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數碼科技»正文

美國撕毀伊核協議,竟是為了一段“三角關係”?

5月8日, 美國總統特朗普宣佈退出“5+1”(聯合國“五常”+德國)和伊朗在2015年7月14日于維也納達成的“聯合全面行動計畫”(伊朗核問題全面協議), 並將對伊朗實施最嚴厲的經濟制裁。


美國總統特朗普宣佈退出伊核協議並簽署總統備忘錄。

伊朗是中東大國, 和伊朗鬧僵的話, 美國在中東地緣政治領域勢必需要投入更多的力量和資源才能維護自身利益, 確保地緣政治走向有利於(或至少不有害於)自己。

正因如此, 從雷根政府到奧巴馬政府, 無論哪個黨派上臺執政, 美國都曾試圖和伊朗建立、保持某種程度上的相互聯繫和接觸,

而不“把事做絕”。

那麼, 是什麼讓特朗普一改前任政府的一貫做法, 執意退出伊核協議?

歷史的糾葛

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後, 當年11月4日美國大使館被佔領, 52名美國外交官和平民被伊朗扣留為人質。


1979年11月4日, 伊朗學生試圖爬越美國駐伊朗大使館圍牆。

美軍解救伊朗所扣本國人質的“鷹爪行動”以失敗告終。 這場人質危機一直持續到1981年的1月20日, 長達444天。

儘管在雷根就任總統後, 所有人質被釋放並交給美方。 但由於人質事件以及此後雙方長達近40年的相互隔閡、爭吵和對抗, 美國從政壇到民間, 存在著普遍的對伊朗不信任感(伊朗對美國也同樣存在這種普遍的不信任感)。

因此, 當奧巴馬簽署核協定時, 共和黨控制的國會一片責難之聲,

除了黨派對立因素, 前述情結不容忽視, 甚至可以說是主要原因。

而特朗普正是抓住了美國國內對伊朗的敵視心理, 借退出伊核協定, 提高自己在國內的支持率。

打造“鐵三角”

美國如此決絕地退出伊核協議, 在很大程度上和“鐵三角”的形成和作用息息相關。

所謂“鐵三角”, 指特朗普時代美國致力於營造美國—以色列—沙特軸心, 力圖展開美國在中東地區的戰略佈局。

美國和以色列的關係已是眾所周知, 特朗普早在上臺前就著力和以色列總理、右翼利庫德集團領袖內塔尼亞胡發展密切關係。 而特朗普的女婿庫什納(猶太裔)則從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上臺後, 特朗普讓美國退出教科文組織, 甚至不顧方方面面的強烈不滿,

執意將駐以色列使館從特拉維夫遷到耶路撒冷, 都表明其對美以關係的重視。

再說沙特, 特朗普上臺前一度對其王室嘖有煩言, 但上臺後很快“轉向”。 以去年訪問沙特為轉折, 他公然默許現任國王薩勒曼和王儲穆罕默德·薩勒曼·薩烏德父子推動“家天下”的種種爭議性做法, 任由其對“小兄弟”、同樣是美國盟友的卡達用強, 也支持其和一些阿拉伯國家打擊葉門胡塞武裝。

這一切, 無非是想讓三國之間的關係更加緊密。

“鐵三角”另兩角(以色列和沙特)也互動頻頻。

以色列政府一改慣例, 屢屢發表對沙特王室的讚賞之詞。 沙特則投桃報李, 4月2日, 王儲穆罕默德公開宣稱, 以色列“有權在巴勒斯坦國旁邊建立自己的民族國家”,

這讓他成為有史以來第一位明確承認以色列有權在巴勒斯坦地區建立國家的阿拉伯世界高級人物。

以色列和沙特的心機

與美國相比, 以色列和沙特更加仇視伊朗, 更希望伊核協議瓦解。

以色列在中東雖然四面樹敵, 但真正忌憚的只有兩個對手——西邊的埃及和東面的伊朗。

歷史上, 埃及曾和以色列打了四次仗。 以色列在美國幫助下設法和埃及單獨媾和, 拆散埃及與其他阿拉伯國家間的聯盟達幾十年之久。

因此, 以色列和埃及雖然關係一般, 但再打起來也不太可能。

那麼, 對以色列來說, 最忌憚的國家就是伊朗了。

伊朗的國家實力和號召力都很強大, 其扶持的黎巴嫩真主党對以色列本土構成了直接威脅。

以色列幾次出兵但都無功而返。

借著伊拉克戰爭和敘利亞內戰之機, 伊朗的勢力擴張到這兩個國家, 並且連成了從德黑蘭到貝魯特的“什葉派之弧”。 這令以色列第一次感到芒刺在背。

沙特不僅和伊朗是波斯灣地緣政治的直接死敵, 還是石油市場的競爭對手和教派矛盾的對手。 歷史和現實的矛盾交織糾纏。

伊朗被制裁期間, 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分配給伊朗的石油生產配額就由沙特獲得, 伊核協定放寬對伊制裁, 直接的損失者就是沙特。

同樣, 伊朗搞“什葉派之弧”, 和在全球範圍內推銷瓦哈比教義的沙特針鋒相對, 但沙特又自忖絕非伊朗的對手。 因此, 沙特需要美國對付伊朗。

正是以色列和沙特投其所好、推波助瀾, 才讓本就有撕毀伊朗核協定之心的特朗普不顧其他國家強烈反對一意孤行。

美國的考量

以色列和沙特的如意算盤,是讓美國通過制裁削弱伊朗,最好再挑唆美國直接對伊朗動武。

不過,特朗普並沒有在中東大舉增加投入的興趣,其在伊朗問題上迎合“鐵三角”不是為了做“加法”,恰相反,是為了做“減法”。

美國的考慮是,利用以色列和沙特的積極性確保美國在當地的戰略利益,從而減少美國直接投入。

近一段時間,特朗普持續減少在伊拉克等地的介入力度,並揚言從敘利亞撤軍,奧妙就在於此。

單邊退出核協定前,美方兩次放風,稱“不希望和伊朗發生全面衝突”,這在某種程度上是提醒“鐵三角”的另兩位:“想讓美國為你們充當打手,辦不到”——而沒有了美國這個“破城槌”,另兩家也只能是維持現有不戰不和的格局。


伊朗總統魯哈尼和俄羅斯總統普京

值得一提的是,伊朗和俄羅斯隔裡海相望。美國對伊朗威脅過甚,會促使伊朗更明顯地倒向俄羅斯。

而自二戰以來,美國對介入與核大國蘇聯(俄羅斯)毗鄰國家的武裝紛爭始終小心翼翼,這種謹慎也適用於對付伊朗。

“鐵三角”的尷尬

由於負責監督核協定落實的國際原子能機構一再表示“伊朗基本履行了協定義務”,而美國以外的“5+1”國家、大多數美國盟友、聯合國和歐盟等也對美單方面退出協定表達了不同程度的不滿,這讓“鐵三角”陷入孤立,而伊朗“憤怒但不退出”的應對也讓“鐵三角”處境尷尬。


5月9日,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幹事天野之彌發表聲明表示,經過國際原子能機構的核實與審查,伊朗履行了

以色列並不直接與伊朗接壤,最令其忌憚的“伊朗元素”是伊朗盟友——黎巴嫩真主党的威脅。

就在美國退出核協定前兩天,黎巴嫩立法選舉結果初步出臺。儘管“鐵三角”屢屢發出露骨威脅,真主党及其盟友仍然獲得了歷史性勝利。

真主党議席超過1/3,可直接阻擊任何不利於本方的重大立法提案,加上同盟者後,則議席過半,成為黎巴嫩政治舞臺當之無愧的頭號主角,這表明一味用強、施壓很可能適得其反。

至於沙特,其在巴勒斯坦被占領土問題上的曖昧態度已令阿拉伯世界側目,巴勒斯坦出現了焚燒沙特國王父子畫像的行為,包括海合會“小夥伴”在內的其他阿拉伯國家也顧左右而言他。

如果繼續在“鐵三角”關係上走得更遠,沙特在阿拉伯世界的號召力可能會減弱,其國內的政治基礎也可能受到動搖。

正因如此,除了附和美方退出伊核協議外,沙特王室對此事比較低調。

特朗普有“漫天要價,就地還錢”的習慣,當初威脅撕毀核協定的目的之一,是試圖以一個對美更有利的新協定替代現有協定。

可以預見,未來90~180天的“過渡期”內特朗普會軟硬兼施,極力試圖達到這一目的。

從這點考量,至少在這段時間內,美國非但不會直接對伊朗動手,還會儘量約束“鐵三角”另兩方“不要太過火”,以免壞了自己好事。

因此,“鐵三角”和伊朗間的矛盾仍將主要通過以美為首的禁運、制裁和外交孤立表現出來。

從長遠看,由於特朗普政府想在中東地區“加壓減投入”,而以色列和沙特卻希望美國“加壓加投入”。“鐵三角”的運作想必會出現“潤滑不靈”的尷尬。

撰稿 / 陶短房

(全球化智庫(CCG)特邀研究員)

編輯 / 張晶

圖片 / 網路

製作 / 高銘

才讓本就有撕毀伊朗核協定之心的特朗普不顧其他國家強烈反對一意孤行。

美國的考量

以色列和沙特的如意算盤,是讓美國通過制裁削弱伊朗,最好再挑唆美國直接對伊朗動武。

不過,特朗普並沒有在中東大舉增加投入的興趣,其在伊朗問題上迎合“鐵三角”不是為了做“加法”,恰相反,是為了做“減法”。

美國的考慮是,利用以色列和沙特的積極性確保美國在當地的戰略利益,從而減少美國直接投入。

近一段時間,特朗普持續減少在伊拉克等地的介入力度,並揚言從敘利亞撤軍,奧妙就在於此。

單邊退出核協定前,美方兩次放風,稱“不希望和伊朗發生全面衝突”,這在某種程度上是提醒“鐵三角”的另兩位:“想讓美國為你們充當打手,辦不到”——而沒有了美國這個“破城槌”,另兩家也只能是維持現有不戰不和的格局。


伊朗總統魯哈尼和俄羅斯總統普京

值得一提的是,伊朗和俄羅斯隔裡海相望。美國對伊朗威脅過甚,會促使伊朗更明顯地倒向俄羅斯。

而自二戰以來,美國對介入與核大國蘇聯(俄羅斯)毗鄰國家的武裝紛爭始終小心翼翼,這種謹慎也適用於對付伊朗。

“鐵三角”的尷尬

由於負責監督核協定落實的國際原子能機構一再表示“伊朗基本履行了協定義務”,而美國以外的“5+1”國家、大多數美國盟友、聯合國和歐盟等也對美單方面退出協定表達了不同程度的不滿,這讓“鐵三角”陷入孤立,而伊朗“憤怒但不退出”的應對也讓“鐵三角”處境尷尬。


5月9日,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幹事天野之彌發表聲明表示,經過國際原子能機構的核實與審查,伊朗履行了

以色列並不直接與伊朗接壤,最令其忌憚的“伊朗元素”是伊朗盟友——黎巴嫩真主党的威脅。

就在美國退出核協定前兩天,黎巴嫩立法選舉結果初步出臺。儘管“鐵三角”屢屢發出露骨威脅,真主党及其盟友仍然獲得了歷史性勝利。

真主党議席超過1/3,可直接阻擊任何不利於本方的重大立法提案,加上同盟者後,則議席過半,成為黎巴嫩政治舞臺當之無愧的頭號主角,這表明一味用強、施壓很可能適得其反。

至於沙特,其在巴勒斯坦被占領土問題上的曖昧態度已令阿拉伯世界側目,巴勒斯坦出現了焚燒沙特國王父子畫像的行為,包括海合會“小夥伴”在內的其他阿拉伯國家也顧左右而言他。

如果繼續在“鐵三角”關係上走得更遠,沙特在阿拉伯世界的號召力可能會減弱,其國內的政治基礎也可能受到動搖。

正因如此,除了附和美方退出伊核協議外,沙特王室對此事比較低調。

特朗普有“漫天要價,就地還錢”的習慣,當初威脅撕毀核協定的目的之一,是試圖以一個對美更有利的新協定替代現有協定。

可以預見,未來90~180天的“過渡期”內特朗普會軟硬兼施,極力試圖達到這一目的。

從這點考量,至少在這段時間內,美國非但不會直接對伊朗動手,還會儘量約束“鐵三角”另兩方“不要太過火”,以免壞了自己好事。

因此,“鐵三角”和伊朗間的矛盾仍將主要通過以美為首的禁運、制裁和外交孤立表現出來。

從長遠看,由於特朗普政府想在中東地區“加壓減投入”,而以色列和沙特卻希望美國“加壓加投入”。“鐵三角”的運作想必會出現“潤滑不靈”的尷尬。

撰稿 / 陶短房

(全球化智庫(CCG)特邀研究員)

編輯 / 張晶

圖片 / 網路

製作 / 高銘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