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被看見,是每個孩子生而應得的禮物

一播出就頻上熱搜的電視劇《小捨得》, 大家都看了嗎?

作為一個在育兒路上摸索的老母親, 這種有關教育問題的劇, 必須追起。

由蔣欣飾演的田雨嵐在劇中對兒子子悠的「窒息式教育」一度引起網友廣泛的討論。

吃個飯要讓子悠先背個圓周率;子悠考試考了第四名, 田雨嵐便如臨大敵;為了讓子悠多上補習班, 取消了他最喜歡的足球課。

終于子悠對田雨嵐的「壓迫」奮起反抗:

「媽媽, 從來不管我開不開心, 願不願意, 我覺得你從來就沒想過讓我高興。 」

田雨嵐望子成龍的心情, 大人也許可以理解, 但是小孩子卻不懂。

在孩子的眼裡, 只看到了父母對于他的不在意。 于是, 在班會上, 11歲的子悠哭訴:「我媽媽愛的不是我, 而是考滿分的我。 」

心理學家喬尼絲·韋布曾說:「沒有同理心的父母就像在昏暗房間裡, 用生銹的器具做手術的人。 」

細思恐極。

我們在嚴厲要求孩子的同時, 也不能全然不理會孩子的心情。

看不到孩子的情緒, 才是父母最大的盲區。

1

忽視孩子的情緒,

也是一種家庭暴力

面對孩子鬧情緒, 有些家長會說:「小孩子嘛, 沒記性, 鬧個脾氣一會兒就過去了。 」

然而, 事實並非如此。

那些被父母忽略的壞情緒不會憑空消失, 反而會像一顆小小的芒刺紮在孩子心裡。

一顆兩顆, 不痛不癢, 積累得多了, 總有一天會讓孩子痛苦不已。

劇中有一幕, 子悠在補習班被老師侮辱, 補習班的家長們看到了, 無一不替子悠打抱不平。

子悠忐忑的坐在椅子上等著田雨嵐的到來, 他盼望著媽媽能夠來為他「撐腰」。

沒想到的是, 田雨嵐進屋第一句話就和老師說:「小孩子, 挨幾句訓算什麼呀。 」

為了不得罪老師,

田雨嵐習慣性地無視了子悠的委屈難過。

看著子悠由期盼轉為暗淡的目光, 真為他感到心痛。

其實, 子悠不過是想聽聽媽媽的安慰。

《被忽視的孩子》一書開篇就寫到:

「這世界上的任何一個家長都有過讓孩子失望的教育失誤。 但真正有害的是情感忽視的父母對成長中的孩子的情感需求一直充耳不聞,

視而不見。 」

漠視孩子的情感需求, 不亞于任何一種家庭暴力。

而現實中又有多少像子悠這樣, 被父母忽視的孩子。

4月17日, 看到有網友在網上發起惦念活動, 我才意識到距離上海17歲男孩跳橋事件已經過去整整兩年了。

2019年一個平常的夜晚, 盧浦大橋上車水馬龍, 一輛車卻突兀地停下來。

一個少年倉皇地打開車門, 直奔橋邊, 毫不猶豫地一躍而下, 當場喪命。

只留下緊隨其後卻沒能抓住他的母親, 痛不欲生。

有人說, 少年剛剛因為與同學鬧矛盾而遭到批評, 而後又受到母親的責駡。

一次責駡, 當然不足以讓人放棄生命, 但對于長期得不到重視的情緒來說, 它也許就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父母如果總是忽視孩子的情緒, 對于整個家庭來說都是一場災難。

2

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屬品

他們有自己的喜怒哀樂

紀伯倫寫過一首很有名的詩:

你的兒女不是你的兒女,

他們是生命對于自身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借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于你。

孩子是個獨立的個體,有權利也必須擁有自己的快樂與悲傷。

可惜很多父母不明白這個道理,總把孩子當做自己的附屬品,控制孩子的人生,甚至喜怒哀樂。

李柳南是韓國首爾一所知名小學的校長,也是出色的教育專家,家長們擠破頭都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給她帶。

按說,這樣的家長應該也會更好的教育自己的孩子。

但李柳南卻因為沉浸于「一級媽媽」「一級教師」的優越感,而對孩子的教育產生了更大的焦慮。

最終,這種焦慮全部都投射到了孩子的身上。

很多次,李柳南下班回到家的時候,兩個孩子都會開心地出來迎接,但她對孩子卻從沒好氣:

「作業都寫完了嗎?」邊說邊用手摸電視,「看了一小時了吧,電視都要著火了!」

她不停地訓斥,直到兩個孩子垂頭喪氣地回到各自的房間。

為了炫耀自己的教育成果,明知孩子不情願,每到寒假她還是逼著孩子寫演講文章,反復修改、補充、背誦。

本該歡樂的春節假期,孩子總是在憂鬱中度過。

當李柳南還在盛氣淩人地對孩子發號施令時候,一雙兒女卻相繼退學、視她如仇敵,徹底拒絕與她溝通……

這是李柳南在《媽媽悔過書》中,對自己教育方式的闡述。

子女的退學讓她備受打擊,開始對自己進行反思。

李柳南在文中寫到:

「有一種壓制型父母,他們只會關注孩子的行動,而漠視孩子的情緒,甚至不惜拿起棍棒消滅孩子的負面情緒。」

這樣的父母並不是少數,他們只把孩子當做自己的「炫耀品」,不允許孩子有自己的小情緒。

《追風箏的人》中說到:「孩子不是圖畫冊,父母不能只顧著畫上自己的色彩。」

孩子終歸不是父母的附屬,父母的專治與強勢,必定會導致兩敗俱傷。

3

好的父母,

是孩子負面情緒的篩檢程式

在《小捨得》這部劇中,南儷夫妻兩對待孩子的方式,與田雨嵐形成鮮明的對比。

有一次,南儷的女兒歡歡考試沒有考好,開始自我懷疑。

歡歡沮喪地對南儷說:「媽媽,我考了倒數,是不是就是笨蛋了?」

一向要強的歡歡問出這句話時,內心該有多麼痛苦啊!

但好在,南儷看到了女兒的傷心。

得知女兒分數的南儷,內心雖然也有幾分焦慮,但她在面對女兒時卻懂得小心呵護孩子彼時脆弱的心靈。

她輕輕地抱著歡歡,溫柔地說:「我們歡歡這麼優秀,怎麼可能是笨蛋呢。」

南儷的一句話,驅散了孩子頭頂的烏雲,讓歡歡的眼睛裡又出現了星星。

很多時候,當孩子出現負面情緒時,他們對父母態度的在意程度,往往超過了事情本身。

而好的父母,能體會孩子的心情,做孩子負面情緒的篩檢程式。

前段時間,孫儷發博說自己的兒子出現了情緒問題。

兒子總是不開心,好在孫儷及時發現並請來了老師溝通指導。

自從那次溝通後,等等的整個情緒都變了,笑容多了,擁抱多了,胃口更好了,更願意交流了……

孫儷在微博中寫到:

「人的成長,身心健康才是真的健康,父母不但要注意孩子的吃喝拉撒,更要注意他們的心理狀態。」

確實如此。

陶行知先生也曾坦言:「相對于成年的父母,孩子們更像是一個敏感的心理學家。」

孩子雖小,但他們對于情緒的體會不亞于任何一個成年人,甚至更為敏感。

孩子的壞情緒就如同繩子上的結,倘若經年累月不時常松松,就成了死結,最易解易撫平的時候就是當下。

4

被看見,

是每個孩子生而應得的禮物

戴爾·卡耐基說:「父母的態度決定著孩子的未來。」

身為父母,要讀懂孩子所有的情緒是不可能的,但是至少在孩子懇切地希望有人理解他的情緒時,必須努力不去忽略它。

當孩子有情緒時,我們可以嘗試這樣做:

1、接納孩子的情緒,並給予共鳴

當孩子強烈的表達情緒時,也正是他希望獲得幫助的時候。

無論孩子的情緒是好是壞,我們不妨先問一問孩子:「你現在感覺怎麼樣。」或者「我理解你的感受。」

2、幫助孩子主動表現自己的情緒

其實,孩子對于自己發生的各種複雜情緒,都想要好好處理,並找回平靜。

父母可以幫助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比如:「這件事讓你非常委屈吧。」

這樣可以讓孩子瞭解自己的情緒,之後再遇到這樣的情緒孩子就不會慌張了。

兩句話,看似簡單,卻是父母看到孩子情緒的證明。

當父母習慣了問孩子這兩句話時,即便當孩子真的犯了錯時,也會顧及孩子的感受。

這于孩子來說,更是負面情緒爆發時最堅實的堡壘。

每個孩子呱呱墜地之時,他的一聲啼哭,一下皺眉,一抹微笑都牽動著父母的心。

隨著孩子的長大,我們似乎漸漸淡忘了那些美好的畫面。

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于你。

孩子是個獨立的個體,有權利也必須擁有自己的快樂與悲傷。

可惜很多父母不明白這個道理,總把孩子當做自己的附屬品,控制孩子的人生,甚至喜怒哀樂。

李柳南是韓國首爾一所知名小學的校長,也是出色的教育專家,家長們擠破頭都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給她帶。

按說,這樣的家長應該也會更好的教育自己的孩子。

但李柳南卻因為沉浸于「一級媽媽」「一級教師」的優越感,而對孩子的教育產生了更大的焦慮。

最終,這種焦慮全部都投射到了孩子的身上。

很多次,李柳南下班回到家的時候,兩個孩子都會開心地出來迎接,但她對孩子卻從沒好氣:

「作業都寫完了嗎?」邊說邊用手摸電視,「看了一小時了吧,電視都要著火了!」

她不停地訓斥,直到兩個孩子垂頭喪氣地回到各自的房間。

為了炫耀自己的教育成果,明知孩子不情願,每到寒假她還是逼著孩子寫演講文章,反復修改、補充、背誦。

本該歡樂的春節假期,孩子總是在憂鬱中度過。

當李柳南還在盛氣淩人地對孩子發號施令時候,一雙兒女卻相繼退學、視她如仇敵,徹底拒絕與她溝通……

這是李柳南在《媽媽悔過書》中,對自己教育方式的闡述。

子女的退學讓她備受打擊,開始對自己進行反思。

李柳南在文中寫到:

「有一種壓制型父母,他們只會關注孩子的行動,而漠視孩子的情緒,甚至不惜拿起棍棒消滅孩子的負面情緒。」

這樣的父母並不是少數,他們只把孩子當做自己的「炫耀品」,不允許孩子有自己的小情緒。

《追風箏的人》中說到:「孩子不是圖畫冊,父母不能只顧著畫上自己的色彩。」

孩子終歸不是父母的附屬,父母的專治與強勢,必定會導致兩敗俱傷。

3

好的父母,

是孩子負面情緒的篩檢程式

在《小捨得》這部劇中,南儷夫妻兩對待孩子的方式,與田雨嵐形成鮮明的對比。

有一次,南儷的女兒歡歡考試沒有考好,開始自我懷疑。

歡歡沮喪地對南儷說:「媽媽,我考了倒數,是不是就是笨蛋了?」

一向要強的歡歡問出這句話時,內心該有多麼痛苦啊!

但好在,南儷看到了女兒的傷心。

得知女兒分數的南儷,內心雖然也有幾分焦慮,但她在面對女兒時卻懂得小心呵護孩子彼時脆弱的心靈。

她輕輕地抱著歡歡,溫柔地說:「我們歡歡這麼優秀,怎麼可能是笨蛋呢。」

南儷的一句話,驅散了孩子頭頂的烏雲,讓歡歡的眼睛裡又出現了星星。

很多時候,當孩子出現負面情緒時,他們對父母態度的在意程度,往往超過了事情本身。

而好的父母,能體會孩子的心情,做孩子負面情緒的篩檢程式。

前段時間,孫儷發博說自己的兒子出現了情緒問題。

兒子總是不開心,好在孫儷及時發現並請來了老師溝通指導。

自從那次溝通後,等等的整個情緒都變了,笑容多了,擁抱多了,胃口更好了,更願意交流了……

孫儷在微博中寫到:

「人的成長,身心健康才是真的健康,父母不但要注意孩子的吃喝拉撒,更要注意他們的心理狀態。」

確實如此。

陶行知先生也曾坦言:「相對于成年的父母,孩子們更像是一個敏感的心理學家。」

孩子雖小,但他們對于情緒的體會不亞于任何一個成年人,甚至更為敏感。

孩子的壞情緒就如同繩子上的結,倘若經年累月不時常松松,就成了死結,最易解易撫平的時候就是當下。

4

被看見,

是每個孩子生而應得的禮物

戴爾·卡耐基說:「父母的態度決定著孩子的未來。」

身為父母,要讀懂孩子所有的情緒是不可能的,但是至少在孩子懇切地希望有人理解他的情緒時,必須努力不去忽略它。

當孩子有情緒時,我們可以嘗試這樣做:

1、接納孩子的情緒,並給予共鳴

當孩子強烈的表達情緒時,也正是他希望獲得幫助的時候。

無論孩子的情緒是好是壞,我們不妨先問一問孩子:「你現在感覺怎麼樣。」或者「我理解你的感受。」

2、幫助孩子主動表現自己的情緒

其實,孩子對于自己發生的各種複雜情緒,都想要好好處理,並找回平靜。

父母可以幫助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比如:「這件事讓你非常委屈吧。」

這樣可以讓孩子瞭解自己的情緒,之後再遇到這樣的情緒孩子就不會慌張了。

兩句話,看似簡單,卻是父母看到孩子情緒的證明。

當父母習慣了問孩子這兩句話時,即便當孩子真的犯了錯時,也會顧及孩子的感受。

這于孩子來說,更是負面情緒爆發時最堅實的堡壘。

每個孩子呱呱墜地之時,他的一聲啼哭,一下皺眉,一抹微笑都牽動著父母的心。

隨著孩子的長大,我們似乎漸漸淡忘了那些美好的畫面。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