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教育»正文

小小科普講解員京西野外地質考察

值此2018年科技周之際, 北京自然博物館組織小小科普講解員專屬活動——京西門頭溝野外地質考察。 本次活動由小小科普講解員專職培訓教師馬莉老師組織, 特邀北大博士, 北京自然博物館退休研究員——古生物專家李建軍教授隨行講解。

為了本次活動, 李教授特別編著了《北京西山——門頭溝野外地質考察指南》手冊, 讓學生和家長更好地瞭解北京的地質地貌以及本次地質考察活動的相關知識點。

大巴車8:00從博物館出發, 車行一路向西, 滿載同學和家長們的歡聲笑語, 李教授在車裡熱情洋溢地為大家介紹了本次活動的考察地點和注意事項。

上午9:30分, 我們首先來到了位於109國道31.4公里處的門頭溝下葦甸的路邊。 這裡是地質歷史最大級別的地質界線——是顯生宙和隱生宙的界限。 該處地質遺跡年代是昌平組(5.42億年)和景兒峪(6.35億年)的界限。 李教授為大家詳細講述了地層界限、平行不整合、古風化殼等專業知識。

隨後, 我們又來到了109國道旁的下葦甸村口, 瞭解了岩漿岩侵入沉積岩而形成的岩牆。

10:30分, 我們穿越鐵道, 經過爬坡, 鑽密林, 來到了王平中學附近的色樹墳。 學習了奧陶紀\石炭紀之間的不整合, 認識了分選好、磨圓好、膠結好的三好礫岩。

11:30分, 我們到達了位於妙峰山入口處的箱狀褶皺。 這是特為本次活動新增設的地質考察點。

褶皺反應了地質歷史時期的地殼運動。 地層沉積時是水準的, 地殼運動使它們傾斜了、褶皺了。 李教授告訴我們, 造成妙峰山箱狀褶皺的地殼運動叫做燕山運動, 這是發生在中生代期間的一次規模巨大的地殼運動, 影響了整個中國東部地區。 妙峰山入口處箱狀褶皺呈“幾”字型。 對於如此專業的地質知識, 很多同學和家長都認真做了筆記。

13:00分, 經歷了一些小波折, 我們終於來到了大家最期待的門頭溝灰峪村的化石採集點。 這裡屬於荒山野嶺, 到處碎石懸崖, 蚊蟲圍繞, 周圍的荒草比同學們還高, 大家穿著運動鞋和長衣長褲, 不畏艱難地攀爬到採集點。 在傾聽了李教授對於地層知識以及如何進行野外挖掘的專業講解之後,

同學們領到了挖石利器鶴嘴錘和專業的野外護目鏡及棉線手套。 開始了今天的重頭戲——挖掘活動。

灰峪地區屬於石炭二疊紀地層, 該地層是陸生植物大發展時期, 當時有很多茂密的森林, 為後來形成大型煤礦提供了物質基礎。 北京地區石炭紀開始時雖然發生了海侵, 但是規模較小, 很快就成為沼澤。 該處地層中的植物以蕨類植物為主。 同學和家長們經過兩個小時的艱苦挖掘, 挖到了蘆木、輪葉和帶羊齒植物化石。 最令人驚喜的是還採集到了一段蘆木樹幹化石。 蘆木屬於蕨類植物, 沒有木質部, 一般都是壓扁了的印痕化石, 不會形成圓形的樹幹化石, 所以這種蘆木樹幹化石十分罕見。 大家興奮地拿著挖到的化石請李建軍教授進行鑒別。

對於每一位同學的每一個問題和每一塊化石, 李教授都不厭其煩地耐心解答和鑒定。

在本次活動中, 因為有自然博物館外聘教師Stephen Daniel weedon隨行, Stephen一句漢語都不會, 李教授特別全程進行了中英文雙語講解。 李教授身為地質和古生物學家, 不僅做學問嚴謹求真, 英文水準更是令大家非常欽佩。

歷時9個多小時的京西門頭溝野外地質考察活動結束了。 晚間, 在我們特別為本次參加活動的小小科普講解員及家長們建立了京西地質考察微信群中, 60多歲的李教授更是不顧辛勞, 為大家詳細說明應該如何編寫鑒定標籤等專業知識。

李建軍教授風趣幽默又專業的地質知識講解給同學和家長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大家紛紛表示, 希望今後有更多機會參加科普活動, 感受神奇的自然科學魅力。

精彩的活動還將繼續, 收穫與體會也將是我們博物館人一路前行的動力……

(馬莉文/攝)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