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表現好的時候,別再送禮物了!

1

錢的引誘, 真的可以喚醒孩子內驅力嗎?

在網上、在社群、在貼吧、在微博、在知乎, 只要有討論育兒的論壇, 我總能發現一種聲音:

要孩子做自己不願做的事, 父母只需給他一個好處(零食、玩具、變現的錢), 他就能變被動為主動。

在論壇裡, 熱情的網友會告訴你, 這種物質誘惑的教育效果, 使用起來真的會立竿見影。

事實上呢?

可以肯定的是, 短期效果確實是這樣。

然而後遺癥也定會讓父母痛徹心扉, 欲哭無淚。

說一個身邊的事實。

我有一朋友, 養了一個白白淨淨的女娃, 爸爸是外資企業的中層管理幹部, 收入豐富, 完全能保證媽媽全心培養娃的德智體美勞。

孩子得生活衣食無缺, 5歲就結緣鋼琴, 剛開始的那半年, 鋼琴學得興致勃勃, 意猶未盡。

可是鋼琴曲目變難以後, 孩子就開始逃學習了。 孩子不願意學, 媽媽想到的第一個辦法就是「誘惑」。

拿孩子想要得到一個東西,

去誘惑她練琴。

剛開始小玩意一類的糖果、雪糕, 後面演變成芭比娃娃、公主項鍊, 最後變成了錢。

後面演變成, 媽給娃錢, 娃就練琴;媽不給娃錢, 娃就不練琴。

假如媽媽不給錢逼著娃練, 娃會練, 但練的效果氣死人。

物質確實是一個好東西, 若要用它去賄賂誘惑一個人, 必然導致這個人走向墮落。

換句話說, 這就是貪污原始形態。

2

物質的褒獎, 到底是促進內驅力, 還是摧毀內驅力?

來看看另一則小故事。

以前, 有一位愛安靜的老人, 在小鄉村裡休養, 然而, 他居住的附近卻住著一群十分頑皮的孩子。

孩子們天天追逐打鬧, 喧嘩的吵鬧聲使老人無法休息。

孩子的行為屢禁不止, 老人很苦惱, 終于在某一天, 突然想到了另外的一個辦法。

這天, 他把孩子都叫到一起, 告訴他們誰叫的聲音越大, 誰得到的獎勵就越多。

隨後幾天, 他都根據孩子們吵鬧的情況給予不同的獎勵。

等到孩子們已經習慣用聲音去獲取獎勵的時, 老人開始逐漸減少獎勵。 最後無論孩子們怎麼吵, 老人都一分錢不給。

這樣的結果讓孩子覺得自己受到了不公正待遇正, 都認為「不給錢就不叫給你聽」。

自此以後, 孩子們遠離了老人, 再也不到老人所住的房子附近大聲吵鬧了。

在某些情況下, 人們在外在報酬和內在報酬兼得的時候, 不但不會增強工作動機, 反而會減低工作動機。

此時, 動機強度會變成兩者之差。

這種規律被稱為德西效應。

心理學家德西, 在1971年用實驗去證明了:

參與者在進行一項自己非常感興趣的愉悅活動, 結果有人要提供外部的物質獎勵, 最後會導致參與者對活動本身的吸引力減少!

學習時, 孩子如果按內部動機去行動, 他就是自己行動的主人;

孩子如果靠外部動機去行動, 那他很快就會被外部因素所左右(如金錢、玩樂、吃喝等), 成為行動的奴隸。

利益的薰陶, 必然使孩子覺得, 要我做事就必須得給我好處, 一旦孩子迷失在這裡, 就會忽略實現理想的過程中, 那些令人愜意的成功體驗。

孩子在學習上怕吃苦, 幹任何事都和利益掛鉤, 這是父母千辛萬苦, 養出一個缺乏責任意識, 缺乏擔當的孩子。

這將是何等悲痛的現實呀!

3

父母捨棄物質獎勵以後, 孩子該有的鼓勵要何去何從?

父母把鼓勵和獎勵混為一談, 是極其錯誤的育兒觀念。

鼓勵在漢語解釋中, 意思是激發、勉勵, 也指振作精神。

當它作為心理學名詞時, 鼓勵又稱為鼓勵技術, 指諮詢師在諮詢過程中, 通過語言等對求助者進行鼓勵, 鼓勵其進行自我探索和改變。

鼓勵技術也可以用于父母和孩子交流, 具體可以表現:

可以是直接而又重複孩子的話;

也可以是有具體的引導語,比如「嗯」「這樣啊」「媽媽在聽,你繼續說」「然後呢」等,來引導並鼓勵孩子,大膽地講下去。

而獎勵,它是對結果,一般是好結果的一種手段支持。

獎勵對公司或者單位集體來說,確實是一種好的員工激勵手段,但對處于家庭中的孩子來說,影響會比較負面。

4

不獎勵孩子以後,請這樣去鼓勵孩子。

階段性、連續性地為孩子的進步,舉辦具備儀式感的慶祝宴。

慶祝宴不需要像生日宴、百日宴那樣大辦特辦。

可以簡單到做幾道孩子喜歡吃的菜,配備一瓶父母經濟能承受范圍內的飲料。

在其樂融融的家庭氛圍中,全家人為孩子取得成績表達認可、贊許、驚喜和支持。

像這樣簡單的慶祝,我家是不定期就辦一次:

可能是他們闖大思突破100關、300關、500關、600關;可能是哥哥屢次獲得滿分;可能是妹妹拿了某一項技能的獎狀(獎狀不看名次);也可能是他們為家庭奉獻責任;也可能只是我想為他們慶祝一下。

兒童心理學研究表明:舒適的家庭環境支援,對孩子的成長,有其重要的積極影響。

5

禮物對孩子的意義,應該是他值得擁有,而不是要競爭,要爭取。

哥哥在放學後,會和我談論他遇到的一些「新鮮事」。

他的前同桌會告訴他,只要考100分,媽媽就會帶她去吃好吃的,還會給她買禮物。

哥哥回來就會問我:「為什麼我考了100分,你不帶我去買吃的,也不送我禮物呀?」

我會告訴他:

「考100分,是自己對知識的吸收達到了100%。它和吃好吃的,禮物沒有關係。只要你需要,媽媽經濟允許,哪怕考0分,也是可以吃好吃的,收禮物的。」

「家裡的積木,魔力沙,書都不是你考100分來的,是媽媽覺得你和妹妹需要,就買了。去外面吃飯,也是因為我們都想吃了,然後就去吃了。」

哥哥現在的學習觀念很明確,他深深地知道:學習成績高低,是課本知識和他吸收知識之間的相互配合。

配合得越好,課本知識對他的認可也就越高,成績自然越好。

養娃,不能只愛娃的優秀,即便有缺點,也要被理[性.愛]的。

幼童完成生命給予的成長,就是要闖禍,要經歷各種挫折,出各種狀況。

但無論他怎樣表現,父母都會去愛他,娃的內心就會充滿安全感,有父母的愛在後面支撐,長大以後,不管遇到了什麼困境,都能勇往直前,無所畏懼。

他值得擁有更好更舒適更圓滿的美好生活。

具體可以表現:

可以是直接而又重複孩子的話;

也可以是有具體的引導語,比如「嗯」「這樣啊」「媽媽在聽,你繼續說」「然後呢」等,來引導並鼓勵孩子,大膽地講下去。

而獎勵,它是對結果,一般是好結果的一種手段支持。

獎勵對公司或者單位集體來說,確實是一種好的員工激勵手段,但對處于家庭中的孩子來說,影響會比較負面。

4

不獎勵孩子以後,請這樣去鼓勵孩子。

階段性、連續性地為孩子的進步,舉辦具備儀式感的慶祝宴。

慶祝宴不需要像生日宴、百日宴那樣大辦特辦。

可以簡單到做幾道孩子喜歡吃的菜,配備一瓶父母經濟能承受范圍內的飲料。

在其樂融融的家庭氛圍中,全家人為孩子取得成績表達認可、贊許、驚喜和支持。

像這樣簡單的慶祝,我家是不定期就辦一次:

可能是他們闖大思突破100關、300關、500關、600關;可能是哥哥屢次獲得滿分;可能是妹妹拿了某一項技能的獎狀(獎狀不看名次);也可能是他們為家庭奉獻責任;也可能只是我想為他們慶祝一下。

兒童心理學研究表明:舒適的家庭環境支援,對孩子的成長,有其重要的積極影響。

5

禮物對孩子的意義,應該是他值得擁有,而不是要競爭,要爭取。

哥哥在放學後,會和我談論他遇到的一些「新鮮事」。

他的前同桌會告訴他,只要考100分,媽媽就會帶她去吃好吃的,還會給她買禮物。

哥哥回來就會問我:「為什麼我考了100分,你不帶我去買吃的,也不送我禮物呀?」

我會告訴他:

「考100分,是自己對知識的吸收達到了100%。它和吃好吃的,禮物沒有關係。只要你需要,媽媽經濟允許,哪怕考0分,也是可以吃好吃的,收禮物的。」

「家裡的積木,魔力沙,書都不是你考100分來的,是媽媽覺得你和妹妹需要,就買了。去外面吃飯,也是因為我們都想吃了,然後就去吃了。」

哥哥現在的學習觀念很明確,他深深地知道:學習成績高低,是課本知識和他吸收知識之間的相互配合。

配合得越好,課本知識對他的認可也就越高,成績自然越好。

養娃,不能只愛娃的優秀,即便有缺點,也要被理[性.愛]的。

幼童完成生命給予的成長,就是要闖禍,要經歷各種挫折,出各種狀況。

但無論他怎樣表現,父母都會去愛他,娃的內心就會充滿安全感,有父母的愛在後面支撐,長大以後,不管遇到了什麼困境,都能勇往直前,無所畏懼。

他值得擁有更好更舒適更圓滿的美好生活。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