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吳三桂60多歲了,舉事成功也當不了幾年皇帝,為何還要折騰

康熙十二年(1673年), 年輕的康熙皇帝作出了撤藩的決定。

同年11月, 吳三桂誅殺雲南巡撫朱國治, 正式起兵舉事。

很多學者認為吳三桂舉事是被清朝逼的, 因為吳三桂開始舉事的時候已經是60多歲的老人了。

這個年紀不管是在古代還是現代, 都已經是很大的退休年紀了。

古代人的平均壽命比我們現代人更短, 60幾歲已經算得上「日暮西山」了。

吳三桂雖然不至于老得走不了路, 但是很顯然, 此時的吳三桂的身體遠不如青壯年時代, 和開國才二十多年的清朝對著幹, 顯然不是一件好事。

可是, 吳三桂人老心不老, 不服從朝廷撤藩的詔令安排, 安安心心頤養天年, 而是要不顧一切, 不顧年老體衰, 不顧危險艱難, 一定要鋌而走險, 擁兵舉事。

而最終的結果是他在戰爭中因為身體大不如從前而一命嗚呼, 導致身死族滅的悲劇結局。

那麼, 吳三桂為什麼要做出這種不理智的衝動選擇呢?

主要原因有下面幾個:

一、不舉事, 清朝也不會放過吳三桂的。

吳三桂的下場也好不到哪去。

如果吳三桂不舉事, 那麼他真的可以安安心心、舒舒服服做一個富家翁?

只要稍微讀過一點史書的都知道, 開國功臣, 特別是功高蓋主還是一方諸侯的存在,

結局都不怎麼好, 要知道就在幾百年前, 朱元璋就殺了一大批功臣。

不管是清廷, 還是吳三桂, 都清楚地知道, 吳三桂想不想舉事不重要, 當他有舉事和反抗清朝的實力的時候, 他就必須被清洗。

為什麼這麼說呢?

答案還是在史書上。

歷史上開國皇帝誅殺開國功臣的情況數不勝數。 歷朝歷代封建王朝甚至形成了誅殺開國功臣的「優良」傳統。

到了明朝的朱元璋時期, 誅殺功臣已經如同吃飯喝水一樣的平常。

不只是開國武將會被大規模誅殺, 就連胡惟庸、李善長這樣的開國文臣都被清洗了遍。

康熙皇帝會不會效仿朱元璋的做法, 把開國功臣屠個遍呢?

誰也說不清楚, 但是看看多爾袞的下場, 再看看鼇拜的下場, 吳三桂怎麼選就可以確定了。

再說了, 吳三桂還是漢人功臣, 康熙皇帝這樣蠻族出身的, 對他那就更加不放心了。

再加上, 吳三桂還是獨自佔領雲南, 還在雲南經營多年, 他不僅僅只是一個王爺, 還是雲南一整個龐大勢力網的核心, 這還是一個與清廷勢力有著重合的勢力, 裡面有著許許多多不受清廷掌控的官員。

也就是說, 吳三桂實際上已經單單一個人, 而是一個龐大的利益集團, 他的每一個決定都會影響到這個利益集團。

這一點, 清廷高層包括康熙皇帝都是有著清晰的認識。

只要吳三桂還在,不管他多麼蒼老,他依然是旗幟般存在的領導人物。

所以,康熙皇帝要削藩,最有效也是最直接的方法,那就是砍倒這桿旗幟,吳三桂一死,剩下的就是烏合之眾了,不足為慮。

二、吳三桂對舉事成功還是有很大的信心。

康熙皇帝削藩,在當時是非常冒險,非常不理智的行為。

因為康熙皇帝自己太年輕了,老一輩功勳卓著的八旗猛將都老的老,死的死,要不然也輪不到鼇拜這種在八旗將領中屬于二流武將功臣(相對于多爾袞、多鐸、豪格、博洛等一流武將功臣來說)的人獨掌大權,而漢人功臣幾大藩王雖然已經年邁,畢竟還沒死。

清廷削藩是必然的,但是康熙皇帝不該一次性削所有的漢人藩王。

這樣一來,反而把那些漢人藩王逼到了懸崖邊上,只能團結一致,反抗清朝。

吳三桂本身就有一支當年打過清軍,也打過農民軍的遼東鐵騎,而且整個雲南地區,我娃娃啊在嗎至大半個西南地區都在他的掌控之下,而康熙皇帝又是倉促之間迎戰的。

果不其然,吳三桂沒多久就打到長江邊上了,劃江而治的局勢已然形成,統一天下也不是不可能。

所以吳三桂舉事成功的可能性,不管從客觀的角度來看,還是在吳三桂眼裡,實際上是很大的。

從全國輿論上來看,他也比康熙皇帝佔有很大的優勢。

因為康熙皇帝代表的是蠻族,而吳三桂自己所標榜的是漢人。

至少吳三桂自己認為,如果他舉事,肯定能得到全國漢人士紳和百姓們支持的。

總之,吳三桂自認為自己是天命所歸。

三、吳三桂也有一個夢想,那就是當皇帝。

所謂「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

別說吳三桂,其實在古代幾千年整個封建社會裡,誰沒想過當皇帝,過一把皇帝癮?

畢竟天下第一人的權力太大了。

既然當皇帝的誘惑這麼大,吳三桂又有賭贏的籌碼,那為什麼不賭一把呢?

說不定單車變摩托了。

四、吳三桂想洗掉自己身上的臭名聲。

吳三桂引清軍入關,這件事,讓他得到了很多說他通敵賣國的駡名。

然後,在雲南殺害南明政權永曆帝,這一下,背主殺主的名聲也有了。

在講究忠孝的古代,通敵、賣國、背主還能洗白一下,解釋為識時務為俊傑。

但是殺主,這個罪名就大了,而且沒有一個統治者會喜歡和信任這樣的一個人。

只有吳三桂反清舉事成功,才能讓他洗掉身上的罪名,成為一個「曲線救國」的英雄。

再說了,歷史就是小姑娘,隨意可以讓統治者塗塗抹抹,要是吳三桂當上了皇帝,那麼他的形象,自然就可以重新塑造了,說不定能成為下一個朱元璋。

所以,吳三桂最終義無反顧地走上了舉事反清的大旗。

可惜的是,吳三桂想得很美滿,但現實很骨感。

他自身也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

第一個是他的團隊,都是一幫利慾薰心、毫無底線的狂徒,不是做事業的,自然成不了事。

第二個是他的盟友,另外的二藩對吳三桂可不是忠心耿耿,都有自己的小算盤,自然不能和他形成合力。

三是吳三桂殺害南明永曆帝,在漢人這邊,他已經沒有任何民心。

吳三桂就是靠出賣明朝、出賣漢人而爬到高位的,那他憑什麼自我感覺良好,認為他能代表漢人反抗清朝呢?

當然,他已經聽不到這些了,最終也以悲劇收場,還牽連無數漢人百姓。

只要吳三桂還在,不管他多麼蒼老,他依然是旗幟般存在的領導人物。

所以,康熙皇帝要削藩,最有效也是最直接的方法,那就是砍倒這桿旗幟,吳三桂一死,剩下的就是烏合之眾了,不足為慮。

二、吳三桂對舉事成功還是有很大的信心。

康熙皇帝削藩,在當時是非常冒險,非常不理智的行為。

因為康熙皇帝自己太年輕了,老一輩功勳卓著的八旗猛將都老的老,死的死,要不然也輪不到鼇拜這種在八旗將領中屬于二流武將功臣(相對于多爾袞、多鐸、豪格、博洛等一流武將功臣來說)的人獨掌大權,而漢人功臣幾大藩王雖然已經年邁,畢竟還沒死。

清廷削藩是必然的,但是康熙皇帝不該一次性削所有的漢人藩王。

這樣一來,反而把那些漢人藩王逼到了懸崖邊上,只能團結一致,反抗清朝。

吳三桂本身就有一支當年打過清軍,也打過農民軍的遼東鐵騎,而且整個雲南地區,我娃娃啊在嗎至大半個西南地區都在他的掌控之下,而康熙皇帝又是倉促之間迎戰的。

果不其然,吳三桂沒多久就打到長江邊上了,劃江而治的局勢已然形成,統一天下也不是不可能。

所以吳三桂舉事成功的可能性,不管從客觀的角度來看,還是在吳三桂眼裡,實際上是很大的。

從全國輿論上來看,他也比康熙皇帝佔有很大的優勢。

因為康熙皇帝代表的是蠻族,而吳三桂自己所標榜的是漢人。

至少吳三桂自己認為,如果他舉事,肯定能得到全國漢人士紳和百姓們支持的。

總之,吳三桂自認為自己是天命所歸。

三、吳三桂也有一個夢想,那就是當皇帝。

所謂「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

別說吳三桂,其實在古代幾千年整個封建社會裡,誰沒想過當皇帝,過一把皇帝癮?

畢竟天下第一人的權力太大了。

既然當皇帝的誘惑這麼大,吳三桂又有賭贏的籌碼,那為什麼不賭一把呢?

說不定單車變摩托了。

四、吳三桂想洗掉自己身上的臭名聲。

吳三桂引清軍入關,這件事,讓他得到了很多說他通敵賣國的駡名。

然後,在雲南殺害南明政權永曆帝,這一下,背主殺主的名聲也有了。

在講究忠孝的古代,通敵、賣國、背主還能洗白一下,解釋為識時務為俊傑。

但是殺主,這個罪名就大了,而且沒有一個統治者會喜歡和信任這樣的一個人。

只有吳三桂反清舉事成功,才能讓他洗掉身上的罪名,成為一個「曲線救國」的英雄。

再說了,歷史就是小姑娘,隨意可以讓統治者塗塗抹抹,要是吳三桂當上了皇帝,那麼他的形象,自然就可以重新塑造了,說不定能成為下一個朱元璋。

所以,吳三桂最終義無反顧地走上了舉事反清的大旗。

可惜的是,吳三桂想得很美滿,但現實很骨感。

他自身也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

第一個是他的團隊,都是一幫利慾薰心、毫無底線的狂徒,不是做事業的,自然成不了事。

第二個是他的盟友,另外的二藩對吳三桂可不是忠心耿耿,都有自己的小算盤,自然不能和他形成合力。

三是吳三桂殺害南明永曆帝,在漢人這邊,他已經沒有任何民心。

吳三桂就是靠出賣明朝、出賣漢人而爬到高位的,那他憑什麼自我感覺良好,認為他能代表漢人反抗清朝呢?

當然,他已經聽不到這些了,最終也以悲劇收場,還牽連無數漢人百姓。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