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抓成績不如「養」習慣,幫娃養好這7種習慣,孩子學習好還懂感恩

縱觀如今的家庭教育模式, 大部分家長心理都是「孩子學習跟不上就送補習班, 而我送了輔導班, 花了這份錢, 孩子的學習成績就應該名列前茅」, 這種一門心思地把「唯成績論」很多時候恰恰是孩子成績差的「幫兇」。

今年以來, 儘管校外補習班受到嚴打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曾經的很多校外補習班不過是換了一種「方式」存在, 而那些排除萬難依舊送孩子參加課外補習班的家長, 自然在「各種由苦」裡對「花出去」的付出報以期望。

案例:

小晨就是這樣一位媽媽, 在校外補習班受到嚴打那一段時間, 她曾在家親自輔導9歲兒子補課學習, 可是每天的場景都是「一開口就忍不住打罵, 一打罵就是孩子哭、媽媽也崩潰地哭」, 孩子頑皮輔導起來太難、而家長的崩潰也在一瞬間。

于是, 幾經打聽下還是「花錢」為孩子安排了去路…

但, 白天在學校、晚上緊趕著去校外補習班上課的緊洽時間裡, 其實也並非沒有讓孩子的成績有多麼突進, 雖然在輔導班補課和在家裡對比多少還是有些改變, 但9歲的年紀畢竟正處貪玩、渴望自由的年齡, 尤其是和同伴放學回家有更多閒暇時間做自己的事情相比, 對于「多餘」任務的安排隨著年紀增長、叛逆的加強,

相信孩子很多心理問題就會隨之而來。

其實, 關于孩子的學習成績很多家長一開始就找錯了目標, 成績只是一時的努力嘉獎, 而習慣才是融入孩子生命當中的每一份優秀, 家長們與其一門心思地「抓成績」、不如多幫孩子「養習慣」。

其中, 以下這7種習慣家長平時就要多費心思「抓一抓」, 孩子學習成績好了、未來還懂得感恩:

第一種:懂得尊重老師

想要孩子有一個良好的學習成績, 那麼孩子對待書本, 對待知識, 在學校對待老師都要有一個端正的態度, 尤其是在孩子1–3年級的時候和老師的關係一定要建立牢固, 這個時候孩子剛從幼稚園快樂的時光過渡到小學的朗讀、背誦, 如果孩子遇到嚴厲的老師很容易產生如對家長一般的「埋冤」心理。

而這個階段, 如果孩子將這種埋怨化為不滿, 平時上課做小動作、下課闖禍製造麻煩, 那麼這樣不聽話的學生老師有什麼理由去耐心教導呢?在家裡父母都喜歡、或是羨慕別人家聽話不亂闖禍的孩子, 在學校老師當然也不會例外了。

當然, 很多時候老師和家長一樣並不是希望孩子有多麼乖巧聽話, 而是希望他們有一顆知尊重、懂感恩之心, 這樣的孩子「教的起勁、也付出得值得」, 所以家長在「抓習慣」的時候一定要告訴自家娃這句話「孩子, 到了學校一定要尊重老師」。

需要注意的是,孩子年齡較小時可能他們不知道尊重是什麼意思,這個時候就需要家長告訴孩子一些尊重細節了,比如:

1)見到老師不要躲,記住要上前向老師問聲好

2)放學臨走見到老師要說「老師再見,您辛苦了」

3)課堂上要認真遵守紀律、跟著老師講課的步伐去走

4)有問題就舉手發言、不要在課堂上竊竊私語

5)被點名回答時要快速作答、以微笑面對

第二種:回家閱讀、預習習慣

一個懂得認真對待書本,對待知識的孩子,他們回家之後有一種自律叫做寫作業的習慣,如果孩子回家連寫作業的態度都沒有、那又談何學習動力呢?而孩子在學習這條無止盡路上最大的記憶力鞏固就是學而時習之。

縱觀如今教育體系,雖然隨著學生減負推行、孩子沒有了家庭作業,但至少回家後有閱讀和預習的習慣,如果孩子有求知欲望但就是不知如何提升自我能力,家長也可以通過閱讀和預習這兩種習慣去提高孩子的知識儲備。

如果說閱讀是為了提高孩子閱書的積極性,那麼提前預習就是為了培養孩子自主學習的自學及向上態度,平時課前有預習習慣的孩子,他們在課堂上的聽課效率也會得到大力度提升,這是因為提前預習會讓孩子有更多的充足準備,在對新知識的發現、探索和總結裡,從而令聽課內容更有針對性,而課堂所做的筆記也更高效、更全面一些。

關于預習和閱讀的習慣培養家長要盡可能地做到「行動大于說教」,比如和孩子一起閱讀、並且帶動良好的看書氣氛,不過對于最初閱讀的孩子來說可能會枯燥乏味,這個時候除了塑造良好的閱讀氣氛之外,家長還可以多帶孩子參加一些書法活動提高孩子的積極和參與[性.行.為]。

第三種:上課認真聽講、積極做筆記

在孩子的學習生涯中課堂學習被稱為黃金階段,能夠抓住課堂時間認真聽講且積極做筆記的孩子,一般都可以做到「當堂學習的知識、當堂消化」,都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即便孩子的記憶力和學習能力再豐富,但隨著知識量不斷增加、在時間的演變下所學的知識就會逐漸模糊。

其中,做筆記就是我們記載重點內容的百寶箱,在這裡我們可以隨時掌握知識要點,尤其是考試前多看看隨堂筆記對做題時的能力發揮是大有作用,而平時在課堂上有作筆記習慣的孩子,他們在課堂上也必定會認真聽講,懂得抓住疑點、難點和重點,並且將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完善消化。

關于做筆記,其實哪怕這節課中這節課所學的內容孩子都會了,也要盡可能地培養孩子有課堂做筆記習慣,這份習慣也會牽引著孩子認真聽講、掌握知識要點並找到做題的竅門技巧,若孩子養成了上課認真聽講且積極做筆記的習慣,那麼孩子的學習狀態在有效態度下自然就不會太差了。

第四種:養成不懂就問的善于提問

良好學習態度需要建立在積極回應、和上進心的表現方面,平時我們在關注孩子學習成績的同時,也不要忘記培養孩子養成「不懂就要問的善于提問」,而任何時候好成績只是一時的努力結果,但擁有一顆向上的積極心態才是源源不斷的能量製造,如果我們這次努力了、下次就放鬆自如,那麼在不確定的情況下大起大落反而會影響孩子的自信心。

所以,面對孩子的學習狀態家長與其「抓成績」,不如多抓一抓孩子那「善于提問」的膽量與性格,為了更好地推動孩子「不懂就問」的潛意識習慣,建議父母平時和孩子相處時做個「為什麼」家長。

當家長化身什麼都不懂的小書生時,孩子這個多學者就會發揮作用,哪怕這個問題孩子不懂也會通過查閱、請教等多種途徑解決難題,這是因為父母的多問、和孩子的多學形成一道緊密相連的學問鏈條,這和不停地在孩子耳邊說教的「吹耳邊風」相比,父母的「弱小」反而會激發孩子求學強大的積極樂趣。

所以,為了孩子建議父母盡可能地做一個不懂的「為什麼」家長,一時的「自貶」若能換來孩子積極向上的學習態度,何樂而不為呢?

第五種:做題前要仔細審題、閱題

很多時候孩子錯題太多其實並非他們不會、做題馬虎,而是孩子審題、閱讀和理解能力的綜合表現,如果孩子一開始做題的時候就沒有養成良好的審題閱題習慣,那麼做題的過程和結果回饋自然是漏洞百出。

尤其是孩子做題時容易看錯題意這也絕對不只是貪玩、馬虎,良好的審題和閱題能力是建立在日積月累的做題技巧方面,如果孩子的基礎知識不差、所學內容也可以理解消化,但是每到做題的時候就容易出錯做錯,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讓孩子養成仔細讀題,抓重點、抓字眼或關鍵字去理解題意,尤其是對提示語、公式和圖示等關鍵內容多運用、勤審題,相信在有效的閱題效果下寫作業的效率會大大提升。

第六種:在學校要善于和同學溝通

《禮記·學記》原文中有這樣一句話「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意思是說獨自悶頭苦學的孩子很少有幾個知心朋友,而這種「孤獨」哪怕學習再好,步入社會之後也因為缺乏社交而容易孤陋寡聞,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名校畢業的學生到了社會上反而「失業」更多。

而作為家長,既然是培養孩子優秀的學習能力,那麼孩子與人溝通的社交能力也一定不能缺少,哪怕是名列前茅的學生也要引導孩子多和同學交流溝通,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時若互幫互學、那麼班級學習氣氛和家庭學習氣氛相比,自然是前者帶來的動力和積極性更有價值感,其實這種反復加工、釀造的學習溝通與討論,正像是采蜜一樣日積月累並不斷地吸取精華。

第七種:反思、或整理錯題習慣

一般來說,良好的學習習慣還少不了做題後的反思和錯題整理,而每一個優秀生的手裡也都應該有一個錯題收納本,如果孩子一遇到難題就將錯題收錄、並隨手一記,在錯題掌握的弊端展現下孩子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身的學習狀態。

重要的是懂得歸納總結錯題的孩子承受能力較強,遇到困難時也往往懂的「吃一虧長一智」,並通過不斷完善自己來達到更好的目的效果,而那些習慣總結錯題的孩子、也往往對學習的專研樂趣比較高,尤其是研究解題的辦法和技巧時學習效率會大大提升。

最後,培養孩子反思或整理錯題習慣家長可從以下幾個思路引導孩子:

1)這道題的難點在哪裡?如何才能掌握

2)這道題為什麼要這樣去做?總結技巧依據

3)問問自己「有沒有更好的解題方法」,換種途徑培養做題思維

4)聽聽同伴的做題思路,提高「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完善自己

5)做好排序、疑難標記,方便下次查閱、提高學習效率

學習之路漫漫無期,家長在培養孩子學習能力的時候切不可操之過急,多引導孩子養成一些有助于學習的習慣、也才是家長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若平時坐在孩子的「副駕駛」多關注孩子帶來的一路風景,你會發現其實我們的孩子並沒有想象當中那麼差,他們的成長雖慢、但過程卻是最值得回憶的地方-親子和睦!

需要注意的是,孩子年齡較小時可能他們不知道尊重是什麼意思,這個時候就需要家長告訴孩子一些尊重細節了,比如:

1)見到老師不要躲,記住要上前向老師問聲好

2)放學臨走見到老師要說「老師再見,您辛苦了」

3)課堂上要認真遵守紀律、跟著老師講課的步伐去走

4)有問題就舉手發言、不要在課堂上竊竊私語

5)被點名回答時要快速作答、以微笑面對

第二種:回家閱讀、預習習慣

一個懂得認真對待書本,對待知識的孩子,他們回家之後有一種自律叫做寫作業的習慣,如果孩子回家連寫作業的態度都沒有、那又談何學習動力呢?而孩子在學習這條無止盡路上最大的記憶力鞏固就是學而時習之。

縱觀如今教育體系,雖然隨著學生減負推行、孩子沒有了家庭作業,但至少回家後有閱讀和預習的習慣,如果孩子有求知欲望但就是不知如何提升自我能力,家長也可以通過閱讀和預習這兩種習慣去提高孩子的知識儲備。

如果說閱讀是為了提高孩子閱書的積極性,那麼提前預習就是為了培養孩子自主學習的自學及向上態度,平時課前有預習習慣的孩子,他們在課堂上的聽課效率也會得到大力度提升,這是因為提前預習會讓孩子有更多的充足準備,在對新知識的發現、探索和總結裡,從而令聽課內容更有針對性,而課堂所做的筆記也更高效、更全面一些。

關于預習和閱讀的習慣培養家長要盡可能地做到「行動大于說教」,比如和孩子一起閱讀、並且帶動良好的看書氣氛,不過對于最初閱讀的孩子來說可能會枯燥乏味,這個時候除了塑造良好的閱讀氣氛之外,家長還可以多帶孩子參加一些書法活動提高孩子的積極和參與[性.行.為]。

第三種:上課認真聽講、積極做筆記

在孩子的學習生涯中課堂學習被稱為黃金階段,能夠抓住課堂時間認真聽講且積極做筆記的孩子,一般都可以做到「當堂學習的知識、當堂消化」,都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即便孩子的記憶力和學習能力再豐富,但隨著知識量不斷增加、在時間的演變下所學的知識就會逐漸模糊。

其中,做筆記就是我們記載重點內容的百寶箱,在這裡我們可以隨時掌握知識要點,尤其是考試前多看看隨堂筆記對做題時的能力發揮是大有作用,而平時在課堂上有作筆記習慣的孩子,他們在課堂上也必定會認真聽講,懂得抓住疑點、難點和重點,並且將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完善消化。

關于做筆記,其實哪怕這節課中這節課所學的內容孩子都會了,也要盡可能地培養孩子有課堂做筆記習慣,這份習慣也會牽引著孩子認真聽講、掌握知識要點並找到做題的竅門技巧,若孩子養成了上課認真聽講且積極做筆記的習慣,那麼孩子的學習狀態在有效態度下自然就不會太差了。

第四種:養成不懂就問的善于提問

良好學習態度需要建立在積極回應、和上進心的表現方面,平時我們在關注孩子學習成績的同時,也不要忘記培養孩子養成「不懂就要問的善于提問」,而任何時候好成績只是一時的努力結果,但擁有一顆向上的積極心態才是源源不斷的能量製造,如果我們這次努力了、下次就放鬆自如,那麼在不確定的情況下大起大落反而會影響孩子的自信心。

所以,面對孩子的學習狀態家長與其「抓成績」,不如多抓一抓孩子那「善于提問」的膽量與性格,為了更好地推動孩子「不懂就問」的潛意識習慣,建議父母平時和孩子相處時做個「為什麼」家長。

當家長化身什麼都不懂的小書生時,孩子這個多學者就會發揮作用,哪怕這個問題孩子不懂也會通過查閱、請教等多種途徑解決難題,這是因為父母的多問、和孩子的多學形成一道緊密相連的學問鏈條,這和不停地在孩子耳邊說教的「吹耳邊風」相比,父母的「弱小」反而會激發孩子求學強大的積極樂趣。

所以,為了孩子建議父母盡可能地做一個不懂的「為什麼」家長,一時的「自貶」若能換來孩子積極向上的學習態度,何樂而不為呢?

第五種:做題前要仔細審題、閱題

很多時候孩子錯題太多其實並非他們不會、做題馬虎,而是孩子審題、閱讀和理解能力的綜合表現,如果孩子一開始做題的時候就沒有養成良好的審題閱題習慣,那麼做題的過程和結果回饋自然是漏洞百出。

尤其是孩子做題時容易看錯題意這也絕對不只是貪玩、馬虎,良好的審題和閱題能力是建立在日積月累的做題技巧方面,如果孩子的基礎知識不差、所學內容也可以理解消化,但是每到做題的時候就容易出錯做錯,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讓孩子養成仔細讀題,抓重點、抓字眼或關鍵字去理解題意,尤其是對提示語、公式和圖示等關鍵內容多運用、勤審題,相信在有效的閱題效果下寫作業的效率會大大提升。

第六種:在學校要善于和同學溝通

《禮記·學記》原文中有這樣一句話「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意思是說獨自悶頭苦學的孩子很少有幾個知心朋友,而這種「孤獨」哪怕學習再好,步入社會之後也因為缺乏社交而容易孤陋寡聞,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名校畢業的學生到了社會上反而「失業」更多。

而作為家長,既然是培養孩子優秀的學習能力,那麼孩子與人溝通的社交能力也一定不能缺少,哪怕是名列前茅的學生也要引導孩子多和同學交流溝通,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時若互幫互學、那麼班級學習氣氛和家庭學習氣氛相比,自然是前者帶來的動力和積極性更有價值感,其實這種反復加工、釀造的學習溝通與討論,正像是采蜜一樣日積月累並不斷地吸取精華。

第七種:反思、或整理錯題習慣

一般來說,良好的學習習慣還少不了做題後的反思和錯題整理,而每一個優秀生的手裡也都應該有一個錯題收納本,如果孩子一遇到難題就將錯題收錄、並隨手一記,在錯題掌握的弊端展現下孩子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身的學習狀態。

重要的是懂得歸納總結錯題的孩子承受能力較強,遇到困難時也往往懂的「吃一虧長一智」,並通過不斷完善自己來達到更好的目的效果,而那些習慣總結錯題的孩子、也往往對學習的專研樂趣比較高,尤其是研究解題的辦法和技巧時學習效率會大大提升。

最後,培養孩子反思或整理錯題習慣家長可從以下幾個思路引導孩子:

1)這道題的難點在哪裡?如何才能掌握

2)這道題為什麼要這樣去做?總結技巧依據

3)問問自己「有沒有更好的解題方法」,換種途徑培養做題思維

4)聽聽同伴的做題思路,提高「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完善自己

5)做好排序、疑難標記,方便下次查閱、提高學習效率

學習之路漫漫無期,家長在培養孩子學習能力的時候切不可操之過急,多引導孩子養成一些有助于學習的習慣、也才是家長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若平時坐在孩子的「副駕駛」多關注孩子帶來的一路風景,你會發現其實我們的孩子並沒有想象當中那麼差,他們的成長雖慢、但過程卻是最值得回憶的地方-親子和睦!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