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生活常識»正文

你是什麼樣,你的孩子就會長成什麼樣!

“身教重于言傳”是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的名言。

雖然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離不開言傳, 但它畢竟只是理論方面的東西, 其效果是有限的。 明代著名文學家李贄說, “動人以言者, 其感不深;動人以行者, 其應必速。 ”

正處在成長期的孩子, 他們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正在形成當中, 他們的主動模仿和潛意識的效仿能力很強。 生活在他們身邊的人, 尤其是他們父母的言行舉止, 往往影響著他們性格的養成。

一、單純的“言傳”效果有限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時, 常常被氣到肝疼, “為什麼我說了那麼多遍, 他就是聽不進去呢?”某種程度上,

正是因為家長“說了那麼多遍”, 孩子才“聽不進去”的。

曾經收到朋友A對母親的吐槽, 母親總是很嚴厲地想要把一些小的習慣強加到她的身上。 比如, 所有的東西用了之後要收拾起來不能放在桌上、進洗手間要換那雙洗手間only的拖鞋、衣櫃裡的衣服要整整齊齊、床上不能堆衣服、睡衣只能用來睡覺、家居服不能穿到床上去等等。

A以前感到很厭煩, 當母親不厭其煩地糾正她, A給母親的是最叛逆的反抗。 這所有的“講究”在那時的A看來, 是可笑極了、沒用極了的。 在她看來, 桌子就是用來放置物品的, 睡衣也好, 家居服也好, 總歸是在家裡穿, 沒必要分得那麼細緻。 當A成家之後, 她開始打理自己的小家, 才意識到自己已經受到了母親的影響,

把家裡收拾得井井有條。

在家庭教育中, 父母更多地傾向于言傳, 至於身教, 就不怎麼看重了。 最終的結果就是, 父母囉嗦的種種, 只會讓我們想要反抗。

二、家庭教育不可以暴力為重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 父母應該保持著較高的耐心。

每次你已經給孩子說了很多遍, 可是他依舊聽不進去、不長記性, 這時是否覺得下次多揍兩回他就能老實了?千萬別這樣, 不是說孩子不能打, 而是“打”這個方法, 並不是最適合、最有效果的。 很多人直言, 因為小時候挨打, 長大後就疏遠了和父母關係。

在幾千年的文化流轉中, 先人們總結出了一條培養孝子賢孫的黃金法則:“棍棒底下出孝子。 ”至今備受尊崇。 所有父母在打完孩子之後,

都會理直氣壯地聲明:“我是為你好。 ”父母也多以敢對孩子下狠手而自豪, 而護犢子的父母, 往往被人非議。

父親的兄弟家有三個兒子, 最小的也比我年長十歲, 很小的時候就經常看著三個哥哥挨打。 放牛把繩子丟了, 打;在學校把一支鉛筆丟了, 打;一句話說錯了, 打;如果桌上有客人吃飯, 比客人先夾了菜, 也要挨打。

無數次看到他們三更半夜逃到奶奶家, 一躲就是十天半個月, 不願回家見父母。 漸漸的, 哥哥們想到了避免挨打的辦法。 鉛筆丟了, 就去偷一支同學的, 直到最後被學校開除。 再後來, 我們都長大了, 無一例外都逃出了大山。

又後來, 伯父得了重病, 哥哥們也不回家探望, 電話都不打。 哥哥們不僅沒有成為大孝子,

也沒有大出息。 三兄弟, 兩人過著四海為家的漂泊生活, 既沒有家, 也沒有事業。

伯父臨終前, 感慨自己孤獨、淒涼, 怨恨孩子們不孝, 唯獨沒有反思自己曾經的教育方式不妥。 他覺得是自己還打得不夠狠, 最後只能感慨自己命不好, 這輩子遇到了這麼幾個不孝子。

暴力, 其實就是摧毀一切的根源。

三、“身教”更重要且有效

董卿在央視《面對面》的一期節目中說了一句話:“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 你就首先要去做一個什麼樣的人。

這是她以一個母親的身份得到的體悟, “所以我應該努力去把自己變得更好。 讓他在未來真正懂得的時候, 對你有愛也有尊敬。 從你身上可以學到一些好的品質。 ”

前蘇聯教育家曾說過“父母是幼兒天然的教師”。

父母的以身作則歲孩子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 也往往是影響最為深遠的教育。 孩子善於模仿, 模仿產生的效果好壞, 取決於他所模仿的物件是怎樣的。

李亞鵬做客《朗讀者》時就曾說過他每天在女兒睡覺前, 就在她旁邊拿出本《金剛經》, 認真地指著每個字讀。 每天晚上念兩小節, 堅持兩年半, 從未間斷。 就這樣, 李嫣三歲多就可以倒讀《金剛經》。

於是, 長大後的李嫣也成了個愛讀書的孩子, 一看到李亞鵬就會拿出故事跟李亞鵬一起看, 有什麼不懂就會讓爸爸解釋給她聽, 一個故事下來, 女兒常常要問一堆為什麼, 這樣的氛圍無疑是讓李亞鵬幸福而欣慰的。

鄭淵潔說:“你是什麼人, 你的孩子就是什麼人。

儘管許多人不願意承認,儘管許多人曾經都默默發誓要做個與父母截然相反的人,但家庭教育的潛移默化卻很難避免。很多時候,孩子與父母的關係就是——長大後,我就成了你。

關注「小成學堂」

在這裡

學習更多教育孩子的方法

儘管許多人不願意承認,儘管許多人曾經都默默發誓要做個與父母截然相反的人,但家庭教育的潛移默化卻很難避免。很多時候,孩子與父母的關係就是——長大後,我就成了你。

關注「小成學堂」

在這裡

學習更多教育孩子的方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