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三國演義》:人生在世,我們都需得活得明白通透

多聽, 是成熟的表現;少說, 是聰明的選擇。

《三國演義》不僅是一部活的兵書, 更是讓我們學會為人處世的教科書。

它不僅揭示了歷史發展的大勢, 還蘊涵著豐富的人生哲理與現實真相。

其中, 這4個人生真相, 你越早知道越好。

太任性的人生, 是一場災難。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

說起曹植, 想必大多數人心中都會浮現出一個七步成詩、才高八斗的才子形象。

不錯, 曹植是有才, 但他的才華也彌補不了任性給他帶來的損失。

作為曹操最屬意的兒子, 如果曹植能夠抓住機會、深自砥礪,

估計曹魏的歷史就會改寫了。

曹操起初很欣賞曹植, 甚至準備立他為世子。

只可惜, 一手好牌被曹植打得稀爛。

曹植也和許多文人一樣, 平日裡喜歡飲酒賦詩。

有一次醉酒後, 曹植擅自打開了只有皇帝才能出入的司馬門, 並在馳道上縱馬狂奔。

這種行為在古代是一種大逆不道的行為, 即使以死罪論處, 也理所應當。

「擅開司馬門事件」可以說是曹植一生的命運轉捩點。

曹操大怒, 誅殺了負責宮廷車馬的公車令, 曹植也因此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冷落。

雖說曹植因為司馬門事件, 不再被重視, 但曹操仍然心念這位愛子, 想再給他一次改過自新的機會。

西元219年, 鎮守荊襄的曹仁為關羽所圍。

在這危急的情況下, 曹魏連發多軍前去支援,

而曹植也恰巧是其中一軍的統帥。

然而曹植好了傷疤忘了疼, 一點兒也不懂得約束自己。

本是臨危受命, 可就在大軍出發那天, 曹植卻因醉酒遲遲未能出現。

曹植「醉不能受命」, 最後氣得曹操只好收回命令。

至此, 曹操決定徹底放棄曹植。

美國有句諺語:「任其自由, 必自取滅亡。 」

做人, 可以有個性, 但一定不要任性。

個性與任性, 雖然僅僅一字之差, 卻有著天壤之別。

個性是一種人生態度, 而任性卻是無態度的人生。

很多時候, 越是任性的人, 就越得不到自由;

反觀那些嚴以律己的人, 他們不放縱、不隨意, 似乎活得很苦, 最終卻能收穫最甘甜的果實。

要知道, 一個自律到骨子裡的人, 往往也是最成功的人。

懂得閉嘴, 真的很重要。

俗話說:「病從口入, 禍從口出。 」

我們學會說話, 只需要一兩年, 但學會閉嘴, 卻需要一生的時間。

楊修是曹操手下的謀士, 他善于洞察人心, 總能窺測出曹操的內心想法。

有一次, 塞北有人送給曹操一盒酥, 曹操嘗過後, 在蓋上寫了一個「合」字。

楊修看到後, 笑道:「‘合’字拆開就是‘人一口’, 曹公是讓我們一人嘗一口啊!」

于是便和眾人「一人一口」地把這一盒酥給吃光了。

楊修的鋒芒外露, 讓曹操很生氣, 但曹操是誰啊?

那是出了名的腹黑, 即使他在看不慣楊修, 也不能隨隨便便殺人, 而是要找個由頭。

不久之後, 楊修便親自把這個「由頭」送到了曹操的面前。

建安24年, 曹操與劉備對峙于漢中, 形勢對曹軍頗為不利。

一天夜裡, 夏侯惇向曹操稟請夜間口令。

正在吃雞肋的曹操有感而發, 隨口說了「雞肋」二字作為口令, 楊修得知後, 便命手下收拾行囊, 準備回家。

夏侯惇見狀大驚, 連忙向楊修詢問緣由, 楊修笑著解釋說:

「雞肋雞肋, 食之無味, 棄之可惜, 主公這是要班師回朝了。 」

只這一句話, 便給了曹操殺楊修的理由, 曹操給出的罪名是「漏泄言教, 交關諸侯」。

就這樣, 向來以「才智」自詡的楊修身首異處了。

相比于楊修的禍從口出, 賈詡就深諳「沒事少說話」的道理。

作為三國中少有的得以善終的謀士, 「少說話, 多裝傻」是賈詡的生存法則。

曹操晚年時, 在立太子的問題上搖擺不定, 于是便向賈詡詢問意見。

曹操問了多次,但賈詡卻遲遲沒有給他答覆。

有一天,曹操就問賈詡說:「與卿言而不答,何也?」

賈詡回答道:「臣一直都在思考,來不及回答您啊。」

曹操又問:「那你想到了什麼呢?」

賈詡這才說道:「我在想袁紹父子和劉表父子的事情呢。」

這袁紹和劉表,都是因為沒有立嫡長子為繼承人,最後導致諸子相爭,家業敗盡。

賈詡此言,借古喻今,旁敲側擊,既保全了自己,又回答了曹操的問題,當真是兩全其美。

《菜根譚》有言:「十語九中未必稱奇,一語不中則愆尤駢集。」

上帝給了我們兩隻耳朵和一張嘴,就是要我們多聽少說。

多聽,是成熟的表現;少說,是聰明的選擇;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多做事,少犯錯。

世界是嘈雜的,紅塵是紛擾的,學會閉嘴,不但能夠遠離災禍,也會讓你找到一片屬于自己的寧靜天地。

說話是一種本能,慎言則是一種修行。

因為每一句話中,都藏著一個人的修養。

人生下半場,拼的是健康。

培根說:「健康的身體是靈魂的客廳,病弱的身體是靈魂的監獄。」

沒有了健康,縱然是有經天緯地之才,也沒有用武之地。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據史書記載,青年時期的諸葛亮,身高一米八,「容貌甚偉」,妥妥一個健壯的山東大漢。

但就是這樣一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後來卻因為健康問題導致「壯志難酬」。

劉備死後,蜀漢的所有重擔都壓在了諸葛亮身上。

諸葛亮的後半生,幾乎都是在行軍中度過的,不曾有一日清閒,說是「工作起來不要命」也不為過。

為了平定南蠻叛亂,他曾「五日渡瀘,深入不毛,並日而食」,風餐露宿,心力交瘁,健康也因此受到了嚴重損害。

後來,他的身體越來越差,幾乎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

比如聽聞勇將張苞去世時,諸葛亮不禁悲從中來,口吐鮮血,還因此臥床不起,不能理事。

後來關興病亡時,諸葛亮又放聲大哭,以致昏厥過去,半天才蘇醒過來。

這一次次的昏厥、吐血,都是身體在向他發出「危險」的警告,可遺憾的是,諸葛亮並沒將這些病癥放在心上,他依舊為蜀漢燃燒著自己。

他六出祁山,事必躬親,內心焦慮,導致健康每況愈下,最終落得個「秋風五丈原」悲壯結局。

假使上天賜予他更長的歲月,也許這天下又會是另一番景象吧。

從夢幻開局,到悲壯收場,諸葛亮的一生實在讓人感歎:身體才是革命的本錢。

人生是場馬拉松,上半程遙遙領先未必贏,下半程第一個撞線才是真正的勝利。

做人萬不能為了一時之利,而犧牲長久的健康。

要知道,人這一輩子,除了健康,都是浮雲。

懂得控制欲望,人生才有希望。

民間曾流傳著這樣一個順口溜: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

這是《三國演義》中幾名高手的武力排行,其中,趙雲更是力壓「關張」二人,排在了第二位。

在眾人心中,只記得趙雲是七進七出、單騎救主的三國戰神,卻經常忽略了他的美好品行。

其實,趙雲不單是一位武將,更是品行高潔的無雙國士。

赤壁之戰後,劉備派兵攻佔荊南四郡。

當時已經投降的桂陽太守趙范,為了討好趙雲,想把他的寡嫂樊氏嫁給趙雲。

這事如果成了,無疑是一段「抱得美人歸」的佳話。

眾人都極力勸說趙雲答應這門婚事,但趙雲始終沒有被美色所誘惑,最終嚴詞拒絕了這門婚事。

自古英雄愛美人,趙雲自然是英雄,他也自然愛美人。

但相比于美人,趙雲更懂得控制自己的欲望,他時刻保持著清醒的頭腦,再三思量後,最終選擇拒絕這門婚事。

後來,當諸葛亮問起其中原因時,趙雲說道:

「趙范剛剛歸降,其心難測,趙雲又怎能因為美色,而耽誤主公的大業呢?天下女子不少,但恐名譽不立,何患無妻子乎?」

劉備聽後,不由得稱讚道:「子龍真丈夫也!」

趙雲的一生,慎始慎終,很少犯錯,究其原因,當是他懂得控制自己的欲望。

正如《說苑·敬慎》中所說:

「夫徼幸者,伐性之斧也;嗜欲者,逐禍之馬也。」

能力有限,欲望無邊,則事必敗。

一個人最大的仇敵,往往就是自己的欲望,欲望越大越多,則越容易行差踏錯。

假如有人能夠遏制住自己的種種欲望,那他才算真正主宰了自己的生活,掌握了自己的命運。

羅曼·羅蘭曾說:「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認清了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

《三國演義》為我們揭示出一個個殘酷而又現實的人生真相,但它的目的不是讓我們畏而止步,而是讓我們看清生活的真相:

人生多磨難,看得清的人,處處是生機;看不清的人,處處是困境。

人生在世,我們需得活得明白通透:

循規蹈矩,才能活得隨性;

學會閉嘴,才能多福少災;

保持健康,才能笑到最後;

節制欲望,才能孕育希望。

如此這般,人生才能活得平安順遂。

于是便向賈詡詢問意見。

曹操問了多次,但賈詡卻遲遲沒有給他答覆。

有一天,曹操就問賈詡說:「與卿言而不答,何也?」

賈詡回答道:「臣一直都在思考,來不及回答您啊。」

曹操又問:「那你想到了什麼呢?」

賈詡這才說道:「我在想袁紹父子和劉表父子的事情呢。」

這袁紹和劉表,都是因為沒有立嫡長子為繼承人,最後導致諸子相爭,家業敗盡。

賈詡此言,借古喻今,旁敲側擊,既保全了自己,又回答了曹操的問題,當真是兩全其美。

《菜根譚》有言:「十語九中未必稱奇,一語不中則愆尤駢集。」

上帝給了我們兩隻耳朵和一張嘴,就是要我們多聽少說。

多聽,是成熟的表現;少說,是聰明的選擇;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多做事,少犯錯。

世界是嘈雜的,紅塵是紛擾的,學會閉嘴,不但能夠遠離災禍,也會讓你找到一片屬于自己的寧靜天地。

說話是一種本能,慎言則是一種修行。

因為每一句話中,都藏著一個人的修養。

人生下半場,拼的是健康。

培根說:「健康的身體是靈魂的客廳,病弱的身體是靈魂的監獄。」

沒有了健康,縱然是有經天緯地之才,也沒有用武之地。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據史書記載,青年時期的諸葛亮,身高一米八,「容貌甚偉」,妥妥一個健壯的山東大漢。

但就是這樣一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後來卻因為健康問題導致「壯志難酬」。

劉備死後,蜀漢的所有重擔都壓在了諸葛亮身上。

諸葛亮的後半生,幾乎都是在行軍中度過的,不曾有一日清閒,說是「工作起來不要命」也不為過。

為了平定南蠻叛亂,他曾「五日渡瀘,深入不毛,並日而食」,風餐露宿,心力交瘁,健康也因此受到了嚴重損害。

後來,他的身體越來越差,幾乎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

比如聽聞勇將張苞去世時,諸葛亮不禁悲從中來,口吐鮮血,還因此臥床不起,不能理事。

後來關興病亡時,諸葛亮又放聲大哭,以致昏厥過去,半天才蘇醒過來。

這一次次的昏厥、吐血,都是身體在向他發出「危險」的警告,可遺憾的是,諸葛亮並沒將這些病癥放在心上,他依舊為蜀漢燃燒著自己。

他六出祁山,事必躬親,內心焦慮,導致健康每況愈下,最終落得個「秋風五丈原」悲壯結局。

假使上天賜予他更長的歲月,也許這天下又會是另一番景象吧。

從夢幻開局,到悲壯收場,諸葛亮的一生實在讓人感歎:身體才是革命的本錢。

人生是場馬拉松,上半程遙遙領先未必贏,下半程第一個撞線才是真正的勝利。

做人萬不能為了一時之利,而犧牲長久的健康。

要知道,人這一輩子,除了健康,都是浮雲。

懂得控制欲望,人生才有希望。

民間曾流傳著這樣一個順口溜: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

這是《三國演義》中幾名高手的武力排行,其中,趙雲更是力壓「關張」二人,排在了第二位。

在眾人心中,只記得趙雲是七進七出、單騎救主的三國戰神,卻經常忽略了他的美好品行。

其實,趙雲不單是一位武將,更是品行高潔的無雙國士。

赤壁之戰後,劉備派兵攻佔荊南四郡。

當時已經投降的桂陽太守趙范,為了討好趙雲,想把他的寡嫂樊氏嫁給趙雲。

這事如果成了,無疑是一段「抱得美人歸」的佳話。

眾人都極力勸說趙雲答應這門婚事,但趙雲始終沒有被美色所誘惑,最終嚴詞拒絕了這門婚事。

自古英雄愛美人,趙雲自然是英雄,他也自然愛美人。

但相比于美人,趙雲更懂得控制自己的欲望,他時刻保持著清醒的頭腦,再三思量後,最終選擇拒絕這門婚事。

後來,當諸葛亮問起其中原因時,趙雲說道:

「趙范剛剛歸降,其心難測,趙雲又怎能因為美色,而耽誤主公的大業呢?天下女子不少,但恐名譽不立,何患無妻子乎?」

劉備聽後,不由得稱讚道:「子龍真丈夫也!」

趙雲的一生,慎始慎終,很少犯錯,究其原因,當是他懂得控制自己的欲望。

正如《說苑·敬慎》中所說:

「夫徼幸者,伐性之斧也;嗜欲者,逐禍之馬也。」

能力有限,欲望無邊,則事必敗。

一個人最大的仇敵,往往就是自己的欲望,欲望越大越多,則越容易行差踏錯。

假如有人能夠遏制住自己的種種欲望,那他才算真正主宰了自己的生活,掌握了自己的命運。

羅曼·羅蘭曾說:「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認清了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

《三國演義》為我們揭示出一個個殘酷而又現實的人生真相,但它的目的不是讓我們畏而止步,而是讓我們看清生活的真相:

人生多磨難,看得清的人,處處是生機;看不清的人,處處是困境。

人生在世,我們需得活得明白通透:

循規蹈矩,才能活得隨性;

學會閉嘴,才能多福少災;

保持健康,才能笑到最後;

節制欲望,才能孕育希望。

如此這般,人生才能活得平安順遂。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