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攜娃考上研究生的媽媽火了:原來家庭最需要受教育的,不是孩子

好的教育, 都是往自己身上使勁。 想讓孩子變得優秀, 家長首先要管住自己, 把自己培養成孩子的優秀榜樣。

最近, 在網上看到一個32歲的職場媽媽, 帶娃考上武漢大學研究生的事。

這個媽媽, 叫小莫。

她原本是一所高校裡面的行政老師, 日子過得平靜安逸, 她也順理成章地結婚生子。

等她生完孩子重返職場後, 發現身邊多了很多學歷高、能力強的新同事, 于是她動了考研提升自己的心思。

但是作為媽媽, 這條路並不好走。

和普通學生相比, 作為職場人士的她, 備考的同時要兼顧工作。

和未婚未育的人相比, 作為媽媽的她, 不得不在備考時, 先照顧好孩子和家庭。

這樣一來, 她能學習的時間只剩下夜晚。

為了趕學習進度, 看書到淩晨是常態。

所幸功夫不負有心人, 一年後, 她順利考入武漢大學電影編導專業。

不禁為這位媽媽拍手叫好。

可也有一些網友說:

「都當媽了, 就沒必要折騰了。

有這個毅力, 還不如花在教育孩子上。 」

對此, 在採訪視訊裡, 她說了這樣一番話:

「這個社會可能有很多聲音都說女性就應該在家裡。

但是做了母親以後, 我就想成為孩子的榜樣, 想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感染孩子。 」

的確, 在家庭教育中, 最該教育的, 永遠是家長自己, 而不是教育孩子。

父母不對自己狠心

再多的教育都是無用的

曾在網上看到過一位網友的吐槽。

他說自己的父母不思進取, 卻總是逼他上進。

他的父母都是小學學歷, 從小到大最喜歡逼著他努力學習。

剛開始的時候,

他還能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 但是漸漸地, 他卻覺得越來越抗拒。

因為父母在他面前, 不是和別人打牌, 就是聊八卦。

無論做什麼事情, 都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家裡沒有絲毫的學習氛圍, 在父母身上, 他看到最多的就是怎麼混日子。

這種家庭氛圍, 在無意中灌輸給他的, 不是學習有多好, 而是不努力有多舒服。

以至于他學習也好, 工作也好, 永遠都是得過且過。

父母看到他這樣, 總罵他是廢物, 不思進取, 一輩子都沒出息。

他說:

「子女都是學父母的, 自己每天都渾渾噩噩, 又有什麼資格來說我不努力?」

這句話, 直白又紮心。

父母不對自己狠心, 再多的教育都是無用的。

我聽過很多父母說:

「當了父母, 最重要的就是逼著孩子變得優秀。

我們也就這樣了。 」

所以我們總能看到很多父母逼孩子讀書, 逼孩子學習, 逼孩子上興趣班, 逼孩子贏在起跑線。

卻忘了, 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線。

20世紀90年代末, 美國教育部曾開展了一項關于兒童教育的長期跟蹤研究。

他們跟蹤調查了1000所學校裡約20000個孩子的學業情況, 看看影響孩子成績的因素有哪些。

最終的調查結果出乎很多人的意料。

原來決定孩子成績的主要因素, 都在父母身上。

除了擁有一定的社會經濟地位外, 父母的學歷程度、父母的閱歷、父母的社交都與孩子後來的考試分數高度關聯。

父母怎樣, 孩子就怎樣。

父母的一舉一動, 都決定著孩子未來會成為怎樣的人。

如果父母不認真扮演自己的角色, 無法提供正確的示范教育孩子, 孩子又怎麼能夠找到一個好的方向去努力?

就像著名教育家克魯普斯卡婭曾經說過:

「家庭教育對父母來說,首先是自我教育。」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首先要成為更優秀的自己,才能教育出更優秀的孩子。

父母的言傳

永遠比不上身教

記得知乎上有人問: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不是謊言?

有個高贊回答是這樣說的:

這句話不是謊言,只是用錯了對象。

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不是將來往死裡折騰孩子,而是現在往死裡折騰自己。

曾經有個很火的宿管阿姨,叫原夢園。

49歲的她,和兒子一起考研。

最後她考取了廣西大學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研究生,兒子考取了復旦大學基礎數學專業碩士研究生。

這份雙贏的結果,其實就是以身作則換來的。

在兒子小時候,原夢園和很多父母一樣,坐在一邊監督孩子學習,督促孩子努力。

倘若孩子不聽話,她也會打罵孩子。

可是無論她對兒子多兇多狠,結果總是不盡如人意。

兒子甚至還因為她的教育方式,變得焦慮,成績也越來越差。

看到兒子這樣,她開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最後決定換一種方法陪孩子學習。

她不再採用緊迫盯人的手段,而是選擇自己拿本書坐在一邊,兒子學兒子的,她看她的。

哪怕只是裝個樣子,她也堅持在兒子面前做出一個學習的表率。

原夢園說:

「教育孩子,不是你想讓孩子做什麼,而是你跟他一起成長,一起做。」

說得再多,都不如以身作則。

在這樣的氛圍下,即便沒有人督促,兒子也會認真學習,成績逐漸提升上來。

兒子考上大學,她也自考考上了交大。

後來她一邊在學校當宿管,一邊抽時間旁聽學習交大漢語言和英語專業課程,堅持背單詞、上網課。

當兒子決定考研的時候,原夢園也決定:

「陪陪他吧,相互督促,至少有個伴。」

那時候的她,已經將近50歲,不管是精力還是記憶力,都已經遠不及年輕的時候。

兒子甚至笑話過她,說她考研英語頂了天也就30幾分。

但是她仍然堅持在兒子面前,做個好榜樣。

看到這麼努力的媽媽,兒子又怎麼會不思進取呢。

就像之前也上過熱搜的「神仙母女」。

25歲的露露兩次考研失利,第三次備考時已經毫無狀態。

50歲的媽媽作為醫院的護士長,決定和女兒一起考。

每天上班前學習一小時,下班後悶頭開始做數學題,一做做到淩晨一兩點。

看到媽媽這麼用功後,露露說:

「學習比我用功、刻苦,她這把年紀還考研究生,如果她考上了我沒考上,我自己都會不好意思。」

大道理說得再多,都比不上父母的以身作則。

因為孩子的成長,從來都不是靠聽,而是靠看的,看父母做了什麼,看父母做得好不好。

無論什麼時候,父母永遠都是孩子的第一榜樣。

最好的教育

是你在長大,我也在成長

臺灣作家黃淑文說過這樣一句話:

「最圓滿的親子關係,是在成就孩子的同時,成就自己。」

保持自我成長,是對孩子最重要的教育。

女兒三年級的時候,老師佈置了一個語文作業,題目是「我以媽媽為榜樣」。

我覺得這是一個很簡單的寫作,但是女兒一會兒撓頭,一會兒咬筆,一會兒歎氣。

最後她按捺不住跑來問我:

「媽媽,你有什麼超級厲害的能力啊?

小文的媽媽開了一家賣衣服的店,是老闆;天天的媽媽工作也很厲害,她管著很多人;阿丹的媽媽是醫生,能治病救人。

媽媽,我應該學你的什麼啊?」

女兒突如其來的一問,把我問懵了。

記得剛成為媽媽的時候,我決定離開職場,全身心地回歸家庭,當起全職媽媽。

那時候,我的人生都是圍著孩子轉。

所有的能力、追求、夢想,統統都被丟棄在我當媽的那一刻。

那天,我沒能給女兒一個明確的回答,因為我自己都忘了我有什麼擅長的。

後來,我看到女兒在作文裡寫道:

「我的媽媽,是一個家庭主婦,每天除了洗衣做飯,就是在家看電視……

以後我也要像媽媽一樣,天天在家看電視。」

每一字,每一句,都在提醒著我,其實我不僅在自己眼中一文不值,在女兒眼中也是一個不好的榜樣。

我以為我犧牲自己,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其實不是。

原來孩子更希望,我成為一個更好的、更厲害的媽媽。

于是我決定重返職場,即便我知道這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有時候,我會帶著工作回家,女兒有時候會好奇地湊過來,看我在幹什麼。

我每次都會告訴女兒:

「媽媽在工作哦,以後媽媽也要努力學習,因為媽媽要成為一個更厲害的人。」

後來,我對工作越來越上手,女兒的學習也越來越主動自覺。

我們家就變成了,我在一邊工作,丈夫在一邊考證爭取晉升,女兒在一邊看書學習。

誰能說,這不是最好的教育呢?

因此,作為父母,想要教育出一個好的孩子,首先要做好自己。

你多努力一點,孩子就會知道什麼叫認真;

你不停地提升自己,孩子就會看到什麼是進步;

你越積極上進,孩子就越早從你身上學會自我鞭策。

所以說,最好的教育,是與孩子共同進步,彼此成就。

董卿說過:「你希望把孩子培養成一個什麼樣的人,自己首先就要按照那樣標準去做,以身示范,給孩子樹立一個鮮活的榜樣。」

你是什麼樣,孩子就是什麼樣。

所謂教育孩子,就是永遠執著地栽培自己。

教育孩子的方法有無數種,但最有效的方法仍是以身作則:

你想孩子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就自己先成為那樣的人。

唯有當你變得足夠優秀時,你的孩子才會以你為榜樣,並站在你的肩膀和格局之上,變得更優秀。

孩子又怎麼能夠找到一個好的方向去努力?

就像著名教育家克魯普斯卡婭曾經說過:

「家庭教育對父母來說,首先是自我教育。」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首先要成為更優秀的自己,才能教育出更優秀的孩子。

父母的言傳

永遠比不上身教

記得知乎上有人問: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不是謊言?

有個高贊回答是這樣說的:

這句話不是謊言,只是用錯了對象。

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不是將來往死裡折騰孩子,而是現在往死裡折騰自己。

曾經有個很火的宿管阿姨,叫原夢園。

49歲的她,和兒子一起考研。

最後她考取了廣西大學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研究生,兒子考取了復旦大學基礎數學專業碩士研究生。

這份雙贏的結果,其實就是以身作則換來的。

在兒子小時候,原夢園和很多父母一樣,坐在一邊監督孩子學習,督促孩子努力。

倘若孩子不聽話,她也會打罵孩子。

可是無論她對兒子多兇多狠,結果總是不盡如人意。

兒子甚至還因為她的教育方式,變得焦慮,成績也越來越差。

看到兒子這樣,她開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最後決定換一種方法陪孩子學習。

她不再採用緊迫盯人的手段,而是選擇自己拿本書坐在一邊,兒子學兒子的,她看她的。

哪怕只是裝個樣子,她也堅持在兒子面前做出一個學習的表率。

原夢園說:

「教育孩子,不是你想讓孩子做什麼,而是你跟他一起成長,一起做。」

說得再多,都不如以身作則。

在這樣的氛圍下,即便沒有人督促,兒子也會認真學習,成績逐漸提升上來。

兒子考上大學,她也自考考上了交大。

後來她一邊在學校當宿管,一邊抽時間旁聽學習交大漢語言和英語專業課程,堅持背單詞、上網課。

當兒子決定考研的時候,原夢園也決定:

「陪陪他吧,相互督促,至少有個伴。」

那時候的她,已經將近50歲,不管是精力還是記憶力,都已經遠不及年輕的時候。

兒子甚至笑話過她,說她考研英語頂了天也就30幾分。

但是她仍然堅持在兒子面前,做個好榜樣。

看到這麼努力的媽媽,兒子又怎麼會不思進取呢。

就像之前也上過熱搜的「神仙母女」。

25歲的露露兩次考研失利,第三次備考時已經毫無狀態。

50歲的媽媽作為醫院的護士長,決定和女兒一起考。

每天上班前學習一小時,下班後悶頭開始做數學題,一做做到淩晨一兩點。

看到媽媽這麼用功後,露露說:

「學習比我用功、刻苦,她這把年紀還考研究生,如果她考上了我沒考上,我自己都會不好意思。」

大道理說得再多,都比不上父母的以身作則。

因為孩子的成長,從來都不是靠聽,而是靠看的,看父母做了什麼,看父母做得好不好。

無論什麼時候,父母永遠都是孩子的第一榜樣。

最好的教育

是你在長大,我也在成長

臺灣作家黃淑文說過這樣一句話:

「最圓滿的親子關係,是在成就孩子的同時,成就自己。」

保持自我成長,是對孩子最重要的教育。

女兒三年級的時候,老師佈置了一個語文作業,題目是「我以媽媽為榜樣」。

我覺得這是一個很簡單的寫作,但是女兒一會兒撓頭,一會兒咬筆,一會兒歎氣。

最後她按捺不住跑來問我:

「媽媽,你有什麼超級厲害的能力啊?

小文的媽媽開了一家賣衣服的店,是老闆;天天的媽媽工作也很厲害,她管著很多人;阿丹的媽媽是醫生,能治病救人。

媽媽,我應該學你的什麼啊?」

女兒突如其來的一問,把我問懵了。

記得剛成為媽媽的時候,我決定離開職場,全身心地回歸家庭,當起全職媽媽。

那時候,我的人生都是圍著孩子轉。

所有的能力、追求、夢想,統統都被丟棄在我當媽的那一刻。

那天,我沒能給女兒一個明確的回答,因為我自己都忘了我有什麼擅長的。

後來,我看到女兒在作文裡寫道:

「我的媽媽,是一個家庭主婦,每天除了洗衣做飯,就是在家看電視……

以後我也要像媽媽一樣,天天在家看電視。」

每一字,每一句,都在提醒著我,其實我不僅在自己眼中一文不值,在女兒眼中也是一個不好的榜樣。

我以為我犧牲自己,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其實不是。

原來孩子更希望,我成為一個更好的、更厲害的媽媽。

于是我決定重返職場,即便我知道這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有時候,我會帶著工作回家,女兒有時候會好奇地湊過來,看我在幹什麼。

我每次都會告訴女兒:

「媽媽在工作哦,以後媽媽也要努力學習,因為媽媽要成為一個更厲害的人。」

後來,我對工作越來越上手,女兒的學習也越來越主動自覺。

我們家就變成了,我在一邊工作,丈夫在一邊考證爭取晉升,女兒在一邊看書學習。

誰能說,這不是最好的教育呢?

因此,作為父母,想要教育出一個好的孩子,首先要做好自己。

你多努力一點,孩子就會知道什麼叫認真;

你不停地提升自己,孩子就會看到什麼是進步;

你越積極上進,孩子就越早從你身上學會自我鞭策。

所以說,最好的教育,是與孩子共同進步,彼此成就。

董卿說過:「你希望把孩子培養成一個什麼樣的人,自己首先就要按照那樣標準去做,以身示范,給孩子樹立一個鮮活的榜樣。」

你是什麼樣,孩子就是什麼樣。

所謂教育孩子,就是永遠執著地栽培自己。

教育孩子的方法有無數種,但最有效的方法仍是以身作則:

你想孩子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就自己先成為那樣的人。

唯有當你變得足夠優秀時,你的孩子才會以你為榜樣,並站在你的肩膀和格局之上,變得更優秀。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