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港影:複盤《寒戰》,論郭富城與梁家輝演技的平分秋色

電影《寒戰Ⅱ》上映三年後。 香港警隊高層人士曾通過公開網路管道問郭富城經紀人小美, 「何時能看到《寒戰Ⅲ》?」

而在《無間道》開拍之初。 香港警方有感電影題材敏感, 恐防有損警隊形象, 故去信要求編導略作修改。

對比而言, 《寒戰》的待遇可謂香港警匪電影僅有, 也說明這部電影的影響力深入了現實。 這既得益于兩位導演的編劇思路與現實取材。 也與整個主創團隊的用心、努力與精誠合作的態度密不可分。

而《寒戰》的真正意義, 並非對香港警隊的各種編制科普與解密, 也並非一場「權力的遊戲」。 他們站在了更高層面去看待警匪電影題材。 並詮釋了警隊的真正含義。 守護之責。

在複盤兩位主演的演技之前, 先闡明一個概念。

關于電影氣質問題。

可能很多人覺得這個是一個模糊的概念, 很難作答, 但跟個體的人一樣, 有人陽光、有人陰鬱, 電影也不例外, 它可以勵志、可以溫情, 也可以是暴力和黑暗。

一句話概括, 「主印象」即電影氣質。

拿《無間道》來說, 劇情複雜, 警方派人去黑道臥底, 黑道派人到警隊反向臥底, 而各種情節過濾之後的主印象是什麼?是「三年又三年」的苦捱、恐懼與不得解脫。

而《寒戰》觀影留下的主印象又是什麼?

衝鋒車失蹤, 引發警隊最高指揮權的爭奪, 劫匪要求贖金、天橋槍戰、陰謀與反擊, 多方勢力交織, 陰謀佈局與合縱連橫, 是不是很複雜?

但如果略過這些情節面上的東西, 電影可以用兩個字概括。

也就是上文提到的「守護」。

而這兩個主印象就有對應的人物角色代表。

毫無疑問, 《無間道》是梁朝偉, 而《寒戰》則是郭富城。

這個問題甚至和演技都沒有關係, 因為人物的故事線就是影片的主旨, 所以《無間道》與陳永仁的命運緊緊相系, 而《寒戰》與劉傑輝的正氣不可分割。

推而廣之, 譬如《無雙》、《暗戰》甚至《暗花》的氣質又是什麼?可以自行推斷。

進入演技複盤。

電影一開場的前奏, 以颱風預告、街頭行人與爆炸, 將觀眾拉入電影內的現實, 緊接著以醉酒飆車、撞車與衝鋒車處理公務, 將視線接入警隊。

其後穿插一段警隊人員的內部交鋒, 行動組的高級警司鄺智立與管理組的杜文, 鄺智立的做法帶出一絲行動組人員的粗獷和匪氣, 也將不同部門人員的特性做了一個交代,

為之後的衝突埋下伏筆, 這段情節的剪輯非常有香港電影的特色, 節奏快而不亂, 視覺衝擊力極強。

在第6分17秒, 副警務處長劉傑輝出場。

西服、手錶、一絲不亂的背頭, 從下車、接資料、走路的步幅動作、眉宇間的神色, 以及進入會議室的顧盼及至招呼眾人到落座, 這些都是經過精密計算之後的表演。

郭富城的表現沉穩、大氣而氣度淵沉, 儼然是一個真正的警隊高層人物的出場, 與過往香港警匪電影中那些或吊兒郎當、或神思不屬中帶著匪氣的高層人物截然不同。

這段近一分鐘的表演就奠定了電影氣質和全片基調, 也令得《寒戰》就迥異于香港影史上任何一部警匪類型電影。

在第7分13秒, 副警務處長李文彬出場。

西服、鬍鬚、眼鏡及光頭形象, 走路虎虎有風,動作大開大合,眉宇間不怒而威。

梁家輝精準把握了人物性格,雷厲風行又乾淨俐落。

這是第一場平分秋色。

一場會議,將前奏事件與警隊聯繫起來。

爆炸案、衝鋒車失蹤和被勒索,風雨欲來,會場內暗潮湧動,行動組與管理組的矛盾衝突借由李文彬的指責揭幕,這場戲將行動組的強勢顯露得淋漓盡致。而劉傑輝身為文職部門管理者,在關係到警隊出警處理的問題上,在李文彬面前都幾乎沒有話語權,更遑論下屬一個資訊系統負責人。

這場戲,是雙方角色的「侵略」與「退讓」,是「強勢」與「弱氣場」的對比,二人掌控和表達得同樣精準,無可挑剔。

其後的傾聽技術講解與出警途中的表現,以及臺詞「出事的是這個行動代號」,充分顯露出劉傑輝善于思考和捕捉細節訊息的特點,又為其之後面對困局時借助上級部門和廉政公署力量的手段破局埋下伏筆。

而面對李文彬的一意孤行,他仍然堅持「講兩句」,則是原則和立場的角色底線。

這是第二場平分秋色。

然後是劉傑輝與上級陸明華的一場戲份。

這場僅一分鐘又十秒的戲很有意思。就大銀幕而言,是郭富城與劉德華十九年時間以來的第一次碰面,上一次是1993年的《超級學校霸王》,郭富城客串演出。

若對比而言,郭富城的表情和眼神是「穩」,而劉德華則加入了手部、頭部和眉宇的聯動,甚至還有撮唇、抿唇的動作,活潑略過,眼神也略有游離,感覺不太在狀態。

反而後面一場陸明華當眾演講戲份,劉德華發揮不錯。

拉攏鄺智立的一場戲,郭富城眉宇間盡皆上位者的氣息,並顯露出深諳規則的精明一面。

贖金計算一段,是針對角色性格差異的設計劇情,接下來的李文彬演講和劉傑輝的辦公室謀劃,皆可略過。

進入到「辦公室爭吵」的[高·潮]戲份。

一開始,劉傑輝直入主題,李文彬四兩撥千斤,甚至還有心情調侃劉傑輝和梁美薇談過戀愛。

第一回合,劉傑輝緊扣條例,李文彬顧左右而言他,氣勢被壓制。

隨後李文彬試圖以行動組權力強行結束這場對話,卻發現自己人被拉走,形勢變得微妙。

于是一輪激烈而令人目不暇給的唇槍舌劍開始。

如果仔細研究了臺詞就知道,李文彬其實一直都處于法理上的劣勢,因為劉傑輝抓住程式和條例發難,而李文彬則是針對個人和部門之間的爭端回應,設計非常精彩,臺詞細緻到與人物特徵完全吻合。

這場戲難度非常高,一般人駕馭不了。

而因為兩人的敬業,本來第一遍導演就已收貨,但基于追求完美的態度,二人決定重拍。

其後因為語速和節奏總是難以匹配,所以最後一共拍了21遍。

電影宣傳時導演說,郭富城當時牙疼,靠止疼藥支撐,事後才從他的助理那裡知道。

有人說這場戲和《紅潮風暴》的爭吵戲很像,或者過分一點的說抄襲。

相似在哪裡?限定空間裡的唇槍舌劍。

但實話說,《寒戰》這個場面比《紅潮風暴》要好看太多,不論是條理、層次還是激烈度,都要勝出,或可理解為「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就這場戲來講,兩位影帝的氣場、情緒和轉合都非常精彩,無高下之分。

接下來的一場演講戲份,郭富城表現出一種神完氣足的狀態,非常出色。

那種警隊高層人士的氣度、氣場與分寸感,皆拿捏精準,尤其眼神的堅定有力與不可置疑感尤其值得激賞。

其後從安排調度、與綁匪周旋及贖金交付、天橋槍戰,都是郭富城的獨角戲,及至醫院戲份才與梁家輝再度碰面。

天橋的槍戰和追車戲設計都特別精彩,讓人慨歎港片的進化,槍戰戲也不再像早期港片一樣BUG叢生,徐永基中槍這裡,郭富城做了表演上的第一場爆發,從察覺不對開始加快步伐,到發現同事中槍時的眼神凝重,突然就紅了眼眶,大喊「救護車」。

醫院的一場對話,劉傑輝的痛苦難抑與李文彬的冷靜克制形成鮮明對比,這場戲令觀眾明白,其實從始至終他們都不是對立狀態,而是同一陣營的戰友。

其後是廉政公署的兩場戲。

劉傑輝有句臺詞,「無論我在哪一個崗位,我每一個決定,都是以香港市民的安全為大前提」。而李文彬則說,「我服務了香港警隊30年,認識不少人,也得罪不少人。不過在這30年,我學會了一件事:每一個機構,每一個部門,每一個崗位,都有自己的遊戲規則,不管暗也好,明也好,第一步,學會它。」

在這裡,梁家輝表現出更為強大的氣場,郭富城則稍顯尋常。

我們沒看到劇本,當然未知表演與劇本之間究竟有多大差異,但梁家輝那場對鏡獨語的表演確實酣暢淋漓到讓人尤為佩服。

影片最後,二人的相互敬禮,令電影又再躍升一個層面。

這是一種象徵,寓示《寒戰》遠離了傳統警匪電影的恩怨情仇窠臼。

總體而言,這部電影基于劇本的扎實、導演的能力與兩位影帝的出色表演而成功。

他們的表現堪稱舉重若輕,精彩非常。

而次年金像獎居然沒有給郭富城一個影帝提名也確實令人意外。

故而當年香港很多業內人士都為郭富城叫屈。

但獎項永遠不是演技能力的證明。

如果要說這部影片中梁家輝要略高于郭富城,那大機率是因為廉政公署那場戲的發揮。

又如前所述,電影氣質其實是由郭富城本身的正氣決定。

所以一句「平分秋色」的評價應該很公道。

走路虎虎有風,動作大開大合,眉宇間不怒而威。

梁家輝精準把握了人物性格,雷厲風行又乾淨俐落。

這是第一場平分秋色。

一場會議,將前奏事件與警隊聯繫起來。

爆炸案、衝鋒車失蹤和被勒索,風雨欲來,會場內暗潮湧動,行動組與管理組的矛盾衝突借由李文彬的指責揭幕,這場戲將行動組的強勢顯露得淋漓盡致。而劉傑輝身為文職部門管理者,在關係到警隊出警處理的問題上,在李文彬面前都幾乎沒有話語權,更遑論下屬一個資訊系統負責人。

這場戲,是雙方角色的「侵略」與「退讓」,是「強勢」與「弱氣場」的對比,二人掌控和表達得同樣精準,無可挑剔。

其後的傾聽技術講解與出警途中的表現,以及臺詞「出事的是這個行動代號」,充分顯露出劉傑輝善于思考和捕捉細節訊息的特點,又為其之後面對困局時借助上級部門和廉政公署力量的手段破局埋下伏筆。

而面對李文彬的一意孤行,他仍然堅持「講兩句」,則是原則和立場的角色底線。

這是第二場平分秋色。

然後是劉傑輝與上級陸明華的一場戲份。

這場僅一分鐘又十秒的戲很有意思。就大銀幕而言,是郭富城與劉德華十九年時間以來的第一次碰面,上一次是1993年的《超級學校霸王》,郭富城客串演出。

若對比而言,郭富城的表情和眼神是「穩」,而劉德華則加入了手部、頭部和眉宇的聯動,甚至還有撮唇、抿唇的動作,活潑略過,眼神也略有游離,感覺不太在狀態。

反而後面一場陸明華當眾演講戲份,劉德華發揮不錯。

拉攏鄺智立的一場戲,郭富城眉宇間盡皆上位者的氣息,並顯露出深諳規則的精明一面。

贖金計算一段,是針對角色性格差異的設計劇情,接下來的李文彬演講和劉傑輝的辦公室謀劃,皆可略過。

進入到「辦公室爭吵」的[高·潮]戲份。

一開始,劉傑輝直入主題,李文彬四兩撥千斤,甚至還有心情調侃劉傑輝和梁美薇談過戀愛。

第一回合,劉傑輝緊扣條例,李文彬顧左右而言他,氣勢被壓制。

隨後李文彬試圖以行動組權力強行結束這場對話,卻發現自己人被拉走,形勢變得微妙。

于是一輪激烈而令人目不暇給的唇槍舌劍開始。

如果仔細研究了臺詞就知道,李文彬其實一直都處于法理上的劣勢,因為劉傑輝抓住程式和條例發難,而李文彬則是針對個人和部門之間的爭端回應,設計非常精彩,臺詞細緻到與人物特徵完全吻合。

這場戲難度非常高,一般人駕馭不了。

而因為兩人的敬業,本來第一遍導演就已收貨,但基于追求完美的態度,二人決定重拍。

其後因為語速和節奏總是難以匹配,所以最後一共拍了21遍。

電影宣傳時導演說,郭富城當時牙疼,靠止疼藥支撐,事後才從他的助理那裡知道。

有人說這場戲和《紅潮風暴》的爭吵戲很像,或者過分一點的說抄襲。

相似在哪裡?限定空間裡的唇槍舌劍。

但實話說,《寒戰》這個場面比《紅潮風暴》要好看太多,不論是條理、層次還是激烈度,都要勝出,或可理解為「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就這場戲來講,兩位影帝的氣場、情緒和轉合都非常精彩,無高下之分。

接下來的一場演講戲份,郭富城表現出一種神完氣足的狀態,非常出色。

那種警隊高層人士的氣度、氣場與分寸感,皆拿捏精準,尤其眼神的堅定有力與不可置疑感尤其值得激賞。

其後從安排調度、與綁匪周旋及贖金交付、天橋槍戰,都是郭富城的獨角戲,及至醫院戲份才與梁家輝再度碰面。

天橋的槍戰和追車戲設計都特別精彩,讓人慨歎港片的進化,槍戰戲也不再像早期港片一樣BUG叢生,徐永基中槍這裡,郭富城做了表演上的第一場爆發,從察覺不對開始加快步伐,到發現同事中槍時的眼神凝重,突然就紅了眼眶,大喊「救護車」。

醫院的一場對話,劉傑輝的痛苦難抑與李文彬的冷靜克制形成鮮明對比,這場戲令觀眾明白,其實從始至終他們都不是對立狀態,而是同一陣營的戰友。

其後是廉政公署的兩場戲。

劉傑輝有句臺詞,「無論我在哪一個崗位,我每一個決定,都是以香港市民的安全為大前提」。而李文彬則說,「我服務了香港警隊30年,認識不少人,也得罪不少人。不過在這30年,我學會了一件事:每一個機構,每一個部門,每一個崗位,都有自己的遊戲規則,不管暗也好,明也好,第一步,學會它。」

在這裡,梁家輝表現出更為強大的氣場,郭富城則稍顯尋常。

我們沒看到劇本,當然未知表演與劇本之間究竟有多大差異,但梁家輝那場對鏡獨語的表演確實酣暢淋漓到讓人尤為佩服。

影片最後,二人的相互敬禮,令電影又再躍升一個層面。

這是一種象徵,寓示《寒戰》遠離了傳統警匪電影的恩怨情仇窠臼。

總體而言,這部電影基于劇本的扎實、導演的能力與兩位影帝的出色表演而成功。

他們的表現堪稱舉重若輕,精彩非常。

而次年金像獎居然沒有給郭富城一個影帝提名也確實令人意外。

故而當年香港很多業內人士都為郭富城叫屈。

但獎項永遠不是演技能力的證明。

如果要說這部影片中梁家輝要略高于郭富城,那大機率是因為廉政公署那場戲的發揮。

又如前所述,電影氣質其實是由郭富城本身的正氣決定。

所以一句「平分秋色」的評價應該很公道。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