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貧窮的本質》:2019年諾獎得主告訴你,為什麼我們這麼窮?

對絕大多數窮人來說, 一生當中經常會被一件事掏光積蓄:看大病。

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只有三分之二的產婦能夠倖存。 那裡的人平均壽命55歲, 每年有900萬兒童不到5歲就離開了。

非洲流行病很多, 其中不少是無藥可救的, 可真正影響很大的是那些不太嚴重的流行病, 比如瘧疾、痢疾。

其實想要預防這兩種疾病方法很簡單:

瘧疾主要是靠昆蟲傳播, 只要讓孩子住進一種帶除蟲劑的蚊帳裡面, 瘧疾的發病率就能下降50%。

購買0.18美元一個家用的氯包, 曬在水裡就可以幫水消毒, 足夠防止32種痢疾。

可是那裡的人被瘧疾和痢疾感染直至離開,

也沒有花小錢解決問題。

《白人的負擔》一書中說了更可悲的故事:人們把抗瘧疾的蚊帳做成了婚紗, 把消毒馬桶用作了花盆, 把[安·全·套]當氣球掛在屋子做裝飾。
有個心理學概念:時間矛盾, 就是人們都不願意為了未來的利益犧牲現在的好處。

為什麼我們這麼窮?

要想清楚這個問題, 我們不妨一起來讀一本書——《貧窮的本質:我們為什麼擺脫不了貧窮》。

這本書有兩位作者, 一位是阿比吉納•班納吉, 是一位印度人, 1961年出生于印度孟買, 是美國經濟學家, 同時還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際福特基金會國際經濟學教授, 2019年10月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

另一位作者是一位女性, 叫埃絲特•迪弗洛, 她1972年10月出生于法國巴黎, 是法國經濟學家阿卜杜勒•拉蒂夫•賈米爾貧困行動實際室聯合創始人, 同樣也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擔任發展經濟學教授。

兩位作者深入了五大洲的多個國家的窮人世界, 調查貧困人群最集中的幾個貧困國家和地區, 從他們的日常生活、教育、健康、創業等多方面探究貧窮的根源。

這本書雖看似巨觀, 但讀著讀著你就會發現, 其中的很多內容, 正是和我們息息相關的。

窮人為什麼窮?貧窮真的限制了我們思維 造成貧窮的第一個原因是資訊閉塞

正是因為資訊管道的閉塞, 所以導致我們的想法和認知都存在問題。

作者班納吉在書中提出:貧窮的人經常面臨的困境就是缺乏資訊, 見識少。

比如不清楚給兒童接種疫苗的好處, 不明白基礎教育的重要性, 不知道該使用多少化肥, 不知道哪種方法最易染上傳染病, 當然也不會知道如何能夠改變命運。

于是窮人經常把錢花在昂貴的治療上而不是預防上, 而他們生病時所選擇的醫療方式也經常不靠譜,

導致惡性循環。 如果很窮缺少常識而生病, 而為生病而花錢, 因為花錢而變得更窮。

對于很多人來說借錢供10歲的孩子上學, 並指望他們在20歲時能掙到錢就是一個白日夢。

于是, 我們常常看到在貧困地區, 應該坐在教室裡學習的孩子, 但是他們卻過早地承擔家庭的一些重擔, 擔負起本應是成年人應該擔負的責任。 可能有人會說, 他們窮嘛, 窮自然是上不起學的, 沒錢交學費到哪兒上學去?可是在《貧窮的本質》一書中, 作者說:世界上大多數國家上小學, 甚至上國中都是免費的, 按理說每個孩子都應該有學可上, 但經過調查後, 兒童的輟學率卻高于50%。

忽視教育也是造成貧窮的根本原因, 越窮的地方越不重視教育。

這就是窮人和他們所做生意的矛盾之處:他們精力充沛,

擁有豐富的資源, 而且努力地做著白手起家的生意。 但他們的大部分精力都花在很小的生意上, 而且他們同周圍很多其他人都做著相同的生意。 結果他們失去了過上一種富裕生活的機會。 而歸根結底的原因, 就在于資訊的匱乏。

另一方面, 我們不能忽視的是, 當收入低于一定程度後, 所有的獲取消息管道都要付出不菲的代價, 比如電視、報紙、書籍和網路。 在這種情況下對于普通人所了解的常識, 窮人很難了解和知道, 更麻煩的是他們無法判斷哪個是真的哪個是假的。

造成貧窮的第二個原因是態度和思維

也就是所謂的「窮人思維」。

有的人認為我就是個窮命, 也不想有所作為, 乾脆破罐子破摔守著窮困的現狀不去改變;或者空有致富的欲望,卻不去行動,這類就叫做「白日夢」了。

「失去希望,感到沒有出路,這會大大降低人們渡過難關所需的自控力。」

習得性無助造成「及時行樂心理」,也就是不願意為了未來的利益犧牲現在的好處。

舉個例子:一位百萬富翁可能會喜歡以橘子汁和薄脆餅乾當早餐,但一位失業人員是不會喜歡這些的……

試著想一想,當你陷入失業狀態時,你並不想吃著乏味的健康食品,而是想吃點兒味道不錯高糖高油脂的東西。

再比如,深陷絕望的窮人常常拒絕為自己設想一些完美計畫,因為他們不相信這些計畫會有什麼效果。更不願意為未來犧牲現在。

造成貧窮的第三個原因是理財的本末倒置

選擇便宜且美味的食物、放棄接受良好的教育,而他們節省下來的錢用來幹嘛呢?

有大量記錄顯示,很多窮人會花很多錢來置辦婚禮、嫁妝、洗禮等,因為怕丟面子,所以硬著頭皮,舉辦一場場奢侈的聚會。

在南非,人們甚至制定了葬禮應花多少錢的社會規范。

為死去的老人舉辦隆重的葬禮,葬禮所需費用為死者一生的積蓄。

普通人被陷入在生活成本、房貸、車貸、孩子上學費用、交通費用等等裡面,他們的財富只會被不斷消耗。而本末倒置的理財觀念,讓原本巨大的貧富差距,如滾雪球一般越來越大。

窮人更容易陷入負面情緒 負面情緒反過來又加重貧窮

面對風險,比如收入風險,死亡或疾病的風險,我們會產生擔憂,這種擔憂會給我們帶來壓力,從而產生負面情緒。

而窮人們在面臨工資或收入下降時,一個自然反應就是,增加工作量。

然而,當所有的窮人都想增加自己的工作量,他們會相互競爭,導致工資水準進一步下降。

「壓力會致使我們情緒低落,更難集中注意力,這會降低我們的效率。」導致惡性循環,人們開始「擔憂、緊張和不安」,直到喪失信心。

同樣的,對于理財「有些人即使能夠獲取良好的存錢機會,也仍然存不住錢,這說明,存錢的障礙並非全都來自外部壓力,部分原因還在于人類的心理因素。」

而實際上,「存款行為關鍵取決于人們對未來的預期。對于那些認為自己有機會實現夢想的窮人來說,他們有充分的理由節衣縮食,將省下來的錢用作未來的投資。相反,那些認為自己沒什麼可失去的人,一般會做出反映這一絕望心態的決定。這可以解釋窮人與富人間,甚至是窮人與窮人間的不同。」

如何能夠幫助人們擺脫貧窮?

正如本書所討論的,儘管我們沒有根除貧困,但我們知道有些事情或許可以改善窮困的生活。

第一,要想擺脫貧窮,首先要改變我們思維習慣。

停止不經意地為自己進行不好的預言(自我設限),並且去實現它。

比如孩子們放棄上學,是因為老師或父母認為他不夠聰明;

水果店老闆不努力還貸是因為他們認為自己還會負債;

護士不上班是因為沒人對她們在崗位上的表現抱有期望。

放棄掉這些消極的想法,轉而用一些更加積極的態度去面對人生。

誠然,擺脫貧窮雖然不像人想象的那麼容易,但是要想到「萬事皆有可能」,不管你是貧窮還是富有,其實得到是上天對我們的考驗,端正我們自己的態度。要意識到其實「貧窮」就是上天發給我們的一張牌,我們要把這張牌打好。那麼,通過多年的積纍和努力,我們很難沒有一個更好的結果。

第二、重視教育。

這個教育不光是對孩子的教育,更是對每一個成年人的教育。

有一句話說過「活到老學到老」,只要生命不息,學習就不止。

不管自己活了多大年紀,都要持續學習,自己學習的同時還能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

比如,利用碎片時間,通過閲讀、媒體的資訊甚至是製作精良的電影、電視劇去體悟人生增長智慧。

第三、延遲滿足合理理財

開源節流,把資金用在刀刃上。養成儲蓄的習慣,讓自己有能力投資自己,增加自己的思維「頻寬」,更有能力抵禦生活的壓力。

看到這裡,其實我們也該明白了,所謂的貧窮,我們不能單單帶著有色眼鏡去看待這個問題,而是要花點時間,去了解其背後真正的邏輯,設法去擺脫導致貧窮的各種習慣才行。

乾脆破罐子破摔守著窮困的現狀不去改變;或者空有致富的欲望,卻不去行動,這類就叫做「白日夢」了。

「失去希望,感到沒有出路,這會大大降低人們渡過難關所需的自控力。」

習得性無助造成「及時行樂心理」,也就是不願意為了未來的利益犧牲現在的好處。

舉個例子:一位百萬富翁可能會喜歡以橘子汁和薄脆餅乾當早餐,但一位失業人員是不會喜歡這些的……

試著想一想,當你陷入失業狀態時,你並不想吃著乏味的健康食品,而是想吃點兒味道不錯高糖高油脂的東西。

再比如,深陷絕望的窮人常常拒絕為自己設想一些完美計畫,因為他們不相信這些計畫會有什麼效果。更不願意為未來犧牲現在。

造成貧窮的第三個原因是理財的本末倒置

選擇便宜且美味的食物、放棄接受良好的教育,而他們節省下來的錢用來幹嘛呢?

有大量記錄顯示,很多窮人會花很多錢來置辦婚禮、嫁妝、洗禮等,因為怕丟面子,所以硬著頭皮,舉辦一場場奢侈的聚會。

在南非,人們甚至制定了葬禮應花多少錢的社會規范。

為死去的老人舉辦隆重的葬禮,葬禮所需費用為死者一生的積蓄。

普通人被陷入在生活成本、房貸、車貸、孩子上學費用、交通費用等等裡面,他們的財富只會被不斷消耗。而本末倒置的理財觀念,讓原本巨大的貧富差距,如滾雪球一般越來越大。

窮人更容易陷入負面情緒 負面情緒反過來又加重貧窮

面對風險,比如收入風險,死亡或疾病的風險,我們會產生擔憂,這種擔憂會給我們帶來壓力,從而產生負面情緒。

而窮人們在面臨工資或收入下降時,一個自然反應就是,增加工作量。

然而,當所有的窮人都想增加自己的工作量,他們會相互競爭,導致工資水準進一步下降。

「壓力會致使我們情緒低落,更難集中注意力,這會降低我們的效率。」導致惡性循環,人們開始「擔憂、緊張和不安」,直到喪失信心。

同樣的,對于理財「有些人即使能夠獲取良好的存錢機會,也仍然存不住錢,這說明,存錢的障礙並非全都來自外部壓力,部分原因還在于人類的心理因素。」

而實際上,「存款行為關鍵取決于人們對未來的預期。對于那些認為自己有機會實現夢想的窮人來說,他們有充分的理由節衣縮食,將省下來的錢用作未來的投資。相反,那些認為自己沒什麼可失去的人,一般會做出反映這一絕望心態的決定。這可以解釋窮人與富人間,甚至是窮人與窮人間的不同。」

如何能夠幫助人們擺脫貧窮?

正如本書所討論的,儘管我們沒有根除貧困,但我們知道有些事情或許可以改善窮困的生活。

第一,要想擺脫貧窮,首先要改變我們思維習慣。

停止不經意地為自己進行不好的預言(自我設限),並且去實現它。

比如孩子們放棄上學,是因為老師或父母認為他不夠聰明;

水果店老闆不努力還貸是因為他們認為自己還會負債;

護士不上班是因為沒人對她們在崗位上的表現抱有期望。

放棄掉這些消極的想法,轉而用一些更加積極的態度去面對人生。

誠然,擺脫貧窮雖然不像人想象的那麼容易,但是要想到「萬事皆有可能」,不管你是貧窮還是富有,其實得到是上天對我們的考驗,端正我們自己的態度。要意識到其實「貧窮」就是上天發給我們的一張牌,我們要把這張牌打好。那麼,通過多年的積纍和努力,我們很難沒有一個更好的結果。

第二、重視教育。

這個教育不光是對孩子的教育,更是對每一個成年人的教育。

有一句話說過「活到老學到老」,只要生命不息,學習就不止。

不管自己活了多大年紀,都要持續學習,自己學習的同時還能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

比如,利用碎片時間,通過閲讀、媒體的資訊甚至是製作精良的電影、電視劇去體悟人生增長智慧。

第三、延遲滿足合理理財

開源節流,把資金用在刀刃上。養成儲蓄的習慣,讓自己有能力投資自己,增加自己的思維「頻寬」,更有能力抵禦生活的壓力。

看到這裡,其實我們也該明白了,所謂的貧窮,我們不能單單帶著有色眼鏡去看待這個問題,而是要花點時間,去了解其背後真正的邏輯,設法去擺脫導致貧窮的各種習慣才行。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