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三國演義》:話不可隨口,事不可隨心,人不可隨意

魯迅曾說:每個中國人身上都有「三國氣」, 每個人心中也都有一個三國。

年少時, 看《三國》, 佩服的是, 劍走偏鋒的膽略, 獨闢蹊徑的計謀;

年長時, 再看《三國》, 才發現, 匹夫之勇, 只會勝在一時;投機取巧, 只能贏在一刻。

懂得堅守自我, 才能笑到最後;學會自我節制, 方能細水長流。

話不隨口, 言有所規

古語有雲:與善人言, 暖如布帛;與惡人言, 痛如刀割。

人生在世, 說話能讓人舒服的程度, 往往決定了自己能抵達的高度。

三國時期的禰衡, 少有文采和辯才, 可卻恃才傲物, 總是言語尖酸, 輕慢他人。

一次, 曹操召見禰衡, 因之前禰衡總是自稱狂病,

不肯來見, 于是, 曹操借機刁難他, 沒有讓他立即入坐。

大殿之上, 禰衡仰天歎息道:「天地雖闊, 何無一人也!」

老話講:不為聖人, 便為禽獸。

曹操聽出禰衡的言外之意, 不悅地問:「我手下有幾十人, 都是當世的英雄, 你怎麼能說沒人呢?」

曹操更是詳細列舉了荀彧、荀攸等人,

不吝讚美眾將士的文韜武略。

可沒想到, 禰衡不顧左右, 反唇相譏, 嘲笑荀彧、荀攸只能弔喪看墳, 諷刺貪吃的滿寵是酒囊飯袋, 管瞎了只眼睛的夏侯惇叫「完體將軍」, 稱呼曾貪墨的曹仁是「要錢太守」……

寥寥數語, 口無遮攔的禰衡, 貶低了眾人的能力, 揭短了他人的缺陷, 一時之間, 樹敵無數。

天長日久, 禰衡更是變本加厲, 曹操不想落下「害賢」的名聲, 因此將他打發給了劉表。

我行我素的禰衡, 依舊口不擇言, 時不時對劉表明褒實貶, 不堪受辱的劉表, 又將他指派給了黃祖。

禰衡一路「被貶」, 卻始終不曾反省, 筵席之上, 更是當眾辱駡黃祖是「死老頭」, 被一氣之下的黃祖當即下令斬殺。

正所謂:良言一句三冬暖, 惡語傷人六月寒。

愚蠢的人, 說話總是無所顧忌, 傷了別人的心, 也斷了自己的路;

智慧的人, 出言講究合乎時宜, 顧及他人的顏面, 也助力自己的人生。

《警世恒言》裡說:舌為利害本, 口是禍福門。

一個人的話, 藏著他的命運;一個人的嘴, 就是他的風水。

事不隨心,

身有所戒

老話說:「成大事者, 不糾于心」。

很多時候, 人, 不怕和強大的對手較量, 怕的卻是和自己的心較勁。

讀《三國》, 最意難平的, 就是張飛。

「當陽橋頭一聲吼, 喝斷橋樑水倒流」, 以一敵百的猛將, 本該像其他英雄, 在戰場上, 馬革裹屍, 卻沒想到, 最後死于宵小之手。

關羽被害後, 張飛悲憤不已, 一門心思報仇雪恨, 因此, 接到劉備伐吳的命令後, 張飛便立即下令, 三日內置辦白旗白甲, 三軍掛孝伐吳。

帳下兩員大將范強、張達向他請示:這些東西一時籌備不齊, 能否再寬限幾天。

張飛大怒, 喝道:「我急著報仇, 恨不得明日便到東吳, 你們擾亂軍心, 是何用意!」

手一揮, 便命令武士將二人綁在樹上, 各鞭打了五十下。

傷痕累累的二人, 心知肚明, 如果不能按時完成任務, 就會被軍法處理。

心灰意冷後, 二人決定, 與其難逃一死, 不如絕地反擊。

深夜, 張飛酩酊大醉, 臥在帳中。 范、張二人身懷利刃, 悄悄潛入。

當晚, 二人便提著張飛的首級, 投靠了東吳。

一代名將, 就此殞命, 說來也是讓人無盡唏噓。

其實,在《三國》裡,不論是被暗殺的張飛、被氣死的周瑜,還是被罵死的王朗,說到底,都是敗給了自己的情緒。

荀子說:「怒不過奪,喜不過予。」

戒掉情緒,克服衝動,控制得了自己的內心,才能掌控自己的人生。

《菜根譚》裡曾提到:「持身如泰山九鼎,凝然不動,則愆尤自少。應事若流水落花,悠然而逝,則趣味常多。」

能平衡心情的人,才能解決事情;能戰勝自己的人,才能戰勝生活。

人不隨意,行有所止

孔子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君子心存敬畏,杜微慎防,因此行至高遠;小人肆無忌憚,放任自流,終究一敗塗地。

作為三國第一猛將,呂布弓馬嫺熟,驍勇尚武,向來有「人中呂布,馬中赤兔」的美稱。

起初,呂布籍籍無名,為了在亂世中站穩腳跟,認丁原為父。

董卓執掌朝中大權後,呂布見利忘義,眼見丁原日漸失勢,禁不住高官厚祿和「赤兔馬」的誘惑,砍下丁原的首級,獻給了董卓。

憑藉超群的武藝,呂布步步高升,成為董卓的義子,可後來,為了霸佔美女貂蟬,呂布再次背信棄義,夥同王允等人,刺殺了董卓。

走投無路時,呂布曾與劉備稱兄道弟,卻又趁著劉備外出的空當,趁機佔領了徐州。

袁術自立為王時,呂布答應與之結為親家,可權衡利弊後,又中途反悔,翻臉成仇……

呂布被張飛罵作「三姓家奴」,而實際上,反復無常的他,前前後後易主了七次。

呂布被曹操所擒時,曾不甘心地說道:「如果曹公肯用我,由我率領騎兵,曹公率領步兵,那麼就可以一統天下了。」

曹操本愛才,但想到丁原、董卓等人的下場,還是選擇將其處死。

古語有雲: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一個人,行走江湖,實力也許是最有力的投名狀,但人品才是最關鍵的通行證。

能力再強,如果不恪守做人的底線,註定無法在世上立足;

本領再高,如果不堅持做事的原則,終究會被世人所拋棄。

《孟子》有雲:「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

人生在世,能夠克制小欲望,才能有所大作為。

不越雷池,不踏紅線,有所止步,才會進步。

《圍爐夜話》中,有這樣一句話:「氣性乖張,多是夭亡之子;語言深刻,終為薄福之人。」

說話不脫口而出,言語有尺,才會進退有度;

做事不隨心所欲,泰然處之,才能見招拆招;

做人不恣意而為,心存敬畏,才能行至高遠。

如此謹慎、平和、謙卑,人的福氣,才會不請自來。

其實,在《三國》裡,不論是被暗殺的張飛、被氣死的周瑜,還是被罵死的王朗,說到底,都是敗給了自己的情緒。

荀子說:「怒不過奪,喜不過予。」

戒掉情緒,克服衝動,控制得了自己的內心,才能掌控自己的人生。

《菜根譚》裡曾提到:「持身如泰山九鼎,凝然不動,則愆尤自少。應事若流水落花,悠然而逝,則趣味常多。」

能平衡心情的人,才能解決事情;能戰勝自己的人,才能戰勝生活。

人不隨意,行有所止

孔子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君子心存敬畏,杜微慎防,因此行至高遠;小人肆無忌憚,放任自流,終究一敗塗地。

作為三國第一猛將,呂布弓馬嫺熟,驍勇尚武,向來有「人中呂布,馬中赤兔」的美稱。

起初,呂布籍籍無名,為了在亂世中站穩腳跟,認丁原為父。

董卓執掌朝中大權後,呂布見利忘義,眼見丁原日漸失勢,禁不住高官厚祿和「赤兔馬」的誘惑,砍下丁原的首級,獻給了董卓。

憑藉超群的武藝,呂布步步高升,成為董卓的義子,可後來,為了霸佔美女貂蟬,呂布再次背信棄義,夥同王允等人,刺殺了董卓。

走投無路時,呂布曾與劉備稱兄道弟,卻又趁著劉備外出的空當,趁機佔領了徐州。

袁術自立為王時,呂布答應與之結為親家,可權衡利弊後,又中途反悔,翻臉成仇……

呂布被張飛罵作「三姓家奴」,而實際上,反復無常的他,前前後後易主了七次。

呂布被曹操所擒時,曾不甘心地說道:「如果曹公肯用我,由我率領騎兵,曹公率領步兵,那麼就可以一統天下了。」

曹操本愛才,但想到丁原、董卓等人的下場,還是選擇將其處死。

古語有雲: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一個人,行走江湖,實力也許是最有力的投名狀,但人品才是最關鍵的通行證。

能力再強,如果不恪守做人的底線,註定無法在世上立足;

本領再高,如果不堅持做事的原則,終究會被世人所拋棄。

《孟子》有雲:「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

人生在世,能夠克制小欲望,才能有所大作為。

不越雷池,不踏紅線,有所止步,才會進步。

《圍爐夜話》中,有這樣一句話:「氣性乖張,多是夭亡之子;語言深刻,終為薄福之人。」

說話不脫口而出,言語有尺,才會進退有度;

做事不隨心所欲,泰然處之,才能見招拆招;

做人不恣意而為,心存敬畏,才能行至高遠。

如此謹慎、平和、謙卑,人的福氣,才會不請自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