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寶寶摔倒了,我們要不要扶?家長不同的做法,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的性格

前兩天, 在社區裡陪著小圓子遛彎。 結果, 剛帶著小圓子走到社區中心公園那塊, 就看到一個小朋友, 正從一個石凳往另一個石凳上跳。

結果……一個沒瞄準, 摔了一跤。

小傢伙摔疼了大哭, 旁邊一位老人立馬沖了上去, 一邊抱著安慰一邊拍打石凳——乖乖不哭, 都是凳子不好, 把我們乖乖摔著了, 奶奶幫你打凳子, 不哭不哭哦......

說實在的, 場景還是很溫馨的。 老人護娃心切, 說幾句話也是想著幫孩子出出氣, 安慰安慰孩子。

但, 接下來的一幕, 卻讓我有些笑不出來, 小朋友哭哭啼啼地站起來, 也憤憤地踢了石凳一腳。

我們常說, 教育孩子不是口頭上講講道理, 而是融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之中。 就拿孩子摔倒了這一再常見不過的小事來說, 家長的不同反應, 可能就無意中影響著孩子的性格。

態度一:

過度緊張, 立馬扶起

當家長的, 最怕孩子受傷。 所以很多家長一看到孩子磕了碰了摔了, 腦子裡的那根弦立馬繃緊了, 三步並作兩步去扶起寶寶。 並且還要不停地問——摔到哪了?疼不疼?

但是大家有沒有發現, 尤其在寶寶小的時候, 但凡咱們這麼緊張兮兮地不停追問, 孩子十有八九就會立刻哭出來。

而很多時候, 如果孩子摔了之後發現家長沒有注意到, 沒人關注, 孩子也就自己拍拍褲子站起來了, 跟沒事兒人一般。

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啊,

不是孩子太戲精、太會演了, 而是他的大腦發育決定的。

孩子大概在 8、9 個月的時候, 就會觀察周邊人的表情、情緒、行為作出反應。 在摔倒了這件事上, 孩子摔倒後還有點發懵, 一看爸爸媽媽緊張兮兮抱著哄著, 就會調動出這類場景裡最自然而然的本能反應:大哭。

所以, 家長們其實不用過度緊張。 寶寶個頭小、走路慢, 摔倒了一般不會很嚴重。

我們過度緊張, 反倒會讓孩子覺得摔跤是個很可怕的事情, 甚至對走路、爬行等產生一些畏難心理, 不利于大運動的發展。

態度二:

堅決不扶

有過度緊張的, 就有矯枉過正的:面對寶寶摔倒了, 堅決不扶, 哪怕孩子哭了、主動求助了也置之不理, 只「溫和而堅定」地讓孩子自己站起來!

其實吧, 這個出發點當然也是好的——希望從這些小事上面開始鍛煉寶寶, 讓孩子能夠更加獨立、更加堅強。

但這些, 只是我們一廂情願的想法。

如果站在孩子的角度, 孩子能感受到的是什麼呢?

孩子摔倒了, 正覺得疼痛和委屈(注意, 孩子如果主動大哭, 那就是真的疼了,

這是和上面那種情況的區分點), 正需要父母的安慰和説明, 但是父母卻站得遠遠地, 空洞地下著指令:堅強點, 自己站起來。

這種時候, 孩子的反應只會是兩種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