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怎麼引導孩子獨立,自信?聰明爸媽知道從這兩方面著手

最近很多父母留言說到自己家孩子膽小怕生, 不敢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 遇到陌生人必躲在父母的背後, 做任何事都需要父母的陪伴, 不敢一個人去做。

父母很擔心孩子從小就這麼「社恐」, 以後勢必會影響孩子的學習和人際交往。

其實孩子表現出的膽小害怕、孤僻、不善交際, 既有先天氣質類型的影響, 也有後天教養方式的問題。 如何應對?其實, 方法就藏在構建安全感的細節裡。

氣質方面

我們先來看看哪些氣質類型在其中發揮著作用。

活動水準(即活動量):活動量小的孩子喜歡安靜, 不愛動。 膽小害怕的孩子通常比較安靜。

趨避性:對新環境、新事物、陌生人反應不積極的孩子, 會有躲避的傾向, 他們會表現出害羞、膽小、內向和拒絕。

敏感性:高敏感性的孩子, 別人的面部表情、聲調和動作等外界刺激都會對他們造成影響。 尤其是女孩, 天生就對一些細微的表情線索、肢體線索比較敏感,

能從聲音或表情中破解背後的意思。 一旦遇到壓力, 女孩就會傾向于自我攻擊。

因此, 社交對她們來說「一半是天使, 一半是魔鬼」。

氣質是先天的, 無好壞之分, 如果抱怨孩子太敏感、太膽小、不活潑, 或硬要逼著孩子去快速適應環境、交朋友、表現出大膽自信的樣子,

就會事與願違。

家長們可以嘗試分析孩子從出生到三歲前的一些表現, 瞭解孩子的氣質類型。 當然, 在後天的養育環境中, 父母也可以在尊重兒童先天氣質的基礎上進行順性教育, 以減少孩子在社交和社會適應過程中的困擾和痛苦。

1

讓喜靜的孩子動起來

天生喜靜的孩子會讓父母覺得很省心, 因此父母可能會忽略孩子的運動、親子遊戲和同伴遊戲的重要性。

儘管孩子不愛動, 父母仍要為孩子安排一些活動量稍大的運動和遊戲, 比如, 跑、跳這樣的大運動, 以及球類遊戲、合作遊戲等。

過家家遊戲也很好, 這是所有孩子都喜歡的遊戲。 喜靜的孩子會和玩具玩, 父母不妨也參與進來, 扮演一些偏「動」的角色。

也許孩子開始積極性不高或堅持時間較短, 沒關係, 父母要促使孩子興奮, 幫他們多建立幾條大腦的興奮高速公路, 運動可以促進大腦分泌內啡肽, 讓孩子感受更多愉悅, 這對于他們的社交和適應性都是極大的促進。

而且, 如果他們認為自己可以進行一些劇烈的運動或遊戲, 他們內在的抗挫折力量也會慢慢增強。

2

對孩子不強迫, 不批評, 不嚇唬

對于怕生的孩子, 父母要做到以下幾點。

不強迫

不強迫孩子非要大膽, 真誠的鼓勵比強迫更有效。 可以對孩子這樣說:「我能感受到你很害怕, 我陪著你呢!我們一起試試好嗎」?

不批評

具體的建議比批評更有效。 不批評孩子的膽小害怕, 因為越批評越強化, 孩子越不知所措。

父母要告訴孩子怎麼做而不是責備他做得不好, 這樣孩子才知道如何做。

如果孩子不敢和其他孩子一起玩,可以這樣對她說:「突然加入他們的遊戲真的是讓人有些尷尬或害羞,所以我有兩個建議——一是我們也玩起來,說不定他們會加入我們的遊戲;二是我跟你一起過去,問問他們是否可以一起玩」。

當父母給孩子方法的時候,在開始階段要跟隨和陪伴,孩子一旦融入,父母就可以慢慢撤退了。

不嚇唬

共情比嚇唬更有效。諸如「被員警叔叔抓了」、「被大灰狼吃了」、「不要你了」、「不愛你了」這些話會讓孩子膽子更小,因為他們還不能完全分辨真假,以為父母說的就是真理。他們參與外界活動的意願和能力就會大大減退。

可以這樣對孩子說:「每個人都有害怕的時候,連媽媽這樣的大人也會害怕。如果我感到害怕,我就會試著深呼吸」。然後,給孩子做示范。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孩子充滿勇氣,而不是讓他們更害怕。

對高敏感性孩子

學會放手,允許犯錯

對于高敏感性的孩子,父母要幫他適度脫敏。要堅持這樣的脫敏原則:學會放手,允許犯錯。

具體的方法是,讓孩子擁有各種體驗,鼓勵他們嘗試各種可能。

很多高敏感性的孩子害怕犯錯後被批評,受到批評會覺得自己很糟糕、很笨、很沒用。為了避免這樣的體驗,他們選擇了不去做。

高敏感性的孩子處理失敗需要的時間更久;失敗本身不是讓孩子更敏感的原因,家長對失敗的完全否定和責備才是。

因此,讓孩子在各種不同的體驗中不斷獲得能力,他們就能逐漸擁有自信。同時,父母對他們膽小害怕、退縮的情緒和行為不要過度反應。

也許敏感會一直伴隨著孩子,但只要孩子不會因敏感而影響生活、學習、溝通和社交,那就沒問題。

教養方式方面

在尊重氣質的基礎之上,父母還要注意後天的教養方式。因為有不少孩子膽小、害怕、退縮,或孤僻、不與人交往,也很可能是由于後天教養不當導致的。

研究表明,沒有安全感的孩子常會表現出膽小退縮的行為。如何建構孩子的安全感呢?

1

父母要保持積極穩定的情緒

如果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一方或者雙方脾氣暴躁,發起火來掀桌子摔盆,對孩子從不避諱,孩子做錯事更是不依不饒。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孩子怎麼可能不害怕呢?

因此,孩子表現出明顯的退縮和不敢與人交往也是意料之中的。

孩子越小,受媽媽情緒的影響越大,大量的臨床案例表明,如果媽媽情緒消極或喜怒無常,孩子就常常會表現得膽小脆弱。因此,媽媽需要努力調整自己的情緒狀態,儘量控制情緒,避免在孩子面前大發雷霆。

2

父母要能察覺孩子的需要,及時回應

孩子的需要分為兩種: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生理需要好滿足,因為孩子會說出來;心理需要相對不好滿足,一是因為孩子說不出來,二是因為父母不夠敏感,三是因為即使父母看到了,可能是因為在忙而無暇顧及或太累而沒有回應。

孩子的心理需求無外乎被關注、被理解、被接納、被尊重、感到愛。

因此,如果父母可以敏銳地覺察孩子的哭聲、語言、情緒的變化以及想要去做的事情,並給予最大的支持、寬容和幫助,孩子就會有更多的安全感。

例如孩子不敢自己不敢上廁所,父母就可以先是陪在門口跟她說會兒話;慢慢過渡到不站在門口,但孩子召喚時能及時出現;再過渡到告訴孩子等她上完廁所,父母就會去找她;最後到她可以上完廁所去找父母。一步一步地讓孩子知道父母一直在,會陪她渡過困難。只要內心感受到安全,孩子就不會一直提要求。

3

父母不要對孩子保護過度

成長的路上,出現磕磕碰碰都是很正常的。有的父母看到小狗跑來,就會嚇得趕緊把孩子抱起來;覺得地板太硬,就在家裡鋪滿了軟墊;聽到孩子說害怕,趕緊把他抱走;在外面吃飯或遊玩時,常會抱怨不乾淨、不衛生、不安全;總是跟孩子說「外面壞人太多,不要跑,不要跟別人講話」。

一位兒科醫生曾和我講過一個故事。有一次,奶奶帶著孫子去看病,孩子坐在椅子上 20 多分鐘,奶奶一直不停地說「來喝口水」,「來吃點東西」,「我孫子可不能餓著」,「把扣子給你解開一個,別熱著」。

醫生有點哭笑不得地說:「阿姨,我敢保證您以後不會得老年癡呆,但估計您的孫子可能會得」。如果父母保護過度、包辦太多,孩子就很可能做什麼都不行,長大後會處處碰壁。

後天的教育,不僅要尊重孩子的氣質類型,即瞭解這就是孩子的特點,還要因勢利導,知道可以如何在後天促進。

以上說的三點教育方法並不容易做到,還需要父母明確教育的目標和目的——培養獨立、快樂生活的孩子。

孩子終歸是要獨自在真實的世界中行走,教會他們識別危險的信號和解決困難的方法,才能讓孩子內心擁有真正的安全感。

最後,我來總結一下父母在應對孩子膽小害怕時可以採用的一個易學、有效的方法:當孩子不敢做什麼事情時,可以蹲下來,摟著他或抱他坐在腿上,微笑地對他說:「我知道你感到害怕,寶貝,我們一起試試好嗎」,如果孩子不想,就不要勉強,可以在日後的歲月中注意捕捉合適的時機再鼓勵嘗試。

如果孩子不敢和其他孩子一起玩,可以這樣對她說:「突然加入他們的遊戲真的是讓人有些尷尬或害羞,所以我有兩個建議——一是我們也玩起來,說不定他們會加入我們的遊戲;二是我跟你一起過去,問問他們是否可以一起玩」。

當父母給孩子方法的時候,在開始階段要跟隨和陪伴,孩子一旦融入,父母就可以慢慢撤退了。

不嚇唬

共情比嚇唬更有效。諸如「被員警叔叔抓了」、「被大灰狼吃了」、「不要你了」、「不愛你了」這些話會讓孩子膽子更小,因為他們還不能完全分辨真假,以為父母說的就是真理。他們參與外界活動的意願和能力就會大大減退。

可以這樣對孩子說:「每個人都有害怕的時候,連媽媽這樣的大人也會害怕。如果我感到害怕,我就會試著深呼吸」。然後,給孩子做示范。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孩子充滿勇氣,而不是讓他們更害怕。

對高敏感性孩子

學會放手,允許犯錯

對于高敏感性的孩子,父母要幫他適度脫敏。要堅持這樣的脫敏原則:學會放手,允許犯錯。

具體的方法是,讓孩子擁有各種體驗,鼓勵他們嘗試各種可能。

很多高敏感性的孩子害怕犯錯後被批評,受到批評會覺得自己很糟糕、很笨、很沒用。為了避免這樣的體驗,他們選擇了不去做。

高敏感性的孩子處理失敗需要的時間更久;失敗本身不是讓孩子更敏感的原因,家長對失敗的完全否定和責備才是。

因此,讓孩子在各種不同的體驗中不斷獲得能力,他們就能逐漸擁有自信。同時,父母對他們膽小害怕、退縮的情緒和行為不要過度反應。

也許敏感會一直伴隨著孩子,但只要孩子不會因敏感而影響生活、學習、溝通和社交,那就沒問題。

教養方式方面

在尊重氣質的基礎之上,父母還要注意後天的教養方式。因為有不少孩子膽小、害怕、退縮,或孤僻、不與人交往,也很可能是由于後天教養不當導致的。

研究表明,沒有安全感的孩子常會表現出膽小退縮的行為。如何建構孩子的安全感呢?

1

父母要保持積極穩定的情緒

如果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一方或者雙方脾氣暴躁,發起火來掀桌子摔盆,對孩子從不避諱,孩子做錯事更是不依不饒。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孩子怎麼可能不害怕呢?

因此,孩子表現出明顯的退縮和不敢與人交往也是意料之中的。

孩子越小,受媽媽情緒的影響越大,大量的臨床案例表明,如果媽媽情緒消極或喜怒無常,孩子就常常會表現得膽小脆弱。因此,媽媽需要努力調整自己的情緒狀態,儘量控制情緒,避免在孩子面前大發雷霆。

2

父母要能察覺孩子的需要,及時回應

孩子的需要分為兩種: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生理需要好滿足,因為孩子會說出來;心理需要相對不好滿足,一是因為孩子說不出來,二是因為父母不夠敏感,三是因為即使父母看到了,可能是因為在忙而無暇顧及或太累而沒有回應。

孩子的心理需求無外乎被關注、被理解、被接納、被尊重、感到愛。

因此,如果父母可以敏銳地覺察孩子的哭聲、語言、情緒的變化以及想要去做的事情,並給予最大的支持、寬容和幫助,孩子就會有更多的安全感。

例如孩子不敢自己不敢上廁所,父母就可以先是陪在門口跟她說會兒話;慢慢過渡到不站在門口,但孩子召喚時能及時出現;再過渡到告訴孩子等她上完廁所,父母就會去找她;最後到她可以上完廁所去找父母。一步一步地讓孩子知道父母一直在,會陪她渡過困難。只要內心感受到安全,孩子就不會一直提要求。

3

父母不要對孩子保護過度

成長的路上,出現磕磕碰碰都是很正常的。有的父母看到小狗跑來,就會嚇得趕緊把孩子抱起來;覺得地板太硬,就在家裡鋪滿了軟墊;聽到孩子說害怕,趕緊把他抱走;在外面吃飯或遊玩時,常會抱怨不乾淨、不衛生、不安全;總是跟孩子說「外面壞人太多,不要跑,不要跟別人講話」。

一位兒科醫生曾和我講過一個故事。有一次,奶奶帶著孫子去看病,孩子坐在椅子上 20 多分鐘,奶奶一直不停地說「來喝口水」,「來吃點東西」,「我孫子可不能餓著」,「把扣子給你解開一個,別熱著」。

醫生有點哭笑不得地說:「阿姨,我敢保證您以後不會得老年癡呆,但估計您的孫子可能會得」。如果父母保護過度、包辦太多,孩子就很可能做什麼都不行,長大後會處處碰壁。

後天的教育,不僅要尊重孩子的氣質類型,即瞭解這就是孩子的特點,還要因勢利導,知道可以如何在後天促進。

以上說的三點教育方法並不容易做到,還需要父母明確教育的目標和目的——培養獨立、快樂生活的孩子。

孩子終歸是要獨自在真實的世界中行走,教會他們識別危險的信號和解決困難的方法,才能讓孩子內心擁有真正的安全感。

最後,我來總結一下父母在應對孩子膽小害怕時可以採用的一個易學、有效的方法:當孩子不敢做什麼事情時,可以蹲下來,摟著他或抱他坐在腿上,微笑地對他說:「我知道你感到害怕,寶貝,我們一起試試好嗎」,如果孩子不想,就不要勉強,可以在日後的歲月中注意捕捉合適的時機再鼓勵嘗試。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