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秦始皇有百萬虎狼之師,怎麼不滅了匈奴,卻要修長城?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 派蒙恬為將統兵三十萬打跑了匈奴, 之後修築長城進行防禦。 秦朝有百萬軍隊, 足夠以絕對實力碾壓匈奴, 為何不滅了他們, 而是花費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去修長城呢?

長城是世界八大奇跡之一, 也是世界上最巨大的建築。 我國現存的萬里長城主要是明長城, 西起嘉峪關, 東至遼寧虎山長城, 總長度為8851.8千米。 長城始現于春秋時期的楚國, 用來抵禦其他諸侯國入侵而建, 稱為方城, 後來齊、燕、趙等諸侯國爭相效仿。 如今看到氣勢雄偉的長城, 讓人總不自覺地就想起千古一帝秦始皇, 他耗費巨大民力修建長城, 在歷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記。

秦國滅六國, 一統天下, 派蒙恬打跑了北方的匈奴, 奪回河套地區, 同時徵調大量民力修建長城, 並將原來北方燕、趙等諸侯國修建的長城連接起來, 阻止匈奴南下, 這就是秦長城。 匈奴是夏朝後裔, 商朝時稱鬼方、混夷、獯鬻, 周朝時稱獫狁, 戰國稱匈奴。 匈奴居大漠南北, 以牧畜為生, 逐水草而居, 居無定所。 匈奴人從小騎馬射箭, 都是天生的騎兵。 利則進, 不利則退, 不羞遁走。

戰國時, 趙國名將李牧大破匈奴, 斬首十余萬, 匈奴人不敢犯邊。 戰國末年, 匈奴趁秦滅六國時無暇顧及, 大舉南下越過陰山, 佔據黃河「幾」字一橫上面的肥美草場及河南地。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 以蒙恬為主將, 王離為副將, 統兵三十萬, 北征匈奴, 收復河南地。

匈奴退到陰山長城以北, 甚至收縮到大漠以北。 秦始皇令扶蘇、蒙恬、王離將燕、趙、秦三國所築長城連接起來。 西自臨洮, 東至遼東, 稱萬里長城。 在《過秦論》中, 賈誼是這麼說的:「蒙恬北築長城而守籓籬, 卻匈奴七百余裡,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 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圖-秦長城西端起點臨洮縣

蒙恬三十萬兵力打得匈奴落花流水, 當年就收復河南地, 統一後的秦朝所擁有的虎狼之師何止百萬。 按理說, 以秦朝的軍事實力絕對碾壓匈奴, 卻去費力地修只能防禦的長城, 頗為奇怪。 為了修長城, 沉重的徭役讓老百姓苦不堪言, 將秦朝拖入危險的邊緣, 成為秦二世而亡的原因之一。 《史記·淮南衡山列傳》記載:「遣蒙恬築長城,東西數千里,暴兵露師常數十萬,死者不可勝數,僵屍千里,流血頃畝,百姓力竭,欲為亂者十家而五」。 修建長城的代價很大,但秦朝還不得不修,主要有下面幾個原因。

一、邊境線太長,易攻難守

統一前由燕、趙和秦國共同面對北方遊牧勢力時不時地襲擾,統一六國後,漫長的邊境線必須秦朝來獨自面對。邊境線實在太長了,匈奴人三五成群地騎著馬就沖進來了,搶完了就跑,等接到消息趕去,人早跑沒影了。有了長城就好了,雖然匈奴人也可以翻長城進來,但是馬進不來。沒了馬的匈奴人就和沒了牙齒的老虎一樣,沒有威脅,小規模進來打穀草就不行了。匈奴人只能較大規模一起出動,攻破關口進來,但烽火臺狼煙一起,長城沿線的各處援軍很快就會收到信號,進來的匈奴這個時候就得考慮歸路被斷,能不能全身而退的問題了。

二、打敗匈奴容易,滅掉他們很難

如果面對面真刀真槍的對壘,擁有百萬虎狼之師的秦朝可以輕鬆碾壓匈奴,是毫無疑問的。但是人家不傻,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從不覺得丟人(利則進,不利則退,不羞遁走)。匈奴人居無定所,逐水草而居,你想找到他們還真不容易,不是人多就能搞定的。

當時因為交通條件及運輸工具的限制,從中原運送一石糧食至河套地區的成本高達近二百倍,換句話說你運一石糧,得付出近200石糧食作為消耗成本。你要帶著幾十萬大軍茫茫大漠中四處搜尋,光是後勤補給就能把你拖垮了,還不一定能找到人家在哪裡。 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以逸待勞、守株待兔,我修好院牆(長城),在家裡坐著等你來了再揍你。

三、秦朝剛建立不久,內憂外患

秦滅六國一統天下,但是被滅國各國貴族口服心不服,都在等待時機,暗流湧動。嶺南的百越還沒能徹底平定,北方的匈奴還在一旁虎視眈眈。秦朝兩面出擊,南征百越,北逐匈奴。同時開闢兩個戰場,兩線作戰,這對新生的秦帝國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考驗,稍有不慎將萬劫不復。所以必須得有個主次,相比嶺南,匈奴問題是無法在短時間內徹底解決掉的,修建長城進行防禦,只要不出大問題就行。

四、長城線外非傳統的農耕區

在當時看來,長城線外的土地和雞肋一樣,雖然棄之可惜,但食之無味。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長城線大體上是和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重合,是古代的農耕和遊牧的分界線。對秦朝來說,當時人口並不多,土地的壓力不大,農牧分界線外的土地由于降水量少,不太適合農耕。

也就是說,在這樣的土地上耕種,投入產出不成比例。李斯就曾以「得其地,不足以為利」為由,勸秦始皇不要攻擊匈奴。與其費心費力打下來空著,還不如建好長城,守著不讓你過來我這邊就行。

《史記·淮南衡山列傳》記載:「遣蒙恬築長城,東西數千里,暴兵露師常數十萬,死者不可勝數,僵屍千里,流血頃畝,百姓力竭,欲為亂者十家而五」。 修建長城的代價很大,但秦朝還不得不修,主要有下面幾個原因。

一、邊境線太長,易攻難守

統一前由燕、趙和秦國共同面對北方遊牧勢力時不時地襲擾,統一六國後,漫長的邊境線必須秦朝來獨自面對。邊境線實在太長了,匈奴人三五成群地騎著馬就沖進來了,搶完了就跑,等接到消息趕去,人早跑沒影了。有了長城就好了,雖然匈奴人也可以翻長城進來,但是馬進不來。沒了馬的匈奴人就和沒了牙齒的老虎一樣,沒有威脅,小規模進來打穀草就不行了。匈奴人只能較大規模一起出動,攻破關口進來,但烽火臺狼煙一起,長城沿線的各處援軍很快就會收到信號,進來的匈奴這個時候就得考慮歸路被斷,能不能全身而退的問題了。

二、打敗匈奴容易,滅掉他們很難

如果面對面真刀真槍的對壘,擁有百萬虎狼之師的秦朝可以輕鬆碾壓匈奴,是毫無疑問的。但是人家不傻,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從不覺得丟人(利則進,不利則退,不羞遁走)。匈奴人居無定所,逐水草而居,你想找到他們還真不容易,不是人多就能搞定的。

當時因為交通條件及運輸工具的限制,從中原運送一石糧食至河套地區的成本高達近二百倍,換句話說你運一石糧,得付出近200石糧食作為消耗成本。你要帶著幾十萬大軍茫茫大漠中四處搜尋,光是後勤補給就能把你拖垮了,還不一定能找到人家在哪裡。 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以逸待勞、守株待兔,我修好院牆(長城),在家裡坐著等你來了再揍你。

三、秦朝剛建立不久,內憂外患

秦滅六國一統天下,但是被滅國各國貴族口服心不服,都在等待時機,暗流湧動。嶺南的百越還沒能徹底平定,北方的匈奴還在一旁虎視眈眈。秦朝兩面出擊,南征百越,北逐匈奴。同時開闢兩個戰場,兩線作戰,這對新生的秦帝國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考驗,稍有不慎將萬劫不復。所以必須得有個主次,相比嶺南,匈奴問題是無法在短時間內徹底解決掉的,修建長城進行防禦,只要不出大問題就行。

四、長城線外非傳統的農耕區

在當時看來,長城線外的土地和雞肋一樣,雖然棄之可惜,但食之無味。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長城線大體上是和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重合,是古代的農耕和遊牧的分界線。對秦朝來說,當時人口並不多,土地的壓力不大,農牧分界線外的土地由于降水量少,不太適合農耕。

也就是說,在這樣的土地上耕種,投入產出不成比例。李斯就曾以「得其地,不足以為利」為由,勸秦始皇不要攻擊匈奴。與其費心費力打下來空著,還不如建好長城,守著不讓你過來我這邊就行。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