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幼童被紮傷,家人怒砍月季:有多少人在「以身作則」養熊孩子?

昨天看到一條新聞, 讓我頗感無奈。

河南周口一個小孩子跑去摸鄰居家牆角邊種的月季, 被月季花上的刺紮到了手。

孩子的家人當時就蹲在不遠處,

跑去查看孩子的情況後, 和鄰居大吵起來。

不一會兒, 孩子的另一位家人扛著鋤頭出來, 直接把鄰居家的月季叢給砍了。

評論區有幾條高贊評論:

「桌子在那不動, 孩子碰倒了, 桌子有罪;地板在地上不動, 孩子摔疼了, 是地板有罪;月季長在那裡,

孩子紮到是月季的罪……」

「還好沒住在黃河邊上, 萬一孩子掉河裡了, 那還不得把黃河給填了。 」

「這不叫教育, 這叫以身作則, 培養下一代無賴。 」

1

「都是月季不好, 害寶寶受傷了」

看到這個新聞, 爸爸媽媽們可能會跟網友有一樣的想法, 覺得這家人未免太過分了, 小孩子只是不小心紮到手。

但其實生活中有太多這樣的場景, 就像我把這條新聞跟同事分享的時候, 她就感歎:「這一幕可太經典了……」

「上周我家娃玩的時候被小凳子砸了腳, 當場大哭, 一看腳趾腫了, 外公外婆就說‘都怪凳子, 把我們寶寶腳砸傷了, 我們把凳子扔掉。 ’」

不僅是老一輩的喜歡這麼跟孩子說, 甚至有些爸爸媽媽也會這麼跟孩子說, 比如:

「都是桌子不好,

讓我家寶寶受疼了, 看媽媽打它!」

「地板太壞了, 害我家寶寶摔倒, 看爸爸打它!」

有的父母可能只是說說而已, 有的還會拉著孩子的手一起打, 而新聞中孩子的家人, 更是直接把「害」孩子受傷的月季花鋤掉了。

其實不管是老一輩還是爸爸媽媽, 對孩子說這些話, 無非是想把哭鬧的娃哄好, 可能會在當下安慰到正在哭的孩子。

但久而久之, 這些聽起來無關痛癢的話和行為, 可能釀成大錯。

2

最糟糕的教育

是讓孩子認為「都是別人的錯」

這些脫口而出的話, 會讓孩子養成這樣一種習慣——一出事就認為「都是別人的錯」、不管什麼原因, 自己吃虧了受傷了就要「打回去」。

有父母可能會問了:孩子那麼小, 也不會懂得這些的, 說說也沒事。

但你知道嗎?根據兒童生長發育規律, 3-7歲正處在他律道德階段, 這個階段的孩子具有兩大特點:單方面的尊重權威, 從後果而不是行為動機來判斷一件事的好壞。

說得通俗一點就是:認為爸爸媽媽說的是對的, 覺得是月季紮疼了自己的手, 而不會想到是自己先去摸的月季。

如果老是對孩子說「都是XXX不好, 害寶寶受傷, 打它!」往後一旦自己受傷, 不管為什麼, 就會覺得「錯不在己, 都是對方的錯」, 甚至要「報復」回去。

細思極恐, 只會把錯都推到其他人或事物上, 不考慮自己的問題, 還想著傷害他人, 帶著這個認知長大的孩子, 沒有同理心, 沒有責任感, 又怎麼與周圍的人好好相處呢?

3

正確的引導

能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被花紮到、被凳子絆倒,出現類似的情況,大多數父母都會告知孩子:「這是很危險的,下次不要碰。」

這的確很重要,但可別小看這些事,只要正確引導,還能讓孩子在學會自我保護的同時,擁有同理心,成長為一個溫暖的人。

爸爸媽媽們可以試一下以下方法:

1、確認孩子安全後,安撫孩子情緒

小孩子總是對身邊的事物充滿好奇,尤其喜歡摸一摸、聞一聞,就算爸爸媽媽們再注意保護,也不可避免地會發生磕磕碰碰。

如果確認孩子沒太大事,只是因為受到驚嚇哭了,就可以考慮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但在這之前,得先安慰好孩子,畢竟娃一直哇哇大哭,是沒辦法接受引導的。爸爸媽媽可以先對孩子表達自己的同情,比如:

「媽媽知道你被花花紮到了很痛對不對?」

「媽媽知道你被椅子碰倒,摔在地上很疼。」

說完記得再抱一抱孩子。

2、對孩子說「凳子也很痛」

等孩子走出情緒,不再哭了,就可以開始引導了。

看到這裡的小標題,爸爸媽媽可能會質疑:這樣說孩子能理解嗎?

根據瑞士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提出的「兒童認知發展四大階段」,2-7歲的孩子正處在前運算階段,在這個階段中,孩子們還不能很好地把自己和外界事物完全區分開,他們會認為身邊很多事物都是有生命、有感情的。

只要正確引導,這一點對孩子發展同理心很有利。

重慶師范大學心理學教授、兒童教育專家周小燕認為,孩子摔倒後打地板、打絆倒物,可能會讓孩子認識不到自己的錯誤,在判斷孩子安全的情況下,安撫好孩子的情緒,將絆倒物擬人化,教孩子考慮絆倒物的「感受」。

爸爸媽媽可以和孩子說:

「月季花也很難過,它也不想讓寶寶受傷哦,但它也沒辦法,因為它長滿了尖尖的刺。」

「你看小凳子被你不小心碰倒了,躺在地上也很疼的樣子。」

這樣一來,孩子既能夠感受到媽媽的關懷,也能關注到因為自己的行為受到損壞的物品,或受傷的人,考慮到對方的感受和狀態,逐漸培養出同理心。

3、安撫「同樣受傷」的凳子

行動總比語言更響亮,僅僅是嘴上告訴孩子還不夠,身體上的行為更能加深印象,鞏固認識。

所以建議爸爸媽媽帶孩子一起,安撫「受傷」的月季花、小凳子、小桌子。

爸爸媽媽可以先示范一下,摸一摸倒地的小凳子,然後帶孩子一起把凳子給扶起來。

讓孩子知道,如果因為自己的行為造成了他人的不便,是需要及時處理的。

孩子的認知、行為習慣都需要從小就塑造,這就需要爸爸媽媽們注意生活中的哪怕一件小事,做好正確的引導。

希望看到這裡的爸爸媽媽,不要做孩子眼中「砍掉月季花」的人,而是做能夠在孩子心上種滿溫暖的向日葵的人。

3

正確的引導

能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被花紮到、被凳子絆倒,出現類似的情況,大多數父母都會告知孩子:「這是很危險的,下次不要碰。」

這的確很重要,但可別小看這些事,只要正確引導,還能讓孩子在學會自我保護的同時,擁有同理心,成長為一個溫暖的人。

爸爸媽媽們可以試一下以下方法:

1、確認孩子安全後,安撫孩子情緒

小孩子總是對身邊的事物充滿好奇,尤其喜歡摸一摸、聞一聞,就算爸爸媽媽們再注意保護,也不可避免地會發生磕磕碰碰。

如果確認孩子沒太大事,只是因為受到驚嚇哭了,就可以考慮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但在這之前,得先安慰好孩子,畢竟娃一直哇哇大哭,是沒辦法接受引導的。爸爸媽媽可以先對孩子表達自己的同情,比如:

「媽媽知道你被花花紮到了很痛對不對?」

「媽媽知道你被椅子碰倒,摔在地上很疼。」

說完記得再抱一抱孩子。

2、對孩子說「凳子也很痛」

等孩子走出情緒,不再哭了,就可以開始引導了。

看到這裡的小標題,爸爸媽媽可能會質疑:這樣說孩子能理解嗎?

根據瑞士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提出的「兒童認知發展四大階段」,2-7歲的孩子正處在前運算階段,在這個階段中,孩子們還不能很好地把自己和外界事物完全區分開,他們會認為身邊很多事物都是有生命、有感情的。

只要正確引導,這一點對孩子發展同理心很有利。

重慶師范大學心理學教授、兒童教育專家周小燕認為,孩子摔倒後打地板、打絆倒物,可能會讓孩子認識不到自己的錯誤,在判斷孩子安全的情況下,安撫好孩子的情緒,將絆倒物擬人化,教孩子考慮絆倒物的「感受」。

爸爸媽媽可以和孩子說:

「月季花也很難過,它也不想讓寶寶受傷哦,但它也沒辦法,因為它長滿了尖尖的刺。」

「你看小凳子被你不小心碰倒了,躺在地上也很疼的樣子。」

這樣一來,孩子既能夠感受到媽媽的關懷,也能關注到因為自己的行為受到損壞的物品,或受傷的人,考慮到對方的感受和狀態,逐漸培養出同理心。

3、安撫「同樣受傷」的凳子

行動總比語言更響亮,僅僅是嘴上告訴孩子還不夠,身體上的行為更能加深印象,鞏固認識。

所以建議爸爸媽媽帶孩子一起,安撫「受傷」的月季花、小凳子、小桌子。

爸爸媽媽可以先示范一下,摸一摸倒地的小凳子,然後帶孩子一起把凳子給扶起來。

讓孩子知道,如果因為自己的行為造成了他人的不便,是需要及時處理的。

孩子的認知、行為習慣都需要從小就塑造,這就需要爸爸媽媽們注意生活中的哪怕一件小事,做好正確的引導。

希望看到這裡的爸爸媽媽,不要做孩子眼中「砍掉月季花」的人,而是做能夠在孩子心上種滿溫暖的向日葵的人。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