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李叔同:半生紅塵,半生佛門,他活出了別人的好幾輩子

民國七年的一天, 天津河東糧店前, 賣報童扯著嗓子喊:「賣報!賣報!桐達李家三公子當和尚去啦!」

不消片刻, 《大公報》便被一搶而空。 隨後, 這則新聞, 一石驚起千層浪, 上至社會名流, 下至平頭百姓, 議論紛紛。

一個人出家為僧, 為何能引起軒然大波?

只因此人並非凡俗。

桐達李家三公子, 正是大名鼎鼎的李叔同。

出家前, 李叔同是富貴鄉裡的風流公子, 是聞名遐邇的藝術家, 是萬人景從的教育先驅;

出家後, 他捨棄榮華, 六藝俱廢, 苦行持戒, 成為一代高僧。

半生紅塵, 半生佛門, 李叔同活出了別人幾輩子的人生。

弟子豐子愷這樣評價老師:

少年時做公子, 像個翩翩公子;

中年時做名士, 像個名士;做話劇, 像個演員;學油畫, 像個美術家;學鋼琴, 像個音樂家;辦報刊, 像個編者;當教員, 像個老師;做和尚, 像個高僧。

他做一樣, 完成一樣, 他放下一樣, 便永不回顧。

無論做什麼,

李叔同都十分專注, 正如他自己所言:「念佛, 難在一心不亂。 」

專注, 便是一個人最好的修行。

專注于求學, 以思報國

光緒六年, 天津一處三合院裡, 68歲的李世珍喜出望外, 四姨太為他生了個大胖小子。

這個孩子, 便是李叔同。

李世珍是大名鼎鼎的鹽商, 還兼營錢鋪, 家財萬貫。

身為富貴公子的李叔同, 雖游走于津門貴族階層, 但心裡卻充滿了對祖國的憂慮和對讀書的嚮往。

甲午戰爭後, 李叔同感慨道:「文章雖好, 亦不足以制勝。 」

從此, 他開始讀一些新學書籍, 以期報國。

1898年6月, 光緒皇帝頒佈「定國是詔」, 李叔同對康、梁十分佩服, 他刻下「南海康君是吾師」的印章, 聲援變法。

可惜的是, 變法很快失敗, 李叔同只得帶著母親, 逃到上海的法租界避難。

十裡洋場, 名流彙聚。

為了方便和「城南文社」的名士交流, 李叔同直接住在了城南草堂。

門一關, 把光怪陸離的上海灘擋在外面, 專心讀書。

第二年, 李叔同考入了南洋公學的特招班, 成了蔡元培的學生。

在蔡元培構建的西學體系中, 李叔同如置身結界,

僅用一年的時間, 就熟悉地掌握了日文、英文, 甚至還翻譯了日文版的《國際私法》, 為將來東渡日本留學, 打下了基礎。

在家國同悲的時局下, 有的人悲觀厭世, 遠遁海外;有的人激動亢奮, 朝秦暮楚;有的人自暴自棄, 醉生夢死……

但也有的人, 清醒地聽見內心的回聲, 全力以赴做力所能及的事。

1905年, 李叔同為黃炎培的「滬學會」譜寫了氣勢磅礴的《祖國歌》︰「我將騎獅越昆侖, 駕鶴飛渡太平洋!」

《祖國歌》刊發後, 不脛而走, 全國各地學校采作教材, 大大激起了民眾的愛國熱忱。

豐子愷回憶說:「我的故鄉石門灣, 是個很偏僻的小鎮, 我們一大群小學生, 舉著龍旗, 吹喇叭, 敲銅鼓, 挺起喉嚨唱著《祖國歌》。 」

哲學家西賽羅曾說:「只要把全部精力傾注在唯一的目的上, 必能使之有所成就。 」

李叔同傳遞著時代精神, 喚醒民眾的同時也成就了自己。 後來, 他 「二十文章驚海內」, 被《大公報》評為「新世界之傑士」。

浮躁的世界裡, 最難靜下心來, 一心一意地做事。 而做到了這點, 那些想要的、渴望的, 便會與你不期而遇。

專注的魅力不僅于此, 它還讓你無限接近內心的純淨與安寧。

專注于教書 開啟民智

日本留學歸來後,李叔同應好友邀請,入職浙一師,當起了美術、音樂老師。

有一次,李叔同帶學生西湖寫生,他沉浸在授業解惑中,要不是忽然造訪的員警,李叔同還沒有意識到,他早被政府盯上了——懷疑他在私自測繪地圖。

李叔同的專注還不止于此,他上一小時課,備課的時間要花去一整天。為了最有效地利用起每堂課的五十分鐘,他總是提前寫好板書。

對學校,李叔同似乎有操不完的心。

為校友會的雜誌《向陽》寫發刊詞;

別出心裁地舉辦漫畫會;串場國學課堂「砸場子」,勸告學生們不要鑽故紙堆,最好去看《魯賓遜漂流記》;

作為美術老師,積極地寫《歐洲文學史》;更是在1914年秋天,大膽用「裸模」寫生……

電視劇《一輪明月》劇照,濮存昕飾演李叔同

對學生,似乎也有操不完的心。

有個叫劉質平的學生,在音樂方面頗有天賦,但家境寒微,李叔同不僅給他生活費,還想盡辦法送他去了日本;

有個叫李鴻梁的學生,課堂上對李叔同不敬,考慮到學生的自尊心,李叔同下課後將他約到自己的房間,溫和勸勉,所言不多,點到為止;

有個叫豐子愷的學生,與教導主任發生了矛盾,險些被開除。關鍵時刻,又是李叔同挺身而出。

這種事情不勝枚舉,李叔同對學生一片真情,學生回報以「學有所成」。

漫畫家豐子愷、音樂教育家劉質平、國學大師潘天壽、音樂家吳夢非、書畫家錢君陶、大記者曹聚仁……

他們像李叔同折射出的光芒,照亮了黯淡無光的晚清藝術界。他們齊心用藝術開啟民智,打開了貧苦百姓看世界的眼睛。

如果說,專注于讀書,是對己用力,那麼專注于教學,就是對人用情。

師生間的深厚情誼,時常感動著李叔同,他把憂愁隱于西湖山水,為內心尋得了一方淨土。

莊子有言:「用志不紛,乃凝于神。」

正是在這份靜謐中,李叔同得以有了窺伺內心更深的機緣。

專注于修行 返璞歸真

李叔同4歲這年,父親去世,家中請了不少高僧大德前來誦經。李叔同覺得好玩,就扮演大和尚,打坐念經。

誰也沒有想到,三十年後,李叔同真的披上了命運的袈裟。

1918年,38歲的李叔同,身披海青,腳穿芒鞋,在杭州虎跑寺出家,法名「弘一」。

李叔同的一切,瞬間在世間消散。

他將珍愛的收藏品分贈友人,將金石古玩封存于西泠印社;

他結束了執教生涯,與最喜歡的弟子豐子愷、劉質平合影留念;

他將錢財分別寄送回天津的家室和日籍妻子,並寫信告別。

斬斷俗事與情緣,洗盡鉛華,歸于平靜。

剃度後,弘一法師嚴守戒律,他曾說:「沒有嚴持戒律的佛教行人,如談到高深的定力與大智大慧,那便是一片謊言!」

他不做住持,不蓄弟子,生活極簡。一件衣服足有二百多個補丁,一把傘用了幾十年。

侄子李聖章曾在杭州見過弘一,見他穿著百衲衣,用咬扁的柳條當牙刷,蘸鹽水刷牙。他還看見弘一把別人扔的蘿蔔撿回來,吃得津津有味。

過最苦的生活,也要念最難的經。

弘一法師投身的律宗,戒律苛刻、教義深奧,幾乎成為絕學。

于是,弘一法師發願解經,筆耕不輟,著書立說,終將失傳700多年的南山律宗,發揚光大。

佛語有言:「出之幽谷,遷之喬木,返璞歸真,人格圓滿。」

弘一法師之所以能專注修行,只因為守住了自己的一顆心,于世間假像中,找到真我,修成正果。

大千世界,我們行色匆匆,慌慌張張,各種欲望在頭腦裡橫衝直撞。

而事實上,我們沒有認清一點,擾亂我們的從來不是什麼紛擾的世事,而是自己定不下來的心。

專注于內心,行動才不會盲目,生活才會一派祥和。

1942年,弘一大師舊病復發,圓寂前,他寫下「悲欣交集」。

「悲」的是婆娑世界眾生皆苦,「欣」的是自己「以律嚴身,內外清淨」。

在俗,李叔同無論做什麼,都做到極致,無怨無悔。

在僧,弘一法師清心為零,專注修行,無欲無求。

這種圓滿,來自對生命的全心全意,來自對人間的大慈大悲。

梁啟超曾說:「無專精則不能成,無涉獵則不能通。」

一個人,專注于一件事不難,專注于一段時間也不難,難得是把人生中的每一件事都認真、用心地去做好。

「學貴專,不以氾濫為賢。」

專注,是一種修行,是對生命的深情。

願你在人生的漫長歲月裡,專注地做事,專情地愛人,專心地守護住自己。

它還讓你無限接近內心的純淨與安寧。

專注于教書 開啟民智

日本留學歸來後,李叔同應好友邀請,入職浙一師,當起了美術、音樂老師。

有一次,李叔同帶學生西湖寫生,他沉浸在授業解惑中,要不是忽然造訪的員警,李叔同還沒有意識到,他早被政府盯上了——懷疑他在私自測繪地圖。

李叔同的專注還不止于此,他上一小時課,備課的時間要花去一整天。為了最有效地利用起每堂課的五十分鐘,他總是提前寫好板書。

對學校,李叔同似乎有操不完的心。

為校友會的雜誌《向陽》寫發刊詞;

別出心裁地舉辦漫畫會;串場國學課堂「砸場子」,勸告學生們不要鑽故紙堆,最好去看《魯賓遜漂流記》;

作為美術老師,積極地寫《歐洲文學史》;更是在1914年秋天,大膽用「裸模」寫生……

電視劇《一輪明月》劇照,濮存昕飾演李叔同

對學生,似乎也有操不完的心。

有個叫劉質平的學生,在音樂方面頗有天賦,但家境寒微,李叔同不僅給他生活費,還想盡辦法送他去了日本;

有個叫李鴻梁的學生,課堂上對李叔同不敬,考慮到學生的自尊心,李叔同下課後將他約到自己的房間,溫和勸勉,所言不多,點到為止;

有個叫豐子愷的學生,與教導主任發生了矛盾,險些被開除。關鍵時刻,又是李叔同挺身而出。

這種事情不勝枚舉,李叔同對學生一片真情,學生回報以「學有所成」。

漫畫家豐子愷、音樂教育家劉質平、國學大師潘天壽、音樂家吳夢非、書畫家錢君陶、大記者曹聚仁……

他們像李叔同折射出的光芒,照亮了黯淡無光的晚清藝術界。他們齊心用藝術開啟民智,打開了貧苦百姓看世界的眼睛。

如果說,專注于讀書,是對己用力,那麼專注于教學,就是對人用情。

師生間的深厚情誼,時常感動著李叔同,他把憂愁隱于西湖山水,為內心尋得了一方淨土。

莊子有言:「用志不紛,乃凝于神。」

正是在這份靜謐中,李叔同得以有了窺伺內心更深的機緣。

專注于修行 返璞歸真

李叔同4歲這年,父親去世,家中請了不少高僧大德前來誦經。李叔同覺得好玩,就扮演大和尚,打坐念經。

誰也沒有想到,三十年後,李叔同真的披上了命運的袈裟。

1918年,38歲的李叔同,身披海青,腳穿芒鞋,在杭州虎跑寺出家,法名「弘一」。

李叔同的一切,瞬間在世間消散。

他將珍愛的收藏品分贈友人,將金石古玩封存于西泠印社;

他結束了執教生涯,與最喜歡的弟子豐子愷、劉質平合影留念;

他將錢財分別寄送回天津的家室和日籍妻子,並寫信告別。

斬斷俗事與情緣,洗盡鉛華,歸于平靜。

剃度後,弘一法師嚴守戒律,他曾說:「沒有嚴持戒律的佛教行人,如談到高深的定力與大智大慧,那便是一片謊言!」

他不做住持,不蓄弟子,生活極簡。一件衣服足有二百多個補丁,一把傘用了幾十年。

侄子李聖章曾在杭州見過弘一,見他穿著百衲衣,用咬扁的柳條當牙刷,蘸鹽水刷牙。他還看見弘一把別人扔的蘿蔔撿回來,吃得津津有味。

過最苦的生活,也要念最難的經。

弘一法師投身的律宗,戒律苛刻、教義深奧,幾乎成為絕學。

于是,弘一法師發願解經,筆耕不輟,著書立說,終將失傳700多年的南山律宗,發揚光大。

佛語有言:「出之幽谷,遷之喬木,返璞歸真,人格圓滿。」

弘一法師之所以能專注修行,只因為守住了自己的一顆心,于世間假像中,找到真我,修成正果。

大千世界,我們行色匆匆,慌慌張張,各種欲望在頭腦裡橫衝直撞。

而事實上,我們沒有認清一點,擾亂我們的從來不是什麼紛擾的世事,而是自己定不下來的心。

專注于內心,行動才不會盲目,生活才會一派祥和。

1942年,弘一大師舊病復發,圓寂前,他寫下「悲欣交集」。

「悲」的是婆娑世界眾生皆苦,「欣」的是自己「以律嚴身,內外清淨」。

在俗,李叔同無論做什麼,都做到極致,無怨無悔。

在僧,弘一法師清心為零,專注修行,無欲無求。

這種圓滿,來自對生命的全心全意,來自對人間的大慈大悲。

梁啟超曾說:「無專精則不能成,無涉獵則不能通。」

一個人,專注于一件事不難,專注于一段時間也不難,難得是把人生中的每一件事都認真、用心地去做好。

「學貴專,不以氾濫為賢。」

專注,是一種修行,是對生命的深情。

願你在人生的漫長歲月裡,專注地做事,專情地愛人,專心地守護住自己。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