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一個人最好的修養:福不享盡、事不做絕、話不說滿

古人有言:

「事不做盡, 話不說盡, 福不享盡。 凡事在不盡處, 意味最長。 」

水滿則溢, 月盈則虧。

萬物皆有度, 懂得收斂, 才能無往而不利。

凡事留有餘地, 是一個人最好的修養。

福不享盡

曾國藩曾說:

「福不多享, 故總以儉字為主, 少用僕婢, 少花銀錢, 自然惜福矣。 」

有句話叫做:

每一食, 便念稼穡之艱難;每一衣, 則思紡織之辛苦。

我們常常覺得生活不如意, 可對許多人來說, 能吃飽穿暖就已很知足了。

福氣並不是求來的, 而是在藏在每個人的一言一行中。

若是隨意揮霍, 不懂體諒他人苦處, 哪怕是萬貫家財, 也終會走向衰敗。

曾國藩在家書中教育兒女:

「世家子弟, 衣食起居, 無一不與寒士相同, 可以成大氣。

若沾福貴習氣, 則難望有成。 常守儉樸之風, 為惜福之道也。 」

人生在世, 福不享盡, 才能有餘德。

事不做絕

俗話說:「生氣忍三刻, 凡事等三天。 」

做事有三忌:落井下石, 窮追猛打, 欺善怕惡。

無論何時何地, 別把人逼到絕境, 別把事做到絕處。

李玫瑾教授分析過「極端心理」:

無論和誰發生衝突, 一般爭論三到五句話, 就必須扭頭走開。

首先:因為已經吵了三到五句話, 這個事情就說不清楚了, 不要再去爭上下。

其次:在爭論中, 勢必會互相拱火, 情緒讓大腦區域興奮, 某句話一刺激, 對方腦袋可能突然嗡的一下, 瞬間就「瘋」了, 從而走向極端。

能點到為止, 才是真正的高人。

越是生氣, 越要忍三刻, 越是急躁, 越要冷靜下來。

留得青山在, 不怕沒柴燒。

只要事情沒有做到絕處, 日後總還有出路。

成年人的自律,

就是學會退一步, 不讓事情失控, 不讓情緒失控。

話不說滿

話不說滿, 是一種高情商, 更是一種分寸感:

不撕破臉皮, 不糾纏到底, 不咄咄逼人。

無論是親人, 還是朋友同事, 說話前都要為對方著想, 關係才能走得長遠。

《待人五法》中講:「知人不必言盡,

言盡則無友;責人不必苛盡, 苛盡則眾遠。 」

市面上有很多教人說話的書, 不管我們有沒有學會, 但只要開始注意自己的言語, 就算是成功一半了。

每個人說話的習慣, 決定了他一生的命運, 願我們都能謹言慎行。

「話不說盡有餘地, 事不做盡有餘路;

勢不用盡有餘力, 福不享盡有餘德。」

曾國藩給書房起了名字,叫做「求闕齋」,勉勵自己保持謙虛的狀態。

高處不勝寒,做人忌滿,萬事求缺。

餘生,保持一顆平常心,留有餘地,踏實前行。

福不享盡有餘德。」

曾國藩給書房起了名字,叫做「求闕齋」,勉勵自己保持謙虛的狀態。

高處不勝寒,做人忌滿,萬事求缺。

餘生,保持一顆平常心,留有餘地,踏實前行。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