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一場干旱意外發現水下皇陵,被埋湖底300年,這是為誰建造的?

杜甫有詩言:「造化鐘神秀, 陰陽割昏曉。 」科技之力, 賦予人強大力量, 然人力之于自然, 終有力竭之時。 唯有以敬畏自然之心, 方可因勢利導, 造福人類。

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古中國, 產生了燦爛奪目的文化成果。 在中華文明數千年的演變發展中, 喪葬文化一直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到了今天, 古時的喪葬文化已經成為了專家學者爭相研究的對象, 而且在古代陵墓中的發現, 為考古等多個領域提供了實物證據。

在眾多古代陵墓中, 皇陵往往是規格最高、潛藏價值最大的墓葬, 但是出于穩妥謹慎的考量, 皇陵常常不被允許發掘, 只能就地保護。 人們最耳熟能詳的皇陵, 應該是秦始皇陵, 又或者是明十三陵。

在今天人們的認知中, 絕大多數人都認為皇陵都是建造在地面和地底, 但是, 凡事總有例外, 在上世紀60年代, 中國首次發現了水下皇陵的存在,

這處水下皇陵藏身于湖底將近300年。 那麼, 這處水下皇陵到底是為誰而建造的?圍繞這處水下皇陵的疑問又有哪些?

在1963年, 由于洪澤湖地區發生旱災, 使得該湖的水位持續降低, 最終, 一座大型古墓出現在了世人面前。 后來, 經過許多考古專家的實地研究和商討,

針對這處大型古墓有了一個基本的推斷, 此處乃是一座明朝時期的皇家陵墓, 它也是中國發現的首個水下皇陵。

這處水下皇陵墓主人的身份, 很快就被考古專家確定。 此處皇陵是多人的皇陵, 他們分別是朱元璋的高祖、曾祖及其祖父, 因此這處水下皇陵被稱為明祖陵。 雖然知曉了這處水下皇陵埋葬的逝者, 但是, 在它身上依然有很多疑問, 人們最關心的問題自然是明祖陵這處水下陵墓真的是在水下建造的嗎?

這個問題的答案是明祖陵雖被稱為水下皇陵, 但并非是在水下建造, 那它為什麼會出現在水下呢?導致明祖陵出現在水下的原因是主要是兩方面。 第一, 明祖陵所處的位置是一處低洼帶, 這是它被藏在水底的根本原因。 第二, 人為因素直接導致了明祖陵被水淹沒。

關于這第二點的人為因素, 指的是明朝時期的治水政策。 在明朝弘治年間, 為了保護黃河下游農田, 弘治皇帝命令當時的大臣劉大夏, 修筑太行堤。 此堤一建成, 黃河北部支流被阻擋,

大量的黃河水攜帶著泥沙涌向了處在南方的淮河。

由于淮河河道狹窄, 無法承受如此大的流量, 再加上黃河泥沙的沉積, 使得淮河兩岸的水災日益嚴重。 很快, 明朝朝廷意識到了淮河水患的嚴重性, 于是命令治水能手潘季馴, 解決此問題。 在進行一番考察之后,潘季馴提出了「束水攻沙」和「蓄淮刷黃」的治水方針。

雖然這兩條治水方針有其科學性,但是,實際操作起來卻出現了不少問題,其中「蓄淮刷黃」這一方針導致洪澤湖水位不斷上升,使得該湖的抗洪能力越來越弱。等到了公元1680年,明祖陵被特大洪水淹沒,自此,它沉入洪澤湖底近300年之久。

明祖陵所選的位置并不好,但這里是朱元璋家的祖墳所在,朱元璋害怕影響了風水,不敢將其遷葬到別處,只能在此修建祖陵。為了建造這座祖陵,朱元璋可謂是煞費苦心,不僅大興土木,而且改移河道、移土造山,用了整整28年才修建完成。然而,人算不如天算,明祖陵最終藏身湖底約300年。

明祖陵被發現之后,考古工作人員對這處皇陵進行了發掘、清理等工作。由于明祖陵在水下時間太久,使得皇陵所有的木制建筑被毀,留下了只有一些石質文物,比如神道旁的21對石像。

自1997年至今,考古工作人員曾多次修復明祖陵,并命人在其周圍修筑了2706米的防洪大堤,防止其再次被淹于湖底。今天的人們可以前往江蘇淮安的明祖陵鎮,一窺水下陵墓的全貌。

透過這件事情,人們應該明白人力往往無法勝過自然的力量。不管是朱元璋的費盡心機,還是潘季馴等人的治水策略,后來的發展都證明他們失敗了。雖然如今的人類掌握了更強大的力量,但是,人類依然無法征服自然,只能因勢利導地改造自然,人類應該意識到自身的局限性,不要妄自尊大。

在進行一番考察之后,潘季馴提出了「束水攻沙」和「蓄淮刷黃」的治水方針。

雖然這兩條治水方針有其科學性,但是,實際操作起來卻出現了不少問題,其中「蓄淮刷黃」這一方針導致洪澤湖水位不斷上升,使得該湖的抗洪能力越來越弱。等到了公元1680年,明祖陵被特大洪水淹沒,自此,它沉入洪澤湖底近300年之久。

明祖陵所選的位置并不好,但這里是朱元璋家的祖墳所在,朱元璋害怕影響了風水,不敢將其遷葬到別處,只能在此修建祖陵。為了建造這座祖陵,朱元璋可謂是煞費苦心,不僅大興土木,而且改移河道、移土造山,用了整整28年才修建完成。然而,人算不如天算,明祖陵最終藏身湖底約300年。

明祖陵被發現之后,考古工作人員對這處皇陵進行了發掘、清理等工作。由于明祖陵在水下時間太久,使得皇陵所有的木制建筑被毀,留下了只有一些石質文物,比如神道旁的21對石像。

自1997年至今,考古工作人員曾多次修復明祖陵,并命人在其周圍修筑了2706米的防洪大堤,防止其再次被淹于湖底。今天的人們可以前往江蘇淮安的明祖陵鎮,一窺水下陵墓的全貌。

透過這件事情,人們應該明白人力往往無法勝過自然的力量。不管是朱元璋的費盡心機,還是潘季馴等人的治水策略,后來的發展都證明他們失敗了。雖然如今的人類掌握了更強大的力量,但是,人類依然無法征服自然,只能因勢利導地改造自然,人類應該意識到自身的局限性,不要妄自尊大。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