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出門遇到「麻煩」不能總找媽,該教會孩子自己面對這些問題了

女兒和我一樣, 性格比較慢熱, 又敏感。

帶她出門看見小朋友在一起玩, 想加入又不敢, 經常帶著渴望又糾結的眼神向我求助。

從她邁出社交的第一步, 到現在上學, 小朋友會遇到的社交問題, 在我家幾乎都經歷過, 這也讓我在這個話題上, 有了不少心得。

社交, 是育兒裡的一個大話題, 今天我梳理了一些被問到比較多的問題, 分享自己的心得和使用過的方法,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問:

玩耍時出現爭奪衝突, 如何教孩子自己解決問題?

小一點的孩子(3歲以內)是需要父母幫一幫的, 這個階段為孩子「撐腰」其實是為孩子們(雙方)演示正確的社交規則。

而大一些的孩子就要家長引導, 學會慢慢解決問題了。

1、遇到衝突, 家長自己先保持平靜

孩子是通過學習、模仿父母的感受來學習「如何面對」以及」如何解決「衝突的。

父母的平靜, 其實也能避免孩子帶入受害者心理。 (而過度的受害者心理, 反而讓孩子更容易成為被攻擊的對象)

2、引導孩子說出對衝突的感受和主張

我們平時可以有意識地鍛煉孩子表達能力, 可以按照「剛剛發生了、是怎麼回事?你的感受是什麼?」這樣的形式來提問。

當孩子學會了表達, 其實已經引入了主動思考, 聽完孩子的表達後, 記得把問題拋回給孩子, 「這個問題還真的很麻煩呢!你剛剛被打痛了吧, 你是什麼感受呢?」

這樣做, 就是幫助孩子理清頭緒, 想明白事情造成的影響是什麼, 能夠說出自己的情緒, 就會慢慢有了自己的主張。

3、鼓勵孩子說出並使用自己的主張

可以是主動要求道歉, 也可以是不計較, 這時候就是讓孩子有了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下一次再遇到這些問題, 孩子就會習慣性引入這樣的三步思考, 也就慢慢知道更好的處理方式。

問:

社交中, 如何教會孩子「察言觀色」, 掌握好與人相處的尺度?

這裡的察言觀色並不是過度揣測他人含義、討好別人的意思(這完全沒必要)。

自來熟的孩子對個人界限沒概念, 容易過度熱情(比如隨意親別的小朋友、對別人的行為指指點點等), 而慢熱謹慎的孩子對個人界限太過于保護。

引入社交中的察言觀色能讓孩子在集體中感覺更好。

1、從玩遊戲中學習感受他人情緒

比如「猜猜我想幹什麼」、「我可以擁抱你嗎?」遊戲。

關鍵是在遊戲中引入真實的情緒流動, 在孩子出現不恰當的舉動。

另一方要表示出真正的生氣, 讓孩子體會接受和被拒絕的體驗, 也讓孩子慢慢懂得:想用親密動作表達對一個人的喜愛, 必須尊重他人、征得對方的同意。

即使對方已經是特別親密的夥伴, 仍然建議大家提醒孩子進行詢問。 這些社交基本原則只有對任何人都進行操練, 才會真正內化, 形成習慣。

2、家庭教育中滲透和強化「個人界限」的概念

邊界感, 是人和人之間關係和諧的底層保障, 即使是家庭成員之間也需要, 所以,

營造出規則明晰、互相尊重的家庭環境很重要。

我常常把邊界比喻成「泡泡」解釋給孩子聽:

 泡泡是透明的, 幾乎看不見——

我們每個人的身體都有一個看不見的泡泡——

泡泡裡面的空間, 包括你的身體都是你自己的, 如果你不願意, 任何人想要戳破你的泡泡都是不允許的。

泡泡外面的人和人交往, 適合握手、擊掌, 而泡泡裡面的人和人交往, 就可以是擁抱、親吻。

有時, 被戳破泡泡也不是壞事, 就像小D玩戳泡泡時會特別開心, 但這個前提就是小D要開心。

孩子對情緒是最敏感的, 當他們開始留意自己行為對他人造成的影響, 就能慢慢理解, 愛是有邊界的, 愛是希望對方快樂。  

問:

被嘲笑後傷害了自尊心, 如何引導能把傷害降低?

孩子如果被指著某些缺點嘲笑,

心裡一定受到了傷害。

這時要保護孩子的自尊心, 首要的就是先用同理心聆聽, 肯定他們的感受——這是挽回孩子的自信關鍵。

真正的自信和強大, 是讓人學會接受真實的自我——沒有做得很好也可以、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就算覺得自己不夠好, 那你自己的事, 別人沒資格說你。

把傷害降低, 可以試試下面這三種對話模式(對我自己也很有幫助)。

我只是暫時沒做好, 讓我們看看怎麼努力可以繼續提高呢?

-- 強調「暫時」, 建立成長型思維模式

我已經盡最大努力了, 雖然並沒有很好, 但我沒有遺憾了。 ---強調「努力」過程, 放過自己。  

雖然我在XX還有一點差距, 但我在XX就很出色,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

-- 強調「比較優勢」, 建立更加全面的自我評判體系

也可以用換位思考式的詢問:

樂樂說我的大額頭好醜。

但你喜歡他這麼說你嗎?

不喜歡。

那就告訴他們,你不喜歡這樣的評價,所以我們就不再把「別人的問題」變成「自己的問題」。 

如果再發生,你可以怎麼做呢?我們可以如何避免呢?

這樣的對話,並不是讓孩子變得不在意別人的評價,而是讓他們發自內心明白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成為一個不容易被別人的話語所壓垮的孩子。

問:

在家很活潑,在外面卻不敢說話,但內心渴望友誼,該怎麼引導?

很多小朋友都有過這樣內心「糾結」的時刻,我們家長首先要避免的,是過于「熱心幫忙」,這樣反而讓孩子失去了自己鍛煉和嘗試的機會。

邁出社交的第一步,本身就是一個過程,我們需要做好等待和引導。

1、耐心等待,逐步適應

在公共場合不敢說話,是低齡孩子的自保行為,相對于其他同齡人互動中的不確定,他們知道和成人互動的回饋基本上都是確定的、安全的。

等孩子慢慢長大,社交能力增強,就不會那麼害怕,反而會享受這樣的探險過程。

擔心的話,平時可以邀請朋友來家裡玩,確保在熟悉的環境下,慢慢「操練」孩子和別人相處的能力。

2、通過有意識的引導,幫助孩子提高社交能力

如果孩子3、4歲之後還是沒有在外主動社交的意願,家長就要有意識地引入一些社交策略了。

解決嘴「笨」的問題:把一些提前需要「做準備/要練習」的內容融入在聊天裡。

我和女兒以前經常在家做一些這樣的對話遊戲:

哎呀,我記不得你了,你能介紹一下自己嗎?--自我介紹

抱歉,打擾你了,我也想看這本書,可以和你一起讀嗎?-- 聊共同興趣,融入朋友圈

我們互相分享一件開心的事情吧 -- 我們坐車時經常聊,我說她也說,這是幫助她積累「談資」

上學後,多瞭解孩子學習的內容,接觸的老師和同學、交到的朋友,然後可以繼續融入日常聊天。

你為什麼那麼喜歡/討厭語文課呀?-- 表達想法

早上吳老師問你,昨晚在家幹嗎,怎麼回答呀?-- 預熱情景

告訴我你的好朋友,你為什麼喜歡她呀?-- 瞭解社交圈

在某一個方面的能力越高,我們就能從做這件事中得到正面回饋,然後就會提升我們的意願,這是一個被驗證的正迴圈。社交也是這樣。

問:

想和別人玩卻被拒絕,很傷心,怎麼幫孩子恢復信心?

解決這個問題,首先是讓他們體驗到:交朋友這件事不難、但做不到也沒關係。成功交到朋友有兩個原則:

1、可以遵守這個群體的規則;

2、可以為這個群體做貢獻。

在女兒遇到同樣的問題時,我是這樣幫她出主意的:

1、能不能直接加入遊戲?

孩子的玩耍,可以玩到一起去,從來都不是非要說清楚規則,而是一兩個孩子帶頭,其他孩子加入。如果被拒絕了,就試著自己主動加入。

2、你有什麼可以幫助他們的?

」他們在搭積木,你可以在旁邊看看,他們在搭什麼,然後也能去幫助他們一起搭,大家一起完成。「

這就是「為群體做貢獻」的落地版。

因為所謂「朋友」,從來不是靠嘴巴說的,而是用行動表達的。

3、「帶個你的玩具出門吧!」

和別人交換的玩具,這也遠比乾巴巴詢問更有效的邀請方式。

4、讓孩子明白:被拒絕了也沒關係

讓孩子去體驗自己的內心感受,永遠比那些外在的標準重要的多。這也是最後我會特意告訴女兒的,一個人和孤獨,是兩件事。

我會告訴她,如果一個群體是不需要你費力討好,而你和他們在一起是真正開心舒服的,這才是任何關係最關鍵的前提。

小編叨叨叨

我曾經也羨慕那些自來熟的孩子,不管什麼場合,三五句話,就能跟周圍的小朋友打成一片。

回看自己的孩子,好像和陌生人打個招呼都要三步引導,五步練習的。但想想,這就是育兒的魅力吧,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

我們無法讓他們變成別人家的孩子,但可以引導他們不斷突破自己的局限。看見每一次都在變更好,每一天比昨天的自己進步一點點,就已經很滿足了。

建立更加全面的自我評判體系

也可以用換位思考式的詢問:

樂樂說我的大額頭好醜。

但你喜歡他這麼說你嗎?

不喜歡。

那就告訴他們,你不喜歡這樣的評價,所以我們就不再把「別人的問題」變成「自己的問題」。 

如果再發生,你可以怎麼做呢?我們可以如何避免呢?

這樣的對話,並不是讓孩子變得不在意別人的評價,而是讓他們發自內心明白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成為一個不容易被別人的話語所壓垮的孩子。

問:

在家很活潑,在外面卻不敢說話,但內心渴望友誼,該怎麼引導?

很多小朋友都有過這樣內心「糾結」的時刻,我們家長首先要避免的,是過于「熱心幫忙」,這樣反而讓孩子失去了自己鍛煉和嘗試的機會。

邁出社交的第一步,本身就是一個過程,我們需要做好等待和引導。

1、耐心等待,逐步適應

在公共場合不敢說話,是低齡孩子的自保行為,相對于其他同齡人互動中的不確定,他們知道和成人互動的回饋基本上都是確定的、安全的。

等孩子慢慢長大,社交能力增強,就不會那麼害怕,反而會享受這樣的探險過程。

擔心的話,平時可以邀請朋友來家裡玩,確保在熟悉的環境下,慢慢「操練」孩子和別人相處的能力。

2、通過有意識的引導,幫助孩子提高社交能力

如果孩子3、4歲之後還是沒有在外主動社交的意願,家長就要有意識地引入一些社交策略了。

解決嘴「笨」的問題:把一些提前需要「做準備/要練習」的內容融入在聊天裡。

我和女兒以前經常在家做一些這樣的對話遊戲:

哎呀,我記不得你了,你能介紹一下自己嗎?--自我介紹

抱歉,打擾你了,我也想看這本書,可以和你一起讀嗎?-- 聊共同興趣,融入朋友圈

我們互相分享一件開心的事情吧 -- 我們坐車時經常聊,我說她也說,這是幫助她積累「談資」

上學後,多瞭解孩子學習的內容,接觸的老師和同學、交到的朋友,然後可以繼續融入日常聊天。

你為什麼那麼喜歡/討厭語文課呀?-- 表達想法

早上吳老師問你,昨晚在家幹嗎,怎麼回答呀?-- 預熱情景

告訴我你的好朋友,你為什麼喜歡她呀?-- 瞭解社交圈

在某一個方面的能力越高,我們就能從做這件事中得到正面回饋,然後就會提升我們的意願,這是一個被驗證的正迴圈。社交也是這樣。

問:

想和別人玩卻被拒絕,很傷心,怎麼幫孩子恢復信心?

解決這個問題,首先是讓他們體驗到:交朋友這件事不難、但做不到也沒關係。成功交到朋友有兩個原則:

1、可以遵守這個群體的規則;

2、可以為這個群體做貢獻。

在女兒遇到同樣的問題時,我是這樣幫她出主意的:

1、能不能直接加入遊戲?

孩子的玩耍,可以玩到一起去,從來都不是非要說清楚規則,而是一兩個孩子帶頭,其他孩子加入。如果被拒絕了,就試著自己主動加入。

2、你有什麼可以幫助他們的?

」他們在搭積木,你可以在旁邊看看,他們在搭什麼,然後也能去幫助他們一起搭,大家一起完成。「

這就是「為群體做貢獻」的落地版。

因為所謂「朋友」,從來不是靠嘴巴說的,而是用行動表達的。

3、「帶個你的玩具出門吧!」

和別人交換的玩具,這也遠比乾巴巴詢問更有效的邀請方式。

4、讓孩子明白:被拒絕了也沒關係

讓孩子去體驗自己的內心感受,永遠比那些外在的標準重要的多。這也是最後我會特意告訴女兒的,一個人和孤獨,是兩件事。

我會告訴她,如果一個群體是不需要你費力討好,而你和他們在一起是真正開心舒服的,這才是任何關係最關鍵的前提。

小編叨叨叨

我曾經也羨慕那些自來熟的孩子,不管什麼場合,三五句話,就能跟周圍的小朋友打成一片。

回看自己的孩子,好像和陌生人打個招呼都要三步引導,五步練習的。但想想,這就是育兒的魅力吧,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

我們無法讓他們變成別人家的孩子,但可以引導他們不斷突破自己的局限。看見每一次都在變更好,每一天比昨天的自己進步一點點,就已經很滿足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