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幼稚園高清監控告訴你:什麼樣的孩子,最容易受到排擠

和大家說說, 我一個親戚的遭遇。

我這個親戚平時特別喜歡炫耀。

這不, 前段時間研究生考試, 她女兒考上了211, 于是又在各大群裡炫。

這下終于有人忍不住, 把她踢出去了。

聽說那個群主女兒今年也研究生考試, 但卻落榜了。

親戚不懂得社交的分寸感, 終于還是吃了苦頭。

而她的這一點, 也傳給了她女兒。

比如一群人吃飯時, 她女兒卻直接把喜歡吃的菜端到跟前吃;發朋友圈時, 總是把自己p得很好看, 卻忽視了別人……

大家都是親戚, 也就不計較, 可換做是別人, 難免心裡會不舒服。

著名心理學家卡耐基說:現代社會,

一個人的成功30%靠才能, 70%靠人際交往。

一個孩子的社交能力有多重要, 答案不言而喻。

而且孩子受不受歡迎, 在我看來, 主要還得看父母。

今天就和大家詳細聊聊社交這個話題。

教你如何讓孩子成長為高情商, 受人喜愛, 願意合作共贏的成人。

1

什麼樣的孩子

容易受到排擠

這估計是家長最關心的問題了。

一般來說, 兩種小孩不被待見, 一種是比較強勢的, 另外一種是比較內向自卑。

有一部片子, 叫《小孩的神秘生活》, 清晰記錄了一群幼稚園小朋友的相處, 也揭示了這個問題。

裡面有個孩子, 叫許家潤, 性格是比較安靜的。

他來到教室, 一個全新的環境, 看到大家其樂融融地打成一片。

于是他找個地方坐下。

很快, 一個小男孩岳昊便沖他大喊:有人!有人!出去!

隔著螢幕都能感覺到許家潤的尷尬, 他選擇聽不見, 硬著頭皮坐著。

後面, 一個小女孩回來, 他才知道, 這個位置是要留給她的。

很快幾個小朋友玩成一片, 唯獨許家潤一個人杵在中間, 很不自在。

很快, 他起身往教室外走。

走到外面, 眼淚止不住就下來了:我想找我姥姥了。

後面他多次想融入集體, 結果都融不進去, 沒有人注意到他。

其他小朋友被問及喜不喜歡許家潤時, 都得出了否定的答案。

再講一個很外向的孩子岳昊, 就是叫許家潤出去的那個。

他同樣也遭遇了人際關係的危機。

嶽昊的問題很明顯, 喜歡動手解決問題。

這種孩子雖然不容易吃虧, 但更容易被排斥。

對于同組的人, 不耐煩了, 便一把把人推開。

比賽輸了, 對于贏那一組的小朋友, 直接不分青紅皂白地打上去。

所以小朋友們漸漸地, 很討厭和嶽昊玩。

這兩種孩子,在生活中很常見吧。

作為家長,看到自己孩子不受待見,肯定很難受。

而對于孩子,如果交不到朋友的話,一方面他會感覺到自己很孤單。

同時一旦發生衝突的時候,他甚至找不到人可以去幫助他,在外面根本沒有歸屬感,這樣的孩子也容易不自信,更拒絕社交。

2

你對孩子的態度

決定了孩子的社交結果

雖然每個孩子天生有自己的社交屬性,但關鍵還是看家長怎麼教,平時和孩子怎麼相處。

孩子在從小跟父母互動的過程當中,他無時無刻都在學習,最開始也是和父母學的待人接物。

比如孩子被你打得在哭,在你打他哭的過程當中,他跟你學會了一件事,就是打人最有效,誰有權利誰就有效。

或者你把他關在門外,你說媽媽不管你了,把門一關,他孤單的在那哭,這時候他又學會了一件事,他說生氣的時候人就要翻臉。

有一句話我非常認同:孩子和父母的關係,是孩子和整個世界關係的投射。

比如嶽昊,喜歡打人解決問題。

我不知道他的父母生氣時會不會大人,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和父母相處時,肯定也打過人,甚至打父母,這個行為被默許了,他才會和別人相處時也頻繁地打人。

在採訪中,岳昊媽媽的笑容,也證實了這一點。

再看許家潤,節目中他父母沒有出現過,目前是姥姥帶著。

很多被老人帶的孩子,其實都有社交焦慮。

許家潤不是父母親自帶的,就很容易產生被拋棄感,對關係失望,變得敏感自卑,為了避免再次被關係傷害,他們可能會封閉自己的內心,不去社交。

再加上姥姥對社交可能是保守態度,平時也不教孩子人際交往的具體技巧,所以許家潤在很多人際危機面前不知所措,對于交友的第一反應是退縮。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邁克爾·湯普森博士曾指出,孩子的同齡交往是他的親子交往經驗的延續。

如果孩子日常社交場景中不愛說話,或者總是被其他小朋友排斥,那麼家長就要從自身行為做反思。

3

如何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

父母除了和孩子處好關係,當然還要從小培養一些社交能力和技巧,才能應對以後更加複雜的人際關係社會。

我推薦大家看一本書《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

著名兒童心理發展學家默娜·R·舒爾寫的。

社會能力,即解決衝突和與人相處的能力。

舒爾博士在書中分享了ICPS(人際認知問題的解決)的方法,非常實用,我決定分享給大家:

1、培養孩子的共情能力

在社交中,教會孩子共情,理解他人的感受,非常重要。

我們可以從語言入手,和孩子玩字詞遊戲。

首先教會孩子使用這些詞彙:開心、傷心、生氣、驕傲、沮喪。

家長可以怎麼做呢?

比如可以玩看圖遊戲。陪孩子看或者動畫片的時候要經常問孩子,中的人是什麼感覺?裡的人心情如何?比如光頭強,當他被熊欺的時候,是什麼心情?

另外,在生活中可以教孩子觀察他人的感受,讓孩子能夠識別開心、傷心、生氣、驕傲、沮喪等情感類詞彙。

還有一個非常好的方法,和孩子玩假裝遊戲,在假裝遊戲裡面,孩子不再是說自己的想法,而是要努力去想象,別人在這個情況下會怎麼想、怎麼說、怎麼做。

共情能力強的孩子,在交往中能將心比心,讓別人更願意與之交往。

2、教會孩子尋找多種解決方法

許家潤遇到事情第一件事就是哭,而嶽昊遇到問題就是打人。

這都是因為家長沒有好好培養孩子的社交力,腦子裡沒有別的解決方案。

所以,當孩子和他人發生矛盾,家長可以套用下面的解決步驟:

①問題是什麼?(你們現在出現了什麼問題?)

②感受如何?(你們倆的感受如何?分別是什麼感覺?)

③怎麼辦?(誰有辦法讓你們倆都高興?)

④先寫出這些辦法。

⑤如果不管用,那麼我可以試試不同的辦法,直到找到解決辦法。

⑥告訴孩子‘’這個」就叫作(分享)、(寬容)、(協調)……然後,尋找多種解決辦法。

3、教會孩子,考慮後果

僅僅有解決辦法是不夠的,孩子們要學會考慮人際交往中的後果。

如果……可能會發生什麼:幫助孩子想象各種可能的後果。

如果你看下來還是雲裡霧裡,那可以好好看看這個打人案例:

孩子:鮑比打我。

家長:發生了什麼事?他為什麼打你?(家長想知道)

孩子:他就是打了我。

家長:你是說他無緣無故地打你?(鼓勵孩子思考起因)

孩子:哦,是我先打他的,因為他不讓我看他的書。

家長:當你打鮑比的時候,他會有什麼感覺?(引導孩子考慮他人感受)

孩子:生氣。

家長:你知道他為什麼不讓你看他的書嗎?(引導孩子理解他人的觀點)

孩子:不知道。

家長:你怎樣才能知道?

孩子:我可以問他。

家長:那你去問他吧,看他肯不肯告訴你。

(家長鼓勵孩子搞清事實,發現問題)

後來:

孩子:他說我從來不讓他看我的書。

家長:現在你知道他為什麼不讓你看他的書了,你能想想自己做什麼或說什麼他才會讓你看他的書嗎?

(鼓勵孩子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

孩子:我可以不再跟他玩兒。

家長:如果你這樣做,可能會發生什麼?

(引導孩子思考後果)

孩子:他可能不願再做我的朋友了。

家長:你想讓他做你的朋友嗎?

孩子:想。

家長:你能想個不同的做法,使他願意繼續做你的朋友嗎?

(鼓勵孩子進一步思考)

孩子:我可以拿本書給她看。

家長:這是個不同的主意,你為什麼不試試呢?

4

家長是孩子社交的「第一責任人」。

再好的社交技巧,也抵不上父母和孩子關係好。

如果你總是對孩子提要求,孩子要討好你,那麼和別人相處時,也會卑微的去討好別人。

如果你給孩子足夠的愛,尊重孩子和信任,那麼孩子在面對別人時,也能做到不卑不亢,有底氣,不委屈自己,在社交中更從容。

孩子和世界之間,站著父母。

父母對孩子足夠好,教孩子懂規矩有教養,就是最好的社交教育。

這兩種孩子,在生活中很常見吧。

作為家長,看到自己孩子不受待見,肯定很難受。

而對于孩子,如果交不到朋友的話,一方面他會感覺到自己很孤單。

同時一旦發生衝突的時候,他甚至找不到人可以去幫助他,在外面根本沒有歸屬感,這樣的孩子也容易不自信,更拒絕社交。

2

你對孩子的態度

決定了孩子的社交結果

雖然每個孩子天生有自己的社交屬性,但關鍵還是看家長怎麼教,平時和孩子怎麼相處。

孩子在從小跟父母互動的過程當中,他無時無刻都在學習,最開始也是和父母學的待人接物。

比如孩子被你打得在哭,在你打他哭的過程當中,他跟你學會了一件事,就是打人最有效,誰有權利誰就有效。

或者你把他關在門外,你說媽媽不管你了,把門一關,他孤單的在那哭,這時候他又學會了一件事,他說生氣的時候人就要翻臉。

有一句話我非常認同:孩子和父母的關係,是孩子和整個世界關係的投射。

比如嶽昊,喜歡打人解決問題。

我不知道他的父母生氣時會不會大人,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和父母相處時,肯定也打過人,甚至打父母,這個行為被默許了,他才會和別人相處時也頻繁地打人。

在採訪中,岳昊媽媽的笑容,也證實了這一點。

再看許家潤,節目中他父母沒有出現過,目前是姥姥帶著。

很多被老人帶的孩子,其實都有社交焦慮。

許家潤不是父母親自帶的,就很容易產生被拋棄感,對關係失望,變得敏感自卑,為了避免再次被關係傷害,他們可能會封閉自己的內心,不去社交。

再加上姥姥對社交可能是保守態度,平時也不教孩子人際交往的具體技巧,所以許家潤在很多人際危機面前不知所措,對于交友的第一反應是退縮。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邁克爾·湯普森博士曾指出,孩子的同齡交往是他的親子交往經驗的延續。

如果孩子日常社交場景中不愛說話,或者總是被其他小朋友排斥,那麼家長就要從自身行為做反思。

3

如何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

父母除了和孩子處好關係,當然還要從小培養一些社交能力和技巧,才能應對以後更加複雜的人際關係社會。

我推薦大家看一本書《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

著名兒童心理發展學家默娜·R·舒爾寫的。

社會能力,即解決衝突和與人相處的能力。

舒爾博士在書中分享了ICPS(人際認知問題的解決)的方法,非常實用,我決定分享給大家:

1、培養孩子的共情能力

在社交中,教會孩子共情,理解他人的感受,非常重要。

我們可以從語言入手,和孩子玩字詞遊戲。

首先教會孩子使用這些詞彙:開心、傷心、生氣、驕傲、沮喪。

家長可以怎麼做呢?

比如可以玩看圖遊戲。陪孩子看或者動畫片的時候要經常問孩子,中的人是什麼感覺?裡的人心情如何?比如光頭強,當他被熊欺的時候,是什麼心情?

另外,在生活中可以教孩子觀察他人的感受,讓孩子能夠識別開心、傷心、生氣、驕傲、沮喪等情感類詞彙。

還有一個非常好的方法,和孩子玩假裝遊戲,在假裝遊戲裡面,孩子不再是說自己的想法,而是要努力去想象,別人在這個情況下會怎麼想、怎麼說、怎麼做。

共情能力強的孩子,在交往中能將心比心,讓別人更願意與之交往。

2、教會孩子尋找多種解決方法

許家潤遇到事情第一件事就是哭,而嶽昊遇到問題就是打人。

這都是因為家長沒有好好培養孩子的社交力,腦子裡沒有別的解決方案。

所以,當孩子和他人發生矛盾,家長可以套用下面的解決步驟:

①問題是什麼?(你們現在出現了什麼問題?)

②感受如何?(你們倆的感受如何?分別是什麼感覺?)

③怎麼辦?(誰有辦法讓你們倆都高興?)

④先寫出這些辦法。

⑤如果不管用,那麼我可以試試不同的辦法,直到找到解決辦法。

⑥告訴孩子‘’這個」就叫作(分享)、(寬容)、(協調)……然後,尋找多種解決辦法。

3、教會孩子,考慮後果

僅僅有解決辦法是不夠的,孩子們要學會考慮人際交往中的後果。

如果……可能會發生什麼:幫助孩子想象各種可能的後果。

如果你看下來還是雲裡霧裡,那可以好好看看這個打人案例:

孩子:鮑比打我。

家長:發生了什麼事?他為什麼打你?(家長想知道)

孩子:他就是打了我。

家長:你是說他無緣無故地打你?(鼓勵孩子思考起因)

孩子:哦,是我先打他的,因為他不讓我看他的書。

家長:當你打鮑比的時候,他會有什麼感覺?(引導孩子考慮他人感受)

孩子:生氣。

家長:你知道他為什麼不讓你看他的書嗎?(引導孩子理解他人的觀點)

孩子:不知道。

家長:你怎樣才能知道?

孩子:我可以問他。

家長:那你去問他吧,看他肯不肯告訴你。

(家長鼓勵孩子搞清事實,發現問題)

後來:

孩子:他說我從來不讓他看我的書。

家長:現在你知道他為什麼不讓你看他的書了,你能想想自己做什麼或說什麼他才會讓你看他的書嗎?

(鼓勵孩子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

孩子:我可以不再跟他玩兒。

家長:如果你這樣做,可能會發生什麼?

(引導孩子思考後果)

孩子:他可能不願再做我的朋友了。

家長:你想讓他做你的朋友嗎?

孩子:想。

家長:你能想個不同的做法,使他願意繼續做你的朋友嗎?

(鼓勵孩子進一步思考)

孩子:我可以拿本書給她看。

家長:這是個不同的主意,你為什麼不試試呢?

4

家長是孩子社交的「第一責任人」。

再好的社交技巧,也抵不上父母和孩子關係好。

如果你總是對孩子提要求,孩子要討好你,那麼和別人相處時,也會卑微的去討好別人。

如果你給孩子足夠的愛,尊重孩子和信任,那麼孩子在面對別人時,也能做到不卑不亢,有底氣,不委屈自己,在社交中更從容。

孩子和世界之間,站著父母。

父母對孩子足夠好,教孩子懂規矩有教養,就是最好的社交教育。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