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這幾個跡象,說明你沒把孩子養偏,小學後優勢會逐漸凸顯

雖然養育不具有統一標準, 但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 可以照出父母教育的得與失。

若是小學前, 你的孩子有這幾個跡象, 說明你將孩子養得很好, 他大機率會擁有一個舒展的人生。

01可以獨立玩耍

如果你的孩子, 一個人玩耍也可以玩得很開心, 請不要輕易打擾他。

因為他在鍛煉一種很重要的能力。

許多媽媽都問我「為啥我們家孩子跟魔障一樣, 總是討手機看(找人陪他玩), 一會兒不看(沒人陪), 就沒著沒落的。 」

我通常都會問一句, 孩子平時能自己玩嗎?自己玩的多嗎?

日本作家午堂登紀熊曾說:任何成長的節點和對生命深刻的理解,

都必須經歷獨處和內省才能到達。

獨立玩耍對一個孩子的發展真的太太太重要了, 只有孩子能夠享受一個人的時間, 他才能集中精神、保持專注地做好一件事。

也只有在自己玩的過程中, 才會激發獨自思考。 想象力和創造力, 都會得到鍛煉和提高。

「獨立思考、並有能力獨立完成任務」如此周而復始的反復磨練, 可以幫助孩子成為更好的學習者, 這種質量, 比單純成績的好壞更底層、也更優質。

不僅如此, 這項能力對父母來說也非常重要, 試問誰不想擁有一個可以獨立玩耍的孩子呀。

如果你的孩子還小, 那就注意不要在早期剝奪孩子獨立玩耍的能力, 當孩子自己安靜地玩耍時, 不要輕易去打擾他, 不必無時無刻的陪伴。

成長也需要留白, 孩子只有在生命的留白中, 才能迸發自己的生命力。

千萬不要覺得孩子自己待著多可憐, 人家美著呢。

但如果你的孩子已經長大, 卻幾乎不怎麼自己獨自玩耍, 也沒關係, 任何能力的培養, 只要開始就不算晚。

具體方法, 咱們就不多說了, 不知道的請考古這篇吧《粘人、沒獨立玩耍能力的孩子, 長大後會有多難?》。

02敢拒絕, 敢表達自己的想法

2歲左右, 孩子自我意識覺醒, 開始用「不」向世界宣示自己的主權。

隨後, 孩子拒絕的權利便被更大的權威一點一點地剝奪,

小時候是父母, 長大了可能是老師、上司、社會或是其他。

不怕你們笑話, 我經常在孩子那吃癟。

CC:「(洗澡)水太燙了!」

我:「哪燙啊?這一點不燙了, 快進去吧。 」

CC:「每個人的感受都不一樣!你覺得不燙, 可我就是覺得很燙!我不要進!」

原本嫌麻煩, 又很煩躁的我:「行了!行了!我再給你加盆涼水!」

我:「你再吃點啊, 本來給你盛的就不多, 你還剩半碗。 」

CC:「我中午吃的挺多了, 我晚上吃不下了, 人每一頓的飯量都不一樣, 我吃不下了。 」

原本生氣又著急的我:「行了, 行了, 不吃拉倒, 走吧你。 」

雖然吃癟的我, 常被氣到原地爆炸, 語氣也常常不太好。 但事實卻是, 當孩子拒絕的有理有據, 且很直白的時候, 即便是作為大人, 也不太有臉繼續強硬。

我們大人也常常會「犯錯」, 或者說, 做的「不那麼對」, 哪怕是打著「為孩子好」的旗號, 也常一個把握不好分寸, 行強迫、強制之實。 尤其是當想法偏離預期, 還會激發我們的控制欲, 不自覺的說服甚至強迫。

但是, 只有在家庭中有拒絕父母、表達自己真實想法的能力, 在外面才會有拒絕他人、申張自己主張的勇氣。

一個敢于拒絕的人,絕對是一個內心堅定、不隨波逐流的人;一個敢于表達自身想法的人,也一定是一個自由而內心富足的人。

這樣的人生,不用想也知道有多爽。

03在你面前孩子想哭就哭

我有位朋友有一位特別「懂事」的老大,因為是姐姐,總是讓著弟弟,也盡自己的努力幫助媽媽分擔照顧弟弟的辛苦。

記得有一次去她家做客,她被弟弟故意絆倒,明明很疼前一秒眼淚還在眼眶打轉,下一秒卻在看見媽媽從廚房出來後,立馬站起來說「媽媽,弟弟絆倒我了,我都沒哭」。

「哦,你真堅強,比弟弟厲害!」

明明自己也不大,也很需要媽媽的陪伴和關注,但她卻壓抑了自己的需求,用懂事換取了媽媽的表揚。

這件事給我很大的觸動,也讓我在養育CC和DD的時候,時刻警醒自己。

孩子受了委屈就嚎啕大哭、感到不公就無理取鬧;求而不得就撒潑打滾;挑戰失敗就氣急敗壞,這才是正常的啊!

但很多時候,我們都受不了孩子哭。

要麼一哭就忍不住「安慰」:

「不哭了,你最勇敢的」

「沒事兒,這有什麼好哭的」

要麼一哭就煩,暴躁戰勝理智:

「就知道哭」

「別哭了,再哭我就生氣了」

孩子最會察言觀色,如果每次哭的後果都是換來媽媽的漠視、煩躁、氣憤,他們很快就會學會迎合父母自我壓抑。

特別懂事,委屈了也不哭不鬧的孩子,絕對不是因為明事理。

動物園的獅子,都能被訓的會跳火圈,孩子學一個忍哭能有多難?

但這並不是我們養育的初衷呀,我們喜歡孩子勇敢、堅強,但絕不是以犧牲孩子自身的認同和幸福得到的。

孩子終歸會經歷苦難從而成長,但那也一定是由內而外,認同自身接納自身情緒後的成長。

我希望我的孩子,無論多大,至少在家裡,在我們面前,可以不用隱藏自己的情緒,想哭就哭、想笑就笑。

孩子人生最初的幾年,是性格培養、行為規范、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也受家庭影響最大。

父母的養育模式對孩子性格、行為習慣等都具有很大的塑造作用。

而小學後,父母的影響漸漸降低,同伴、環境的影響慢慢增大,性格和很多行為習慣也都形成,不是不能改,而是再改變會更加困難。

所以說,還是要抓住養育之初的關鍵期,去培養、去示范、去引導,幫助孩子變得更好。

每一個孩子都是不同的,不可能有相同的養育模式可以照搬,但優秀的孩子都是相似的,一定是自信、善良、接納自己也能接納他人、可以融入熱鬧更更忍受孤獨,可以不斷學習的人。

在父母用心有愛的教育下,孩子一定會擁有更加光明的未來。

一個敢于拒絕的人,絕對是一個內心堅定、不隨波逐流的人;一個敢于表達自身想法的人,也一定是一個自由而內心富足的人。

這樣的人生,不用想也知道有多爽。

03在你面前孩子想哭就哭

我有位朋友有一位特別「懂事」的老大,因為是姐姐,總是讓著弟弟,也盡自己的努力幫助媽媽分擔照顧弟弟的辛苦。

記得有一次去她家做客,她被弟弟故意絆倒,明明很疼前一秒眼淚還在眼眶打轉,下一秒卻在看見媽媽從廚房出來後,立馬站起來說「媽媽,弟弟絆倒我了,我都沒哭」。

「哦,你真堅強,比弟弟厲害!」

明明自己也不大,也很需要媽媽的陪伴和關注,但她卻壓抑了自己的需求,用懂事換取了媽媽的表揚。

這件事給我很大的觸動,也讓我在養育CC和DD的時候,時刻警醒自己。

孩子受了委屈就嚎啕大哭、感到不公就無理取鬧;求而不得就撒潑打滾;挑戰失敗就氣急敗壞,這才是正常的啊!

但很多時候,我們都受不了孩子哭。

要麼一哭就忍不住「安慰」:

「不哭了,你最勇敢的」

「沒事兒,這有什麼好哭的」

要麼一哭就煩,暴躁戰勝理智:

「就知道哭」

「別哭了,再哭我就生氣了」

孩子最會察言觀色,如果每次哭的後果都是換來媽媽的漠視、煩躁、氣憤,他們很快就會學會迎合父母自我壓抑。

特別懂事,委屈了也不哭不鬧的孩子,絕對不是因為明事理。

動物園的獅子,都能被訓的會跳火圈,孩子學一個忍哭能有多難?

但這並不是我們養育的初衷呀,我們喜歡孩子勇敢、堅強,但絕不是以犧牲孩子自身的認同和幸福得到的。

孩子終歸會經歷苦難從而成長,但那也一定是由內而外,認同自身接納自身情緒後的成長。

我希望我的孩子,無論多大,至少在家裡,在我們面前,可以不用隱藏自己的情緒,想哭就哭、想笑就笑。

孩子人生最初的幾年,是性格培養、行為規范、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也受家庭影響最大。

父母的養育模式對孩子性格、行為習慣等都具有很大的塑造作用。

而小學後,父母的影響漸漸降低,同伴、環境的影響慢慢增大,性格和很多行為習慣也都形成,不是不能改,而是再改變會更加困難。

所以說,還是要抓住養育之初的關鍵期,去培養、去示范、去引導,幫助孩子變得更好。

每一個孩子都是不同的,不可能有相同的養育模式可以照搬,但優秀的孩子都是相似的,一定是自信、善良、接納自己也能接納他人、可以融入熱鬧更更忍受孤獨,可以不斷學習的人。

在父母用心有愛的教育下,孩子一定會擁有更加光明的未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