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嘴上有拉鍊,行動有分寸」的父母,不怕孩子不優秀!

前幾天刷到一個視訊, 新一季的《浪姐》裡, 做為首屆超級女聲總冠軍的安又琪, 16年間從不鬆懈舞蹈訓練, 卻在舞臺上忘記了舞步, 她錯愕地站在舞臺上, 手腳淩亂, 讓人看了心疼。

而以自信豪邁著稱的那英, 也在舞臺上忘記了舞步, 但卻坦然即興發揮, 以「那英舞蹈作法現場」沖上了微博熱搜, 也贏得了觀眾的喜愛。

你有沒有發現, 生活中, 在某一項能力上, 有些人並不卓越, 卻依舊自我感覺良好;但有些人能力不相上下、甚至更好, 卻經常自我懷疑?

這種強大的自我價值感, 本質是一種高自尊。

自尊心這個抽象的存在, 不管對成人, 還是孩子而言都太重要了。

高自尊的孩子, 對自己評價普遍高, 哪怕失敗了、做錯了, 也能瀟灑地說一句:「這次我失敗了, 那又如何?我下次再努力試試就可能成功。 」

而低自尊的孩子, 嘗試的時候, 就猶猶豫豫, 失敗了則會自我否定「我什麼都不行。

高自尊的孩子, 能聚焦于自己優勢的領域, 哪怕被人否定了, 也能說一句, 「人又不是處處完美才最好, 我還有好多好多其他優點呢~」

而低自尊, 把自己的價值寄託于外人評價, 因一點小事, 就全盤否定自己。

總忍不住把芝麻大的小事, 當成天大的事, 小到一句批評, 一個完不成的任務等等, 都會讓他們否定自己的價值。

心理治療大師斯科特派克說:「高自尊必須從幼年開始培養, 成年後再補救往往事倍功半。 」

平日裡最容易導致孩子低自尊的兩種情況, 我們要盡力避免。

1

不信任孩子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 曾做過一項調查發現, 最受孩子喜歡的10種父母做法中, 排在第一位的是:信任我。

但調查卻顯示, 95%的父母根本不信任自己的孩子!

看到這個調查有人肯定覺得不可思議, 怎麼可能啊!我很信任孩子好不好。

儘管我心裡也不願承認, 但對照實際行動, 也是自慚形穢, 簡直是實力演繹了什麼叫做「不經意間充分展示了對孩子的不信任」。

不信任孩子的能力:

孩子幫忙端盤子, 你卻說:「你端不穩, 別把盤子打碎了。 」

孩子拿掃帚掃地, 你卻說:「別掃了, 你掃不乾淨。 」

孩子磨磨蹭蹭的跟扣子較勁, 你卻說:「我來吧, 這個扣子你系不上。 」

因為總覺得孩子還小, 沒經驗, 所以認為孩子這不能幹, 那幹不了。

這不就是明顯的不信任孩子的能力麼?

它給孩子造成一種負面暗示, 讓孩子認為「我是不行的, 我不能。 」

不放手試試怎麼就知道孩子幹不了呢?

美國成人教育之父, 戴爾·卡耐基在《人性的弱點》中寫道:

培養自信的方法就是, 做你害怕做的事, 獲取一次成功的體驗!

信任能使人產生強烈的責任感和自信心。

孩子連嘗試的機會都木有, 更不用說體驗努力做好一件事的成功了, 連自信心建立都是個問題。

可是,

就是真的太擔心孩子做不好怎麼辦?

尹建莉老師說:多餘的提醒和安慰滿足了家長, 卻給孩子不信任和侮辱。

所以啊, 下意識回絕之前, 不妨先思考一下, 這件事, 孩子一定真的不會做、做不好嗎?

可不可以讓她試試?做的不完美能不能包容?

不信任孩子的言行:

孩子說肚子疼不舒服, 你卻說:「真痛還是假痛?不要為了不想去幼稚園裝病!」

孩子自己在房間裡呆了很長時間, 你覺得:「是不是在搞破壞?是不是在偷玩手機、偷看動畫片。 」

當孩子被老師批評的時候, 你忍不住反問說:「老師為什麼只批評你?肯定是你有問題。 」

類似這樣的情況, 你總是在信任與不信任之間搖擺。

因為我們總是怕, 萬一孩子撒謊呢?

撒謊也要信任他!而不是戳破他!

女兒也曾因為撒謊肚子痛不想上學。

我稍加試探,便知道她在撒謊。

精明的大人想要識別單純的孩子的謊言太容易了!

但,這有什麼好驕傲的呢?

當面戳穿孩子,除了讓他無地自容、感覺自尊心被踐踏之外,我想不到任何好處。

就像孩子摔倒了,你覺得摔得不重,可孩子就是看著你直哭,如果你說一句:「摔疼了,來,媽媽抱抱」,他就真的不疼了。

但如果非要糾結于,是否摔得真嚴重?是否值得哭?那他就不僅是身體疼了。

孩子撒謊,必然有原因,戳穿了謊言,也解決不了原因。

我小時候很學渣,也常常因為不想上學稱病。

直到現在我還記得當時的自己是一種怎樣的心情,那是一種緊張到極致的豪賭——我拿我的身體健康去拼父母一個信任。

這已經是一個年幼孩子籌碼的底線了,如果身體都豁出去了父母還無動于衷,我還能怎樣才能讓他們相信我?

好在,我賭贏了,我的父母從不揭穿,他們會照常關心我的身體。然後,看似無意的詢問我不願上學真正的原因,從根源上解決我的煩惱。讓我知道,直接說也能被接納,沒必要撒謊。

為人父母後我才明白,那不過是看破不說破。

養女兒後,真的很想跟父母說一句:「謝謝你給我面子。」

不讓孩子承受當場被揭穿的羞恥,知道自己可以無條件被愛,才是培養高自尊的正確方式!

每個孩子降生到了世界上,他最信任的人就是父母了。

如果連父母都不信任自己,孩子就像是被全世界拋棄一樣,孤單又無助。

喬伊愛斯·布拉澤說:愛的最好證明是信任,彼此信任是給孩子最好的愛。

得到的信任越多,孩子的自尊水準才能越高。

所以,信任對于我們來說,是個動詞,並不是名詞,我們要用行動告訴孩子你相信他。

2

人前揭短,當眾斥責

做了父母後,當孩子犯錯、任性時,確實會有一股莫名的火氣襲來。

不管在何時何地,便會不受控制的想立刻糾正他們,教育他們。

甚至有人認為,教育孩子就應該在眾人面前,知道了丟臉,才會長記性。

殊不知,這只會給孩子帶來羞恥感,對于自己的錯誤反而會被忽視。

因為這很容易讓孩子的關注點放在外界的眼光,當下的感受是難看羞恥的,而不是錯誤的本身,甚至還會對此產生反感。

試想一下,你在大庭廣眾被領導訓斥你的第一想法是啥,是無地自容地想著如何快速的離開,還是在想自己的錯誤應該怎麼改進?

想必都是前者吧。

童話大王鄭淵潔在《如何毀掉你的孩子》中提到:

想要徹底毀掉一個孩子,終極殺手鐧就是:當眾出孩子的醜,當著外人(同學/親友/鄰居)損他、貶他、讓他無地自容。

孩子當管時可以管,但批評孩子,最好是在一個單獨和孩子在一起的空間,在外不當眾教育孩子,尊重了TA的臉面,也保存了我們的體面。

父母越是不宣揚子女的過錯,子女對自己名譽也就越看重,也會更努力地去維護別人對自己的好評;

越是當眾宣揚子女的過錯,讓TA無地自容,那麼TA便會破罐子破摔,愈發不顧及顏面,也就愈難管教。

記得《少年說》中,有一位高一女孩葉芷青上臺喊話媽媽,希望媽媽能夠關起門來教育自己,不要總在外人面前對自己發脾氣。

媽媽卻不以為然:在外面,是媽媽的面子重要,還是孩子的面子重要?

很顯然,許多大人自然而然的以為,小孩子不要面子的。

小孩子在外面讓自己下不來臺(超市里撒潑打滾非要買糖、搶其他小朋友的玩具),自己就丟了面子,管教一番,面子就找回來了。

小孩子在外面表現不好(跳舞沒別人進步快、融入環境沒別人快),自己就丟了面子,嘲諷一番,面子就找回來了。

「我家的孩子骨頭硬,跳舞就是瞎混混,也不指望著能學出個啥來!」

「這孩子就是太內向了,不愛打招呼不合群、不用管他,你們先玩。」

大人的面子找沒找回不知道,但當眾宣佈孩子的過失,使其無地自容,無疑相當于把孩子小心翼翼維持的別人對他好的印象踩在了地上,實在太傷孩子自尊了。

作家桐華說:「小孩子很多時候比大人還愛面子,因為世界小,所以所有的小事都不小。」

讓孩子失去自尊心的方式有千百種,不管是有意的還是無意的都是一種傷害。

但要想重建,卻是一個緩慢而艱難的過程。

讓我們做一對嘴上有拉鍊,行動有分寸的父母吧。

女兒也曾因為撒謊肚子痛不想上學。

我稍加試探,便知道她在撒謊。

精明的大人想要識別單純的孩子的謊言太容易了!

但,這有什麼好驕傲的呢?

當面戳穿孩子,除了讓他無地自容、感覺自尊心被踐踏之外,我想不到任何好處。

就像孩子摔倒了,你覺得摔得不重,可孩子就是看著你直哭,如果你說一句:「摔疼了,來,媽媽抱抱」,他就真的不疼了。

但如果非要糾結于,是否摔得真嚴重?是否值得哭?那他就不僅是身體疼了。

孩子撒謊,必然有原因,戳穿了謊言,也解決不了原因。

我小時候很學渣,也常常因為不想上學稱病。

直到現在我還記得當時的自己是一種怎樣的心情,那是一種緊張到極致的豪賭——我拿我的身體健康去拼父母一個信任。

這已經是一個年幼孩子籌碼的底線了,如果身體都豁出去了父母還無動于衷,我還能怎樣才能讓他們相信我?

好在,我賭贏了,我的父母從不揭穿,他們會照常關心我的身體。然後,看似無意的詢問我不願上學真正的原因,從根源上解決我的煩惱。讓我知道,直接說也能被接納,沒必要撒謊。

為人父母後我才明白,那不過是看破不說破。

養女兒後,真的很想跟父母說一句:「謝謝你給我面子。」

不讓孩子承受當場被揭穿的羞恥,知道自己可以無條件被愛,才是培養高自尊的正確方式!

每個孩子降生到了世界上,他最信任的人就是父母了。

如果連父母都不信任自己,孩子就像是被全世界拋棄一樣,孤單又無助。

喬伊愛斯·布拉澤說:愛的最好證明是信任,彼此信任是給孩子最好的愛。

得到的信任越多,孩子的自尊水準才能越高。

所以,信任對于我們來說,是個動詞,並不是名詞,我們要用行動告訴孩子你相信他。

2

人前揭短,當眾斥責

做了父母後,當孩子犯錯、任性時,確實會有一股莫名的火氣襲來。

不管在何時何地,便會不受控制的想立刻糾正他們,教育他們。

甚至有人認為,教育孩子就應該在眾人面前,知道了丟臉,才會長記性。

殊不知,這只會給孩子帶來羞恥感,對于自己的錯誤反而會被忽視。

因為這很容易讓孩子的關注點放在外界的眼光,當下的感受是難看羞恥的,而不是錯誤的本身,甚至還會對此產生反感。

試想一下,你在大庭廣眾被領導訓斥你的第一想法是啥,是無地自容地想著如何快速的離開,還是在想自己的錯誤應該怎麼改進?

想必都是前者吧。

童話大王鄭淵潔在《如何毀掉你的孩子》中提到:

想要徹底毀掉一個孩子,終極殺手鐧就是:當眾出孩子的醜,當著外人(同學/親友/鄰居)損他、貶他、讓他無地自容。

孩子當管時可以管,但批評孩子,最好是在一個單獨和孩子在一起的空間,在外不當眾教育孩子,尊重了TA的臉面,也保存了我們的體面。

父母越是不宣揚子女的過錯,子女對自己名譽也就越看重,也會更努力地去維護別人對自己的好評;

越是當眾宣揚子女的過錯,讓TA無地自容,那麼TA便會破罐子破摔,愈發不顧及顏面,也就愈難管教。

記得《少年說》中,有一位高一女孩葉芷青上臺喊話媽媽,希望媽媽能夠關起門來教育自己,不要總在外人面前對自己發脾氣。

媽媽卻不以為然:在外面,是媽媽的面子重要,還是孩子的面子重要?

很顯然,許多大人自然而然的以為,小孩子不要面子的。

小孩子在外面讓自己下不來臺(超市里撒潑打滾非要買糖、搶其他小朋友的玩具),自己就丟了面子,管教一番,面子就找回來了。

小孩子在外面表現不好(跳舞沒別人進步快、融入環境沒別人快),自己就丟了面子,嘲諷一番,面子就找回來了。

「我家的孩子骨頭硬,跳舞就是瞎混混,也不指望著能學出個啥來!」

「這孩子就是太內向了,不愛打招呼不合群、不用管他,你們先玩。」

大人的面子找沒找回不知道,但當眾宣佈孩子的過失,使其無地自容,無疑相當于把孩子小心翼翼維持的別人對他好的印象踩在了地上,實在太傷孩子自尊了。

作家桐華說:「小孩子很多時候比大人還愛面子,因為世界小,所以所有的小事都不小。」

讓孩子失去自尊心的方式有千百種,不管是有意的還是無意的都是一種傷害。

但要想重建,卻是一個緩慢而艱難的過程。

讓我們做一對嘴上有拉鍊,行動有分寸的父母吧。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