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想讓孩子學會做選擇,先問問 TA 這四個問題

作為父母, 我們都不希望孩子做出錯誤的選擇。 我們都希望孩子能夠在每一步上都走對, 讓孩子免受任何痛苦。

可是, 我們的心裡也知道, 自己不可能永遠地陪伴著孩子, 不可能一生都替孩子做出選擇。

那我們怎樣才能讓孩子避免踩坑, 讓孩子在未來能夠獨立生活的時候做出更多正確的選擇呢?

今天就讓周風雲老師來給我們講一講。

孩子為什麼「總犯錯」

其實我們都知道, 踩坑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 畢竟, 人無完人, 連成年人都不能保證自己不會做出錯誤的選擇, 所以要求孩子在未來永遠不出錯是不現實的。

而且, 孩子本身就處在一個成長、試錯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 孩子所受到的挫折能夠讓孩子學會反省, 變得越來越成熟。 這裡正應了那句老話:失敗是成功之母。

替孩子解決幾乎所有的問題後, 雖然短期來說孩子也許會無憂無慮地生活, 但是這樣做實際上是剝奪了孩子鍛煉的機會。

所以, 讓孩子學會做出更好的選擇的第一步, 是讓孩子學會為自己所做的事情負責任。 也只有不斷的磨練, 孩子才能在做出決策前更全面地思考。

單單給孩子機會還不夠

還要引導孩子去思考

當父母們給自己的孩子放開了選擇後, 很多父母就會很快遇到一個棘手的難題:孩子幾乎任何時候都會選擇眼前的利益, 而放棄長久的利益。

比方說, 如果父母讓孩子在正餐與零食之間做選擇, 不用多想我們都能猜到孩子會選擇零食。

這是因為, 孩子還缺乏經驗和全域性。 在做選擇時孩子們都會偏于選擇眼前的利益。

理論上, 要是父母能夠讓孩子在做決策之前暫停一下, 引導孩子去想一想自己的選擇是否正確, 幫助孩子分析一下各個選擇的利弊, 孩子就會在每次的「練習」中提煉到做選擇該有的思考方式。

當然, 在現實中, 這是幾乎不可能的。 畢竟很多時候, 要麼是孩子就是頑固地想做出自己的選擇, 要麼是父母還沒反應過來, 孩子就已經執行完畢了。

這時候, 父母與其去責備孩子, 不如跟孩子一起經歷整個過程, 然後在事後討論一下為什麼會做出這樣的選擇,

引導孩子自我反思。

那應該思考什麼呢?在執行之前, 理性的大腦應該快速地回答這四個問題:

1

我為什麼做了這個選擇?

由于在大多數時候, 孩子都會選擇對自己馬上有利的選擇, 所以孩子們其實都很清楚地知道為什麼做了這個決定, 孩子們都知道什麼促使了自己做這個決定。

成人有能力進一步地去想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可是孩子還沒有能力去想得更遠。

所以, 孩子們常常不能理解如果執行了之後, 真正的後果是什麼。 他們往往不能想到, 吃了幾顆糖之後就會有飽腹感, 就會影響到接下來的進食, 長期這樣還會影響自己的健康。

因此在事後引導孩子回答「我為什麼做了這個選擇」?可以幫助孩子更加理性地去回答接下來的問題,

就能讓孩子在下次做決策前有更大的幾率停下來思考。

2

我還有什麼選擇?

當孩子理性地回答了前面這個問題後, 第二個問題的目的就是盡可能把所有的選項都列舉出來。

這樣做, 有助于孩子更清楚地知道自己可以選擇什麼, 以及每個選項是否對自己有利, 是否是正確的選擇。

其實, 對于很多小于 6 歲的孩子, 獨立地想出兩個選項已經是他們的極限了。 所以, 如果孩子表示不知道還有其他什麼選擇的時候, 父母不應該強迫孩子去努力思考。

這是因為, 我們的目的不是給孩子施加壓力, 而是引導孩子去思考, 幫助孩子看到還有哪些可能性, 讓孩子打開自己的視角。

比方說,

父母在平時遇到問題的時候, 可以在平時進餐後, 甚至可以單獨開一個「家庭會議」, 把自己遇到的問題說出來, 尋求每一位家庭成員的意見。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這樣做, 不僅能夠幫助自己獲得更多解決思路, 還能引導包括孩子在內的所有的家庭成員去思考, 也讓孩子明白:原來解決的辦法不止一個。

3

每個選擇會導致什麼後果

在大多數時候,人們都會高估自己所做的選擇的好處並且低估可能發生的後果。而孩子因為缺乏經驗,所以他們更沒有辦法以全域性的視角去分析問題。

況且,有一些後果並不會在短時間內發生,有一些後果可能是很嚴重,所以父母不能一味地「尊重孩子的選擇」。對于這類的情況,父母應該提前設定相應的規則,使用邏輯後果來代替自然後果。

比方說,現在很多孩子都喜歡看電視或者拿著手機平板玩。如果讓孩子們自主選擇看多久的電視的話,他們可能會選擇長時間地去看。這就可能會影響到孩子的視力,影響到孩子的社交能力等等。這類結果產生的傷害可能會是巨大的。

所以對于這種情況,必須提前設定好規則,告訴孩子如果要看電視,必須坐在哪裡,每次只能看多久,並提前設定好邏輯後果:如果過了時間還不願意關電視,那就在兩天內暫時失去了看電視的權利。

4

我做的選擇是最有利的嗎?

這個問題是所有問題中最重要的一個。這是因為,在某一些情況下,我們會受到其他社會因素的影響而做出其實不好的選擇。

比方說,當自己的孩子被他的朋友們要求一起去超市偷零食吃,有一些孩子會迫于同伴的壓力而選擇服從。這樣的選擇,雖然是自發的,但是對自己是絕對不利的。

因此,試圖回答這個問題,就能夠幫助孩子不被大眾文化和同伴的壓力所影響,就能幫助孩子去更加獨立地思考,繼而能夠更好地預見每個選項的短期與長期利弊。

在平時生活中

怎麼引導孩子思考

鍛煉孩子的思考能力最好的辦法就是,在平時的活動中融入一些有趣的決策活動,讓孩子通過這些活動來提高自己的決策能力。下面我會列舉一些平時我們會跟孩子一起做的活動。

1

親子閱讀

很多孩子都喜歡爸爸媽媽給他們講故事。對于很多孩子來說,與爸爸媽媽一起閱讀可能是他們最喜歡的消遣方式之一了。

其實,親子閱讀並不只是一項父母的有聲閱讀活動。在親子閱讀後,父母還可以提出更多的反思問題,鼓勵孩子去思考不同的結果。

比方說,《三隻小豬》、《小紅帽》這些的經典的故事孩子們都聽過了吧?可是,如果讓孩子換做其中一隻小豬,或者換做小紅帽的話,他會在不同情況下怎麼做呢?如果孩子是那只狼的話,又可以怎麼做呢?

去讓孩子識別不同的角色和處境,鼓勵孩子去想一想,就可以在這種活動中拓展孩子的思路,幫助孩子更深刻地思考並探索不同選項的各種後果,還可以幫助孩子把故事與現實生活聯繫起來。

2

玩角色扮演遊戲

角色扮演遊戲也為孩子們提供了一個「穿上其他人的鞋子」的機會。這種遊戲不僅僅能鼓勵孩子去考慮不同角色的動機並促進孩子的心智理論的發展,還能擴大孩子的思維范圍。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比方說,父母可以在家裡「開一家小商店」,把桌子上的每個物品貼上價格標籤,自己當銷售員,然後給孩子一些假紙幣讓孩子扮演父母的其中一方去購物。

在遊戲中,父母可以以銷售員的名義介紹同一類型但是不同的「商品」上的區別,讓孩子獨立思考並決定如何使用自己有限的「資金」。

這裡要注意的是,不管孩子在遊戲中的選擇是不是最好的,不管決策在父母的眼裡是否明智,父母在遊戲中都不應該指責孩子。畢竟,孩子犯錯是一個正常的過程。

如果父母想與孩子討論決策的正確性,那也應該是在遊戲結束後再進行複盤,而不是在遊戲中。

3

玩棋盤類遊戲

不管玩的是經典的象棋或者圍棋,還是很時尚的大富翁,這都會讓孩子去做出自己的選擇並很快地體驗到所帶來的後果。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所以,棋盤類遊戲除了能夠給父母和孩子提供娛樂之外,還可以促進孩子的批判性思維的發展,使孩子在遊戲中有大量的機會來練習前面講到的 四個問題的思考。

4

辯論

另外一種能夠促進批判性思維的方式就是辯論。父母可以在親子閱讀的時候,或者在告訴孩子某一條新聞之後,鼓勵孩子發表自己的意見。

這樣做,可以培養孩子在遇到事情時,去分析並根據自己的喜好和認知來得出結論的習慣,繼而幫助孩子在遇到問題的時候能夠進行深思熟慮的決策。

5

結構化遊戲

結構化遊戲不單單能夠幫助孩子鞏固朋友之間的關係和結識新朋友,其實還能鼓勵孩子快速地做出決策。

這是因為在遊戲中,孩子可以通過不斷地試錯,繼而發展出可以提高他們贏得遊戲的策略。不單單如此,孩子還可能會因為違反遊戲規則而嘗到後果。

失敗是成功之母,所以父母應該允許孩子犯錯並接受所帶來的後果。畢竟,越早讓孩子明白正確地做出選擇的重要性,孩子在未來因錯誤所承擔的後果的嚴重程度也相對來說越小。

可是,由于很多決策通常都是不假以思索的,而且經常會因為眼前的利益、同伴的價值觀和大眾文化所影響,所以加強培養孩子在行動前去思考的習慣,和提高批判性思維的能力就很重要。

也讓孩子明白:原來解決的辦法不止一個。

3

每個選擇會導致什麼後果

在大多數時候,人們都會高估自己所做的選擇的好處並且低估可能發生的後果。而孩子因為缺乏經驗,所以他們更沒有辦法以全域性的視角去分析問題。

況且,有一些後果並不會在短時間內發生,有一些後果可能是很嚴重,所以父母不能一味地「尊重孩子的選擇」。對于這類的情況,父母應該提前設定相應的規則,使用邏輯後果來代替自然後果。

比方說,現在很多孩子都喜歡看電視或者拿著手機平板玩。如果讓孩子們自主選擇看多久的電視的話,他們可能會選擇長時間地去看。這就可能會影響到孩子的視力,影響到孩子的社交能力等等。這類結果產生的傷害可能會是巨大的。

所以對于這種情況,必須提前設定好規則,告訴孩子如果要看電視,必須坐在哪裡,每次只能看多久,並提前設定好邏輯後果:如果過了時間還不願意關電視,那就在兩天內暫時失去了看電視的權利。

4

我做的選擇是最有利的嗎?

這個問題是所有問題中最重要的一個。這是因為,在某一些情況下,我們會受到其他社會因素的影響而做出其實不好的選擇。

比方說,當自己的孩子被他的朋友們要求一起去超市偷零食吃,有一些孩子會迫于同伴的壓力而選擇服從。這樣的選擇,雖然是自發的,但是對自己是絕對不利的。

因此,試圖回答這個問題,就能夠幫助孩子不被大眾文化和同伴的壓力所影響,就能幫助孩子去更加獨立地思考,繼而能夠更好地預見每個選項的短期與長期利弊。

在平時生活中

怎麼引導孩子思考

鍛煉孩子的思考能力最好的辦法就是,在平時的活動中融入一些有趣的決策活動,讓孩子通過這些活動來提高自己的決策能力。下面我會列舉一些平時我們會跟孩子一起做的活動。

1

親子閱讀

很多孩子都喜歡爸爸媽媽給他們講故事。對于很多孩子來說,與爸爸媽媽一起閱讀可能是他們最喜歡的消遣方式之一了。

其實,親子閱讀並不只是一項父母的有聲閱讀活動。在親子閱讀後,父母還可以提出更多的反思問題,鼓勵孩子去思考不同的結果。

比方說,《三隻小豬》、《小紅帽》這些的經典的故事孩子們都聽過了吧?可是,如果讓孩子換做其中一隻小豬,或者換做小紅帽的話,他會在不同情況下怎麼做呢?如果孩子是那只狼的話,又可以怎麼做呢?

去讓孩子識別不同的角色和處境,鼓勵孩子去想一想,就可以在這種活動中拓展孩子的思路,幫助孩子更深刻地思考並探索不同選項的各種後果,還可以幫助孩子把故事與現實生活聯繫起來。

2

玩角色扮演遊戲

角色扮演遊戲也為孩子們提供了一個「穿上其他人的鞋子」的機會。這種遊戲不僅僅能鼓勵孩子去考慮不同角色的動機並促進孩子的心智理論的發展,還能擴大孩子的思維范圍。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比方說,父母可以在家裡「開一家小商店」,把桌子上的每個物品貼上價格標籤,自己當銷售員,然後給孩子一些假紙幣讓孩子扮演父母的其中一方去購物。

在遊戲中,父母可以以銷售員的名義介紹同一類型但是不同的「商品」上的區別,讓孩子獨立思考並決定如何使用自己有限的「資金」。

這裡要注意的是,不管孩子在遊戲中的選擇是不是最好的,不管決策在父母的眼裡是否明智,父母在遊戲中都不應該指責孩子。畢竟,孩子犯錯是一個正常的過程。

如果父母想與孩子討論決策的正確性,那也應該是在遊戲結束後再進行複盤,而不是在遊戲中。

3

玩棋盤類遊戲

不管玩的是經典的象棋或者圍棋,還是很時尚的大富翁,這都會讓孩子去做出自己的選擇並很快地體驗到所帶來的後果。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所以,棋盤類遊戲除了能夠給父母和孩子提供娛樂之外,還可以促進孩子的批判性思維的發展,使孩子在遊戲中有大量的機會來練習前面講到的 四個問題的思考。

4

辯論

另外一種能夠促進批判性思維的方式就是辯論。父母可以在親子閱讀的時候,或者在告訴孩子某一條新聞之後,鼓勵孩子發表自己的意見。

這樣做,可以培養孩子在遇到事情時,去分析並根據自己的喜好和認知來得出結論的習慣,繼而幫助孩子在遇到問題的時候能夠進行深思熟慮的決策。

5

結構化遊戲

結構化遊戲不單單能夠幫助孩子鞏固朋友之間的關係和結識新朋友,其實還能鼓勵孩子快速地做出決策。

這是因為在遊戲中,孩子可以通過不斷地試錯,繼而發展出可以提高他們贏得遊戲的策略。不單單如此,孩子還可能會因為違反遊戲規則而嘗到後果。

失敗是成功之母,所以父母應該允許孩子犯錯並接受所帶來的後果。畢竟,越早讓孩子明白正確地做出選擇的重要性,孩子在未來因錯誤所承擔的後果的嚴重程度也相對來說越小。

可是,由于很多決策通常都是不假以思索的,而且經常會因為眼前的利益、同伴的價值觀和大眾文化所影響,所以加強培養孩子在行動前去思考的習慣,和提高批判性思維的能力就很重要。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