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一味金代名方:當歸拈痛湯,逐風寒濕痹,可治痛風、風濕性關節炎

很多朋友一直深受風濕、類風濕、痛風的困擾。

其實中醫學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名醫李東垣就曾傳播過一個方劑, 名為「當歸拈痛湯」, 是治療風濕熱病及濕熱腳氣的名方,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這個方子。

當歸拈痛湯首載于李東垣師父張元素的《醫學啟源》, 後李東垣弟子羅天益在《衛生寶鑒》中也載有此方。

清代醫家張璐載《張氏醫通》中盛讚該方:「此濕熱疼腫之聖方」, 後世醫家也將此方廣泛用于風濕熱痹等癥的治療。

我們知道風濕、類風濕、痛風被中醫稱之為「痹癥」, 來自于風寒濕三氣雜至。

風為百病之長, 為陽邪, 穿透力很強, 寒邪凝滯, 借助風力內侵, 風寒交結, 再加之濕邪地黏著、膠固, 氣血運行不暢, 累積生痛, 導致關節凝滯, 形成弊病。

而「當歸拈痛湯」全方位對風濕熱逐一擊破。

當歸拈痛湯組成:

羌活、防風、升麻、葛根、蒼術、茵陳、黃芩、苦參、知母、豬苓、澤瀉、白術、當歸、人參、甘草。

當歸拈痛湯為什麼有這個功效呢?來和你一起拆分它的方劑組成

1、祛風

羌活:散寒、祛風、除濕、止痛, 防風:解表祛風, 勝濕, 止痙。

都是與風邪有關的病癥, 首先就要祛風。 方中首先使用羌活, 它能分散風寒, 祛風止痛, 是祛風要藥, 通行十二條經絡,

發散能力很強;

而防風能夠解表祛風, 既能散風寒, 又能發散風熱, 與羌活一起使用更是治療風濕痹痛癥的好搭檔。

2、除濕

白術:健脾益氣、燥濕利水;蒼術:燥濕健脾、祛風散寒;豬苓:利水滲濕;澤瀉:利小便、清濕熱。

濕邪是最難處理的, 方子先用白術治本,

很多濕的產生其實都是脾胃的問題, 脾胃好, 濕氣少, 而白術就有健脾益氣, 燥濕利水之功。

《本經》:「主風寒濕痹」, 從根本上斷絕濕氣。 蒼術雖然也是祛濕的, 但是與白術不同的是以燥濕為主, 健脾為輔, 兩者合力, 既健脾又祛濕。

再加豬苓和澤瀉, 都有直接利水的功效,

同時, 兩隻藥性偏寒, 還可以清熱。

3、清陽

升麻:升舉陽氣、清熱解毒;葛根:生津升陽

光除濕還不夠, 因為濕氣容易下沉, 光讓濕氣下行排出不行, 還需要升發清陽, 讓陽氣往上走, 清陽上升了, 陰濁濕才能下行。

升麻與葛根都有升舉陽氣的能力, 達到生養除濕的作用。

4、除熱

茵陳:清濕熱;黃苓:清熱燥濕、瀉火解毒;苦參:清熱燥濕、利尿;知母:清熱瀉火,生津潤燥。

紅腫熱痛屬于常見情況,方子第四件事就是處理熱邪。茵陳常用于濕熱薰蒸而發生的黃疸病癥,能除濕熱,也可以清理肝膽系統的熱邪,我們知道痛風常發生在腳趾,那是肝經所經之處。

許多關節病都可以從肺上治療,黃芩瀉火解毒,清熱燥濕,歸肺、膽、脾、大小腸經,用黃芩可以清肺毒。苦參能清理腸胃之熱,知母雖然也是清熱瀉火之物,但其效果弱于苦參。

5、補氣護脾

人參:大補元氣、複脈固脫;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痙;甘草:補脾益氣、調和諸藥。

補氣護脾諸藥從扶正的角度來治療,但是邪氣在一起必然會氣虛,所以以人參補元氣,複脈固脫,當歸來補血活血,甘草補脾益氣,調和諸藥來達到合理去除風、寒、濕三邪之功。

因為其中有寒涼的藥材,如果脾胃很不好,可以用此方泡腳,用此方法還有一個前提,用于風濕熱痹,寒濕之人不要用。

還要再囑咐一句,用任何方子,都需要中醫辨證,千萬不要自己亂吃藥。

4、除熱

茵陳:清濕熱;黃苓:清熱燥濕、瀉火解毒;苦參:清熱燥濕、利尿;知母:清熱瀉火,生津潤燥。

紅腫熱痛屬于常見情況,方子第四件事就是處理熱邪。茵陳常用于濕熱薰蒸而發生的黃疸病癥,能除濕熱,也可以清理肝膽系統的熱邪,我們知道痛風常發生在腳趾,那是肝經所經之處。

許多關節病都可以從肺上治療,黃芩瀉火解毒,清熱燥濕,歸肺、膽、脾、大小腸經,用黃芩可以清肺毒。苦參能清理腸胃之熱,知母雖然也是清熱瀉火之物,但其效果弱于苦參。

5、補氣護脾

人參:大補元氣、複脈固脫;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痙;甘草:補脾益氣、調和諸藥。

補氣護脾諸藥從扶正的角度來治療,但是邪氣在一起必然會氣虛,所以以人參補元氣,複脈固脫,當歸來補血活血,甘草補脾益氣,調和諸藥來達到合理去除風、寒、濕三邪之功。

因為其中有寒涼的藥材,如果脾胃很不好,可以用此方泡腳,用此方法還有一個前提,用于風濕熱痹,寒濕之人不要用。

還要再囑咐一句,用任何方子,都需要中醫辨證,千萬不要自己亂吃藥。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