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乾隆賞賜大臣每人一個豬肘子,官員會感恩戴德,為什麼一些人出宮門後就會扔了?

其實, 哪有乾隆賞每人一個豬肘子這回事!再者說了, 乾隆也沒有這麼多豬肘子啊!至于祭祀上皇上賞的福肉, 必須是要當場吃完的。

這要從滿族人的風俗說起, 滿族人會在重大節日舉行祭祀, 其中會殺豬煮肉用來祭祀祖先。 而在祭祀結束後, 因豬肉沾了「福氣」, 又叫福肉, 由皇帝分給王公大臣、皇子皇孫食用。

其實早在春秋時期, 就有了君王給大臣分發胙肉(賞肉)的風俗, 這是中國祭祀文化中極為重要的一個環節。 而到了清代, 由于皇太極下令不準殺牛, 于是豬肉成為了滿族人的吃食。

而在製作上, 胙肉也不是豬肘子, 而是一塊白煮的肉, 沒有任何味道, 加上過去的豬肉未閹割過, 所以非常難吃。

這些都是有史料記載的, 今天就給大家說說!

跳察瑪

在滿族人的薩滿教的祭祀中, 豬肉是不可或缺的一道祭祀品, 必須殺豬當祭品, 再擺放好, 接著就是大家都知道的跳察瑪了,

也就是跳大神, 一邊跳一邊還要唱流水板。

祭祀結束後, 這頭水煮的豬肉, 就會分給大家吃了。

皇帝帶頭吃福肉

而清廷的這個資料來自《 嘯亭雜錄》, 這是第九代禮親王愛新覺羅·昭梿所編撰的一部清代筆記, 昭梿身為滿族親貴, 因此書中記載了大量的清道光初年以前的歷史史實, 其中對清朝典章制度做了詳細的記載, 史料價值極高。

據《 嘯亭雜錄》之《卷一》中「派吃跳神肉及聽戲王大臣」記載:

定制, 大內于元旦次日及仲春、秋朔, 行大祭神于坤甯宮, 欽派內外藩王、貝勒、輔臣、六部正卿吃祭神肉。

上面北坐, 諸臣各蟒袍補服, 入西響神幄行一叩首禮畢, 複向上行一叩首禮, 合班席坐, 以南為上, 蓋視御座為尊也。

司俎官捧牢入, 各實銀盤, 膳部大臣捧御用俎盤跪進, 以髀體為貴。

司俎官以臂肩賁欄髖躺柚畛甲前, 上自用禦刀割析, 諸臣皆自臠割, 遵國俗也。 食畢賜茶, 各行一叩首禮。 上還宮, 諸臣以次退出。 是晚, 各賜糕糍酏, 各攜歸邸。

翻譯過來大致意思如下:

大年初二、清明節、中秋這天,

朝廷在祭祀專業場所坤甯宮進行祭奠先祖儀式。 (在清代, 坤甯宮一個重要功能就是祭祀場所)。

參加祭祀儀式的人員有, 內外藩王、貝勒、輔臣、六部正卿等等好幾百人。 任務主要就是吃祭神過的白煮豬肉, 也就是福肉。

皇帝上座, 諸位大臣在外面行禮之後進入大殿, 接著, 司務長帶著下屬的十八個廚師就進來了, 他們手捧著大銀盤子走到每人桌前。

篇外話:祭祀時不允許女性進入, 所以電視劇中由宮女送福肉是錯誤的。

錯誤的電視劇

此時, 乾隆拿出自己的小刀, 開始割這塊福肉, 下麵就坐的大臣們, 也紛紛掏出自己的餐刀, 開始割肉吃, 肉其實很少, 每人就一小塊白煮豬肉, 所以, 再難吃也會吃完。

接著, 皇上就賞茶了, 大家喝完再叩首, 乾隆的任務就完成了, 回宮了!

大臣們再按照先後次序, 退出坤甯宮, 稍等一會領皇上賞賜的祝福糕, 就可以各回各家了。

由于這是定制, 所以, 不會有賞胙肉(賞豬肉)這個環節, 也沒有賞錢的環節, 每人只有祝福糕一包。

一臠指一塊肉

不過,在乾隆他爹雍正的時候,倒是給大臣們發過福肉,據《清高宗實錄》載:雍正元年的時候,雍正第一次行大祀之典,就賜食一臠,另有胙肉。

一臠指一塊肉

不過,在乾隆他爹雍正的時候,倒是給大臣們發過福肉,據《清高宗實錄》載:雍正元年的時候,雍正第一次行大祀之典,就賜食一臠,另有胙肉。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