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長清大素包與新梅村飯店

中老年朋友們都愛吃長清大素包,但是,如果說新梅村飯店裡的長清大素包是最正宗、最有名的,恐怕吃過的人不多,知道的人就更少。

話說清朝光緒年間,長清縣有一個專賣素餡大包子的小店,其味道平平,銷量一般。 在包子店附近,有一個擺攤小商販叫趙君祥,他天天廝守著小貨攤,倒是經常去買大素包充饑。 同是生意人,想法不一樣,不久這個趙君祥就有了一個大膽的設想,如果自己能學到包包子的手藝,做得再好吃一些,生意肯定要比現在擺攤好,說不定也會比這家包子店的買賣好。

於是他一邊鑽研調餡方法,一邊籌集資金。

上世紀20年代初,趙君祥和他父親聯手在長清縣西門裡開設了一家素餡包子鋪,開始了艱苦創業的第一步。

剛開始幹,趙家父子也沒有想到給店鋪起個名字。 隨著大素包配料講究、個兒大餡兒多而聲名鵲起,他們就地取了一個極其簡單樸素的名字——“長清大素包”。

趙君祥的父親病故之後,趙君祥便子承父業,繼續經營大素包。 隨著包子銷量大增,有了一些積蓄後,趙君祥便想到人多地廣的濟南發展。

大約在上世紀四十年代初,趙君祥在大觀園後門路北,找到一家店面,從此“長清大素包”開始在濟南紮根落戶。 由於趙君祥製作的包子個大、皮薄、餡多、味香,經濟又實惠,“長清大素包”的名字不脛而走,風靡濟南。

後來趙君祥將店鋪遷到了經二路緯一路“新市場”的南門外(也就是魏家莊那條街)繼續經營。

那時的新市場是濟南老商埠區建立的第一個市場,比大觀園的建立早16年,所以新市場的商業環境和商業氣氛要比大觀園更成熟一些。 借助有利的環境,長清大素包又開始了新的發展和突破。 據一位熟悉長清大素包的老濟南人回憶:大素包的製作工藝十分嚴格,每斤麵粉出十個劑子,擀出的皮又大又薄,必須包進一斤餡方夠標準。 拌餡以粉條和時鮮的大路菜為主,春秋以菠菜為主,夏季間有韭菜,冬為大白菜,配料主要有雞蛋(炒後攪碎)、蝦皮、豆腐(剁碎後油煎);蔥花不能剁碎,而是以大片刀把蔥白頂刀切成極薄的小圓片而不碎,拌在碧綠的菜中,再加香油、花生油、胡椒粉等,特別提味。

蒸熟後的包子呈半透明狀,隱約見餡,香味撲鼻,令人垂涎。 除門市上現蒸現賣外,還有許多商販來此批發,遠銷至城裡、東南關一帶。 長清大素包一度成為濟南名吃之一。

1948年濟南解放後,趙君祥的長清大素包一直在新市場南門外的原址經營。 1956年公私合營時,長清大素包和新市場內的北順居以及七八家店鋪合併在一起,於1956年4月29日正式改名為“新梅村飯店”。

合併後的新梅村飯店以經營魯菜和麵點為主,長清大素包在這裡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它和原有的麵食(比如蟹殼黃、荷花酥、狀元水餃等),一起被列為山東風味小吃,後被評為濟南風味小吃。

新梅村飯店也以精湛的魯菜製作和傳統的經營風格火爆一時。

後來由於種種原因,新梅村飯店的經營全面萎縮下滑,於1991年下半年倒閉,長清大素包的製作工藝也就在民間餐館和包子鋪裡得到了傳承和改良。 如今在泉城濟南,你可以看到,“長清大素包”的招牌遍佈濟南的大街小巷,長清人來濟南開的自稱最正宗的“長清大素包”的店鋪,更是遍地開花。 (齊魯晚報)

現在, 長清還有正宗的長清大素包嗎?知道滴給大家留個言唄, 先謝謝啦!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