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二戰後德國和日本遍地廢墟,為什麼都能在短時間內創造經濟奇跡?

文/協虎團隊 小澤

在解釋經濟奇跡之前, 我們先來簡單看一下德國、日本的戰後狀況吧。

二戰後的德國滿布瘡痍, 整個國家幾乎沒有一塊完整的地方。 就以昔日的經濟大城柏林為例, 由於歷經了柏林會戰的洗禮, 最後也變成了一座死城, 城裡的基礎設施幾乎被完全破壞, 搜遍全城都很難找到一間有房頂的屋子。 更甚的是, 1947年一場極為罕見而寒冷的寒潮席捲了整個德國, 那一年, 由於氣溫極低, 就連平時負責煤礦開採的機構都停止了運作, 整個德國一片死寂, 幾乎被逼到了崩潰的邊緣。 當時的德國人民,

就是在如此嚴峻的環境中重建自己的家園。


戰後德國景觀

日本也同樣如此, 在經歷美國對日本本土的無差別轟炸後, 日本大城市的房屋大多數都被燒光, 物資供應達到了極為匱乏的程度, 通貨膨脹也極為嚴重。 而作為民生的糧食領域, 地瓜取代了大米成為了當時日本人的主食, 城市生活水準為戰前的35%, 孩童時期經歷過戰後生活的日本人, 對小時候最深的印象是抓青蛙和蚱蜢來吃。 當時, 一個負責民生經濟的日本官員曾在日記裡這樣寫道:“至日本投降時整個日本只剩下了兩種人——死人和瀕死的人, 日本平面能吃進嘴裡的就只有子彈啦。 ”

但又為何, 這兩個國家在戰後的重建都出現了經濟奇跡呢?今天,

協虎就帶大家來探究一下出現這一“奇跡”的原因。

一、徳日雙方本身均具有一定的發展基礎。

作為一個戰前大國, 德國無論是在科技領域還是工業等領域, 都擁有很強的基礎。 雖然德國大部分基礎設施都在二戰中被摧毀, 但其國內仍然有著大量的技術人員、科學家以及廉價勞動力。 而這些精英分子的水準, 我們回看當年的V2導彈、虎式坦克以及MG42等標誌著軍工水準的武器, 就可以對其略知一二。 甚至有說法稱, 美國在二戰後之所以能突破眾多科技“瓶頸”, 成為世界一流霸主, 是因為它從德國以“獲得賠償”的形式要走了眾多科學技術人員。

日本也同樣如此, 儘管日本本土遭到美國大量的轟炸機轟炸, 許多大城市已經滿目瘡痍,

但大轟炸雖然搗毀了大量的工業設施, 卻並沒有讓日本原本的技術水準“傷筋動骨”, 技術科研人員也並沒有受到太大的損失。 除此之外, 由於日本在戰後的賠款受到了或多或少的“稀釋”, 使得它能夠抽出一定的財力外聘專家。 在具備這些條件下, 日本的基礎設施重建時間就大大縮短了。 同時, 截止到1977年, 日本還從外國引進3萬項左右的技術, 通過對這些技術進行再改造, 日本的經濟因此得到了巨大的發展。

二、兩者均重視科研教育。

所謂知識就是力量, 二戰後的德國深諳此道, 著重發展教育科技事業, 加大對實用性技能的培訓, 使得當時德國的國民素質普遍較高。 據統計, 1959年時西德的在校大學生為10萬人, 但到了1970年,

德國的在校大學生已發展至41萬, 這為德國在戰後的發展源源不斷地、逐年提升地輸出著高素質、高水準的人才。

日本的舉措也與德國如出一轍, 戰後的日本政府將6%的國民生產總值用作教育經費, 全力推行義務教育制度, 大力發展人才培養。 通過培養和鎖住人才, 最終達到科技興國的目的。 與此同時, 戰後的日本國民明顯出現了更多前往歐美進行深造的高素質人才, 而他們的歸國又將歐美的先進科技帶回國內, 又進一步刺激了日本的各方發展。

三、“非軍事化”與冷戰的間接推進

二戰後, 由於德國和日本在軍事領域受到了世界各國的制約, 兩國借此削減了龐大的軍費開支, 並將其補充到其它領域的發展。 不過,

兩國作為當時冷戰的橋頭堡(西德在西線直接站在了蘇聯的西面, 而日本則站在太平洋的一端前線), 為什麼兩國敢在如此複雜的形式下大規模地將財政投入到非軍事領域呢?

對於德國而言, 由於其本身與周邊國家具有較為複雜的歷史衝突根源, 因而其真正敢於放開軍事佈局的原因, 還是有著以下的特殊因素:1951年, 《煤鋼聯營集團條約》的簽訂讓法、德邊境的煤、鋼資源受到周邊數國共同的管理, 使得德國和法國之間圍繞著煤、鋼等資源的百年衝突劃上了句號, 從而為西德解決了後顧之憂。 于此同時, 得益於冷戰的開始, 歐美大國為了抗衡蘇聯而自1950年之後不斷地增兵西德, 同時還扶持建立了西德方面的國防軍隊, 因而這一番軍事干涉使得西德又消除了前線之憂。有了這些,西德政府才能夠動用戰前德國70%的設備能力和超過60%的工業產值為國家重建注入了新的活力。

對於日本而言,由於五大戰勝國自二戰後的各方緣由,日本的本土防衛在一定時期實際上是只由美國負責。而在戰後,由於美國早有將日本打造為冷戰“橋頭堡”的意思,因此在其結束了針對二戰的打壓後,反而來了個180度“大轉彎”,對日本採取扶持的措施。最終,軍費預算的轉移加上美國的大規模經濟援助,使得日本的重建獲得了大量的資金。

正是由於這些原因,使得德國、日本在二戰後迅速擺脫“戰後廢墟”的困境,並且成功創造出令世界觸目的經濟奇跡:

在戰爭結束後的短短十年裡,德國經濟發展就進入了繁榮時期,後來在60年代更是超越英法,成為歐洲國家的“扛把子”,造就出令世界為之一震的成績。

而歷經美國狂轟濫炸後的日本,在戰後也是出現了同樣的情況:短短二十年,日本就實現了經濟飛速增長。到1970年,日本已經成為了僅次於美國的資本主義強國,甚至超越了德國。

因而這一番軍事干涉使得西德又消除了前線之憂。有了這些,西德政府才能夠動用戰前德國70%的設備能力和超過60%的工業產值為國家重建注入了新的活力。

對於日本而言,由於五大戰勝國自二戰後的各方緣由,日本的本土防衛在一定時期實際上是只由美國負責。而在戰後,由於美國早有將日本打造為冷戰“橋頭堡”的意思,因此在其結束了針對二戰的打壓後,反而來了個180度“大轉彎”,對日本採取扶持的措施。最終,軍費預算的轉移加上美國的大規模經濟援助,使得日本的重建獲得了大量的資金。

正是由於這些原因,使得德國、日本在二戰後迅速擺脫“戰後廢墟”的困境,並且成功創造出令世界觸目的經濟奇跡:

在戰爭結束後的短短十年裡,德國經濟發展就進入了繁榮時期,後來在60年代更是超越英法,成為歐洲國家的“扛把子”,造就出令世界為之一震的成績。

而歷經美國狂轟濫炸後的日本,在戰後也是出現了同樣的情況:短短二十年,日本就實現了經濟飛速增長。到1970年,日本已經成為了僅次於美國的資本主義強國,甚至超越了德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