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數碼科技»正文

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建築名錄出爐,泉州16處建築入選!

西街425號住宅:八角樓, 顧名思義因其主體建築有八面而得名。 是一座經歷73年滄桑歲月的建築, 不僅繼承了傳統裝飾技藝, 而且熟練地運用了外來的裝飾工藝, 建築輪廓錯落有致。

青龍巷李妙森故居:位於青龍巷“龍頭”地段, 傳統的磚雕配上南洋的特色瓷磚, 西式建築的柱子配上閩南建築的外牆, 屋內四根起支撐作用的柱子兼有排水功能, 構思十分巧妙, 進口瓷磚上印著印度教色彩的“象頭人身”圖案。

鐘樓:1934年建設東西街十字路時建的標準鐘樓, 於次年完工。 鐘樓高13.8米, 由留英設計師設計, 具有歐洲風格。

江南王宮村王宮奇園:創建人為泉州市區最早、影響廣泛的私人信局——王順興信局創始人王世碑之子王為奇, 於上世紀20年代末耗費3年時間建造, 見證了100多年前閩南僑民創業的興衰沉浮。

江南樹兜蔣氏華僑家族民居群:是較大型的傳統華僑民居群落, 將閩南建築與西洋建築相結合, 做工細膩, 所用木材多數為來自南洋的硬木。 後院的西方洋樓式建築, 低調不張揚, 精細中不乏創新。

北峰塔後79號陳碧峰故居:建於1935年, 二進五開間, 懸山式屋頂, 燕尾形屋脊, 東西兩側各有護厝一組, 占地面積4000多平方米, 其中建築面積1200多平方米, 富麗堂皇, 為閩南民間建築中少有。

鯉城區浮橋王宮王順興信局舊址:俗稱書房, 作為泉州最早、規模最大的僑批局的所在地,

富有歷史底蘊, 是研究泉州華僑史、郵政史、金融史、海交史的重要實物依據。

中山路騎樓建築群:始建於20世紀20年代初, 由南洋華僑投資, 建築形式受南洋建築風格影響, 是泉州城市建設從古代向現代過渡的歷史見證。

黃宗漢故居:位於泉州市區中山中路鎮撫巷內, 有兩座住房, 各三開間, 三進深, 還有護厝、書房、花園等, 占地1畝多, 為清咸豐年間(1851~1861年)兩廣總督兼通商大臣黃宗漢的府第。

省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庫房(惠世醫院主樓):二院前身是創建於清朝光緒七年(1881年)的泉州惠世醫院。 惠世醫院主樓建於1917年, 是一棟三層磚木結構的建築, 既具有閩南建築特徵, 還帶有許多歐化的痕跡。

西街螺珠巷住宅:兩排灰色高大的葉氏華僑洋樓,

共有三幢, 建造於70多年前, 其獨特的建築樣式與同時代其他華僑別墅洋樓鮮有雷同。

中山中路345號陳光純故居:菲律賓華僑陳光純出資建造, 為泉州最老的洋樓之一。 整棟樓有16個房間, 地板磚都是從菲律賓運過來的, 門窗、燈飾也都是模仿菲律賓的建築風格。

培元中學安禮遜圖書樓:建于1927年, 為紀念受英國基督教長老會派遣到泉州創辦培元中學的英國貴族安禮遜, 由校友捐款建造。 建築第一至第四層為西式建築風格, 第五層為中式樓閣風格, 門窗仿英國倫敦教堂的建築風格。 1995年, 臺灣校友出資百萬重修, 該樓成為培元中學在世界各地的校友相互交流的紐帶。

西街116號宋宅(洲紫新築):原為粘姓府第,

1912年菲律賓華僑宋文圃購買改建, 1915年完工。 建築臨街大厝為三開間雙護厝, 建築面積千餘平方米, 厝外有石埕百餘平方米, 是典型的閩南傳統建築風格。 古大厝後為雙層洋樓, 外觀為西式洋樓, 內部結構為中式古厝。 建樓時木料全部從菲律賓運來。

江南亭店楊阿苗故居:位於鯉城區江南街道亭店社區, 建於清光緒年間(西元1875-1908年), 歷時13年, 以建築堂皇富麗、平面佈局獨到而聞名遐邇。

江南斗南陳氏華僑家族民居群(陳正宗民居群):較大型的傳統華僑民居聚落, 1903年由華僑陳正宗先生興建, 整個院落37間, 主要借給窮親戚和一些孤寡老人以及民兵武裝居住, 最高峰時住3000多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