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三國第一厚道人」魯肅:小勝靠智,大勝靠德

讀過《三國演義》的人, 往往都會為周瑜「抱不平」:明明是一個心胸開闊的儒雅君子, 卻偏偏被寫成了嫉賢妒能的小人。

其實, 在《三國演義》中, 周瑜並不是最「冤」的, 還有一人比他冤。

此人原是歷史上的一代奇才, 卻被小說貼上了才不堪用的標籤;

本是江東的總參謀長, 卻被刻畫成一個隻會四處跑腿的「呆子」;

在正史中, 他是真豪傑, 真國士, 而在演義中卻成了傳話筒, 膽小鬼。

此人便是東吳的第二任大都督——魯肅。

能成為周瑜的「繼任者」, 江東新一任領頭人, 魯肅靠的可不是運氣, 而是實打實的人品。

正所謂「小勝靠智,

大勝靠德」, 「德行」才是魯肅的立身之本。

懂得分享, 才有回報

魯肅出身于當地望族, 雖父親早逝, 但家境殷實, 是一個標準的富二代。

不過, 他這個「富二代」有些與眾不同:別人有錢, 想的是自己如何享受, 他想的卻是如何救濟別人。

史書說他:「性好施與, 不治家事, 大散財貨, 摽賣田地, 以賑窮弊結士為務。 」

仗義疏財, 慷慨豪邁, 關鍵還講義氣, 魯肅身邊很快便聚集了不少「小弟」。

而他也經常帶著這些小弟山中射獵, 講武習兵, 真別說, 此時的魯肅倒真有點宋江宋大哥的意思。

對于魯肅的行為, 族中的父老看不下去了, 他們紛紛指責道:「看來我們魯氏一族真的要完了, 居然出了這麼個混小子!」

但他們怎麼也想不到, 就是這個「混小子」, 卻拯救了整個家族。

漢末亂世, 盜賊橫行, 官兵肆虐, 很多富貴之家往往因為「家富于財」而遭到洗劫。

魯肅深知:在亂世之中, 比財富更重要的, 是要有自保的能力。

所以他揮金如土, 招聚了許多因戰火而流離失所的少年, 組成了自己的一支家族武裝。

讓那些想打他主意的盜賊與兵痞,

不敢輕易來犯。

日子久了, 魯肅的名聲越來越大, 想與之結交的人也越來越多, 其中便包括周瑜。

有一次, 周瑜軍中缺糧, 在聽說魯肅樂善好施後, 便帶人來拜訪, 請他資助一些糧食。

當時魯肅家中有兩囷糧, 各三千斛。 周瑜剛說出借糧之意, 魯肅便毫不猶豫地贈給了他一囷糧。

經此一事, 周瑜更加確信魯肅是一個不同凡響的人物, 便主動與之相交。

魯肅雖舍去了一半糧食, 但收穫了一位摯友, 歷史上也因此多了一段「指囷相贈」的佳話。

曾國藩說:「利可共而不可獨。 」

分享不是施捨, 不是恩賜, 而是一種廣結善緣的表現。

事實證明, 正是這次分享, 徹底改變了魯肅的一生。

不久之後, 魯肅為躲避戰火, 舉家遷居東城,

而那時的東城, 正是袁術的轄地。

袁術也曾聽聞魯肅的名聲, 便邀請他出任東城長。 但魯肅見袁術「無綱紀, 不足與立事」, 便拒絕了對方的邀請, 前往居巢投奔周瑜。

後經周瑜舉薦, 成了孫權的座上賓, 開始在這風雲際會的亂世裡大顯身手。

不計得失, 謀而盡忠

眾所周知, 劉備之所以能在赤壁戰後迅速崛起, 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諸葛亮的「隆中對」。

其實, 魯肅的戰略眼光, 並不在諸葛亮之下。 他一來到江東, 就為孫權提出了著名的「榻上策」, 堪稱孫吳版的「隆中對」。

西元200年, 孫策被刺殺, 年僅18歲的孫權獨領江東。

當時, 江東局勢動盪不安, 外有強敵環視, 內有叛亂迭起, 年輕的孫權對東吳的未來充滿了擔憂。

然而, 魯肅的到來打破了這一困局,

為江東的發展做出了明確的規劃。

魯肅在與孫權同榻共飲之時, 前瞻性地指出:

「漢室不可復興, 曹操不可卒除。 為將軍計, 惟有鼎足江東, 以觀天下之釁。 剿除黃祖, 進伐劉表, 竟長江所極, 據而有之, 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 此高帝之業也。 」

這一番話, 讓孫權撥雲見月, 深受震撼。

以至于許多年後, 孫權在稱帝祭天時, 仍對公卿們感慨說:「過去魯子敬曾經說道此處, 可謂明于事勢矣。 」

如此清晰的規劃, 對于孫吳的發展極具戰略意義, 也讓孫權對這個初來乍到的賓客刮目相看。

而魯肅後來的表現, 也未讓他失望。

西元208年, 曹操舉兵南下, 劉備遁逃, 江東震恐。

面對號稱「80萬」的曹軍,江東群臣徹底慌了。

眾人議論紛紛,你爭我吵,最後一致認為:應該投降!

此時的孫權雖不願意投降,可在面對強大的曹軍時,他也著實沒有信心。

就在此時,魯肅站了出來。

只見他堅定地對孫權說:「眾人所說,都出于私心,沒有為主公考慮。試想一下:我們投降曹操,還可以做一個地方官,而您投降曹操,還會有如今的風光嗎?」

魯肅力排眾議,點明利弊,徹底堅定了孫權抵抗曹操的決心。

不僅如此,他還親自前往前線,去迎接南下的劉備,向其傳達兩家聯合抗曹的想法。

不管是在演義中,還是在歷史中,如果沒有魯肅的斡旋,或許就沒有穩固的孫劉聯盟,也就沒有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

顧全大局,眼光長遠

赤壁戰後,劉備為了借取荊州,曾親自前往建業拜會孫權。

對于劉備的「自投羅網」,孫吳陣營中的許多人都建議孫權趁機將他扣下。

只有魯肅站出來反對:「將軍雖神武命世,然曹公威力實重,初臨荊州,恩信未洽,宜以借備,使撫安之。多操之敵,而自為樹黨,計之上也。」

魯肅之所以支持借荊州,是從大局考慮的,為的就是長期鞏固孫劉聯盟,讓曹操不敢再次南下。

最後孫權聽從了魯肅的建議,將荊州借給了劉備。

不過,「借荊州」雖然打消了曹操再次南下的企圖,卻也讓孫吳陣營吃了大虧。

正所謂,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

劉備在平定了益州之後,依然不肯將荊州還給孫吳,並且還給關羽增派了三萬士兵,以此防備孫吳的偷襲。

當時孫劉雙方的疆土犬牙交錯,曾多次發生摩擦,劍拔弩張,聯盟幾近決裂。

但魯肅一向顧全大局,他不忍與劉備決裂而讓曹操有機可乘,便準備與關羽約談,提出雙方「單刀赴會」的建議。

待見到關羽後,魯肅以大義相責:「國家區區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軍敗遠來,無以為資故也。今已得益州,既無奉還之意,但求三郡,又不從命。」。

魯肅一番慷慨陳詞,令一向高傲的關羽啞口無言。而面對關羽這樣的當世虎將,魯肅也沒有絲毫的恐慌,反而據理力爭,其膽識令人讚歎。

這次會面的結果是:雙方議定,以湘水為界,平分荊州,孫劉兩家將摒棄前嫌,繼續守望相助。

其實,孫劉雙方的合作一直伴隨著摩擦,之所以能夠維持,很大程度依賴于顧全大局的魯肅從中調和矛盾。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域者,不足謀一域。」

顧全大局的人舉重若輕,能夠用長遠的目光看事情,認知明晰,心境澄明。

魯肅正是這樣的明白人。

在他執掌江東兵權時,孫劉兩家雖有矛盾,但總體上還是能夠一致對外。

可惜這種局面在魯肅死後就戛然而止了。魯肅去世後,孫權命呂蒙襲取了荊州,關羽兵敗身死,孫劉聯盟徹底破裂,即使後來雙方又重修舊好,但也不復當年盛況。

不過,孫權似乎對魯肅力主借荊州一事耿耿于懷,他後來對陸遜說道:「子敬勸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

話雖如此,但從曹操聽說劉備借取荊州時,驚得毛筆都掉落的表現來看,魯肅當時的決定無疑是正確的。

正如他墓前那一句話所說:「借荊能落曹公筆,切勿輕看塚中人。」

換言之,如若沒有魯肅的顧全大局,或許孫權也不能安坐論其長短。

小勝靠智,大勝靠德

指因風義人爭說,細故何能概一身。

在那紛擾的亂世,魯肅用自己的一生證明瞭:小勝靠智,大勝靠德。

《周易》曾言:「君子以厚德載物。」

風水命運,身心德才。

我們所謂的風水和命運,其實都是由人品決定的。

人之一生,修行一場,唯有厚重的德行,才能承載高貴優雅的一生。

人善天不欺,終有得運時。

餘生,願你行厚道,得厚福。

作者 | 不雨亦瀟瀟,說書的俠客,仗劍的書生。

圖片 | 《三國演義》劇照

面對號稱「80萬」的曹軍,江東群臣徹底慌了。

眾人議論紛紛,你爭我吵,最後一致認為:應該投降!

此時的孫權雖不願意投降,可在面對強大的曹軍時,他也著實沒有信心。

就在此時,魯肅站了出來。

只見他堅定地對孫權說:「眾人所說,都出于私心,沒有為主公考慮。試想一下:我們投降曹操,還可以做一個地方官,而您投降曹操,還會有如今的風光嗎?」

魯肅力排眾議,點明利弊,徹底堅定了孫權抵抗曹操的決心。

不僅如此,他還親自前往前線,去迎接南下的劉備,向其傳達兩家聯合抗曹的想法。

不管是在演義中,還是在歷史中,如果沒有魯肅的斡旋,或許就沒有穩固的孫劉聯盟,也就沒有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

顧全大局,眼光長遠

赤壁戰後,劉備為了借取荊州,曾親自前往建業拜會孫權。

對于劉備的「自投羅網」,孫吳陣營中的許多人都建議孫權趁機將他扣下。

只有魯肅站出來反對:「將軍雖神武命世,然曹公威力實重,初臨荊州,恩信未洽,宜以借備,使撫安之。多操之敵,而自為樹黨,計之上也。」

魯肅之所以支持借荊州,是從大局考慮的,為的就是長期鞏固孫劉聯盟,讓曹操不敢再次南下。

最後孫權聽從了魯肅的建議,將荊州借給了劉備。

不過,「借荊州」雖然打消了曹操再次南下的企圖,卻也讓孫吳陣營吃了大虧。

正所謂,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

劉備在平定了益州之後,依然不肯將荊州還給孫吳,並且還給關羽增派了三萬士兵,以此防備孫吳的偷襲。

當時孫劉雙方的疆土犬牙交錯,曾多次發生摩擦,劍拔弩張,聯盟幾近決裂。

但魯肅一向顧全大局,他不忍與劉備決裂而讓曹操有機可乘,便準備與關羽約談,提出雙方「單刀赴會」的建議。

待見到關羽後,魯肅以大義相責:「國家區區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軍敗遠來,無以為資故也。今已得益州,既無奉還之意,但求三郡,又不從命。」。

魯肅一番慷慨陳詞,令一向高傲的關羽啞口無言。而面對關羽這樣的當世虎將,魯肅也沒有絲毫的恐慌,反而據理力爭,其膽識令人讚歎。

這次會面的結果是:雙方議定,以湘水為界,平分荊州,孫劉兩家將摒棄前嫌,繼續守望相助。

其實,孫劉雙方的合作一直伴隨著摩擦,之所以能夠維持,很大程度依賴于顧全大局的魯肅從中調和矛盾。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域者,不足謀一域。」

顧全大局的人舉重若輕,能夠用長遠的目光看事情,認知明晰,心境澄明。

魯肅正是這樣的明白人。

在他執掌江東兵權時,孫劉兩家雖有矛盾,但總體上還是能夠一致對外。

可惜這種局面在魯肅死後就戛然而止了。魯肅去世後,孫權命呂蒙襲取了荊州,關羽兵敗身死,孫劉聯盟徹底破裂,即使後來雙方又重修舊好,但也不復當年盛況。

不過,孫權似乎對魯肅力主借荊州一事耿耿于懷,他後來對陸遜說道:「子敬勸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

話雖如此,但從曹操聽說劉備借取荊州時,驚得毛筆都掉落的表現來看,魯肅當時的決定無疑是正確的。

正如他墓前那一句話所說:「借荊能落曹公筆,切勿輕看塚中人。」

換言之,如若沒有魯肅的顧全大局,或許孫權也不能安坐論其長短。

小勝靠智,大勝靠德

指因風義人爭說,細故何能概一身。

在那紛擾的亂世,魯肅用自己的一生證明瞭:小勝靠智,大勝靠德。

《周易》曾言:「君子以厚德載物。」

風水命運,身心德才。

我們所謂的風水和命運,其實都是由人品決定的。

人之一生,修行一場,唯有厚重的德行,才能承載高貴優雅的一生。

人善天不欺,終有得運時。

餘生,願你行厚道,得厚福。

作者 | 不雨亦瀟瀟,說書的俠客,仗劍的書生。

圖片 | 《三國演義》劇照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