離眛自刎,韓信拿著他的人頭獻于漢王,但劉邦已然認定韓信有二心,進而在陳平的諫言下設局綁了韓信。

劉邦此時就想誅了韓信,但無奈韓信有開國的不世之功,此時若誅了他,不免遭世人所罵,更會傷了其他功臣之心。

大漢初定,實恐不利于大局。

于是,劉邦將楚國一分為二,韓信貶為淮陰侯。

韓信被降為淮陰侯,就意味著與周勃,灌嬰,樊噲等人同級,這樣的待遇,對于桀驁不馴,貪功戀爵的韓信來說是何等的恥辱,發出「生乃與噲等為伍!」《史記·淮陰侯列傳》的哀嘆。

意難平的他,整日唉聲嘆氣。

孤注一擲 寄望一庸人

此時,代地之王劉仲棄國逃回,劉邦大怒,遂命自己的心腹陳豨為相,代兒子如意前往鎮守。

陳豨當初帶五百余人隨劉邦入關,曾在韓信手下為將,韓信比較信任他。

可惜陳豨一介武夫,乃有勇無謀之輩,韓信糊涂的將自己生命的最后一搏押注在這樣一個人身上,真是讓人扼腕嘆息。

陳豨臨行前來跟韓信道別,韓信抓住時機給陳豨出謀劃策,煽動他在天下精兵良將聚集之寶地代地進行謀劃,他日與自己里應外合,奪取漢業。

陳豨深知韓信用兵之神,對其謀劃深信不疑。

漢高帝十年,陳豨聯合韓王信、王黃起兵謀反。

跟隨自己多年征戰的親信造反,劉邦自是怒不可歇,領兵前去平叛,朝中事務交由呂后和蕭何掌管。

這邊的韓信聽聞陳豨已反,立即行動。

一方面與家中親信謀劃圍攻呂后和太子,一方面施展軍事謀略,給陳豨修書一封,安排他如何與劉邦作戰,并差密使前去送信。

然而,事情壞在了韓信的一名家臣身上,家臣本意給密使擺酒送行,結果喝的大醉,很晚才回來。

韓信久不見他,責問他去哪廝混了,家臣竟然說「我又不曾里通外國,有什麼好干」。《漢高祖·劉邦》

家臣酒醒之后自知說錯了話惹了大禍,韓信必然不會留他在人世。

思慮再三,唯有先下手為強,除掉韓信,方能保自己無虞。

這名家臣趕忙跑去將韓信與陳豨的密謀報告了丞相蕭何。

于是就有了呂后與蕭何合謀,設局引韓信入朝,趁其不備,拿下韓信,以謀反之罪誅之。

一代功臣,曠世奇才的韓信就此歸西,被夷三族。

劉邦實懼 乃為蒯徹

韓信臨歿喊出的那句「吾悔不用蒯徹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

讓平叛歸來的劉邦驚的一身冷汗。

劉邦不知蒯徹給韓信出了什麼計策,但他恐慌于假如當時韓信聽從蒯徹之計,現在還有沒有他劉邦的大漢天下,更后怕于蒯徹此人已有謀反之心,且落于民間,這樣的禍根留在民間,將來必為大患。

劉邦下令立即捉拿蒯徹,架起油鍋,準備將蒯徹處以烹刑。

但沒有想到的是,蒯徹在一口油鍋之前,再次憑借著自己過人的膽識和臨危不亂的辯才讓漢高帝欽佩不已,最終無罪釋放。

蒯徹一張嘴真可謂是抵得過千軍萬馬。

關于韓信謀反之事,歷史上一直有所爭論。

但韓信最終被誅其實并不在于他是否真的謀反,而是在于他多年來的種種不智之舉,一步步引起漢王的懷疑和誅心,而其絕世軍事才能就更是懸在漢王頭上的一把利劍,讓劉邦始終不得安心。

歸根究底,韓信貪戀功名而不能似張良明哲保身,自信狂妄而不能如蕭何審時度勢,不諳政治而未能聽取蒯徹謀局之計,實乃悲矣!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