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行風光»正文

跟大海談了6年「戀愛」,一位男孩用10萬張照片治癒千萬人!

提到藍色, 你會想到什麼?

大海、天空、水、地球、宇宙......它隨處可見, 是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一部分。

據資料調查顯示, 藍色還是大多數人最喜歡的顏色, 也是最安全的顏色, 它能讓我們躁動不安的心趨于寧靜。

被譽為「第一位只拍藍色大海」的攝影師海和藍, 6年裡拍下10萬多張照片, 他賦予了藍色無限深度的自由和情緒。

「每次在海邊拍照, 我的心都會砰砰砰地向大海磕頭...... 」

因為喜歡海並深愛著藍色, 他便給自己取名海和藍。

海、天空、繪畫、服飾......只要看到關于藍色的一切, 他瞬間就會變得很開心。

他的性格裡有藍色的特質, 和大海很像。 神秘莫測, 嗓音低沉, 不善言辭, 給人忽遠忽近的疏離感。 但只要一投入到攝影創作中, 他立馬像是換了個人, 熱情充沛又表達欲旺盛。

我們身處藍色星球, 世間萬物相互聯繫、滲透, 有著無限的可能性。 我愛藍色, 人生飄忽不定, 令我沒有安全感, 但這種色彩源源不斷地帶給我希望。

事實上,在陝北黃土高坡窯洞長大的他,整個青少年時期從沒有見過大海,對于大海的想象僅局限于電視畫面,「藍得很清澈,夾雜著淡淡的海鹽味,波光粼粼讓人睜不開眼睛......」

20歲之前,他的人生多半是灰暗的。說話口吃,連講完一句完整的話都困難,很多不幸被動地降臨到頭上。

高一那年他因成績差對未來一片迷茫,想著以後去當個廚師。高二偶然接觸到繪畫,他從中找到了自信,也考上了很滿意的大學,但仍不知道自己適合做什麼。

直到大學選修了一節攝影課後,他的世界頓時明朗起來,無從排解的情緒終于有了感知的出口。

當工作來到廈門第一次看到海時,他更是顛覆了以前對海的認知,那一刻感受到的只有敬畏。原來人與自然之間,真的會有情緒感應。在大海面前,人是如此渺小,所有的煩惱都不值一提。

攝影和大海,對于他而言就像是一個即將溺水的人抓到一根求生的浮木,未來頓時柳暗花明。以至于他把戶口從陝西遷到廈門,一度以為自己會一輩子待在這座城市。

殘酷的現實是,把愛好當成謀生的職業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最困苦時,他拍攝日薪只有100多元,有段時間吃泡面度日,日子過得捉襟見肘。

沒有物質基礎談何理想?身處谷底時,他想過很多次放棄。但攝影似乎早已成為他的本能,無視本能的欲望難道不是對自己的一種背叛麼?

掙扎過後,他決定離開廈門去上海謀求更廣闊的發展。遭遇創作瓶頸和低潮期時,他整整一個月靈感枯竭,焦慮沮喪失眠暴飲暴食,把自己關在屋裡一遍遍揉碎再重塑自己。

日本攝影師筱山紀信的一段話,讓他醍醐灌頂:

不管有沒有遇到過低潮,堅持拍攝,堅持下去最重要。只要持續工作,就會遇到各種不同的人,然後就會產生各種契機。時代和遇到的人都帶給我各種契機,無論是泡沫經濟的時代,還是泡沫經濟破滅之後,都發生了很多有趣的事情。我只是貪婪地接近人、事、物而已。

正如海和藍對鏡頭有著如饑似渴的狂熱。他常常頂著困意半夜在海邊蹲點,一直拍到日出,越拍越興奮,直到完成一場大自然的洗禮。

他的攝影創作中,最依賴天氣。為追求那種想要的藍,他要避開陰天,出片效果最好的時段要屬晴天傍晚日落後半小時。當然,運氣也很重要,有時一瞬間就能拍到一張滿意的照片,有時按了1000張也不得不忍痛丟進電腦廢紙簍。

發佈作品,則是他一天中最神聖莊嚴的時刻。每一張必須經過嚴謹的精挑細選,在按下發佈鍵之前,他總能激動得腎上腺素飆升,就跟電影上映一樣熱血。

我認為拍攝的照片分兩種,一種就是照片,一種則是作品。沒有想法地按下快門,只是在生產照片而已,而不是去創作作品。將自己的思想傳達出來的,才叫創作者。

畫面的視覺效果,和照片的情感,是海和藍創作中最看重的兩個點。他的作品承載著欲說還休的逝去時光,細品之下極其有魅力。

好比廈門是一座適合戀愛的海邊城市,街上放著世界最流行的愛情名曲《Love is blue》毫不違和:

蔚藍,蔚藍,愛是那般蔚藍

當你回來之日,也是天空放晴時

蔚藍,蔚藍,愛是那般蔚藍

當你執我之手時,也是愛愈發蔚藍時......

他在這裡拍了很多曼妙的少女,對女性身體的自我表達滿懷愛意和虔誠。

下面這張照片拍于2017年8月,觀音山海邊。他將離開待了6年的廈門,和朋友小C告別之際,空氣中盡是離愁。

當時照片在網上發佈之後,很多人下意識以為瓶子裡的水是P出來的。實際上,藍色的水是真實的,小C為支持他創作而閉著嘴喝,頗有飲不盡世間聚散離合的滄桑之意。

他也曾出現在淩晨5點的廈門環島路,風平浪靜,早霞很美,和第一次見面的模特冒著風雨在拍攝。拍攝結束後,他們一起吃了頓沙茶面,此後再也沒見過,消失在茫茫人海中。

作為悲觀的樂觀主義者,他深諳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捉摸不定,刻意抓住些什麼往往是徒勞,倒不如對攝影這個唯一的戀人傾注所有。他更希望記住無數個「海上生明月」的時刻,一遍又一遍,在自己的安全地帶貪婪地感受著,怎樣都不嫌多。

「沒有什麼顏色比藍色更能為事物加上氣氛了。」梵·高在給弟弟的信裡曾寫道。

有次在一個小島上散步,他看到一少年拿著衝浪板一遍遍地奔向海裡,一次次地被海浪拍翻在岸邊,充滿生命力的藍色盡收眼底。當看到少年終于成功,他忍不住跟著狂喜。

上海事業小有所成後,去年海和藍選擇從新起步,奔赴北京正式成為一名北漂。

這些年他的租住環境不斷變化,但有一點始終不變的是,他對水無止境的迷戀,游泳和浮潛便是其中之二。

都說游泳是世界上最孤獨的運動,他卻樂在其中。在水下能與外界短暫隔絕開來,不需要和人配合,不需要語言交流,他可以完全放鬆。一想到人在誕生時便生活在母胎羊水中,他會有種隔空陪伴的錯覺,既是獨自一個人,又不是獨自一個人。

有次在菲律賓浮潛,他觀察到海裡的小生物們有著各自的性格和故事。看了紀錄片《藍色星球》系列,他被人類無節制捕撈、亂扔塑膠袋、過多排放二氧化碳等破壞行為導致海洋生物死亡的慘像而震驚不已。

他決定從自身做起,在網上呼籲宣導環保低碳出行,保護海洋人人有責。

也許有人要問,一直拍藍色大海不會膩嗎?

他不以為然,每次還會直接把問題拋給對方,天天喝水你會膩嗎?

在他看來,真正的高手,是能看得到自己的邊界。藍色是他生命的底色,他準備用一生的探索來做出回答。

遺憾的是,他去年因為某攝影大賽拿了第一名,冰島旅遊大使親自給他頒發了證書和獎勵機票,結果因疫情沒有去成。

不過沒關係,等未來趕著個大好晴天,他想去冰島海泳。居天地澄明之中,聽著海浪聲來了又去,去了又來,大口吮吸那一片瘋狂的、熾熱的、沉靜的、治癒的藍。

只要站在海邊,縱使一無所有,他總能擁有一切。

事實上,在陝北黃土高坡窯洞長大的他,整個青少年時期從沒有見過大海,對于大海的想象僅局限于電視畫面,「藍得很清澈,夾雜著淡淡的海鹽味,波光粼粼讓人睜不開眼睛......」

20歲之前,他的人生多半是灰暗的。說話口吃,連講完一句完整的話都困難,很多不幸被動地降臨到頭上。

高一那年他因成績差對未來一片迷茫,想著以後去當個廚師。高二偶然接觸到繪畫,他從中找到了自信,也考上了很滿意的大學,但仍不知道自己適合做什麼。

直到大學選修了一節攝影課後,他的世界頓時明朗起來,無從排解的情緒終于有了感知的出口。

當工作來到廈門第一次看到海時,他更是顛覆了以前對海的認知,那一刻感受到的只有敬畏。原來人與自然之間,真的會有情緒感應。在大海面前,人是如此渺小,所有的煩惱都不值一提。

攝影和大海,對于他而言就像是一個即將溺水的人抓到一根求生的浮木,未來頓時柳暗花明。以至于他把戶口從陝西遷到廈門,一度以為自己會一輩子待在這座城市。

殘酷的現實是,把愛好當成謀生的職業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最困苦時,他拍攝日薪只有100多元,有段時間吃泡面度日,日子過得捉襟見肘。

沒有物質基礎談何理想?身處谷底時,他想過很多次放棄。但攝影似乎早已成為他的本能,無視本能的欲望難道不是對自己的一種背叛麼?

掙扎過後,他決定離開廈門去上海謀求更廣闊的發展。遭遇創作瓶頸和低潮期時,他整整一個月靈感枯竭,焦慮沮喪失眠暴飲暴食,把自己關在屋裡一遍遍揉碎再重塑自己。

日本攝影師筱山紀信的一段話,讓他醍醐灌頂:

不管有沒有遇到過低潮,堅持拍攝,堅持下去最重要。只要持續工作,就會遇到各種不同的人,然後就會產生各種契機。時代和遇到的人都帶給我各種契機,無論是泡沫經濟的時代,還是泡沫經濟破滅之後,都發生了很多有趣的事情。我只是貪婪地接近人、事、物而已。

正如海和藍對鏡頭有著如饑似渴的狂熱。他常常頂著困意半夜在海邊蹲點,一直拍到日出,越拍越興奮,直到完成一場大自然的洗禮。

他的攝影創作中,最依賴天氣。為追求那種想要的藍,他要避開陰天,出片效果最好的時段要屬晴天傍晚日落後半小時。當然,運氣也很重要,有時一瞬間就能拍到一張滿意的照片,有時按了1000張也不得不忍痛丟進電腦廢紙簍。

發佈作品,則是他一天中最神聖莊嚴的時刻。每一張必須經過嚴謹的精挑細選,在按下發佈鍵之前,他總能激動得腎上腺素飆升,就跟電影上映一樣熱血。

我認為拍攝的照片分兩種,一種就是照片,一種則是作品。沒有想法地按下快門,只是在生產照片而已,而不是去創作作品。將自己的思想傳達出來的,才叫創作者。

畫面的視覺效果,和照片的情感,是海和藍創作中最看重的兩個點。他的作品承載著欲說還休的逝去時光,細品之下極其有魅力。

好比廈門是一座適合戀愛的海邊城市,街上放著世界最流行的愛情名曲《Love is blue》毫不違和:

蔚藍,蔚藍,愛是那般蔚藍

當你回來之日,也是天空放晴時

蔚藍,蔚藍,愛是那般蔚藍

當你執我之手時,也是愛愈發蔚藍時......

他在這裡拍了很多曼妙的少女,對女性身體的自我表達滿懷愛意和虔誠。

下面這張照片拍于2017年8月,觀音山海邊。他將離開待了6年的廈門,和朋友小C告別之際,空氣中盡是離愁。

當時照片在網上發佈之後,很多人下意識以為瓶子裡的水是P出來的。實際上,藍色的水是真實的,小C為支持他創作而閉著嘴喝,頗有飲不盡世間聚散離合的滄桑之意。

他也曾出現在淩晨5點的廈門環島路,風平浪靜,早霞很美,和第一次見面的模特冒著風雨在拍攝。拍攝結束後,他們一起吃了頓沙茶面,此後再也沒見過,消失在茫茫人海中。

作為悲觀的樂觀主義者,他深諳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捉摸不定,刻意抓住些什麼往往是徒勞,倒不如對攝影這個唯一的戀人傾注所有。他更希望記住無數個「海上生明月」的時刻,一遍又一遍,在自己的安全地帶貪婪地感受著,怎樣都不嫌多。

「沒有什麼顏色比藍色更能為事物加上氣氛了。」梵·高在給弟弟的信裡曾寫道。

有次在一個小島上散步,他看到一少年拿著衝浪板一遍遍地奔向海裡,一次次地被海浪拍翻在岸邊,充滿生命力的藍色盡收眼底。當看到少年終于成功,他忍不住跟著狂喜。

上海事業小有所成後,去年海和藍選擇從新起步,奔赴北京正式成為一名北漂。

這些年他的租住環境不斷變化,但有一點始終不變的是,他對水無止境的迷戀,游泳和浮潛便是其中之二。

都說游泳是世界上最孤獨的運動,他卻樂在其中。在水下能與外界短暫隔絕開來,不需要和人配合,不需要語言交流,他可以完全放鬆。一想到人在誕生時便生活在母胎羊水中,他會有種隔空陪伴的錯覺,既是獨自一個人,又不是獨自一個人。

有次在菲律賓浮潛,他觀察到海裡的小生物們有著各自的性格和故事。看了紀錄片《藍色星球》系列,他被人類無節制捕撈、亂扔塑膠袋、過多排放二氧化碳等破壞行為導致海洋生物死亡的慘像而震驚不已。

他決定從自身做起,在網上呼籲宣導環保低碳出行,保護海洋人人有責。

也許有人要問,一直拍藍色大海不會膩嗎?

他不以為然,每次還會直接把問題拋給對方,天天喝水你會膩嗎?

在他看來,真正的高手,是能看得到自己的邊界。藍色是他生命的底色,他準備用一生的探索來做出回答。

遺憾的是,他去年因為某攝影大賽拿了第一名,冰島旅遊大使親自給他頒發了證書和獎勵機票,結果因疫情沒有去成。

不過沒關係,等未來趕著個大好晴天,他想去冰島海泳。居天地澄明之中,聽著海浪聲來了又去,去了又來,大口吮吸那一片瘋狂的、熾熱的、沉靜的、治癒的藍。

只要站在海邊,縱使一無所有,他總能擁有一切。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