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很多家長對孩子情商的培養,偏了

1

胡歌工作室因為發了4張圖, 粉絲們不買帳, 質疑工作室出圖慢、選圖差, 質量還不高。

對此, 胡歌在淩晨4點左右時發微博 「這四張圖是我選的, 大家不喜歡就罵我吧。 」

並在評論區曬出強有力證據, 其實是詳細解釋工作人員的辛苦, 稱其實拍了很多照片, 只是自己覺得那四張「萬聖節氣質」。

這樣一來既不委屈工作人員, 也不傷害粉絲, 屬實情商線上。

巧合的是11.1日某演員的工作室也因為發圖的事被粉絲質疑,

後來其發微博:「不發照片的時候催照片, 發了照片又是一堆挑毛病的, 欠誰的。 」

耿直的言語中充滿了不滿, 結果惹惱了很多粉絲。

事情對錯咱們不論, 但同一件事, 不同的話卻可以導致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 這也體現出了關鍵時刻, 情商的作用。

哈弗大學心理學博士戈爾曼曾說:「一個人成功與否, 智商只占了其中的20%, 而情商的比例卻高達80%。 」

如果說智商是孩子的起跑點, 那情商就是孩子的助跑。

現在家庭教育中, 大家也都非常注重情商的培養。

但我發現, 很多人都對高情商的理解, 對孩子情商的培養, 偏了。

2

情商到底指的是什麼?

很多人都說, 高情商就是會說話, 為人八面玲瓏、處事圓滑、左右逢源, 不得罪人。

也有人認為, 高情商就是能忍, 要犧牲委屈自己去成全別人。

但其實都不是很準確。

美國心理學家, 也是情商之父丹尼爾●戈爾曼指出, 情商主要包含三個方面:感知自我情緒和管理情緒、洞察他人情緒、處理人際關係。

其中, 對自身情緒的感知和管理占了非常重要的比例。

也就是說, 我們一直以為高情商是對外的一種能力, 但其實, 處理好自身的情緒才是基礎。

一個人如果接納和處理不好自己的情緒, 他是不可能實現高情商的。

情緒不是靠學習能掌握的知識, 若自己都弄不清, 又怎會識得他人的情緒。

所以, 真正的高情商反而是先有自我, 能讓自己舒服, 才可能讓別人舒服。

1、認識並接納「自我」

情商培養第一步, 先讓孩子認識並接納自己的情緒和感受。

尤其是負面情緒, 人類真正的思考和成長往往都來自于那些不快樂的經歷和情緒。

孩子發燒哭鬧的時候, 可以告訴她因為身體不舒服你很「難受」是麼?

不能繼續吃冰淇淋的時候, 可以告訴他, 媽媽不讓你吃冰淇淋, 你很「沮喪」是麼?

看到秋千上有別的小朋友, 她又哭又鬧, 你可以告訴她, 等待的過程讓你覺得你很「不耐煩」是麼?

早期幫孩子認識的情緒越多, 他情緒感知力和自控能力就會越強。

因為只有經歷過, 認識了, 才能對他人有「感同身受」的機會。

當負面情緒出現的時候, 家長應該幫助孩子去感知、去控制。

我們幫助孩子認知自身情緒的過程, 會慢慢地內化成孩子自身的方法。 因為自己的情緒一直被很好的接納,

所以他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緒, 也知道如何更好地幫助他人。

最高的情商從來都不是刻意為之, 而是發自內心的善意和溫暖之舉。

一看到別人類似的情緒, 他就能喚起自己被溫柔對待的記憶, 就會不自覺得也想溫暖你。

2、洞察他人情緒

培養情商第二步, 是洞察他人情緒。

父母是孩子做情緒洞察練習的第一人選, 因為接觸最多, 聯繫最親密。

孩子天生的就是捕捉他人情緒的高手, 你不需有任何行動, 孩子從你的眼神和微表情中, 立刻就察覺到了你情緒的波動。

但, 許多人不願意在孩子面前暴露自己的情緒, 因為我們是大人嘛!大人就是要得體啊, 要完美啊!

但其實, 父母隱藏情緒, 反而不利于孩子正確的捕捉。

當孩子問「媽媽,你生氣了嗎?」

有的人會情緒化趁機發洩自己的脾氣「當然,你這麼不聽話,媽媽不生氣才怪」。

但情緒化行為會嚇到孩子,孩子由對情緒的捕捉,轉移到對自身的懷疑上。

有的人會強忍怒火,保持母愛無私的光輝「沒有呀,媽媽怎麼會生寶寶的氣呢」。

這都不夠真實,所以會混淆了孩子的判斷。

他不確定你到底是不是不開心,不開心到了什麼程度。

所以,不妨坦誠些:

「是啊,媽媽有點生氣,因為你玩完玩具都不自己收拾,媽媽都沒地下腳了,我想讓你把玩具都放回原位,這樣看著整齊,找起來也方便,還不會硌我的腳。」

「媽媽很累,心情也煩躁,但這與你無關,是媽媽的事情。」

不情緒化也不偽裝,事關孩子就告訴他,不關他事兒也跟他說明白,真實地向孩子描述自己的情緒和感受。

我們的情緒真實了,孩子才能順利的認識父母的情緒,進而擴更大的圈子,更好地察覺他人的情緒,建立早期的同理心,這可比講一大堆你要如何換位思考更有效。

換位思考的前提也是你的情緒我能看見,你的感受我了解呀,你要是裝的,那就不行了。

3、解決人際關係

高情商的最後一步,就是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不然敏感地察覺到情緒卻沒有化解問題的能力,也只是給自己徒增煩惱。

首先,學會拒絕。

生活中的很多衝突都來源于拒絕,而不會拒絕也是「假」情商(實則老好人)的重要特點。

所以,接受拒絕,不會因拒絕他人不合理要求感到「不好意思」也是情商教育的重要一課。

生活中,避免將拒絕和負面評價聯繫在一起:

真小氣,一點都捨不得分給弟弟妹妹吃。

你不分享的話,以後沒有小朋友喜歡跟你玩。

這樣會讓孩子覺得,拒絕就是自己小氣,質量不好,就會失去朋友,就是自己的錯。

這樣的愧疚感一旦形成,就會伴隨孩子一生。

不說了,都有童年內味了。

當然忽略情緒,生硬的拒絕也容易讓人接受不了。

如何恰到好處的拒絕,需要生活中我們不斷「示范」給孩子:

孩子:我不想寫作業!

低情商:不寫作業你想幹嘛,造反呀,快寫去。

孩子:就不寫!我討厭寫作業。

高情商:媽媽聽到了,你不想寫作業,而且我感到了你很煩躁,是為什麼呢?

孩子:是的,我好煩呀,作業太多了。

高情商:作業很多,你有點煩也有點累,但是不寫又怕老師批評。你需要爸爸媽媽怎麼説明你呢?

從愛和理解出發的拒絕,遠比直接生硬的拒絕要有效、溫暖的多。

而且,比起簡單地告訴孩子你要怎麼做,怎麼說話,這種言傳身教的接納和充滿愛的處理,慢慢地會滋潤到孩子心裡,幫助孩子內化成自己的方式。

將來他也有幫助他人處理情緒問題的能力,因為自己被愛接納過,也就願意去接納和幫助別人。

比如現在弟弟搶女兒的笛子,她心情好時就能得體拒絕「我知道你也喜歡,但這個笛子是姐姐的,你需要姐姐給你拿個汽車玩嗎?」。

其次,引導孩子思考多種解決辦法。

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注意,引導孩子去思考事情的因果關係。

只有明白了事情之間的因果關係,才能及時做出更合適的行為。在面對衝突或矛盾時,才能有更正確的行為。

比如非常喜歡同桌的玩具,想玩。(因)

想到自己直接搶走,同學可能會非常生氣,甚至會和自己打一架(後果)。

哦,自己並不想這樣。

算了還是想想其他辦法,詢問下是否借自己玩,或是拿自己的和他換。

雖然咱們說起來複雜,但其實孩子熟練獲得這個思維能力後,這就是腦回路一瞬間的事兒。

當孩子問「媽媽,你生氣了嗎?」

有的人會情緒化趁機發洩自己的脾氣「當然,你這麼不聽話,媽媽不生氣才怪」。

但情緒化行為會嚇到孩子,孩子由對情緒的捕捉,轉移到對自身的懷疑上。

有的人會強忍怒火,保持母愛無私的光輝「沒有呀,媽媽怎麼會生寶寶的氣呢」。

這都不夠真實,所以會混淆了孩子的判斷。

他不確定你到底是不是不開心,不開心到了什麼程度。

所以,不妨坦誠些:

「是啊,媽媽有點生氣,因為你玩完玩具都不自己收拾,媽媽都沒地下腳了,我想讓你把玩具都放回原位,這樣看著整齊,找起來也方便,還不會硌我的腳。」

「媽媽很累,心情也煩躁,但這與你無關,是媽媽的事情。」

不情緒化也不偽裝,事關孩子就告訴他,不關他事兒也跟他說明白,真實地向孩子描述自己的情緒和感受。

我們的情緒真實了,孩子才能順利的認識父母的情緒,進而擴更大的圈子,更好地察覺他人的情緒,建立早期的同理心,這可比講一大堆你要如何換位思考更有效。

換位思考的前提也是你的情緒我能看見,你的感受我了解呀,你要是裝的,那就不行了。

3、解決人際關係

高情商的最後一步,就是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不然敏感地察覺到情緒卻沒有化解問題的能力,也只是給自己徒增煩惱。

首先,學會拒絕。

生活中的很多衝突都來源于拒絕,而不會拒絕也是「假」情商(實則老好人)的重要特點。

所以,接受拒絕,不會因拒絕他人不合理要求感到「不好意思」也是情商教育的重要一課。

生活中,避免將拒絕和負面評價聯繫在一起:

真小氣,一點都捨不得分給弟弟妹妹吃。

你不分享的話,以後沒有小朋友喜歡跟你玩。

這樣會讓孩子覺得,拒絕就是自己小氣,質量不好,就會失去朋友,就是自己的錯。

這樣的愧疚感一旦形成,就會伴隨孩子一生。

不說了,都有童年內味了。

當然忽略情緒,生硬的拒絕也容易讓人接受不了。

如何恰到好處的拒絕,需要生活中我們不斷「示范」給孩子:

孩子:我不想寫作業!

低情商:不寫作業你想幹嘛,造反呀,快寫去。

孩子:就不寫!我討厭寫作業。

高情商:媽媽聽到了,你不想寫作業,而且我感到了你很煩躁,是為什麼呢?

孩子:是的,我好煩呀,作業太多了。

高情商:作業很多,你有點煩也有點累,但是不寫又怕老師批評。你需要爸爸媽媽怎麼説明你呢?

從愛和理解出發的拒絕,遠比直接生硬的拒絕要有效、溫暖的多。

而且,比起簡單地告訴孩子你要怎麼做,怎麼說話,這種言傳身教的接納和充滿愛的處理,慢慢地會滋潤到孩子心裡,幫助孩子內化成自己的方式。

將來他也有幫助他人處理情緒問題的能力,因為自己被愛接納過,也就願意去接納和幫助別人。

比如現在弟弟搶女兒的笛子,她心情好時就能得體拒絕「我知道你也喜歡,但這個笛子是姐姐的,你需要姐姐給你拿個汽車玩嗎?」。

其次,引導孩子思考多種解決辦法。

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注意,引導孩子去思考事情的因果關係。

只有明白了事情之間的因果關係,才能及時做出更合適的行為。在面對衝突或矛盾時,才能有更正確的行為。

比如非常喜歡同桌的玩具,想玩。(因)

想到自己直接搶走,同學可能會非常生氣,甚至會和自己打一架(後果)。

哦,自己並不想這樣。

算了還是想想其他辦法,詢問下是否借自己玩,或是拿自己的和他換。

雖然咱們說起來複雜,但其實孩子熟練獲得這個思維能力後,這就是腦回路一瞬間的事兒。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