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不願意道歉,並非就是壞孩子,而是另有起因

1

親戚搬新家, 請大家去做客, 結果大人們推杯迎盞間, 幾個熊孩子瘋玩。

表妹的兒子浩浩和小夥伴追鬧間, 不小心撞翻了沙發旁邊的小書架, 書架上的物品散落一地, 不知道誰喝的半杯飲料也放在書架上, 一起翻落下來, 淋濕了幾冊書。

親戚是個很愛惜圖書的人, 但看著一旁被嚇得手足無措、臉色都變了的浩浩, 連忙說沒關係沒關係, 但是表妹心裡過意不去, 拉著浩浩讓他跟親戚爺爺說對不起。

原以為浩浩會很乖巧地跟爺爺說聲對不起, 然後大家一起把圖書和書架收拾好就行了, 結果沒想到表妹越逼得緊,

浩浩越是不說對不起。

表妹氣得眼看要發作, 但浩浩固執地就是不道歉, 憋紅了眼眶, 不住地用袖子抹眼淚, 怎麼不肯說句對不起。

最後, 飯都沒有吃完, 表妹拉著孩子回家了。 說這孩子必須得好好教訓一頓。

2

日常生活中, 孩子犯錯, 幾乎是不可避免的事。

有些孩子會第一時間承認錯誤, 但有些孩子犯了錯, 卻怎麼都不願意道歉。

有的父母在孩子不願意做錯事不道歉時, 反而會逼著孩子說對不起。

因為在大人看來, 肯承認錯誤的孩子才是懂事的孩子, 同時也能證自己的教育不是失敗的。

其實, 孩子不願意道歉, 並非就是壞孩子, 而是另有起因。

孩子根本不知道錯在了哪裡。

孩子年齡小, 是非觀念模糊, 有些在成年人看來一目了然的事情, 孩子可能真的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所在。

我兒子小時候, 有一次吃飯, 飯碗剩了一點米飯, 因為涼了, 是我允許他不吃的。

兒子小, 表達能力有限, 被爺爺這樣一說, 他不高興了就沖爺爺吐口水。 老公看到後很生氣, 狠狠教訓了兒子一番,

讓他給爺爺道歉。

但兒子就是不肯道歉, 原因是爺爺誤會了他, 爸爸還教訓他, 而他那會還根本理解不了‘為什麼吐口水就是不尊重’呢?

根據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的道德發展研究, 孩子的道德感在4歲左右才會出現。 也就是說0-3歲的前道德階段, 孩子按照自己想象的規則活動, 不能理解別人的或一般的規則。

即使到4歲後, 學齡前的孩子也更多是在用觀察、體驗的方式來一步步構建自己對于道德的認知。 所以孩子並不理解大人說的不尊重。

孩子的自尊心在作怪。

孩子兩歲多開始, 他們的情緒都會受到別人說話的語氣和方式影響, 這意味著孩子的自尊心已萌芽了。 所以, 有時候孩子即便知道是自己錯了, 也不肯道歉,

因為他們覺得這是件很沒面子的事情。

例如《媽媽是超人》裡, 快快打了弟弟, 爸爸要求他道歉, 快快拒絕道歉, 爸爸說不喜歡快快了, 她很生氣地說:「我也不喜歡爸爸」。 而快快之所以這樣情緒激動, 是因為他覺得爸爸和自己說話的方式很嚴肅, 快快覺得自己很沒有面子, 就是覺得自己打了弟弟不對, 她也會拒絕道歉。

傷害自尊心的語言暴力非常的傷人, 堪比刑罰, 尤其是從最親近的人角度出發, 會從心理虐待層面嚴重影響生理健康。

不承認錯誤, 不道歉, 是孩子在反抗父母逼迫自己道歉的一種方式, 也是孩子在變相地保護自己的自尊心。

孩子抱著僥倖的心理。

有的孩子拒絕道歉, 是因為抱有僥倖心理, 認為只要自己不認錯, 父母就不知道自己犯了錯。 即便是父母聽別人說了, 還是強調有攝像頭已經拍攝記錄下了, 但這對于他們來說都是無用的, 他們認定只要自己不道歉, 就等于我沒有錯。

孩子的僥倖心理, 也就是一種說謊行為。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行為, 大多是想逃避懲罰。

孩子很多的時候,處于一種「完全自戀」的狀態,認為不被自己看到的東西,別人也看不見。

而父母改變孩子的這種狀態,最重要的是傾聽孩子的內心,而不是一味指責和批評。

害怕受到懲罰。

有點孩子不願意道歉,理由很簡單,就是擔心受懲罰。

這種現象一般在父母比較嚴厲的家庭發生的較多。

例如有些家長只要孩子犯錯,也不聽孩子解釋,不去分析是非對錯,對孩子就是一通打罵,這樣天長日久,孩子出于對懲罰的懼怕,因此 ,即便犯錯也不肯承認。

3

德國心理學家、教育家赫爾巴特說:「孩子需要愛,特別是當孩子不值得愛的時候。」所以,當孩子犯了錯,父母不用針尖對麥芒地要求孩子必須立刻道歉,因為越是嚴肅苛刻的態度,越是適得其反。

那麼,當孩子犯錯,卻不肯承認的時候,父母該怎麼辦呢?

首先,不批評、不指責,只指出孩子錯在哪裡.

當孩子犯錯不願意開口道歉時,父母可以用鼓勵的方式,引導孩子認識到錯誤,比如,孩子因搶奪玩具而打了別人,父母可以這樣和孩子溝通,幫助整個事件的過程:

你很想要那個玩具→他不願意給你→你很生氣→你打了他。

再指出錯誤:

玩具是小朋友的→他可以不同意→打人是不對的。

平時在生活裡,父母也要建立孩子正確的是非觀,讓孩子明白什麼事情能做,而什麼事情是絕對不能做。

其次,以身作則,做一個會道歉的父母。

平時生活中,很多父母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和面子,即使對孩子做了錯事,也會用敷衍的態度應付孩子,而不會認真地跟孩子道歉。這一點是非常不好的,因為孩子的成長初期,他的一些行為舉止、性格習慣完全是依照自己的樣子去養成的,他們天生就有的觀察和模仿的能力使得他們會潛移默化地成長為父母的樣子。

因此,為人父母,我們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但凡犯錯,便立即承認錯誤,並向對方道歉,從而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

根據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的道德發展研究,孩子的道德感在4歲左右才會出現。也就是說0-3歲的前道德階段,孩子按照自己想象的規則活動,不能理解別人的或一般的規則‘即使到4歲後,學齡前的孩子也更多是在用觀察、體驗的方式來一步步構建自己對于道德的認知。

另一位心理學家柯爾伯格也認為,四歲左右的孩子道德發展出于「前習俗水準」,意思就是說這個水準下的孩子做出「道德」行為,是為了避免受到父母等成年人的懲罰,或者是為了博取家長的歡心、得到物質獎勵,而不是真正理解了一定的道德準則。

父母的行為對于孩子的影響很重要。父母做模,孩子學樣。

最初孩子是完全複製大人的行為。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才有自我的道德行為意識。

最後,讓孩子為錯誤去買單。

心理學家說,孩子就是在一個又一個錯誤中成長的。所以孩子犯錯道歉只能說明一個態度問題,做父母的不能只收穫一個態度就了事,我們還應該耐下心來引導孩子總結經驗,巧妙地利用錯誤去教育孩子,讓錯誤成為孩子成長的墊腳石呢。

有一次我帶孩子逛街時,在一家精品店裡遇到一對母女,母親專心地挑撿東西,女孩捧著一杯奶茶邊喝邊翻看著貨架上的商品,結果孩子太小,一不小心,她手上的奶茶杯掉在地上,奶茶灑了一地。

女孩很乖巧地跟店員說了對不起,店員也表示沒關係,她會自己清掃乾淨,但那位媽媽卻拒絕了店員的好意,親自指導孩子將地面汙物清除乾淨。

說實話,非常敬佩那位母親的做法,畢竟當孩子犯錯,道歉是為了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但是,在錯誤產生了一定的壞影響之後,一定要讓孩子去承擔後果,這樣才能會讓孩子在錯誤中成長!

這世界從來沒有百分百完全正確的人,別說孩子因為缺少社會經驗會犯錯,連同我們大人都會偶爾犯下一些或大或小的錯誤,犯錯不害怕,怕的是我們沒有從那份錯誤裡吸取養分!

尤其是對于正處于成長期的孩子來講,犯錯不是詛咒,它更該被稱為是一份禮物,那是命運賜予孩子的一個個成長禮,旨在讓孩子從錯誤裡認識世界,認識自己,認識正確的一切。

所以,當孩子犯錯的時候,家長不要一味地把注意力投放在孩子的認錯態度上,而應該耐下心來,和孩子一起分析錯誤的起因,引導孩子學會道歉,然後教會孩子彌補錯誤。

如作家莫言所說:「人不怕犯錯誤,犯了錯誤,如果能帶著教育和反思爬起來,錯誤就會成為課堂。」在此,也希望我們做父母的能讀懂這一句,帶著愛和尊重,去細心留意孩子生活中的一舉一動,然後引領他們完成一步步的成長!

大多是想逃避懲罰。

孩子很多的時候,處于一種「完全自戀」的狀態,認為不被自己看到的東西,別人也看不見。

而父母改變孩子的這種狀態,最重要的是傾聽孩子的內心,而不是一味指責和批評。

害怕受到懲罰。

有點孩子不願意道歉,理由很簡單,就是擔心受懲罰。

這種現象一般在父母比較嚴厲的家庭發生的較多。

例如有些家長只要孩子犯錯,也不聽孩子解釋,不去分析是非對錯,對孩子就是一通打罵,這樣天長日久,孩子出于對懲罰的懼怕,因此 ,即便犯錯也不肯承認。

3

德國心理學家、教育家赫爾巴特說:「孩子需要愛,特別是當孩子不值得愛的時候。」所以,當孩子犯了錯,父母不用針尖對麥芒地要求孩子必須立刻道歉,因為越是嚴肅苛刻的態度,越是適得其反。

那麼,當孩子犯錯,卻不肯承認的時候,父母該怎麼辦呢?

首先,不批評、不指責,只指出孩子錯在哪裡.

當孩子犯錯不願意開口道歉時,父母可以用鼓勵的方式,引導孩子認識到錯誤,比如,孩子因搶奪玩具而打了別人,父母可以這樣和孩子溝通,幫助整個事件的過程:

你很想要那個玩具→他不願意給你→你很生氣→你打了他。

再指出錯誤:

玩具是小朋友的→他可以不同意→打人是不對的。

平時在生活裡,父母也要建立孩子正確的是非觀,讓孩子明白什麼事情能做,而什麼事情是絕對不能做。

其次,以身作則,做一個會道歉的父母。

平時生活中,很多父母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和面子,即使對孩子做了錯事,也會用敷衍的態度應付孩子,而不會認真地跟孩子道歉。這一點是非常不好的,因為孩子的成長初期,他的一些行為舉止、性格習慣完全是依照自己的樣子去養成的,他們天生就有的觀察和模仿的能力使得他們會潛移默化地成長為父母的樣子。

因此,為人父母,我們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但凡犯錯,便立即承認錯誤,並向對方道歉,從而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

根據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的道德發展研究,孩子的道德感在4歲左右才會出現。也就是說0-3歲的前道德階段,孩子按照自己想象的規則活動,不能理解別人的或一般的規則‘即使到4歲後,學齡前的孩子也更多是在用觀察、體驗的方式來一步步構建自己對于道德的認知。

另一位心理學家柯爾伯格也認為,四歲左右的孩子道德發展出于「前習俗水準」,意思就是說這個水準下的孩子做出「道德」行為,是為了避免受到父母等成年人的懲罰,或者是為了博取家長的歡心、得到物質獎勵,而不是真正理解了一定的道德準則。

父母的行為對于孩子的影響很重要。父母做模,孩子學樣。

最初孩子是完全複製大人的行為。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才有自我的道德行為意識。

最後,讓孩子為錯誤去買單。

心理學家說,孩子就是在一個又一個錯誤中成長的。所以孩子犯錯道歉只能說明一個態度問題,做父母的不能只收穫一個態度就了事,我們還應該耐下心來引導孩子總結經驗,巧妙地利用錯誤去教育孩子,讓錯誤成為孩子成長的墊腳石呢。

有一次我帶孩子逛街時,在一家精品店裡遇到一對母女,母親專心地挑撿東西,女孩捧著一杯奶茶邊喝邊翻看著貨架上的商品,結果孩子太小,一不小心,她手上的奶茶杯掉在地上,奶茶灑了一地。

女孩很乖巧地跟店員說了對不起,店員也表示沒關係,她會自己清掃乾淨,但那位媽媽卻拒絕了店員的好意,親自指導孩子將地面汙物清除乾淨。

說實話,非常敬佩那位母親的做法,畢竟當孩子犯錯,道歉是為了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但是,在錯誤產生了一定的壞影響之後,一定要讓孩子去承擔後果,這樣才能會讓孩子在錯誤中成長!

這世界從來沒有百分百完全正確的人,別說孩子因為缺少社會經驗會犯錯,連同我們大人都會偶爾犯下一些或大或小的錯誤,犯錯不害怕,怕的是我們沒有從那份錯誤裡吸取養分!

尤其是對于正處于成長期的孩子來講,犯錯不是詛咒,它更該被稱為是一份禮物,那是命運賜予孩子的一個個成長禮,旨在讓孩子從錯誤裡認識世界,認識自己,認識正確的一切。

所以,當孩子犯錯的時候,家長不要一味地把注意力投放在孩子的認錯態度上,而應該耐下心來,和孩子一起分析錯誤的起因,引導孩子學會道歉,然後教會孩子彌補錯誤。

如作家莫言所說:「人不怕犯錯誤,犯了錯誤,如果能帶著教育和反思爬起來,錯誤就會成為課堂。」在此,也希望我們做父母的能讀懂這一句,帶著愛和尊重,去細心留意孩子生活中的一舉一動,然後引領他們完成一步步的成長!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