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想讓孩子聽你的?吼叫懲罰根本沒用!

1

孩子長大了, 變聰明了, 是件好事, 但同時也可能是件頭痛的事。

他學會了用腦子, 發現正面硬剛不行, 就選擇跟你玩智鬥:你不讓他多吃糖, 他就能借錢賒帳買糖吃;你不讓他多看ipad, 他就半夜躲在被窩裡看;你不讓他動你的手機, 他當面不動聲色, 趁你不注意就拿走了, 連密碼都能給你猜出來……總而言之各種創意妙招層出不窮防不勝防。 老虎都有打盹兒的時候, 大人的那麼多事要顧, 如果孩子鐵了心想要背著父母做壞事, 當父母的根本就盯不過來也罰不過來, 拿他一點辦法都沒有。

如果孩子真的出現了這些陽奉陰違,

甚至偷偷摸摸, 說謊欺騙的行為, 那就只有一個最根本的原因:你喪失了為人父母的權威感。

什麼叫做權威感?說得直白一點, 就是孩子對你「無條件的信任」:無論你說了什麼, 他不太需要你去多做證明, 就相信你說的是真實的, 正確的,

並且願意聽從你的建議, 而且一旦違反就渾身不對勁兒, 感覺心裡不踏實。

就譬如說在我家, 糖果都在明面上放著, 兩個孩子從來不會逾越規矩多偷吃一顆;我家ipad也從來不設密碼, 就隨便扔在桌子上, 他倆也從來不會在限定時間之外多看一眼, 即便爸爸媽媽都有事要忙, 根本沒人看著他們。

我家娃們可以這麼乖, 不是因為他們怕我的懲罰, 事實上我也從來不曾為這些事懲罰過他們, 他們只是打心眼兒裡相信, 媽媽說的道理是真的:吃多糖不健康, 看多ipad傷眼睛, 要有所限制。 所以他們會自覺自願的去管理自己的欲望, 而不是靠外界的獎懲來驅動指導行為。

用價值觀來影響孩子, 讓孩子去自己管理自己, 這就是教養的最高境界。

對孩子一味的放任或者一味的控制都很糟糕, 我們要掌握平衡, 做權威型父母, 讓孩子能夠被我們所影響, 自願按照我們說的去做。

當時就有很多留言問, 那麼如何能夠做權威型父母?

當然這個問題回答起來要很久, 但是最基礎的是, 我們在孩子面前, 首先得是個權威的存在, 孩子要全心全意的信任我們才行。

注意, 是信任, 而不是懼怕。 有的父母總是將「權威」等同于「恐懼」, 覺得自己一出現孩子就怕得要命, 那就是權威。

權威確實有時會給人「怕」的感覺, 但這種「怕」來源于「尊敬」, 而並不是對于身心傷害的恐懼。 那種怕得要命的效果和權威一毛錢關係都沒有。 最經典的例子是賈寶玉, 他可不是一般的怕賈政, 那怕得如同「避貓鼠」,

可是賈政那「仕途經濟」的價值觀, 賈寶玉不但半點沒接受, 而且打心眼兒裡的厭惡。 賈政在的時候他裝個慫樣子, 賈政不在他就立即躲到自己的大觀園裡當混世魔王去了, 誰也沒法兒管。

所以, 所有讓孩子害怕你的方式:吼叫, 打罵, 懲罰,

威脅……都不會讓你顯得更權威一些。 當然我們當父母的不是完人, 難免有這些行為, 但是要意識到這些做法是治標不治本的, 這些事情做多了反而會把孩子從你身邊推遠, 達不到影響孩子的目的。

2

那麼, 如何成為孩子的權威, 取得孩子全身心的信任呢?

這話問的其實有點悲哀, 因為作為父母, 其實天然就是孩子的權威, 孩子打出生那一刻開始就在全身心的信任我們。 當父母的都因為做錯了很多很多的事, 自己把這個權威一點點作沒的。

所以, 真正的問題應該是:哪些常見的行為, 會損失為人父母的權威?

1、言行不一

當父母的話不能亂說, 說了就要負責, 當然你就算不負責孩子也不會把你怎麼樣, 只不過, 他會選擇不再那麼相信你說的話了。

言行不一的常見表現有以下幾點:

1)亂嚇唬人:「再哭員警來了!」「穿這樣出去會生病的!」,所以當沒有員警或者沒生病的時候,你猜孩子會怎麼想?

2)不守承諾:說好的事情不兌現,一次兩次還行,總失信就會被孩子當成老賴處理。

3)雙標:不許孩子說髒話,但是自己經常不管不顧的爆粗;不讓孩子動手打人,但是自己會打孩子;不讓孩子玩物喪志,自己整天捧著手機看……孩子也不傻,他會明白過來的。

4)虛偽:表面跟人親熱背後變臉說人壞話這種事,克制一點,孩子在看著呢。

2、不穩定

做事沒有統一標準,只憑心情。孩子同樣的行為,在不同的時間發生,父母的反應卻截然不同,讓孩子觀察不到內在的邏輯,這就叫做不穩定。

譬如說,孩子這次拖拖拉拉的時候表現得很無所謂,下次拖拖拉拉的時候就暴怒發火兒。孩子這次要求陪玩的時候欣然應允,下次要求陪玩的時候罵他煩人不懂事,這次要買玩具給買了,下次要買揍一頓。

孩子會發現,你做事全憑一時心情,缺乏理性,過一陣標準就變了,他對你的行為邏輯感到困惑不解,找不到規律,只能看臉色猜,就不會把你當權威了。

說白了孩子覺得你根本不靠譜啊,怎麼可能會信任你呢?權威就是要一種很穩定,有原則,並且不輕易變動的存在,無論外界出現什麼情況,在你這裡都要絲毫不亂,凡事有道理有章程有規矩,才能令孩子信任起來啊。

3、管太多

一個嘮嘮叨叨,管東管西,緊迫盯人,妄想在細節上完全控制的父母,是不太可能有權威感的。為什麼呢?

如果一個人喜歡事無巨細的控制,根本原因是焦慮缺乏安全感,這實際上是一種對于未來的恐懼。他用盡全力地控制現在,只是為了期待一個已知可控的結果,因為他認為其他的結果他無法接受,也無力承擔。

所以,父母對孩子控制的細節越多,越是無形中的表露出很多自己對未來的無力和無助,就越是給人一種很不可靠的感覺。

這種感覺有點微妙,就好比有兩個領導:一個領導天天盯著你微操作,芝麻綠豆大的改動都要管,另一個領導願意給你儘量多的自主權,只在大方向上說一下要求和建議,你會覺得哪個領導的做法更讓你信任,更有權威感一些呢?

所謂權威,都要有一種泰然自若,一切盡在掌握的氣度和自信。越是控制,越是洩露自己其實無法控制的心虛啊。

4、太脆弱

太脆弱指的並非是有情緒,會哭啊什麼的,太脆弱指的是缺乏能力,很難獨立負責一件事,遇事軟弱退縮「撐不起來」。

譬如,優柔寡斷主意總是變,衝動行事不顧後果,動不動就崩潰失控,總要依賴別人才能解決各種問題,無法獨立維持家庭日常運轉,總把事情搞得一團糟,等等。

總而言之,看上去是成年人,實際上還沒長大。可能時不時還需要來自孩子的照顧和安慰。

這種父母肯定是不可能擁有權威感的。如果他想要教育孩子,孩子只會狂翻白眼:管好你自己先吧!

5、簡單粗暴

簡單粗暴的意思是,不講道理,不輸出價值觀,不和孩子討論這樣做的原因和理由,也不允許孩子有質疑,只塞給孩子一個指令和結論讓孩子服從,經典語錄:不許頂嘴!沒有為什麼!因為我是你爹媽!小孩子懂什麼!大人說什麼你就給我聽著!

當然,這些話吼起來很有氣勢,感覺很「說一不二」的,用父母身份壓人,有一種有權威的錯覺。

但其實恰恰相反,簡單粗暴的父母之所以迷信權力,多半是因為他們自己的價值觀都互相矛盾無法自洽,也就是說他自己都不要聽講道理只接受結論,所以也就根本不相信用道理可以影響孩子。而聰明的孩子,也會敏銳的看出來,自己的父母不講理只講權,所以也會放棄和父母理性溝通,轉而陷入了和父母的權力之爭——不停的為「聽你的」還是「聽我的」較勁兒,凡事討價還價講條件,完全意識不到父母的要求其實是為了自己變得更好。

只用權力壓人的父母,在孩子眼裡就是一架維護權力的暴力機器,暴力機器只會讓人懼怕和屈服,卻不可能讓人信任。哪怕你的暴力是真的是為了孩子好,但只要孩子並不相信你是為了他好,那麼就算是表面服從也是枉然,他心裡不服就沒有用,只要有機會或有力量,他總會明裡暗裡的反抗,成為專心和父母作對的叛逆孩子。當然他們可能有一天能領悟父母的苦心,但也有可能一輩子都不想聽父母的話了。

另外還有一種特殊的情況,就是父母一方說另一方的壞話,或者互相指責揭短,讓孩子將父母親的各種缺點和不堪瞭解得清清楚楚,也很難再將父母當成權威。所以夫妻吵架至少不要當孩子面人身攻擊,你們倆罵人嘛爽了,孩子對你倆的信任和信仰也坍塌了。

3

講到這裡,大家可能覺得當權威型父母好難,生活很苦了,要在還孩子面前維持人設啊,要裝啊不能放飛自我,好累啊!厲害的父母當然可以,讓我們平凡普通人怎麼辦?

別誤會哦,其實也不用時刻裝起來那麼累,只要我們能和孩子承認自己也會犯錯誤,自己也需要改正錯誤,並且讓孩子看到我們在努力改變,那麼你就依然具有權威,你輸出的價值觀也依然可以影響孩子。而這種不完美的權威,往往是更具有意義的權威。教育孩子,就是要和孩子一起成長啊!

有時感覺為人父母真的很難,要輸出價值觀以理服人,要愛惜羽毛給孩子當榜樣,言傳身教兩者可謂缺一不可。

但如果從更巨觀的格局上來看,為人父母其實也很簡單,只要我們自己能夠三觀擺正獨立自信散發光芒,孩子就會像顆生機勃勃的植物,自然而然地向陽生長,就算不怎麼去修剪,也絕對歪不了。

所以說到底還是那句話:父母才是孩子的真正起跑線啊!

言行不一的常見表現有以下幾點:

1)亂嚇唬人:「再哭員警來了!」「穿這樣出去會生病的!」,所以當沒有員警或者沒生病的時候,你猜孩子會怎麼想?

2)不守承諾:說好的事情不兌現,一次兩次還行,總失信就會被孩子當成老賴處理。

3)雙標:不許孩子說髒話,但是自己經常不管不顧的爆粗;不讓孩子動手打人,但是自己會打孩子;不讓孩子玩物喪志,自己整天捧著手機看……孩子也不傻,他會明白過來的。

4)虛偽:表面跟人親熱背後變臉說人壞話這種事,克制一點,孩子在看著呢。

2、不穩定

做事沒有統一標準,只憑心情。孩子同樣的行為,在不同的時間發生,父母的反應卻截然不同,讓孩子觀察不到內在的邏輯,這就叫做不穩定。

譬如說,孩子這次拖拖拉拉的時候表現得很無所謂,下次拖拖拉拉的時候就暴怒發火兒。孩子這次要求陪玩的時候欣然應允,下次要求陪玩的時候罵他煩人不懂事,這次要買玩具給買了,下次要買揍一頓。

孩子會發現,你做事全憑一時心情,缺乏理性,過一陣標準就變了,他對你的行為邏輯感到困惑不解,找不到規律,只能看臉色猜,就不會把你當權威了。

說白了孩子覺得你根本不靠譜啊,怎麼可能會信任你呢?權威就是要一種很穩定,有原則,並且不輕易變動的存在,無論外界出現什麼情況,在你這裡都要絲毫不亂,凡事有道理有章程有規矩,才能令孩子信任起來啊。

3、管太多

一個嘮嘮叨叨,管東管西,緊迫盯人,妄想在細節上完全控制的父母,是不太可能有權威感的。為什麼呢?

如果一個人喜歡事無巨細的控制,根本原因是焦慮缺乏安全感,這實際上是一種對于未來的恐懼。他用盡全力地控制現在,只是為了期待一個已知可控的結果,因為他認為其他的結果他無法接受,也無力承擔。

所以,父母對孩子控制的細節越多,越是無形中的表露出很多自己對未來的無力和無助,就越是給人一種很不可靠的感覺。

這種感覺有點微妙,就好比有兩個領導:一個領導天天盯著你微操作,芝麻綠豆大的改動都要管,另一個領導願意給你儘量多的自主權,只在大方向上說一下要求和建議,你會覺得哪個領導的做法更讓你信任,更有權威感一些呢?

所謂權威,都要有一種泰然自若,一切盡在掌握的氣度和自信。越是控制,越是洩露自己其實無法控制的心虛啊。

4、太脆弱

太脆弱指的並非是有情緒,會哭啊什麼的,太脆弱指的是缺乏能力,很難獨立負責一件事,遇事軟弱退縮「撐不起來」。

譬如,優柔寡斷主意總是變,衝動行事不顧後果,動不動就崩潰失控,總要依賴別人才能解決各種問題,無法獨立維持家庭日常運轉,總把事情搞得一團糟,等等。

總而言之,看上去是成年人,實際上還沒長大。可能時不時還需要來自孩子的照顧和安慰。

這種父母肯定是不可能擁有權威感的。如果他想要教育孩子,孩子只會狂翻白眼:管好你自己先吧!

5、簡單粗暴

簡單粗暴的意思是,不講道理,不輸出價值觀,不和孩子討論這樣做的原因和理由,也不允許孩子有質疑,只塞給孩子一個指令和結論讓孩子服從,經典語錄:不許頂嘴!沒有為什麼!因為我是你爹媽!小孩子懂什麼!大人說什麼你就給我聽著!

當然,這些話吼起來很有氣勢,感覺很「說一不二」的,用父母身份壓人,有一種有權威的錯覺。

但其實恰恰相反,簡單粗暴的父母之所以迷信權力,多半是因為他們自己的價值觀都互相矛盾無法自洽,也就是說他自己都不要聽講道理只接受結論,所以也就根本不相信用道理可以影響孩子。而聰明的孩子,也會敏銳的看出來,自己的父母不講理只講權,所以也會放棄和父母理性溝通,轉而陷入了和父母的權力之爭——不停的為「聽你的」還是「聽我的」較勁兒,凡事討價還價講條件,完全意識不到父母的要求其實是為了自己變得更好。

只用權力壓人的父母,在孩子眼裡就是一架維護權力的暴力機器,暴力機器只會讓人懼怕和屈服,卻不可能讓人信任。哪怕你的暴力是真的是為了孩子好,但只要孩子並不相信你是為了他好,那麼就算是表面服從也是枉然,他心裡不服就沒有用,只要有機會或有力量,他總會明裡暗裡的反抗,成為專心和父母作對的叛逆孩子。當然他們可能有一天能領悟父母的苦心,但也有可能一輩子都不想聽父母的話了。

另外還有一種特殊的情況,就是父母一方說另一方的壞話,或者互相指責揭短,讓孩子將父母親的各種缺點和不堪瞭解得清清楚楚,也很難再將父母當成權威。所以夫妻吵架至少不要當孩子面人身攻擊,你們倆罵人嘛爽了,孩子對你倆的信任和信仰也坍塌了。

3

講到這裡,大家可能覺得當權威型父母好難,生活很苦了,要在還孩子面前維持人設啊,要裝啊不能放飛自我,好累啊!厲害的父母當然可以,讓我們平凡普通人怎麼辦?

別誤會哦,其實也不用時刻裝起來那麼累,只要我們能和孩子承認自己也會犯錯誤,自己也需要改正錯誤,並且讓孩子看到我們在努力改變,那麼你就依然具有權威,你輸出的價值觀也依然可以影響孩子。而這種不完美的權威,往往是更具有意義的權威。教育孩子,就是要和孩子一起成長啊!

有時感覺為人父母真的很難,要輸出價值觀以理服人,要愛惜羽毛給孩子當榜樣,言傳身教兩者可謂缺一不可。

但如果從更巨觀的格局上來看,為人父母其實也很簡單,只要我們自己能夠三觀擺正獨立自信散發光芒,孩子就會像顆生機勃勃的植物,自然而然地向陽生長,就算不怎麼去修剪,也絕對歪不了。

所以說到底還是那句話:父母才是孩子的真正起跑線啊!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