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小團子打碎了 3 個水杯,然而在批評了他兩句後,我非常誠懇的向他道了歉!

昨天晚上, 突然, 聽到客廳傳來一陣「劈裡啪啦」的聲音!

非常熟悉、悅耳的聲音……回頭一看, 果然, 又有東西摔碎了——三個水杯, 就這麼粉身碎骨。

再一看, 小團子正一臉壞笑的坐在桌子上……媽呀, 我當時被氣得哭笑不得簡直!

于是, 我走過去, 想好好問問這小子又在幹什麼。 結果, 小團子立馬叫了起來——爸爸, 我是來幫妹妹拿水杯的, 妹妹說要喝水水, 你在幫媽媽吹頭髮, 我就自己過來拿啦!

啊?原來是這麼回事?!再一看, 小團子手裡果然拿著小圓子的水杯。

毫無疑問, 我當時很感動、也很不好意思, 一把把小團子抱了下來,

親了親, 並且給小團子道了歉, 告訴他——我不應該批評你, 我應該先問清楚你在幹什麼的, 是爸爸著急了, 你可以原諒爸爸的錯誤嗎?

小傢伙親了我一下, 就從桌子上爬了下來, 開開心心的走到小圓子身邊去了, 又把水杯遞給了妹妹。

做錯了事情, 就要道歉, 這是一個再簡單不過的道理。

但是, 就像以前有家長在後臺問我的那樣——生活中總會有錯怪孩子的時候, 每當這時, 總是拉不下臉來道個歉, 如鯁在喉, 開不了口。

有一位網友曾經提到:

小時候, 我爸放桌上 20 塊錢不見了, 因為更小的時候我偷拿過錢買零食, 所以不由分說給了我一頓胖揍。

過了幾天, 我媽打掃衛生找到了那 20 塊錢。

我當時又高興又難過, 以為這下子洗刷了自己的冤屈,

我爸會給我道歉。 結果一直等了好幾天, 我爸都絕口不提這件事, 好像沒發生過一樣……」

說實話, 這樣的故事太典型了。 估計我們這一輩人, 沒幾個人得到過父母直接、誠懇的道歉。

網上有個「中國式父母道歉」的段子, 發現大家的父母道歉方式都特別統一, 那就是↓

所以, 等如今我們做了父母, 雖然思想上已經開明了不少, 但給孩子道歉的時候, 有時候還是會覺得特別擰巴——

既擔心破壞了自己作為父母的權威, 又總是道歉不到點子上, 反而和孩子鬧得更不愉快。

所以, 今天, 我們就來說說給孩子道歉這件事!

一.為什麼要向孩子道歉

很多家長之所以拉不下面子給孩子道歉, 其實歸根結底, 主要是因為習慣在親子關係中佔據強勢地位。

擔心給孩子道歉、承認自己做錯事, 會削弱自己作為父母的權威。

想象力更豐富一些的, 甚至會順延著去發散:我道歉=承認我做錯了=孩子是對的=以後我管不動孩子……

但事實恰恰相反。

芝加哥大學心理/人類發展系博士艾麗卡·蕾絲切爾在《優質父母教養實踐指南》一書中說過:

「父母需要知道, 道歉不會削弱他們作為父母的權威, 它是一種自信、正直和有擔當的表現。 」

我們經常說, 在孩子的教育中, 比起言傳更重要的是身教。

當我們礙于面子固執地不肯向孩子道歉, 孩子也會覺得道歉是一種「弱者的行為」:因為我弱,

我需要道歉。 如果我是強勢的一方, 那麼即使我做錯了也不需要道歉。

這和我們日常中「做錯了事就要道歉」「知錯就改還是好孩子」的教育, 背道而馳。

而且, 當我們刻意忽視孩子的委屈, 孩子的感受也就被壓抑在了心裡。 長而久之, 變成了阻隔親子溝通乃至親子關係的一堵高牆。

1

//它傳遞給了孩子「平等」和「尊重」。

每個家庭裡都會有規則, 而規則是約束所有人的, 不僅僅是孩子。

在犯錯後誠懇地向孩子道歉, 其實就傳達給了孩子「規則面前都是平等的」「我關注和尊重你的感受」。

在未來的生活中,孩子也會願意更加平等尊重地對待他人。

2

//它給孩子示范了「擔當」。

當我們願意向孩子道歉,並且「保證不再犯錯」「提出補償措施」,其實就是給了孩子一次很好的示范。

讓孩子明白:原來大人也會犯錯,原來犯錯就需要承擔責任,而且犯了錯是可以有機會改正的。

這也會讓孩子更積極地看待錯誤,願意從錯誤中去吸取教訓、承擔後果、不斷改進。

3

//它縮短了我們和孩子的距離。

就比如開頭說到的例子,我做錯了事,會認真跟小團子道歉。

當然,小團子很快就原諒了我。

當時的感覺真的特別美妙,會切實覺得和孩子的距離變得特別近,彼此的感覺特別親密~

二.什麼樣的情況下

應該向孩子道歉

要不要跟孩子道歉,其實判斷的標準很簡單:

1️⃣第一,我們是不是做錯了?

其實大家心理包袱不需要太重,家長也是人,是人也會犯錯,而且很可能經常犯錯。

比如前面提到了,誤會了孩子、錯怪了孩子;

或者一時情緒失控吼了孩子,更嚴重一些的,打罵了孩子(這個堅決不提倡)。

還有同樣常見的:答應孩子的事情沒有兌現。

說好了下班給孩子帶好吃的,結果到家了才發現忘帶了;本來約定了週末一起出去野餐,但是臨時有事情沒能兌現……

這些時候,都要真誠地跟孩子道歉——哪怕我們是因為工作太忙、臨時有工作等種種正當理由,也依然需要道歉。

因為這就涉及到了要不要道歉的第二個判斷標準:

2️⃣別人是不是因為自己的行為受到了傷害?

電影《怦然心動》裡有個場景,女主朱莉因為被心儀的男生嘲笑家裡太窮,向爸爸媽媽抱怨,引發了父母間的一次大吵。

爸爸注意到朱莉自責哭了之後,馬上道歉,告訴她「對不起,這不是你的錯。我保證我們會想辦法解決的」。

當晚睡覺前,爸爸媽媽分別來到朱莉的房間,道歉並且解釋了他們為什麼爭吵,表達了對家人的愛。

就這樣,這次爭吵並沒有給朱莉帶來陰影,反而讓她感受到父母間的愛意。

三.怎麼向孩子「正確道歉」?

願意向孩子道歉,其實已經是中國家長前進的一大步。那接下來最重要的,就是學會怎麼和孩子道歉。

我發現,很多家長在道歉的時候,容易犯兩個錯誤:

1

//對不起我道歉,但是那是因為你……

如果你不……我也就不會發火了

父母的確是道歉了,但實際上還是「以道歉為名,行指責之實」,把責任都歸咎到孩子身上。那這樣的道歉,本質上沒有半點真誠可言。

要道歉,就乾脆俐落一點,大大方方的,多好啊!

1

//「對不起我錯了」但我不改。

這一類錯誤,是我們都要一起避免的。家長願意尊重孩子、給孩子道歉,但是做錯的事情一錯再錯。

我們必須時刻警醒自己:這樣的道歉,其實也只能流于表面。久而久之,孩子聽一聽也就算了,並沒有真正領會到道歉的意義。

那應該怎麼正確的道歉呢?心理學家、俄亥俄州立大學教授羅伊· 路維其認為,應該包含這六個要素:

+ + + +

✔️表示懊悔(Expression of regret)

✔️認識到錯在哪裡(Explanation of what went wrong)

✔️承擔責任(Acknowledgment of responsibility)

✔️保證不再犯錯(Declaration of repentance)

✔️提出補償(Offer of repair)

✔️請求原諒(Request for forgiveness)

而這 6 個要素中最重要的,就是承擔責任。

我們道歉的時候,要對孩子講清楚為什麼道歉,我們覺得自己錯在哪裡,並且提出解答的方案,降低錯誤所造成的損失。

將道歉訴諸行動,而不是只停留在口頭,才是更為走心的做法。

而這也是我們希望孩子在漫漫人生路上,對待錯誤最應該有的態度。

在未來的生活中,孩子也會願意更加平等尊重地對待他人。

2

//它給孩子示范了「擔當」。

當我們願意向孩子道歉,並且「保證不再犯錯」「提出補償措施」,其實就是給了孩子一次很好的示范。

讓孩子明白:原來大人也會犯錯,原來犯錯就需要承擔責任,而且犯了錯是可以有機會改正的。

這也會讓孩子更積極地看待錯誤,願意從錯誤中去吸取教訓、承擔後果、不斷改進。

3

//它縮短了我們和孩子的距離。

就比如開頭說到的例子,我做錯了事,會認真跟小團子道歉。

當然,小團子很快就原諒了我。

當時的感覺真的特別美妙,會切實覺得和孩子的距離變得特別近,彼此的感覺特別親密~

二.什麼樣的情況下

應該向孩子道歉

要不要跟孩子道歉,其實判斷的標準很簡單:

1️⃣第一,我們是不是做錯了?

其實大家心理包袱不需要太重,家長也是人,是人也會犯錯,而且很可能經常犯錯。

比如前面提到了,誤會了孩子、錯怪了孩子;

或者一時情緒失控吼了孩子,更嚴重一些的,打罵了孩子(這個堅決不提倡)。

還有同樣常見的:答應孩子的事情沒有兌現。

說好了下班給孩子帶好吃的,結果到家了才發現忘帶了;本來約定了週末一起出去野餐,但是臨時有事情沒能兌現……

這些時候,都要真誠地跟孩子道歉——哪怕我們是因為工作太忙、臨時有工作等種種正當理由,也依然需要道歉。

因為這就涉及到了要不要道歉的第二個判斷標準:

2️⃣別人是不是因為自己的行為受到了傷害?

電影《怦然心動》裡有個場景,女主朱莉因為被心儀的男生嘲笑家裡太窮,向爸爸媽媽抱怨,引發了父母間的一次大吵。

爸爸注意到朱莉自責哭了之後,馬上道歉,告訴她「對不起,這不是你的錯。我保證我們會想辦法解決的」。

當晚睡覺前,爸爸媽媽分別來到朱莉的房間,道歉並且解釋了他們為什麼爭吵,表達了對家人的愛。

就這樣,這次爭吵並沒有給朱莉帶來陰影,反而讓她感受到父母間的愛意。

三.怎麼向孩子「正確道歉」?

願意向孩子道歉,其實已經是中國家長前進的一大步。那接下來最重要的,就是學會怎麼和孩子道歉。

我發現,很多家長在道歉的時候,容易犯兩個錯誤:

1

//對不起我道歉,但是那是因為你……

如果你不……我也就不會發火了

父母的確是道歉了,但實際上還是「以道歉為名,行指責之實」,把責任都歸咎到孩子身上。那這樣的道歉,本質上沒有半點真誠可言。

要道歉,就乾脆俐落一點,大大方方的,多好啊!

1

//「對不起我錯了」但我不改。

這一類錯誤,是我們都要一起避免的。家長願意尊重孩子、給孩子道歉,但是做錯的事情一錯再錯。

我們必須時刻警醒自己:這樣的道歉,其實也只能流于表面。久而久之,孩子聽一聽也就算了,並沒有真正領會到道歉的意義。

那應該怎麼正確的道歉呢?心理學家、俄亥俄州立大學教授羅伊· 路維其認為,應該包含這六個要素:

+ + + +

✔️表示懊悔(Expression of regret)

✔️認識到錯在哪裡(Explanation of what went wrong)

✔️承擔責任(Acknowledgment of responsibility)

✔️保證不再犯錯(Declaration of repentance)

✔️提出補償(Offer of repair)

✔️請求原諒(Request for forgiveness)

而這 6 個要素中最重要的,就是承擔責任。

我們道歉的時候,要對孩子講清楚為什麼道歉,我們覺得自己錯在哪裡,並且提出解答的方案,降低錯誤所造成的損失。

將道歉訴諸行動,而不是只停留在口頭,才是更為走心的做法。

而這也是我們希望孩子在漫漫人生路上,對待錯誤最應該有的態度。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