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數碼科技»正文

京東波瀾不驚的Q1財報之下,都有些什麼?

此刻, 很容易找到一個理由嘲笑京東。 雖然你可能最終忽視一種平靜中的力量。

比如, 昨天, 它發了2018Q1季報, 淨利同比有所下滑, EPS也未達預期。 隨即股價大跌4.6%, 盤中跌幅一度達5.6%。 此刻的美股, 京東股價還是微跌。

而同樣發佈了2018Q4(對應京東2018Q1)及全財年年報的阿裡, 當季淨利同比雖也明顯下滑, 但前兩日股價連續大漲。

這似乎給了狠踩京東一把的機會。

但若只對比阿裡, 其實沒多大意義。

外界雖經常寫它們博弈, 好像“二人轉“”, 其實, 除了商業形態相似, 兩家商業模式、收入結構、盈利來源有很大差異:阿裡營收、利潤主要來源於行銷尤其廣告。

這與它長期以來的開放平臺模式深有關聯;京東目前雖正從一體化走向一體化開放, 形式上也是個開放平臺, 但營收與利潤仍主要來自整體占比更高的自營零售。 當然, 京東也有服務與廣告收入, 只是前者整體占比僅10%左右, 後者占比目前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這涉及到整個行業發展脈絡的基本認知。 只是許多人甘願停留在波特的競爭論裡, 簡單對標。

從京東自身發展邏輯與整體變遷來看2018Q1可能更合理。 畢竟, 一個企業的存在不是為了競爭對手。 我們這裡想說, 京東的2018Q1, 其實還不錯。 你看:

1、當季淨營收1001億人民幣(下同), 同比增33.1%;

2、歸屬普通股股東的持續運營業務淨利為15.249億。 不按美國通用會計準則計算,

為10.47億;

3、Non-GAAP調整後每ADS收益0.71元人民幣;

4、過去12個月的活躍用戶數達3.018億, 同比增27.6%。

當然, 你看到了, 淨利增幅同比下滑, 每ADS收益其實未達預期。 這兩個確實也是影響股價的關鍵指標。

但我們更要看到, 資料背後, 京東運營的真實面:

一、主業繼續穩健、高速成長:

要看到, 京東營收基數已相當龐大, 同比33.1%的增幅仍很可觀。

而且, 要明白, 這種增幅, 建立在自營占比仍超過50%的電商版圖基礎上。 所謂“自營”, 更多是標品, 非標的世界它還在持續滲透。 你仔細體會, 這裡面其實有京東在特定品類中的強大號召力(後面還會補幾句, 你會體會更深)。

隨著時光演進, 開放進程加深, 尤其是協力廠商業務壯大, 京東還有更大的成長空間。 它的紅利期還很長。

二、已進入穩健、持續的獲利週期。

這已是京東連續第八個贏利季度。 而且, 要看到, 2018Q1是一個典型的淡季。

我們認為, 除非遭遇重大運營危機或無法回避的巨額投資案, 京東成為一個越來越賺錢的公司, 已沒有逆轉可能。

持續、穩健獲利, 產業鏈多方共贏, 可是劉強東多年來一直追求的目標。 建議你去翻一下那本《劉強東自述:我的經營模式》, 裡面寫得明明白白。 當然, 現在的局面, 距離他描述的理想狀態還早得很。

三、未被短期業績束縛、追求長期戰略目標的強烈意志。

要看到, 這是京東在無界零售戰略啟動9個月之後的單季財務資料。 這週期, 京東不但經歷了願景重塑、戰略落地(一體化到一體化開放進程, 幾乎每個單元都在全面升級),

而且, 其中多個方面伴隨著高強度的投入, 尤其是長期資本性的投入。

我這裡不想羅列資料, 你去查一下京東季報裡的這幾個財務指標:技術與研發投入;物流與倉儲建設資料等。 當然還有其他費用開支, 你會發現, 2018Q1的京東, 仍在不惜血本, 為未來多年的基礎設施地位而戰。

若你仔細看看現金流尤其是自由現金流耗費程度, 就能明白, 這家公司有它的獨立意志與格局意識。

總結一句, 在經歷了2017年經歷了一場“高速換胎”之旅後, 2018年Q1的京東, 在沒有犧牲長期戰略、高強度投入的前提下, 能獲得一個主業高速增長、用戶明顯增長、獲利穩健的財季, 京東挺不容易的。

提醒, 不要平行地跟阿裡比。 阿裡確實綜合實力更強大, 它既是一家具有長期戰略意識的巨頭,

也是一個賺錢機器, 2018財年年報裡也有它非常可貴的一面。 但是, 此刻, 京東持續贏利, 單季賺15億, 在某些方面, 可能比阿裡單季賺70多億更有意義。

這裡沒有任何褒貶。 其實, 我對兩家公司都有一些保留意見, 但接觸多了, 我更喜歡看它們身上各自閃光的部分。 就跟對阿裡懷有尊敬一樣, 我對劉強東創立這家公司的立意、願景充滿同樣的敬意, 不怕別人說我站隊與否。

老實說, 我個人判斷, 京東最新一個交易日的股價, 反映的更多還是短期投資者的意志, 雖無可厚非, 但這抑制不住京東的成長性與投資價值。

不過, 即便你能意識到京東的長期投資價值, 若你只看此刻的財務資料, 仍可能難以察覺一些真正的驅動力量。

我不想強調一些共通的因素。比如宏觀面啦、行業轉型啦、消費升級啦、中國市場因素啦。

我更想說,對於京東而言,2018Q1財務資料,反映的不僅僅是財務面的健康程度、成長性、投資價值,更有一個龐大的複雜組織的內外協同、精益化的運營信號。本質上,它仍還是人在做事,靠的是的團隊、文化(組織、願景、價值觀)以及一些制度因素。

京東已經是一個16萬多人的公司。即便放在全球,也是人數最多的企業之一。而且,京東的人力結構要比許多互聯網屬性的公司要更複雜。一個這樣的公司,它的管理與運營複雜程度,不可能跟16、160、1600甚至16000人的公司一樣。何況它正處於激烈的變化之中。過去一年多,我們感受到了一種強烈的開放意識、變革動力、創新活力。

讓我們從京東一句標準的表述來說吧。

很多人根本沒有意識到“一體化到一體化開放”的邏輯與複雜性。如果你能理解這表述,就不但能真正體會到京東2018Q1季報的價值,也能感受到這家公司此刻的價值觀驅動力、組織管理以及治理結構的提升能力。

“一體化走向一體化開放”,既有京東對自身發展至今的商業模式的價值確認,也有它對無界零售的自信。也就是說,京東已經走出高度垂直一體化甚至中央集權式的組織、文化風格,每個單元都在對外開放,這也是京東誕生多後,將自身沉澱下來的基礎設施服務對外輸出的動作,裡面既有被動,也有主動。

這種開放正在釋放出一個龐大組織多個維度的活力:除了物流、技術、金融等基礎設施外,還有資料、行銷等層面。

當然,這家公司的整體形象,也有著不同的變化。過去它像個鬥士,缺乏血肉感,如今,它已有豐富的觸達整個社會的能力。通俗點說,京東變得越來越富有人情味。

但是,一個16萬人的龐大的一體化組織,如果沒有一種價值觀與體制性的約束力,任其自由開放,短期內,每個單元、每個環節或許能獲得巨大聲量與規模,一定也會走向失控局面。

這就是我要提醒的京東這個商業組織內在驅動力。“一體化走向一體化開放”的表述裡,有約束性:它的開放仍建立在“一體化”的優勢基礎上。後者能保證京東整個平臺的“效率”與“品質”,失去這兩個優勢要素,京東不僅會失去核心競爭力,還可能呈現休克狀態。

2018Q1財報裡就有這種內在的約束。建議你看看財報公佈後的分析師電話會議內容。劉強東與京東CFO其實從多個維度談到了這一層面,尤其是京東物流與京東電商平臺的節奏匹配。

Q1裡,京東在物流及相關層面做了長期的資本性投入,甚至不惜犧牲了它過去幾季一直穩健的自由現金流訴求。這也是京東成本上升、淨利率受到一定影響的原因之一。

這裡面當然有物流體系的開放動力,它已獲得新一輪融資,確實動力進一步擴張。

但誰都知道,物流是京東相對競品的核心競爭力之一,也是“無界零售”戰略核心構成。物流的佈局仍不能脫離京東電商平臺的開放與演進節奏。CFO黃宣德談及Q1倉儲佈局時,談及了這種長期佈局的價值,但也強調這種圍繞倉儲的長期性資本性投入,Q2應該會減速,而這會既會提升利用率,也會提升公司淨利率。

這個裡面,我們體會到了“一體化”與“一體化”開放的價值。這裡面,既有京東不惜成本落實長期戰略的用心,同時也有它在品質、效率等層面的“底線意識”,也是一種風險意識。

建議你去查一下京東財報裡的庫存周轉天數、應收賬款、應付帳款等資料,然後再結合經營性現金流,就能體會更深。

真的,京東的運營裡充滿了一種“張力”。它實際體現的是價值掛、組織決策、組織管理、內部的機制問題,整個組織與各種要素能否保證積木架構、敏捷回應,都在裡面。

而京東未來的品類擴張、贏利模式的演進也在這裡面。

分析師電話會議上,劉強東與黃宣德其實坦承了Q1營收增幅放緩的一個核心原因。那就是服裝品類的疲軟。2016Q4以來,我們曾看到京東對這一品類充滿渴望。

它也是阿裡平臺最關鍵的品類之一。有人說京東是想衝擊阿裡。其實,更多還是市場驅動。這個品類消費頻次很高,市場規模相當龐大。去年京東與唯品會達成資本合作,就有補足品類的用意。當然,這裡面也有用戶拉新的訴求。因為,京東最強的是3C品類,且多為自營。但這種品來更多是男性用戶主導的消費,京東用戶畫像急需豐富維度。而服裝卻是女性用戶的世界。它能幫助京東進一步獲得新的用戶群體。

但京東Q1,這一大品類表現疲軟。劉強東在電話會上多次暗示有“二選一”的原因,用戶暫時離開了京東平臺。這明顯在抱怨阿裡平臺。

我們這裡不想就兩個平臺的品類競爭過多評價。我們也沒有掌握真正的資訊。只想說,就算兩家公司都想衝擊對方關鍵品類的用意,總還在競爭的範疇裡,它們不可能放棄自己最優勢的地盤。

還要看到這一層面的原因:服裝品類不僅關涉著營收,還關涉著京東平臺的開放進程與營收來源。

因為,服裝更多是非標,不太適合自營,更適合協力廠商落戶經營。而服裝品類又是開放平臺最大的廣告投放來源。如果失去這部分,阿裡的營收與利潤會失色很多。

而京東若要壯大協力廠商業務以及廣告業務,如果拿不下服裝,或者擁有一個相當的規模,短期會很吃力。延伸下去,京東物流也會失去一個業務填充的機會。

當然絕不可能完全失去,只是比例提升的速度而已。

但京東也要看到自身平臺的短板:服裝這種品類不僅僅要求你會賣貨,它們更重視豐富的行銷服務。老實說,相對阿裡平臺,京東廣告行銷服務,無論是技術與資料的整合,還是工具平臺的沉澱與輸出,都還明顯不及。而阿裡過去一年多,利用技術與資料、天貓品牌升級、全域行銷以及諸多落地的娛樂時尚盛典,強化了它對服裝等關鍵品類的掌控力。

京東當然不可能失語。去年Q4財報發佈後的電話會議上,我們已經看到劉強東對廣告業務表達了一種期待。而今天(5月9日),我們同樣也看到,京東也舉行了類似的時尚盛典,我相信,這應該是京東2018年在行銷、廣告領域發力的信號。

這是我們觀察到的京東Q1財報中的另一面,它涉及競爭與開放的節奏。我們想說,Q1裡些關鍵的財務資料的表現,與這種複雜而整體的博弈深有關聯。

相比兩年前更多呈現為數量、規模、速度、激情擴張的京東,其實,我們反而更欣賞眼前的京東:它確實有難處與艱困,有諸多壓力面,但也有它的自信與穩健。這是京東內在氣質的變化。無論市場如何演變,歸根結底還是要心中有使用者、有客戶,建立在自身競爭力提升的基礎上,更多還是在自身的努力上。《劉強東自述:我的經營模式》一書裡,劉強東其實也明確強調了這些。

再度回到開頭說的財報引發的股價反應上。確實,我們認為它雖然合乎股市裡的“見光死”邏輯,但短期的波動裡,應該有投資者對京東長期投資價值的忽視。

我看到一些人不斷將京東與亞馬遜對標,似乎在圍繞市值管理做更多文章。因為亞馬遜的股價實在神奇無比。

如果說商業模式與日益明顯的收入與利潤來源訴求,京東確實也有貼近亞馬遜的動作,比如強化服務收入、強化長期性的資本投入、技術投入,以期獲得長遠的收益。我相信會有一定的成效。它至少能讓美國投資者看到它的投資價值。這一點阿裡也有這種信號。

但是,拋開行業共同的趨勢判斷(業務架構與發展路徑確實會有相近),老實說,我們覺得,此刻,無論是京東,還是阿裡,固然身在美股,反而應該堅持更為獨立的路徑。

因為,亞馬遜的股價傳奇,雖然有它合理的業務邏輯,但價值鏈、種種服務不在中國,即便未來多年也不可能像它們兩家一樣滲透中國,京東們即使擁有的架構,也不可能獲得猶如亞馬遜在美國市場的認同感。而它們在中國,卻有著偌大的落地空間。我相信,無論博弈多深,這片土壤還遠沒有達到肉搏的地步。京東與阿裡依然有著偌大的發展空間。

劉強東在上面那本書裡說也有過類似表達。他強調要超越競爭,多從自身找問題。他甚至將京東可能失敗的責任,99%歸在自己身上。

當然他也有更為自信的一面:“今天,歷史給了京東,給了我們每個人一個巨大的機會,往前10年、往後10年都不行。這次非常偉大的機會,能讓我們實現夢想。”我想,他應該說出了一絲行業的秘密。

所以,最後,補一句:看似平靜、平淡的2018Q1季報之下,其實,有京東這家公司身上不平靜、不平淡的一面。

我不想強調一些共通的因素。比如宏觀面啦、行業轉型啦、消費升級啦、中國市場因素啦。

我更想說,對於京東而言,2018Q1財務資料,反映的不僅僅是財務面的健康程度、成長性、投資價值,更有一個龐大的複雜組織的內外協同、精益化的運營信號。本質上,它仍還是人在做事,靠的是的團隊、文化(組織、願景、價值觀)以及一些制度因素。

京東已經是一個16萬多人的公司。即便放在全球,也是人數最多的企業之一。而且,京東的人力結構要比許多互聯網屬性的公司要更複雜。一個這樣的公司,它的管理與運營複雜程度,不可能跟16、160、1600甚至16000人的公司一樣。何況它正處於激烈的變化之中。過去一年多,我們感受到了一種強烈的開放意識、變革動力、創新活力。

讓我們從京東一句標準的表述來說吧。

很多人根本沒有意識到“一體化到一體化開放”的邏輯與複雜性。如果你能理解這表述,就不但能真正體會到京東2018Q1季報的價值,也能感受到這家公司此刻的價值觀驅動力、組織管理以及治理結構的提升能力。

“一體化走向一體化開放”,既有京東對自身發展至今的商業模式的價值確認,也有它對無界零售的自信。也就是說,京東已經走出高度垂直一體化甚至中央集權式的組織、文化風格,每個單元都在對外開放,這也是京東誕生多後,將自身沉澱下來的基礎設施服務對外輸出的動作,裡面既有被動,也有主動。

這種開放正在釋放出一個龐大組織多個維度的活力:除了物流、技術、金融等基礎設施外,還有資料、行銷等層面。

當然,這家公司的整體形象,也有著不同的變化。過去它像個鬥士,缺乏血肉感,如今,它已有豐富的觸達整個社會的能力。通俗點說,京東變得越來越富有人情味。

但是,一個16萬人的龐大的一體化組織,如果沒有一種價值觀與體制性的約束力,任其自由開放,短期內,每個單元、每個環節或許能獲得巨大聲量與規模,一定也會走向失控局面。

這就是我要提醒的京東這個商業組織內在驅動力。“一體化走向一體化開放”的表述裡,有約束性:它的開放仍建立在“一體化”的優勢基礎上。後者能保證京東整個平臺的“效率”與“品質”,失去這兩個優勢要素,京東不僅會失去核心競爭力,還可能呈現休克狀態。

2018Q1財報裡就有這種內在的約束。建議你看看財報公佈後的分析師電話會議內容。劉強東與京東CFO其實從多個維度談到了這一層面,尤其是京東物流與京東電商平臺的節奏匹配。

Q1裡,京東在物流及相關層面做了長期的資本性投入,甚至不惜犧牲了它過去幾季一直穩健的自由現金流訴求。這也是京東成本上升、淨利率受到一定影響的原因之一。

這裡面當然有物流體系的開放動力,它已獲得新一輪融資,確實動力進一步擴張。

但誰都知道,物流是京東相對競品的核心競爭力之一,也是“無界零售”戰略核心構成。物流的佈局仍不能脫離京東電商平臺的開放與演進節奏。CFO黃宣德談及Q1倉儲佈局時,談及了這種長期佈局的價值,但也強調這種圍繞倉儲的長期性資本性投入,Q2應該會減速,而這會既會提升利用率,也會提升公司淨利率。

這個裡面,我們體會到了“一體化”與“一體化”開放的價值。這裡面,既有京東不惜成本落實長期戰略的用心,同時也有它在品質、效率等層面的“底線意識”,也是一種風險意識。

建議你去查一下京東財報裡的庫存周轉天數、應收賬款、應付帳款等資料,然後再結合經營性現金流,就能體會更深。

真的,京東的運營裡充滿了一種“張力”。它實際體現的是價值掛、組織決策、組織管理、內部的機制問題,整個組織與各種要素能否保證積木架構、敏捷回應,都在裡面。

而京東未來的品類擴張、贏利模式的演進也在這裡面。

分析師電話會議上,劉強東與黃宣德其實坦承了Q1營收增幅放緩的一個核心原因。那就是服裝品類的疲軟。2016Q4以來,我們曾看到京東對這一品類充滿渴望。

它也是阿裡平臺最關鍵的品類之一。有人說京東是想衝擊阿裡。其實,更多還是市場驅動。這個品類消費頻次很高,市場規模相當龐大。去年京東與唯品會達成資本合作,就有補足品類的用意。當然,這裡面也有用戶拉新的訴求。因為,京東最強的是3C品類,且多為自營。但這種品來更多是男性用戶主導的消費,京東用戶畫像急需豐富維度。而服裝卻是女性用戶的世界。它能幫助京東進一步獲得新的用戶群體。

但京東Q1,這一大品類表現疲軟。劉強東在電話會上多次暗示有“二選一”的原因,用戶暫時離開了京東平臺。這明顯在抱怨阿裡平臺。

我們這裡不想就兩個平臺的品類競爭過多評價。我們也沒有掌握真正的資訊。只想說,就算兩家公司都想衝擊對方關鍵品類的用意,總還在競爭的範疇裡,它們不可能放棄自己最優勢的地盤。

還要看到這一層面的原因:服裝品類不僅關涉著營收,還關涉著京東平臺的開放進程與營收來源。

因為,服裝更多是非標,不太適合自營,更適合協力廠商落戶經營。而服裝品類又是開放平臺最大的廣告投放來源。如果失去這部分,阿裡的營收與利潤會失色很多。

而京東若要壯大協力廠商業務以及廣告業務,如果拿不下服裝,或者擁有一個相當的規模,短期會很吃力。延伸下去,京東物流也會失去一個業務填充的機會。

當然絕不可能完全失去,只是比例提升的速度而已。

但京東也要看到自身平臺的短板:服裝這種品類不僅僅要求你會賣貨,它們更重視豐富的行銷服務。老實說,相對阿裡平臺,京東廣告行銷服務,無論是技術與資料的整合,還是工具平臺的沉澱與輸出,都還明顯不及。而阿裡過去一年多,利用技術與資料、天貓品牌升級、全域行銷以及諸多落地的娛樂時尚盛典,強化了它對服裝等關鍵品類的掌控力。

京東當然不可能失語。去年Q4財報發佈後的電話會議上,我們已經看到劉強東對廣告業務表達了一種期待。而今天(5月9日),我們同樣也看到,京東也舉行了類似的時尚盛典,我相信,這應該是京東2018年在行銷、廣告領域發力的信號。

這是我們觀察到的京東Q1財報中的另一面,它涉及競爭與開放的節奏。我們想說,Q1裡些關鍵的財務資料的表現,與這種複雜而整體的博弈深有關聯。

相比兩年前更多呈現為數量、規模、速度、激情擴張的京東,其實,我們反而更欣賞眼前的京東:它確實有難處與艱困,有諸多壓力面,但也有它的自信與穩健。這是京東內在氣質的變化。無論市場如何演變,歸根結底還是要心中有使用者、有客戶,建立在自身競爭力提升的基礎上,更多還是在自身的努力上。《劉強東自述:我的經營模式》一書裡,劉強東其實也明確強調了這些。

再度回到開頭說的財報引發的股價反應上。確實,我們認為它雖然合乎股市裡的“見光死”邏輯,但短期的波動裡,應該有投資者對京東長期投資價值的忽視。

我看到一些人不斷將京東與亞馬遜對標,似乎在圍繞市值管理做更多文章。因為亞馬遜的股價實在神奇無比。

如果說商業模式與日益明顯的收入與利潤來源訴求,京東確實也有貼近亞馬遜的動作,比如強化服務收入、強化長期性的資本投入、技術投入,以期獲得長遠的收益。我相信會有一定的成效。它至少能讓美國投資者看到它的投資價值。這一點阿裡也有這種信號。

但是,拋開行業共同的趨勢判斷(業務架構與發展路徑確實會有相近),老實說,我們覺得,此刻,無論是京東,還是阿裡,固然身在美股,反而應該堅持更為獨立的路徑。

因為,亞馬遜的股價傳奇,雖然有它合理的業務邏輯,但價值鏈、種種服務不在中國,即便未來多年也不可能像它們兩家一樣滲透中國,京東們即使擁有的架構,也不可能獲得猶如亞馬遜在美國市場的認同感。而它們在中國,卻有著偌大的落地空間。我相信,無論博弈多深,這片土壤還遠沒有達到肉搏的地步。京東與阿裡依然有著偌大的發展空間。

劉強東在上面那本書裡說也有過類似表達。他強調要超越競爭,多從自身找問題。他甚至將京東可能失敗的責任,99%歸在自己身上。

當然他也有更為自信的一面:“今天,歷史給了京東,給了我們每個人一個巨大的機會,往前10年、往後10年都不行。這次非常偉大的機會,能讓我們實現夢想。”我想,他應該說出了一絲行業的秘密。

所以,最後,補一句:看似平靜、平淡的2018Q1季報之下,其實,有京東這家公司身上不平靜、不平淡的一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