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荀攸:低調,是一個人最了不起的才華

在曹操的眾多謀士中, 有這樣一個特殊的存在:

他功勞很大, 脾氣很小, 雖奇謀妙計百出, 卻從不自言有功;

他智冠天下, 洞悉形勢, 卻獨獨以「愚」立身, 以「拙」處世;

他就是曹操的「謀主」——荀攸。

史書中, 荀攸在曹營謀臣中的地位與作用, 僅次于荀彧。

如果說荀彧是坐鎮後方的蕭何, 那荀攸便是運籌帷幄的張良。

在曹操統一北方的過程中, 荀攸才是其智謀團的首席謀士, 甚至可以說:他是官渡之戰的總設計師。

然而, 他卻只管付出, 不求名利, 心懷錦繡, 貌若不足, 以至于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功勞。

或許這就是荀攸, 事了拂衣去, 深藏身與名。

頭可斷, 志不可斷

荀攸與小叔荀彧一樣, 都是潁川名門望族荀氏家族中的佼佼者。

不過, 他似乎要比荀彧慘一些, 因為他有一個悲慘的童年。 自幼父母雙亡, 成為孤兒, 只得跟著爺爺荀曇生活。

但往往越是孤苦無依的孩子, 就越能早早成熟立世。

在荀攸七八歲時, 他曾被喝醉酒的叔父荀衢誤傷了耳朵。

醉酒的荀衢自然是無心之失, 酒醒後也早將此事忘之腦後。

可他卻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自己的侄兒一向和自己親近, 可最近卻總是躲著自己。

原來, 荀攸為了讓自己的叔叔沒有心理負擔, 乾脆提也不提此事。 就連平時玩耍, 也儘量躲著叔叔, 不讓他看到自己耳朵的傷勢, 以免叔叔自責。

荀衢聽說了此事之後, 不由得驚歎道:「此兒竟如此早慧!」

荀攸不僅通曉人情, 還善洞察人心。

在十三歲時, 他的祖父荀曇去世。

此時, 之前在荀曇手下工作過的一個叫張權的官吏, 竟然主動找來請求為荀曇守墓。

眾人都說此人是一個重情重義之人, 不過, 荀攸在仔細觀察此人之後, 對叔父荀衢說:「這人臉上的神色反常, 我猜他一定是做了壞事, 為尋求庇護才來這裡的。 」

荀衢聽後, 便趁著晚上睡覺的時候趁機盤問對方。

結果正如荀攸所料, 這個張權是因殺了人, 逃亡在外, 才想以守墓的方式來隱匿自己。

從此, 荀攸之智,

聞名遐邇。

後來, 朝廷曾征海內名士二十余人, 荀攸便在其中, 他官拜黃門侍郎, 從此登上歷史舞臺。

當時大將軍何進為了扳倒十常侍, 召董卓進京, 結果卻是引狼入室。 董卓帶兵進京, 擅權亂政, 徹底擾亂了漢家天下。

荀攸看在眼裡, 痛在心裡, 他想要除掉董卓,

便在暗地裡與幾位好友商議:

董卓無道, 甚于桀紂, 天下皆怨之, 雖資強兵, 實一匹夫耳。 今直刺殺之以謝百姓, 然後據殽、函, 輔王命, 以號令天下, 此桓文之舉也。

此等壯志豪情, 家國情懷, 頗有當年張良刺殺秦皇的氣魄。

然而他們的計畫卻被對手察覺, 荀攸和名士何顒作為帶頭人, 自然是難逃牢獄之災。

進了天牢, 十有八九是出不去了, 何顒自感無望, 便懷著恐懼自盡了。

看著昔日好友死去, 荀攸雖然悲憤, 卻沒有選擇放棄。 即使身在囹圄, 他依舊表現得淡然自若, 一日三餐, 餐餐不落, 似乎自己馬上就要獲釋出獄了。

勝利, 終是屬于那些多堅持一秒的人。

沒過多久, 董卓便被王允與呂布殺掉, 荀攸也光榮出獄了。

此時重見天日的荀攸, 已是獲得了新生,他終于明白:

要想挽狂瀾于既倒,僅靠一腔熱血是遠遠不夠的。

所以,他決定重新謀劃,從頭再來,以嶄新的眼光應對紛雜的時局。

劍可棄,謀不可棄

俠客用劍,不過一人之敵,智士用計,可抵千軍萬馬。

亂世棋局,唯有識者得先手。

荀攸便想占這個先手,所以他主動請纓,要去做蜀郡太守。

當時天下大亂,唯有蜀中「形勢險固,人民殷實」,沒有被戰亂所波及。

所以荀攸想去蜀地謀立足之地,然後坐觀天下成敗,以圖大業。

朝廷雖同意了他的請求,但由于去往蜀地的道路並不通暢,他只好暫時停留在了荊州。

當時正值建安元年,曹操剛把漢獻帝「忽悠」到了許都,開始以漢獻帝的名義招募天下賢才。

早已聲名鵲起的荀攸,自然是在招攬之列的,曹操給荀攸寫了一封信,信中說:「方今天下大亂,智士勞心之時也,而顧觀變蜀漢,不已久乎!」

言外之意就是勸荀攸趕快出山,不要偏安蜀地一隅。

既然自己無法拉起大旗幹革命,那就跟對人去幹革命吧!

荀攸秉持著這一原則,即刻動身前往許都,剛一到達便得到曹操的熱烈歡迎。

曹操甚至對身邊的茍彧和鐘繇說道:「公達,非常人也,吾得與之計事,天下何憂哉!」

從此,荀攸成了曹操的軍師,但凡行軍打仗,他必在曹操身邊出謀劃策。

建安三年,曹操征討呂布,呂布節節敗退,只好困守下邳,做最後的掙紮。

呂布固守不出,曹軍進攻不順,眼看軍隊士氣低落,曹操也萌生出撤兵的念頭。

但荀攸不同意,他分析道:

呂布勇而無謀,今三戰皆北,銳氣衰矣。

三軍以將為主,主衰則軍無奮意。

今及布氣之未複,宮謀之未定,進急攻之,布可擒也。

同時又向曹操提出「引沂泗之水,灌下邳城」的計策,最終攻破城池,生擒呂布。

擒拿呂布不過牛刀小試,決戰官渡才是荀攸出奇制勝的高光時刻。

官渡之戰初期,袁紹派大將顏良進攻白馬,欲佔據先手。

曹操想打掉顏良,卻無計可施,這時還是荀攸提出了建議:

採用聲東擊西的戰術,佯攻白馬以西的延津,將袁紹的助力吸引過來,分散其兵力,然後抓住機會集中優勢兵力,果斷襲擊白馬方向的顏良。

此一戰,曹操成功斬殺顏良。

袁紹見顏良身死,立即派大將文醜來追擊曹操。曹軍見追兵將至,人數眾多,都認為應該退回營壘固守。

這時荀攸卻說:「此所以禽敵,奈何去之!」

曹操與荀攸相視一笑,心領神會,趕快將輜重丟下作為誘餌,曹軍則等待追兵爭搶輜重時迅速殺回。

這一戰,曹操成功斬殺文醜。

顏文二將都是袁軍中的名將,兩次交戰,先後被殺,袁軍實力大減、士氣大衰。

接著,在官渡決戰之際,荀攸又極力贊成許攸的奇襲烏巢之計,幫助曹操贏得了官渡之戰的最後勝利。

官渡之戰中,曹操能從原來的弱勢,到最後的逆轉,這其中最大的功臣便是荀攸。

智可及,「愚」不可及

平定北方後,曹操為了慰勞荀攸,立即為他向漢獻帝請求封賞,曹操說道:

「軍師荀攸,自初佐臣,無征不從,前後克敵,皆攸之謀也。」

最終,荀攸被封為陵樹亭侯,「荀軍師」之名響徹天下。

得到封賞,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荀攸的表弟辛韜也前來慶賀。

私下裡,辛韜問他:「聽說攻取河北,都是您的妙計,也給我講講當時的情況吧。」

荀攸一向低調寡言,有關軍國大事的內容從未對外洩露半句,對于表弟的好奇,他只是淡淡說道:「王師自往平之,吾何知焉。」

這是朝廷軍隊的功勞,與我有什麼關係呢?

從此之後,家族內外再也沒人向荀攸問及軍國大事了。

荀攸的低調內斂,讓曹操十分讚賞,他不止一次地在眾人面前稱讚荀攸。

曹操常對群臣說:「公達外愚內智,外怯內勇,外弱內強,不伐善,無施勞,智可及,愚不可及,雖顏子、甯武不能過也。」

荀攸就是這樣一個人,不炫耀自己的長處,不誇大自己的功勞,即便有人能夠在才智上和他比肩,但在德行上卻遠遠沒有人能望其項背。

所以,曹操曾告誡太子曹丕說:「荀公達,人之師表也,汝當盡禮敬之。」

有一次,荀攸生病,曹丕特地趕來探望,恭恭敬敬地拜在荀攸的床邊,這等禮遇足見荀攸地位之尊貴。

由于本人過于低調,所以他的很多奇謀妙策都沒有流傳下來。

據說,他曾前後設有12道奇計,但只有他的好友鐘繇知道。

荀攸去世後,鐘繇曾計畫整理出這十二奇計,然而還沒有完成就去世了。

而這十二奇計也隨之徹底消失在歷史的長河裡。

《道德經》有言:「有道無術,術尚可求;有術無道,止于術!」

如果說荀攸的「智」是「術」,那他的「愚」便是「道」。

正如《菜根譚》所說:

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濁,以屈為伸,真涉世之一壺,藏身之三窟也。

不學巧偽,不爭名利,內藏聰明,外顯渾厚,以躁世中的沉默,守護內心的淡泊,這才是真正的智者。

以術謀亂世,怙道得安寧,荀攸一生正應了《孔子家語》中的那句箴言——

聰明睿智,守之以愚。

作者 | 不雨亦瀟瀟,說書的俠客,仗劍的書生。

圖片 | 《三國演義》劇照

已是獲得了新生,他終于明白:

要想挽狂瀾于既倒,僅靠一腔熱血是遠遠不夠的。

所以,他決定重新謀劃,從頭再來,以嶄新的眼光應對紛雜的時局。

劍可棄,謀不可棄

俠客用劍,不過一人之敵,智士用計,可抵千軍萬馬。

亂世棋局,唯有識者得先手。

荀攸便想占這個先手,所以他主動請纓,要去做蜀郡太守。

當時天下大亂,唯有蜀中「形勢險固,人民殷實」,沒有被戰亂所波及。

所以荀攸想去蜀地謀立足之地,然後坐觀天下成敗,以圖大業。

朝廷雖同意了他的請求,但由于去往蜀地的道路並不通暢,他只好暫時停留在了荊州。

當時正值建安元年,曹操剛把漢獻帝「忽悠」到了許都,開始以漢獻帝的名義招募天下賢才。

早已聲名鵲起的荀攸,自然是在招攬之列的,曹操給荀攸寫了一封信,信中說:「方今天下大亂,智士勞心之時也,而顧觀變蜀漢,不已久乎!」

言外之意就是勸荀攸趕快出山,不要偏安蜀地一隅。

既然自己無法拉起大旗幹革命,那就跟對人去幹革命吧!

荀攸秉持著這一原則,即刻動身前往許都,剛一到達便得到曹操的熱烈歡迎。

曹操甚至對身邊的茍彧和鐘繇說道:「公達,非常人也,吾得與之計事,天下何憂哉!」

從此,荀攸成了曹操的軍師,但凡行軍打仗,他必在曹操身邊出謀劃策。

建安三年,曹操征討呂布,呂布節節敗退,只好困守下邳,做最後的掙紮。

呂布固守不出,曹軍進攻不順,眼看軍隊士氣低落,曹操也萌生出撤兵的念頭。

但荀攸不同意,他分析道:

呂布勇而無謀,今三戰皆北,銳氣衰矣。

三軍以將為主,主衰則軍無奮意。

今及布氣之未複,宮謀之未定,進急攻之,布可擒也。

同時又向曹操提出「引沂泗之水,灌下邳城」的計策,最終攻破城池,生擒呂布。

擒拿呂布不過牛刀小試,決戰官渡才是荀攸出奇制勝的高光時刻。

官渡之戰初期,袁紹派大將顏良進攻白馬,欲佔據先手。

曹操想打掉顏良,卻無計可施,這時還是荀攸提出了建議:

採用聲東擊西的戰術,佯攻白馬以西的延津,將袁紹的助力吸引過來,分散其兵力,然後抓住機會集中優勢兵力,果斷襲擊白馬方向的顏良。

此一戰,曹操成功斬殺顏良。

袁紹見顏良身死,立即派大將文醜來追擊曹操。曹軍見追兵將至,人數眾多,都認為應該退回營壘固守。

這時荀攸卻說:「此所以禽敵,奈何去之!」

曹操與荀攸相視一笑,心領神會,趕快將輜重丟下作為誘餌,曹軍則等待追兵爭搶輜重時迅速殺回。

這一戰,曹操成功斬殺文醜。

顏文二將都是袁軍中的名將,兩次交戰,先後被殺,袁軍實力大減、士氣大衰。

接著,在官渡決戰之際,荀攸又極力贊成許攸的奇襲烏巢之計,幫助曹操贏得了官渡之戰的最後勝利。

官渡之戰中,曹操能從原來的弱勢,到最後的逆轉,這其中最大的功臣便是荀攸。

智可及,「愚」不可及

平定北方後,曹操為了慰勞荀攸,立即為他向漢獻帝請求封賞,曹操說道:

「軍師荀攸,自初佐臣,無征不從,前後克敵,皆攸之謀也。」

最終,荀攸被封為陵樹亭侯,「荀軍師」之名響徹天下。

得到封賞,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荀攸的表弟辛韜也前來慶賀。

私下裡,辛韜問他:「聽說攻取河北,都是您的妙計,也給我講講當時的情況吧。」

荀攸一向低調寡言,有關軍國大事的內容從未對外洩露半句,對于表弟的好奇,他只是淡淡說道:「王師自往平之,吾何知焉。」

這是朝廷軍隊的功勞,與我有什麼關係呢?

從此之後,家族內外再也沒人向荀攸問及軍國大事了。

荀攸的低調內斂,讓曹操十分讚賞,他不止一次地在眾人面前稱讚荀攸。

曹操常對群臣說:「公達外愚內智,外怯內勇,外弱內強,不伐善,無施勞,智可及,愚不可及,雖顏子、甯武不能過也。」

荀攸就是這樣一個人,不炫耀自己的長處,不誇大自己的功勞,即便有人能夠在才智上和他比肩,但在德行上卻遠遠沒有人能望其項背。

所以,曹操曾告誡太子曹丕說:「荀公達,人之師表也,汝當盡禮敬之。」

有一次,荀攸生病,曹丕特地趕來探望,恭恭敬敬地拜在荀攸的床邊,這等禮遇足見荀攸地位之尊貴。

由于本人過于低調,所以他的很多奇謀妙策都沒有流傳下來。

據說,他曾前後設有12道奇計,但只有他的好友鐘繇知道。

荀攸去世後,鐘繇曾計畫整理出這十二奇計,然而還沒有完成就去世了。

而這十二奇計也隨之徹底消失在歷史的長河裡。

《道德經》有言:「有道無術,術尚可求;有術無道,止于術!」

如果說荀攸的「智」是「術」,那他的「愚」便是「道」。

正如《菜根譚》所說:

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濁,以屈為伸,真涉世之一壺,藏身之三窟也。

不學巧偽,不爭名利,內藏聰明,外顯渾厚,以躁世中的沉默,守護內心的淡泊,這才是真正的智者。

以術謀亂世,怙道得安寧,荀攸一生正應了《孔子家語》中的那句箴言——

聰明睿智,守之以愚。

作者 | 不雨亦瀟瀟,說書的俠客,仗劍的書生。

圖片 | 《三國演義》劇照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